《用连除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资料推荐------------------------------------------------------ 《用连除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
《用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案例分析唐长峰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根据条件提问题,再列式计算。

(1)学校有36 个篮球,平均分给9 个班,?(2)小李每天练习写 8 个毛笔字,练了一个星期,? 2、补充一个条件,再解答。

(1),平均装在 3 个袋子里,每个袋子里装几个乒乓球?(2) 24 个小朋友跳绳,,一共可以分成几组?学生口头解答。

引出课题:
解决实际问题。

二、探索新知 1、出示主题图,说说看到的信息。

2、组织学生交流看到的信息。

文字信息:
224 本书图片信息:
有 2 个书架,每个书架有 4 层。

3、出示两个问题:
(1)一共有多少层?(2)平均每个书架放多少本书?提问:
你能根据问题选择信息解答吗?独立思考,交流两个不同的问题分别选择什么信息解答。

1 / 6
追问:
做完这两道题你有什么想法?(应该根据所要解决的问题选择相关联的条件) 4、请大家想一想,怎样解决平均每个书架每层放多少本? 5、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估计学生会出现以下算法:
(1)先算每个书架平均放多少本书?再算平均每个书架每层放书多少本?2242=112(本)1124=28(本)(2)先算两个书架一共有多少层,再算平均每个书架每层放多少本? 42=8(层) 2248=28(本) 6、反复让学生说清两种解答方法的思路,说出每一步求的是什么?它是根据哪两个条件来求的?板书每一步的意思。

7、讨论比较。

这两种解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
都是两步计算,第二步都是用除法,最后一步都是求的是平均每个书架每层放多少本书。

不同点:
第一步用的计算方法不一样。

第一种解法第一步用除法;第二种解法第一步用乘法。

第一步求的不一样。

第一种方法第一步求出每个书架平均放多少本书;第二种方法第一步求出 2 个书架一共有多少层。

单位名称也有不同。

---------------------------------------------------------------最新资料推荐------------------------------------------------------ 第一种的两步单位名称一样,都是本;第二种第一步的单位名称是层。

8、小结:
解决这个问题时,可以用连除,也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用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板书完整课题),也可以用先乘后除的方法来解决,大家可以选择合适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巩固反思,拓展应用。

1、师:
周末学校组织三年级同学参观科技馆,一起去看看。

出示想想做做第 1 题(1)你从图中收集到了哪些信息,要帮助解决什么问题?(2)独立完成(3)汇报交流,鼓励学生用两种方法解答 2、师:
听说同学们今天学习用连除解决问题的本领,老爷爷也要来请小朋友们帮忙。

出示想想做做第 2 题独立完成,交流汇报 3、师:
两位小朋友去商店买乒乓球拍,让我们一起去看看。

出示想想做做第 3 题观察图上的信息列式解答。

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4、把问题和相对应的算式连起来。

学校有座 4 层的综合楼,每层 8 个教室,一共安装了 192 盏电灯。

3 / 6
①平均每层安装电灯多少盏?48 ②平均每层楼每个教室安装电灯多少盏?1924 ③一共有多少个教室?19248 5、对比练习(1)校园集体舞表演中,同学们分成了 2 个大组,每个大组有 5 个小组,每个小组有 6 人,一共有多少人参加了集体舞表演?(2)校园集体舞表演中,同学们分成了 2 个大组,每个大组有 5 个小组,一共有 60 人参加。

每个小组有多少人?学生独立完成。

比一比:
这两道题在解题思路和方法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四、课堂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教后反思:
本课教学用连除解决实际问题,这是上学期学习连乘计算的实际问题的逆解题,可以用两种方法解决,即可以用连除的方法,也可以用先乘后除的方法。

关于解决问题目标的实施,有一位专家是这样说的:
必须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学内容努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解决问题四个意识。

首先,是突出问题意识,要求学生能从具体情境或社会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能综合运用一些数学知识加以解决。

第二,是加强策略意识,使学生能探索和分析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获得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第三,是重视合作意识,要求学生从事和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活动,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

---------------------------------------------------------------最新资料推荐------------------------------------------------------ 第四,是提倡评价与反思意识,使学生能初步判断结果的合理性,经历回顾、整理解决问题过程和结果的活动。

本节课用连除解决实际问题,理解要求较高、解题思路开阔、解题策略多样。

要让学生完整理解题意、有序地整理条件与问题、从复杂的数学信息中寻找相关的数学信息来解决问题,弄清每一步求的是什么,会选择正确合理的方法解决问题。

课的一开始的复习铺垫,是根据条件提出问题与补充一个条件再解答,这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比较好的思维基础。

在出示主题图后,首先由根据所给问题选择信息解决问题入手,一方面降低了例题的难度,又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逐步学会思考的方法。

让学生在半扶半放下,逐步形成一定的解题策略,在学生解决问题后,我注意让学生说每一步求的是什么,让学生在说的过程中促进思维,思考如何解决用连除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并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使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然而要做到让学生说通说懂,并让每一个孩子都能说起来,需要花费不少的时间,而说理本身就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情,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不爱说。

当我问你是怎么想的时候,举手的同学却是寥寥无几,原因就在于学生不爱说理。

5 / 6
那么是否可以尝试改变提问的方式,比如说可以问你猜猜他是怎么想的?这样也许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说理时还可以让学生同桌互说,全班齐说等多样化的练习说理,让学生会说而且不怕说,包括在后面的练习中都要加强对说理的训练,课堂中相互之间的合作交流和自我的评价、反思需要进一步加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