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的起源(推荐11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联的起源(推荐11篇)
篇1:对联的起源
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等,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
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
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是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
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它是汉族传统文化瑰宝,春节时挂的对联叫春联,办丧事的对联叫做挽联,办喜事的对联叫庆联。
对联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一般不需要押韵(律诗中的对偶句才需要押韵)。
骈文与律诗是对联的两大直接源头。
对联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又吸收了古体诗、散文、词曲等的特点。
因而对联所用句式,除了律诗句式、骈文句式外,还有古体诗句式、散文句式、仿词曲句式。
不同句式适用格律不同、宽严不同。
其中律诗句式平仄要求最严,古体诗句式则除了对句末平仄有要求,其他位置平仄不拘。
春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
他在寝室门板桃符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谓文“题桃符”(见《蜀杌》),这要算中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
此说的根据是清代楹联学家梁章钜《楹联丛话》引《蜀杌》,但据《楹联概说》考证,梁章钜在引用时将“以其词工”改为“以其词非工”,《蜀杌》原文认为该联是辛寅逊而非孟昶所作。
宋代不同史料对此说法不一,还有将作者归为孟昶儿子的。
因而这副春联作者到底是谁,仍是个悬案。
对联作为一种习俗,是汉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联的分类
按用途分
1、通用联――如春联,
2、专用联――如茶联、寿联,婚联,喜联,挽联,行业联,座右铭联、赠联,题答联。
3、春联:新年专用之门联。
如:杨柳吐翠九州绿;桃杏争春五月红。
4、贺联:寿诞、婚嫁、乔迁、生子、开业等喜庆时用。
如:一对红心向四化;两双巧手绘新图。
(喜联),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寿联)
5、挽联:哀悼死者用。
如:著作有千秋,此去震惊世界;精神昭百世,再来造福人群。
6、赠联:颂扬或劝勉他人用。
如: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7、自勉联:自我勉励之用。
如:有关家国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
8、行业联:不同行业贴于大门或店内之用。
如:欲知千古事;须读五车书。
(书店)虽是毫发生意;却是顶上功夫。
(理发店)欢迎春夏秋冬客;款待东西南北人。
(旅店)
9、言志联:道出志向之用。
如:宁作赵氏鬼;不为他邦臣。
对联作法:春联创作漫谈
春节,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而写春联、贴春联,也已成为遍及南北流传久远的习俗,甚至是春节的主要活动之一。
春联,顾名思义就是专门为新春佳节而创作的`对联,其内容都是表现出人们辞旧迎新的喜悦心情和继往开来的进取精神,反映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心愿和对未来的憧憬,因此,其语言应选择吉利、喜庆、祝福的字眼。
春联是过年时传递新春祝福的载体之一,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新春的祝福也会随之改变,所以春联的内容也不能年年一个样。
本文从一些例子中来大概了解春联的主要特点,并顺便说明春联创作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
这是一副流传了很多年的通用春联。
富有喜庆、祥和的春节气息,但是没有什么特色,几乎每家、每年都可以张贴。
类似的还有: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
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象更新。
东风化雨山山翠;政策归心处处春。
像这类通用春联,我们不能说它们一无是处,毕竟它们也曾为千家万户传递着新年的祝福。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追求有了新的进步和提高,我们应该创作出更具特色的春联作品,来烘托春节的气氛,不是更有意义吗?
