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自制第14课《小男孩》(40张ppt)课件(共40张PPT)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善良—— 特点:寂寞孤独无助时仍具爱心、亲情 表现:电车上对女孩——见小女孩的妈妈“用手绢擦脸上的汗, 又给小孩擦脸上的汗”,便“离开座位站起来”,说,你们坐。 楼道里对爸爸——虽然,爸爸抛弃了他,连每月生活费都不给他, 即使找上门,爸爸都不认他,可临离开那坐楼时,依然“边走边 叫,爸爸”。 C、聪明细心—— 特点:九岁小男孩的调皮、聪慧 表现:上车时人多——他便贴在车门边上,“电车驶进站台的时 候他把木片一扔就冲上去了。”“然后他看见了一个空位,就扑 过去坐了下来。” 下车时查票——机智地躲过了售票员的检查。 楼下找爸爸——把爸爸住的楼号记得清清楚楚,把妈妈告诉他的 话默念一遍又一遍,把和爸爸相关的每一个细节都看得仔仔细细, 甚至敲门还是喊门都要动一番脑筋……
人物小结:
可爱的小男孩,因父母离异而落到孤独、无 依的地步。爸爸不但连每月生活费都不付给他,即 使是找上门,连认都不认,父子亲情完全断绝了。 妈妈呢?她把小孩子当成出气筒,把他当作向丈夫 要钱的一个工具,最后小男孩钱没要回来竟不能回 家,只得露宿街头,成了有爸有妈的一个孤儿,成 了父母婚姻的牺牲品。
典型意义:
小男孩的不幸,直接原因来自父母的离异。 但根本的还有其社会原因,那就是我们的《中 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 年人保护法》并未真正得到落实。作者塑造的 “小男孩”这一形象的意义就在于,通过他艺 术地反映了当今社会父母离异给孩子带来的痛 苦,批判像小男孩的爸妈那不负责的态度,急 呼要真正落实我们的《婚姻法》和《未成年人 保护法》。
(二)小男孩的爸爸妈妈
故事结局(最后一段)小男孩因没有要到
生活费不能回家,晚上只得露宿菜场的凉棚。
关于人物
(一)小男孩
人物定位:小说主人公,一个天真善良聪明细心而又寂寞孤独无 助的儿童形象。 个性分析:
A、天真——
特点:一切行为都显得那么稚气,与其九岁的年龄相吻合。 表现:妈妈揍他屁股——“手臂笔直地贴在身体两侧,看着妈妈的 鼻尖。” 妈妈讨厌他这样子——小男孩便“收拢右脚挺了一下胸晡” 看见妈妈嘴角有油渍——仍然想提醒她 车站见到一只蚂蚁——玩得那样认真。 见到小女孩吃着甜甜的雪糕——流出口水,控制不住自己,买雪 糕吃 上楼——反复默念着要跟爸爸说的话
• 扫除字词障碍 油渍( ) 痒 ( ( ) 吮吸( )

濡湿
瞟( ) 黏 ( ) 摁( ) 咝 ( ) 理解词义 油渍:粘在衣服等上的油垢。 吮:把嘴唇聚拢在物体上吸东西。 拂动:轻轻吹动。 瞟:斜着眼睛看。 濡湿:沾湿。
魏志远,笔名,维熹。1952年出生,四川成都 人,当代作家。199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 院文艺学系。1968年赴乡村插队务农,后历任乐山 地区文工团小提琴演员,西藏自治区文化局创作组 专业作家,《西藏文学》编辑部编辑、诗歌散文组 组长,《星星》诗刊编辑、副编审,四川作家协会 理事。1978年开始发表作品。1988年加入中国作家 协会。著有诗集《雪野》《感动过我们的怎能忘怀》 《喜马拉雅山古海》,报告文学集《中国家庭采访 手记》,短篇小说《一种声音》《一种颜色》《窗 台》,中篇小说《女人不是月亮》《晚晴》等。代 表作小说集 《我以为你不在乎》。
这是一篇独特的小说。没有故事。小男孩的 妈妈叫九岁的小男孩到爸爸那里去要钱。爸爸 和妈妈离婚了。妈妈说,爸爸要是不给钱,我 们这个月就没有生活费。妈妈说,要不到钱你 就别回来!详详细细记录了过程,小男孩坐电 车,买冰棍,在电车上和小女孩的妈妈的谈话, 进小巷,找楼号,上楼,敲门,回家……没有 写小男孩的心情(只有蚊子,蚂蚁招他的厌 烦),小说作者也只是记流水帐似的记录了小 男孩的动作,不带感情。这种写法不妨称之为 “跟踪叙述”。但是很感人。
这篇小说完整详细地记叙了主人公 “小男孩”在妈妈的逼迫下去已和妈妈 离婚的爸爸那里要生活费的过程,塑造 了一个由于父母离婚而变得无所依靠、 寂寞孤独的近似孤儿的形象,反映了当 今社会父母离异给孩子心灵上带来的伤 害和生活上带来的困苦。
14. 小男孩
魏志远
•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 ⑴了解当今社会父母离异给孩子心灵上带来的伤 害和生活上带来的困苦; ⑵学会分析小男孩及其父母的形象; ⑶理解课文细节描写的作用。 • 2.情感与价值: • 热爱儿童,关注儿童,意识到自己的合法权益。 • 3.过程与方法: • 采用讨论与交流,让学生深入理解《未成年人 保护法》。
故事情节 环境 小说的三要素是: 人物 本文的主人公是: 小男孩 聪明细心 他是一个: 天真善良 无助 的儿童形象。 而又 寂寞 孤独 本文以 小男孩的行踪 为线索,叙述
小男孩在妈妈的逼迫下不得不去找爸爸要生活费
的全过程。 反映了当今社会 父母离异给孩子心灵带来的伤害 和 生活上的困苦 。
段落层次
油渍( 濡湿(
瞟( 摁(
) z# ) r%
) piǎo ) -n
痒( 吮吸(
黏( 咝(
) yǎng ) shǔn
) ni1n ) sī
油渍:粘在衣服等上的油垢。
吮:把嘴唇聚拢在物体上吸东西。 拂动:轻轻吹动。 瞟:斜着眼睛看。
濡湿:沾湿。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 “小男孩”去爸爸家要生活费的 全过程。
1.第1段:开端。小男孩在.妈妈 的逼迫下,不得不去找 爸爸要 生活费 。 2.第2~11段:发展。小男孩在路上坐电车 、买冰棍 、 和小女孩的妈妈 谈话。
3.第12~20段:高潮。小男孩在楼上寻找爸爸 的情景。 4.第21段:结局。小男孩没有要到生活费 ,不能回家, 只得露宿在菜场的凉棚 。
关于情节 故事线索——小男孩的行踪 事件大意——小男孩找爸爸要生活费 的全过程 情节展开——
故事开端(第一段)小男孩在妈妈的逼迫
下,不得不去找爸爸索要生活费。
故事发展(从“太阳已经偏西了”到“像
叮满了小蚊子”)小男孩在找爸爸的路上坐电 车,买冰棍,在电车上和小女孩的妈妈谈话的 情景
故事高潮(从“小男孩开始上楼”到“小
男孩的声音在夜里传得很远”)小男孩在二栋 四单元九号楼上上下下找爸爸的情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