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活水源记》、《游栖霞紫云洞记》北京版知识精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语文《活水源记》、《游栖霞紫云洞记》北京版
【本讲教育信息】
一、教学内容:
《活水源记》、《游栖霞紫云洞记》
二、学习目标
通过讲解《活水源记》《游栖霞紫云洞记》达到三个教学目标
1、深入体会古代、近代文人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2、感悟刘基体物摹景的自然逼真与蕴含其中的朴素无华的人生哲理。
3、鉴赏林纾写景状物的激情与描写的准确。
三、知识归纳总结
1、刘基(1311——1375)字伯温,浙江青田人。
刘伯温自幼聪颖异常,天赋极高。
天生的禀赋和后天的努力,使年轻的刘伯温很快在当地脱颖而出,成为江浙一带的大才子、大名士,开始受到世人的瞩目。
刘伯温果然是人中之杰。
他于元统元年(1339年)考取进士,从此进入仕途,开始他在中国历史舞台上的精彩表演。
他的才能受到元朝朝廷的压制。
刘伯温非常失望,先后3次愤然辞职,回故乡青田隐居。
公元1360年,义军统帅朱元璋两次向隐居青田的刘伯温发出邀请,刘伯温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终于决定出山辅助朱元璋,希望通过助朱氏打江山来实现自己治国平天下的宏伟大志。
与当年诸葛亮“隆中对”相似,刘伯温初次与朱氏相见,就提出了“时务十八策”。
朱元璋一见刘伯温之后,更是大喜不已,从此将刘伯温视为自己的心腹和军师。
刘伯温出山之后,忠心耿耿地为朱氏政权效力,积极地为朱元璋出谋划策。
他为朱氏制订了“先灭陈友谅,再灭张士诚,然后北向中原,一统天下”的战略方针。
而朱元璋得到刘伯温的辅助,正是如虎添翼。
他基本上按照刘伯温为他定下的战略、战术行事,先用诱敌之计大败陈友谅,挫其锐气,再于公元1363年在鄱阳湖与陈氏决战,将其势力彻底消灭。
第二年,又依计将张士诚的势力消灭。
然后,朱元璋派部队北上攻打元朝首都北京,同时准备在南方称帝。
刘基的谋略与功勋,尽管被朱元璋所器重、承认,但似乎终究因其地望的关系而不能享有更高的地位。
从刘基先后被李善长、胡惟庸迫害的事实来看,刘基的地位决定了他在明初的历史中不会有很深远的影响。
明代开国第一功臣的位置,是被李善长占据的,李为韩国公。
刘基的爵位仅为诚意伯,而伯的爵位,列于公、侯之下。
作为一代军师和智者,刘伯温料事如神,他深知自己平时嫉恶如仇,得罪了许多同僚和权贵,同时也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
因此,他在功成名就之后,毅然选择激流勇退,于洪武四年(1371年)主动辞去一切职务,告老还乡,回青田隐居起来。
刘伯温在青田过了2年的隐居生活,本来希望远离世间是非争夺。
但是,他的智慧和才能实在太高,他的名声实在太大了,他甚至被民间百姓渲染成了一位活神仙般的人物,这就无法避免政敌的嫉妒和皇帝的猜疑。
洪武六年(1373年),刘伯温的政敌胡惟庸当了左丞相,指使别人诬告刘伯温,说他想霸占一块名叫“茗洋”有“王气”的土地做自己的坟墓,图谋不轨。
早就对刘伯温放心不下的朱元璋,听到诬告后果然剥夺了刘伯温的封禄。
刘伯温非常惶恐,于是亲自上南京向朱元璋谢罪,并留在南京不敢回来。
后来,胡惟庸升任右丞相,刘伯温更加忧虑,终于一病不起。
洪武八年(1375年),有病在身的刘伯温由皇帝朱元璋所派使者护送回家,不久在家忧
愤而死,终年65岁。
后来被谥为“文成”。
刘伯温在南京时,胡惟庸曾派太医为刘伯温诊病送药,但刘伯温吃了他的药后,病情加剧。
因此,当时人们怀疑刘伯温是胡惟庸下毒致死。
刘伯温不但是一位谋略大师,也是一位著名的学者和文人,他的著作很多,流传于世的有《郁离子》10卷和《诚意伯文集》20卷。
其中。
代表作《郁离子》一书在中国思想上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写作《郁离子》的时候,是在刘基47—50岁,一生中最鼎盛之际,此前的半生他郁郁不得志,不能施展抱负,后来被夺去兵权,遂弃官归隐家乡青田山中,发愤而著《郁离子》。
书成不久,他即出山离家,成为朱元璋的亲信谋士,协助朱元璋建立了统一的明王朝。
2、林纾(1852—1924),字琴南,福建闽县(今福州)人,我国近代著名文学家。
林纾少孤,自云“四十五以内,匪书不观”。