在我看来,写春联的时候,应该根据不同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而变换不同的角度,从而创作出别具一格的有针对性的实用性强的春联。
一、时间的不同,是指春联是不应该有永久性的,专门为今年写的,明年就不宜再继续使用了。
于是,就产生了嵌年份春联、干支春联等具有特定时间的春联。
例如:
一代英豪,九州生色;八方锦绣,四季呈祥。
这是1984年春节,中央电视台文化生活组与中华书局《文史知识》编辑部、共青团北京市委文体部联合征联活动中获得一等奖的作品(上联为出句,下联为作者对句)。
该联中嵌上“一九八四”字样,可谓确切不移。
还有:一抹朝霞,九州异彩;九天旭日,一派春光。
也是因为嵌入“一九九一”,便确定了它的使用年份。
另外,林从龙先生也有一副专门为“千禧龙年”而创作的春联:兔返蟾宫,俯瞰两千年春色;龙腾鲸海,高翔九万里神州。
上联直接点出“两千年”,下联的“龙腾鲸海”年份。
除了嵌年份春联外,我们来看几副干支春联。
由于我国有以干支纪年的传统习俗,在春联中嵌入当年干支字样,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例如:光耀东风,庚星孕李;春回南亩,辰日种瓜。
这是庚辰年春联,在联中嵌有“庚辰”二字,很有特指性。
甲第毗连,风清里巷;子孙蔚起,泽衍箕裘。
这是甲子年用传统春联,以鹤顶格嵌入“甲子”,确定了年份。
二、地点的不同,是指春联应当有一定的地域性。
例如:
但愿人皆健;何妨我独贫。
这是清代宁波名医范文甫自题其药店的一副春联。
此联凸显出作者的博大
胸襟,其他药店的老板估计不会随便张贴的(尤其“贫”字很是忌讳)。
高井春风,吹彻仓后墙湾,年年如意,户户吉祥,盐道溯西河,轩辕驻马孚嘉颂;茨山明月,照遍藩城堤下,处处回龙,家家接贵,三星朝北斗,药王怡庆太平歌。
这是熊绪文写的一副春联。
上下联巧集长沙二十二条街道名称,大有以线串珠之妙。
此联非长沙不用。
春信千家传紫燕;山歌一曲动银锄。
这是1992年梁石创作的一副适合农村使用的春联。
该联以“紫燕”、“山歌”、“银锄”等深富田园气息的字眼,来为读者展示一幅栩栩如生的农民劳动画面。
刷掉一穷二白;印成万紫千红。
这是符乃若于解放初期为某印刷厂题写的一副春联。
鹤顶格嵌入“印刷”二字,确指无疑。
虽然未直接点出“春”意,但“万紫千红”四字却已春意盎然,试问“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谁人不知,哪个不晓?
三、人物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家庭方面的春联。
旧时的一些官宦人家、书香门第等高门大户,于春联是非常讲究的,往往不会应付了事。
讲究之一,就是切合本家的姓氏。
一般是选取本姓历史名人的故事,以壮门楣;又含激励子孙、继往开来之意。
古往今来,出现了不少精美的姓氏春联。
例如:黄槐绿竹栽新院;紫燕红鹅说旧家。
这是一副王氏春联。
上联用北宋王v、东晋王徽之的典故;下联用王谢、东晋王羲之的典故,用以表明户主的姓氏。
鹿洞春风暖;鹅湖化日长。
这是一副朱姓人家所用的春联。
联中说的是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朱熹的故事。
“鹿洞”即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朱熹曾在此讲学。
“鹅湖”,山名,也是书院名,在江西铅山县北荷湖山。
朱熹曾与吕祖谦、陆九渊兄弟在此讲学。
此联既切朱氏,又切春节,十分工巧。
东山丝竹陶情早;春草池塘得句新。
这是一副谢姓人家用的春联。
上联说的是东晋谢安隐居会稽东山,以丝竹
(音乐)陶冶性情的故事。
下联说的是南朝宋诗人谢灵运的典故。
“春草池塘”,出自谢灵运《登池上楼》一诗中有名的“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道德经传,祥迎紫气;谪仙名重,瑞霭青莲。
这是一副李姓人家用的春联。
上联以“道德”、“紫气”切住老子(姓李名耳),下联以“谪仙”、“青莲”紧扣李白,确切不易。
四、事件的不同,是指春联中所呈现的不同时间的、已经发生或预期发生的大事,同样会使春联纷呈异彩。
例如:桃花春水遍天涯,寄语武陵人,于今可改秦衣服;铁马金戈回地轴,吟诗锦城客,此后休嗟蜀道难。
这是辛亥革命推翻满清王朝,孙中山先生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大总统后,正在成都读书的郭沫若创作的一副春联。
联中为我们展现了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翻天覆地的崭新景象,表达了当时进步青年诚挚的爱国热情和无法掩饰的狂喜心情。
再如:澳上秋风葡落叶;门前春色燕归巢。
这副春联所涉及的题材是澳门回归。
它的成功之处在于,灵活运用比喻、比衬、嵌字、双关等多种修辞手法入联,来表述祖国人民欢庆澳门回归后的喜悦心情。
以“燕”比喻澳门,以“巢”比喻祖国;用“秋”之衰落,比衬“春”之兴盛;另以鹤顶格嵌上“澳门”巧妙表达主题;更妙的是“葡”字的双关(一指葡萄叶,另指葡萄牙)。
还有陈自如1993年撰写的春联:旭日行天,喜盖通红大印;神州铺纸,欣签致富合同。
以鲜明生动的形象,热情歌颂了党中央的富民政策和中国人民齐心协力奔小康的场景,较之干巴巴口号式的“党颁富民策,人奔小康途”何啻天壤!
