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作业 四渡赤水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二渡赤水 • 回师遵义,大量歼敌。我军进至扎西地区, 敌仍判断我将北渡长江,除向宜宾段各主 要渡口增兵外,又调滇军和川军潘文华部 向扎西地区逼近,企图对我分进合击。
• 三渡赤水 • 向南突破乌江天险,调动并摆脱敌人。我 军遵义大捷后,蒋介石于3月2日急忙飞往 重庆,亲自指挥对红军的围攻,企图采取 堡垒与重点进攻相结合的战法,南守北攻, 围歼我军于遵义、鸭溪这一狭窄地区。为 粉碎敌人新的围攻,我军将计就计,伪装 在遵义地区徘徊寻敌,以诱敌迫进,然后 再转兵西北,寻求新的机动。
4、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 毛泽东从全局着眼,没有一味冒进,而是 采取“四渡”方针,他正确的革命路线和 天才般灵活的军事指挥,使红军将士团结 一致勇往直前,并得到人民群众的大力支 持。所谓“得民心者的天下”,这种军民 团结一致的人力量使出奇制胜有根本的保 障。
《四渡赤水出奇兵》
横断山,路难行,天如火来水似银。 亲人送水来解渴,军民鱼水一家人。
目录
• 一、 • 二、 • 三、 长征简介 四渡赤水 四渡赤水体现长征精神
一、长征简介
• 二万五千里长征,简称“长征”,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各根据地向陕北革命根据地(亦 称陕甘苏区)进行的战略大转移。1934年10月开始,1 936年10月结束。历时两年,行程二万五千里。 •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失败后,中央红军主力被 迫撤离江西革命根据地,准备与二、六军团会合,沿途突破敌 人四道封锁线,兵力损失过半。12月,黎平会议后,红军改变 会合计划,向贵州腹地进发。1935年1月,红军攻打娄山关,占 领遵义城,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在中央的领导地位开 始确立。会后,红军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翻 越夹金山。6月,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开始与张国焘的分裂主义 作斗争,左路军走过人迹罕至的草地。随后,红一、三军团和 军委纵队继续北上,攻克天险腊子口,翻越六盘山,到达吴起 镇与陕北红军会师,中央红军长征结束。
四渡赤水与长征精神:
1、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 当时,红军只有3万多人,国民党军当时是40万人, 兵力对比更加悬殊。另外红军还没有弹药。中央红 军出发的时候,8.6万人只有2.9万支枪。只有140 万发子弹。也就是说,平均8.6万人4个人一支枪, 一支枪不到50发子弹,另外还有400多挺机关枪, 每一挺机关枪的子弹不到400发。 在如此艰难的战争条件下,红军在毛泽东的带领下, 乐于吃苦,克服一切困难,最终打了一场漂亮的大 胜仗!
3、历史意义
四渡赤水战役历时三个多月。这次战役,红军实行高度灵活 机动的运动战方针,纵横驰骋于川、黔、滇边境广大地区,迂回 穿插于敌人数十万重兵之间,积极寻求战机,有效地歼灭敌人。 从而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粉碎了敌人妄图围歼红军于川、黔、 滇边境的计划,使中央红军在长征的危急关头,从被动走向主动, 从失败走向胜利。
二、四渡赤水
• 当年蒙哥马利访华的时候问毛泽东,三大战役 是不是最得意的军事指挥行动?毛泽东摇摇头 说,他最得意的是四渡赤水。 • 赤水是长江上游右岸支流,为中国贵州、四川、 云南三省界河,1935年的1月19日至4月4日, 由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在这里四次渡过 赤水,实行机动的运动战方针,纵横驰骋于川、 黔、滇边境广大地区,迂回穿插于中国国民党 数十万重兵之间,积极寻求战机,并有效地歼 灭对手,取得了中国共产党长征这一战略转移 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史称四渡赤水战役。
四渡赤水
四渡赤水战役历时三个 多月。这次战役,红军 实行高度灵活机动的运 动战方针,纵横驰骋于 川、黔、滇边境广大地 区,迂回穿插于敌人数 十万重兵之间,积极寻 求战机,有效地歼灭敌 人。从而摆脱了敌人的 围追堵截,粉碎了敌人 妄图围歼红军于川、黔、 滇边境的计划,使中央 红军在长征的危急关头, 从被动走向主动,从失 败走向胜利。
四渡赤水
四渡赤水战役历时三个 多月。这次战役,红军 实行高度灵活机动的运 动战方针,纵横驰骋于 川、黔、滇边境广大地 区,迂回穿插于敌人数 十万重兵之间,积极寻 求战机,有效地歼灭敌 人。从而摆脱了敌人的 围追堵截,粉碎了敌人 妄图围歼红军于川、黔、 滇边境的计划,使中央 红军在长征的危急关头, 从被动走向主动,从失 败走向胜利。
• 1、基本信息 • 作战时间:1935年1月19日至1935年5月9日 • 作战地区:贵州省和四川、云南省交界地区 • 参战部队:红一方面军;国民党军周浑元、吴奇伟 两部8个师,湘军3个师,滇军3个旅,川军12个旅,桂 军3个师,黔军3个师。 • 作战结果:共歼敌1.8万余人,俘敌3600余人。摆 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 • 相关介绍:赤水(河)是长江上游右岸支流,为贵 州、四川、云南三省界河。 • 历史背景:为摆脱蒋介石等人从四面八方向遵义地区进 逼包围的险境。
