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保亭县思源实验学校(中学部)2016届九年级语文下册 11《地下森林断想》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地下森林断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地下森林的品格及作者由此悟出的哲理;
2、过程与方法目标:品味学习生动优美的语言,学习文章丰富的想象和文中精彩的景物描写。
小组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领悟顽强忍耐的可贵和坚守信念、坚信未来光明的重要。
教学重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深挚的感情。
2、读懂和品味其中思想性情感性的东西,并将它化为心中的理想。
教学难点:读懂和品味其中思想性情感性的东西,并将它化为心中的理想。
阅读张抗抗《地下森林断想》,通过描写“地下森林”这一奇特的景观,并展开丰富的想像,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写了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满怀激情地歌颂了地下森林的顽强不屈的生命力,抒发对恶劣环境中挣扎成长的生命的礼赞,表达了对孕育地下森林的峡谷的无限景仰之情。
课文题目“断想”,意即“片断感想”。
感想虽呈片段,但作者感受强烈,主题开掘得深,蕴含哲理,具有感动人心和启人深思的魅力。
而且本文精心构思,描写细致生动,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因而成为作者的代表作。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激趣定标
1、准确认读生字新词。
2、理解地下森林的品格及作者由此悟出的哲理。
二、自主探究、适时点拔,交流展示
1)简介作者
2)基础知识探究
1、生字注音
岑寂(cén)无垠(yín)黑黝黝(yǒu)袅袅(niǎo)沙砾(lì)瘠薄(jí)愤懑(mèn)徘徊(huái)孱弱(chán)草茎(jīng)
2、区分形近字組詞
袅(袅袅)砾(瓦砾)缅(缅怀)炯(炯炯)
栎(栎树)湎(沉湎)凫(凫水)烁(闪烁)腼(腼腆)迥(迥异)
3、读课文,结合作者对地下森林的描写,简要说说地下森林有怎样的“品格”?再说说作者由地下森林升华出一个怎样的主题?
[析]此题意在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从总体上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
把握课文思想内容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概括地下森林的“品格”,一是提炼课文的主题思想。
[参考答案]地下森林的“品格”:坚忍顽强,不怕艰难险阻,不怕黑暗,忍受漫长的生长过程的煎熬;沉着谦逊,拥有无比丰富的财富,却与世无争,沉默寡言;乐观豪迈,自信生命力的强大,终究能战胜一切困难,任何时候都不悲伤或消沉;无私奉献,把伟岸的成材献给人类,用美丽的景色装点大自然;
主题:歌颂了地下森林的顽强不屈的生命力,抒发对恶劣环境中挣扎成长的生命的礼赞,表达了对孕育地下森林的峡谷的无限景仰之情。
启示人们,不怕命运不公平,只要努力,只要忍耐,终究能获得转机,获得应有的荣耀和尊敬。
三、课堂检测
1、生字注音
岑寂(cén)无垠(yín)黑黝黝(yǒu)袅袅(niǎo)沙砾(lì)瘠薄(jí)愤懑(mèn)徘徊(huái)孱弱(chán)草茎(jīng)
2、区分形近字組詞
袅(袅袅)砾(瓦砾)缅(缅怀)炯(炯炯)
栎(栎树)湎(沉湎)凫(凫水)烁(闪烁)腼(腼腆)迥(迥异)
四、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一、激趣定标
1、品味学习生动优美的语言,学习文章丰富的想象和文中精彩的景物描写。
2、读懂和品味其中思想性情感性的东西,并将它化为心中的理想
二、自学互动,适时点拔
1、全文有九个问句,找出来,分别说说各有什么意味?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第一、二、三问:“可是你,为什么长在这里?”“你从哪里飞来?……熬过那漫长的岁月?”一方面改变陈述句带来的阅读的沉闷,提醒读者的阅读注意,另一方面也提示了地下森林的形成历史。
第四、五、六问:“阳光不喜欢峡谷,峡谷莫非不知道?阳光是公平的吗?峡谷莫非不明白?”与第一、二、三问句有疑而问有所不同的是,这里的三问句是无疑而问的,其作用是
强化对阳光不公平的怨恨情绪,因为上文就专门谈及阳光的偏私,“都说阳光是公平的,在这里却不,不!”这里已经否定了阳光的公平,那么再以反问的形式提出阳光的不公平,是换一种语式强化这种否定的情绪。
第七问:“它究竟在期待和希望着什么呢?”这一问句的意义和作用同第一、二、三问句是一样的。
第八、九问:“你的歌是唱给曾在困难中真诚地帮助过你的伙伴们听的吗?它们如今都到哪儿去了呢……”这是对经历劫难之后的地下森林的问话,不再有沉重之感,却有另一种动情的感觉,那就是回首往事,怀念艰苦岁月里的患难真情。
与前面所有问句的作用有所不同,这两问句是提示回味上文的内容。
2、本文语言规范而优美,作者的丰富感情贯穿于字里行间,语句“可是你,为什么长在这里?”“你从哪里来?你究竟遭受了什么不幸,以致使你沉入这黑暗的深渊,熬过那漫长的岁月?”作者在这里不用“它”,而以第二人称“你”来称呼地下森林,倾注了什么感情?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析] 设计此题,意在引导学生咀嚼课文文笔精华,深化对课文思想感情的认识和体会。
[参考答案] 课文有时用“它”,有时用“你”来称呼地下森林,表达的情感的强弱度有所不同,用“你”表达情感更加强烈,表达对地下森林的敬仰和热爱,对读者更具有感染力。
阅读课文9~20自然段回答问题。
2.选文部分是实写还是虚写?采用了那一种写作顺序?(一半是实写,写得非常逼真,好像作者亲眼所见似的;一半是虚写,作者不可能亲见几万年前的地质变迁,而纯粹是发挥想象写成的。
插叙)
3.文中写阳光的无情和不公,有什么作用?(通过写环境的恶劣,从反面衬托地下森林的生命力的神奇伟大。
)
4.文中“它究竟在期待和希望着什么呢?”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
作用是设置疑问,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同时也揭示了地下森林的形成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