本文作者莫非是中国楹联论坛管理,擅长诗联,工书法,原籍广西,居于郑州。
篇2:浅谈对联的起源
对称及平衡,是先民美学观点中最为突出的一点。
在生产工具(打制石器)时便已显示;在文字创造方面,同样显示着这一审美观。
从已发现的公元前四千年的半坡遗址出土垢陶器上的刻画符号来观察,这些符号也经常成左右对称。
八卦是我国最早的极为规则的、非常讲究对称的刻画符号。
卦象的外形到内涵(从形到质)都体现着“对称”的审美观。
在语言文字的表达上,这种审美观便表现为对偶句。
《文心雕龙》有言:“造化赋形,支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
夫心生文辞,运裁,高下相须,自然成对。
”对偶这一修辞手段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出现并运用的修辞手段,它和象声是孪生兄弟。
对偶不只是简单的字面、词义相配成偶,还要求分量相当,不能畸轻畸重。
其例,不胜枚举:
“断竹续竹,飞土、逐肉”(《风雅逸篇》);
“清庙穆兮承余宗,百僚肃兮于寝堂”(《神人畅操》);
“宁为鸡口,勿为牛后”(《古今谚》);
“争鱼者濡,逐兽者趋”(《列子》);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老子》);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论语》);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孙子》);
属于诗者则有:
“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谁谓汝无家,何以速我狱?”(《诗经》);
“名余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资料
”(《楚辞》);
由此可见,先秦时期的文字甚至口头语,都很自然在运用了对偶句。
但在形式上尚无有意雕琢,刘勰说:“唐虞之世,辞未及文”。
此后形成骈体赋。
进入南北朝后期,对偶句的运用便已经精雕细琢了。
与刘勰同时的沈约提出“四声八病”的主张之后,诗歌创作渐趋严谨的格律化,诗歌有了格律要求并越趋严密精细。
在诗中,律诗的对偶句用上了“对仗”一词。
在格律诗形成的同时,词已萌芽、发展,自然而然地引进了格律,又向着
长短句发展。
到北宋,词的创作格律已经十分精熟,只是仍较短小。
到柳永和苏轼手中,词牌陡增,题材面大扩展,表现方式大为丰富多样。
词到盛时,曲已兴起,造语选词,较贴近民众。
诗词曲都给对联以极大的影响。
随后的杂言又大量用入对联,除竭力讲究典雅这外,成为主流的,则是以浅近的文言文或以口语入联,达到了雅俗共赏的地步,得于在民间扎根,在深入民间的同时,又从俗语、俚语、谚语、谜语等处汲取营养。
假如说对偶句是对联的原质,那么它是在诗歌、骈赋中孕育而成的,是不断经吮吸诗、词、曲、赋的乳汁而成长。
特别是深入民间后,融合谜、谚、俚、俗语等,成为一种上至宗庙、朝庭、下达至卑、至秽处所都能使用的文学作品。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
1.春节对联起源及春联
2.我国对联的起源
3.中国对联的起源
4.春联的传说和起源
5.对联的起源
6.浅谈对联的起源
7.对联的起源及正确贴法
8.楹联的起源
9.对联起源
10.贴春联的习俗起源
篇3:对联的起源
对联的起源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对联就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积淀、精华,是古老文明的结晶;对联也是国粹,是我国传统文化大树上绽放着的一朵奇葩。
趣味回文联
据说清乾隆时,北京有家名叫“天然居”的酒楼。
有一天,乾隆与大臣纪晓岚登上“天然居”酒楼,乾隆随口吟出一句“客上天然居”,正待思索下
文,却发现这句话倒过来念更有意思,成了“居然天上客”。
两句连起来意思是客人上“天然居”饭馆去吃饭,没想到居然像是到了天上的客人。
乾隆便得意地把这两句合起来当成上联,让纪晓岚接下联。
没想到纪晓岚随即说出了自己的下联: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
“大佛寺”是北京东城一座有名的大庙。
这副对联正念、倒念也都讲得通,前后句的意思也有联系。
意思是:人们路过大佛寺这座庙,庙里的佛像大极了,大得超过了人。
这副对联放到一块就是: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
这种对联不但可以顺着读,而且可以倒着读,颇具趣味,让人回味无穷,它叫做“回文联”。
“回文联”又称为“卷帘”,是我国对联中的一朵奇葩。
它不仅体现了文人的'苦心,也说明了汉字的奇妙哦!