• 【具体历史背景: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于 1934年10月,被迫撤出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了大规模 的战略转移。长征初期,由于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领 导者实行逃跑主义,使中央红军在“湘江之战”后,从 八万多人减少到只遵义会议旧址有三万多人。王明又不 顾敌人调集40多万的围堵,仍把希望寄托在与红2、6军 团的会合上,坚持按原计划向湘西前进,使红军处于覆 灭的险境。在此危急关头,毛泽东主席力主摆脱敌人主 力,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以争取主动。这个 主张得到了中央军委大多数同志的赞同。1935年1月7日, 红军一举攻克黔北重镇遵义城,召开具有转折历史意义 的“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的“左”倾教条主义在中 央的统治,在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主席的领导地位,打 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赤水是长江上游右岸支流为中国贵州四川云南三省界河1935年的1月19日至4月4日由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在这里四次渡过赤水实行机动的运动战方针纵横驰骋于川黔滇边境广大地区迂回穿插于中国国民党数十万重兵之间积极寻求战机并有效地歼灭对手取得了中国共产党长征这一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史称四渡赤水战役
毛泽东最得意的军事指挥行动 ——四渡赤水

中央红军突破乌江,进占遵义城。蒋介石等人 大为震惊,急调其嫡系部队和川黔滇四省的兵力 及广西军队一部,共约150余个团,从四面八方向 遵义地区进逼包围。为摆脱这种险境,党中央决 定,率师北渡长江,前出川南,与活动在川、陕 革命根据地的红4方面军会合,开创川西或川西北 革命根据地。】
具体经过
• 一渡赤水 • 1935年1月19日,中央红军由遵义地区出发, 分三路向川南开进。右路红1军团,牵制綦江、 合江之敌,由松坎出发,经温水、习水向赤水 疾进;中路红5、9军团及军委纵队,由遵义、 娄山关出发,经官店袭击习水、土城之敌。26 日,红1军团进至赤水河边的旺隆场、复兴场, 击溃了川军两个旅的阻击,沿赤水河向南挺进。 继之,我各路军于29日,经土城、元厚场向西 渡过赤水河。2月上旬,进至川南的叙永、古 蔺地区,准备相机从宜宾上游北渡金沙江。
四渡赤水
四渡赤水战役历时三个 多月。这次战役,红军 实行高度灵活机动的运 动战方针,纵横驰骋于 川、黔、滇边境广大地 区,迂回穿插于敌人数 十万重兵之间,积极寻 求战机,有效地歼灭敌 人。从而摆脱了敌人的 围追堵截,粉碎了敌人 妄图围歼红军于川、黔、 滇边境的计划,使中央 红军在长征的危急关头, 从被动走向主动,从失 败走向胜利。
பைடு நூலகம்
四渡赤水战役,是毛泽东根据情况的变化,吸取前几次战斗 的教训,指挥中央红军巧妙地穿插于国民党军重兵集团之间,灵 活地变换作战方向,为红军赢得了时机,创造战机,在运动中歼 灭了大量国民党军,牢牢地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取得了战略转移 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这是中国工农红军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变 被动为主动的光辉战例。毛泽东曾说,四渡赤水是他一生中的 “得意之笔”。而美国作家哈里森· 索尔兹伯里在所著的《长 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中写到:长征是独一无二的,长征是无 与伦比的。而四渡赤水又是“长征史上最光彩神奇的篇章”。
三、四渡赤水体现长征精神
长征精神:
长征精神的主要内涵是:乐于吃苦,不惧艰 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 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 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 其主题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其最显 著的特点就是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 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 建设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
横断山,路难行,敌重兵,压黔境。
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 乌江天险重飞渡,兵临贵阳逼昆明。 敌人弃甲丢烟枪,我军乘胜赶路程。 调虎离山袭金沙,毛主席用兵真如神。
2、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 四渡赤水一站敌我双方力量对比悬殊,红军在军 事实力上并无优势,而且遭到蒋介石的多面夹击。 在这种恶劣的战斗环境下,毛泽东带领的红军战 士毫不退缩,勇于战斗,无坚不摧,先后四渡赤 水。用一连串的战略机动打乱了整个国民党军的 战略部署,又乘虚渡过金沙江,把几十万国民党 军甩在了金沙江南岸。四渡赤水战役无疑淋漓尽 致地体现了我党的革命英雄主义。
3、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
四渡赤水战役体现了毛泽东的高超兵法:战略上 实行大范围机动作战、灵活用兵,战术上采取声 东击西、避实就虚、纵横穿插、敌变我变的行动 应变制敌。四渡赤水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出奇 制胜。实事求是,开拓创新,依赖地利方面山高 谷深、沟壑纵横、河网密布、森林茂密等自然条 件,以“万水千山只等闲,”的气概,长途跋涉, 避实就虚、纵横穿插,和敌人进行机动作战,奇 兵迭出。这些都是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 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