经典回文联
NO.1 雾锁山头山锁雾;
天连水尾水连天。
福建厦门鼓浪屿鱼脯浦,因地处海中,岛上重峦叠嶂,烟雾缭绕,海天茫茫。
这副回文联上联写雾与山相互映衬,互相依存;下联写天与水相互映衬,浩瀚淼远。
两两相对,准确刻画出鼓浪屿鱼脯浦的景色。
NO.2 广东湛江有一副反映邻里之间友好关系的回文联,至今仍被老百姓传颂不衰:
我爱邻居邻爱我;鱼傍水活水傍鱼。
NO.3 20世纪40年代抗战胜利后,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来中国协调国共关系,因调停失败而改由华来士接替他。
当时有人在报上撰联:
马歇尔歇马;华来士来华。
这副对称式回文联将人名、时事巧妙切合,令人拍案叫绝。
实战回文联
聪明的小读者,请读下面几副回文联的上联,然后试着对出下联吧!
1.上联: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
下联:
2.上联:静泉山上山泉静
下联:
3.上联:处处红花红处处
下联:
追忆
篇4:对联的起源精选
说起对联,大家最熟悉的莫过于每年过年贴的春联了。
宋代王安石的诗《元日》有言,“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可见贴春联也是一种古老的习俗了。
但春联只不过是对联的一种。
对联又称楹联、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等,起源于桃符。
相传,对联起源于五代后蜀主孟昶[chǎng]。
他在寝室门桃符板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谓“题桃符”。
这要算是中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
但也有其他说法,中国最早楹联出现在唐代,有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出土敦煌遗书为据。
这里给大家补充一下,“桃符”指的是古时挂在大门上的两块画着门神或者写着门神名字,用于辟邪的桃木板,相当于门神像。
“五代”是中国历史上介于唐朝和宋朝之间的一个历史时期,在这段时间朝代更换频繁,因为很多人对于历史阶段只是一个大概了解,但实际上还有很多阶段,包括历史书都没有详细讲述,所以怕大家不太清楚这个时代,稍带一提。
但是呢,从文学史上来看,对联是从古代诗文辞赋中的对偶句逐渐演化而来,在这个过程中大概经历了三个阶段。
也就是对偶阶段,骈偶阶段和律偶阶段。
对偶阶段的时间跨度为先秦,两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古诗文中出现了对偶句,比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之类的;骈偶阶段起源于东汉的辞赋,兴于魏晋,盛行于南北朝,是以对偶句组织的骈文;律偶阶段始于魏晋,到了唐代正
是形成,即一般的五、七言律诗。
所以对联起源很早,至于起源时间,看你整么定义了。
因为很多对联不是说一定是贴在门上,叫做楹联,从先秦两汉都有对联的痕迹了。
你可以认为起源于唐朝或五代时期,也可以看作是更早起源于先秦时期,那么我本人倾向于后一种。
事实上对联的形式有很多种,只要对得上都算作是对联,只是有好坏之分罢了。
甚至胡乱对也是一种对子,对得好的讲究一个对仗工整,平仄合宜,先后呼应。
所以我认为对联起源时期倾向于更早一些。
在给大家分享两种对联,一种是“绝对”,一种是“回文联”。
所谓“绝对”,一般是经历长时间在民间流传下来的,难度很大的对联,有些已经有了下联,有的至今无人能对。
“烟锁池塘柳”就是一个很有名的“绝对”,相信很多人都听过,出自晚明陈子升的《中洲草堂遗集》,迄今为止已经超过3。
“烟锁池塘柳”这五个字偏旁包括了“金、木、水、火、土”五行,因此下联也应该有与”五行“相对之意。
有人以”灰堆镇海楼“为下联,但也只是形式上对仗,上下联雅俗差距很大,还有人将”灰堆“改为”炮堆“,依然不够好,这就属于对的不好的对联,但也算是对联。
还有什么”炮架镇江城“,虽然气势上比前者要好,但仍然不够好,平仄对仗存在缺陷。
后来有人对出了不论是平仄还是意境上都非常协调的下联:”茶烹凿壁泉“,这个下联不仅意境上和韵律上对得好,更为难得的是对仗的偏旁均在下部,殊为难得。
补充一下,”烹“字下面四点水是”火“得意思,”凿“字繁体字下面是”金“字,因为我们的现在的汉字都是经过简化的,所以对一些繁体字不熟悉,也就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了。
回文联即以回文的形式写成的对联,既可以顺着读也可以倒着读,颇有意思。
自古即今传下来的回文联相当多,摘录几副,与君共赏之。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
僧游云隐寺,寺隐云游僧。
篇5:对联的起源
对联的起源
宋代诗人王安石在《元日》中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暧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新桃”和“旧符”是什么意思?用现代话说就是春联。
春联是对联的一种,我国的春联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
春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它从五代十国时开始,明清两代尤为兴盛,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了。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每逢过年,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
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两块大板,上面分别书写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tu)”和“郁垒”的名字,用以驱鬼压邪。
这种习俗延续了一千多年。
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
据历史记载,后蜀之主孟昶(chang)在公元964年除夕题于卧室门上的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了,所以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当时春联盛况的真实写照。
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对联。
他在金陵(现在的南京)定都以后,命令大臣、官员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须书写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他亲自穿便装出巡,挨门挨户观赏取乐。
当时的文人也把题联作对当成文雅的乐事,写春联便成为一时的社会风尚。
入清以后,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对联犹如盛唐的律诗一样兴盛,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
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篇6:对联的起源简介
五代时,西蜀的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提写联语。
据《宋史·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章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
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我国的第一副春联。
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
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幢幢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
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
明代,桃符才改称“春联”。
明代陈云瞻《簪云楼杂话》中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
帝都金陵,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幅帝微行时出现。
”
春节贴春联的民俗起于宋代并在明代开始盛行。
据史书记载,明太祖朱元璋酷爱对联,不仅自己挥毫书写,还常常鼓励臣下书写。
有一年除夕,他传旨:“公卿士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
”初一日太祖微服出巡,看见交相辉映的春联感到十分高兴。
当他行至一户人家,见门上没有春联,便问何故。
原来主人是个杀猪的,正愁找不到人写春联。
朱元璋当即挥笔写下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送给了这户人家。
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朱元璋对春联的大力提倡,也正是因为他的大力提倡,推动了春联的普遍盛行。
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一一论述。
春联在当时已成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
对联的由来
南朝《荆梦岁时记》记载,每逢岁时,人们便挂桃符来驱鬼避邪、迎喜接福。
这是对联的萌芽。
五代时,桃符上的神像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联语。
《茅亭客话》记载:蜀后主孟昶曾写了一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的对子,是我国最早的对联。
宋代受诗词的影响,对联在对仗方面前进了一大步。
大诗人陆游就曾为自己的书房题联:“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话流年”。
明代对联获得了进一步发展。
《簪去楼杂记》记载:朱元璋建都京城之后,曾下令“凡公卿士庶门第,须加春联一副”,他本人也带头写了一副对联送与徐达----“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
”
清代是对联的繁荣期,不论在内容的开拓还是在艺术的成熟上,都是前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