1882年对于林纾来说是关键而又具转折性意义的一年——从一个穷秀才一跃成为江南赫赫有名的举人。
在摆脱贫困窘境的同时,他广结师友、饱读诗书。
爱国心切的他,虽已过而立之年,却不辞辛苦,七次上京参加礼部会试。
原本一心报效祖国的林纾“七上春官,屡试屡败”因而从此绝意于仕途,专心致志地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
1897年,已步入不惑之年的林纾捧着《闽中新乐府》和让洛阳“一时纸贵”的《巴黎茶花女遗事》译本开始了他迟来且丰硕的著译生涯。
然而,林纾涉入译界却是极为偶然的事,他的译作如此畅销也在意料之外。
当时恰逢林纾母亲去世,接踵而至又是妻子病故。
魏翰、王寿昌等几位好友为帮林纾走出消沉的困境邀他一同译书。
林纾起先再三推脱,最后才接受了这一请求。
《巴黎茶花女遗事》得到国人相当的认可,从某种程度上激励着林纾沿着翻译文学作品的道路继续走下去。
在之后短暂的27 年生命里,他不仅用一腔爱国热血挥就了百余篇针砭时弊的文章;用犀利、恰切的文笔完成了《畏庐文集》等40余部书,成功地勾勒了中国近代社会的人生百态。
而且在不谙外文的特殊情况下,与曾留学海外的才子们合作翻译了180余部西洋小说,其中有许多出自外国名家之手,至此,林纾被公认为中国近代文坛的开山祖师及译界的泰斗,并留下了“译才并世数严林”的佳话。
林纾译书的速度是他引以自豪的。
口述者未毕其词,而纾已书在纸,能一时许译就千言,不窜一字。
他是古文家,喜欢用古文义法来讲他译的小说。
他赞美狄更斯“扫荡名士美人之局,专为下等社会写照”,“善于刻画市井卑污龌龊之事”,善叙“家常平淡之事”。
而用《史记•外戚传》写窦长君的话作比,认为《史记》中此等笔墨亦不多见。
又说《红楼梦》虽亦“善于体物,终竟雅多俗寡”。
林纾后来思想转向保守,跟他始终主张维新、忠于清光绪帝的立场有关。
他虽然没有在清朝做官,却十谒光绪帝的陵墓。
因此,入民国后离开北京大学,五四运动中,《新青年》杂志提倡以白话代文言,发自北京大学。
林纾写信给北大校长蔡元培称:“若尽废古书,行用土语为文字,则都下引车卖浆之徒所操之语”,从保守转到反对五四新文学运动。
四、课文分析
《活水源记》
课文串讲
《活水源记》
刘基
(1)灵峰之山,其上曰金鸡之峰。
其草多竹;其树多枫、槠,多松;其鸟多竹鸡:其状如鸡而小,有文采,善鸣。
寺居山中,山四面环之。
其前山曰陶山,华阳外史弘景之所隐居。
其东南山曰日铸之峰,欧冶子之所铸剑也。
寺之后,薄崖石有阁,曰松风阁,奎上人居之。
译文:
灵峰山,山上有金鸡峰。
峰上的草大多是竹子,树木大多是枫树、槠树、松树。
鸟类大多是竹鸡,竹鸡的形状像鸡但比鸡小,身上有花纹色彩,喜欢鸣叫。
有座寺庙坐落在山中,四面环山。
寺前面的山叫做陶山,是华阳外史(官职名)陶弘景隐居的地方。
寺的东南面的山叫做日铸峰,是欧冶子铸剑的地方。
寺的后面叫做薄崖石,石上有座楼阁叫做松风阁,奎上人(宗奎)住在里面。
(2)有泉焉,其始出石罅,涓涓然冬温而夏寒。
浸为小渠,冬夏不枯,乃溢而西南流,乃伏行沙土中,旁出为四小池,东至山麓,潴为大池,又东注于若耶之溪,又东北入于湖。
其初为渠时,深不逾尺,而澄澈可鉴;俯视,则崖上松、竹、花、木皆在水底。
故秘书卿白野公恒来游,终日坐水旁,名之曰:“活水源”。
其中有石蟹,大如钱,有小鰿鱼,色正黑,居石穴中,有水鼠常来食之。
其草多水松、菖蒲。
有鸟大如鸜鹆,黑色而赤嘴,恒鸣其上,其音如竹鸡而滑。
有二脊令,恒从竹中下,立石上,浴饮毕,鸣而去。
予早春来时方甚寒,诸水族皆隐不出。
至是,悉出。
又有虫四五枚,皆大如小指,状如半莲子,终日旋转行水面,日照其背,色若紫水晶,不知其何虫也。
译文:
这里有泉水。
泉水开始是从石头缝里流出来,细细流淌,冬天温暖,夏天冰凉;流成一个小渠,冬夏季节都不干涸。
小渠满了之后向西南流去,贴着沙土地前行,水深不到一尺,而且清澈可以照人,俯视泉水薄崖石上的松竹花草都在水底下。
所以秘书卿(官职名)白野公经常来游玩,整天坐在水旁,给这泉水起名叫做活水源。
泉水中产石蟹,铜钱大小。
也有小鲭鱼,颜色纯黑,生活在石头洞穴里,水鼠经常来吃它们。
水里的草大多是水松、菖蒲。
这里有种鸟和鸜鹆差不多大,黑毛红嘴,经常在水上鸣叫,叫声和竹鸡差不多但比竹鸡滑润。
有两个鹡鸰,经常从竹林中出来,站在石头上洗浴,饮完水后,鸣叫着飞走了。
我早春来到这里,当时天气还很寒冷,各类水族动物都隐藏不出来,到现在才全部出现。
又有四五条虫子,都如小手指般大小,形状好像半莲子,整天在水面上旋转着前进,太阳照在它们的背上,颜色就像紫水晶,不知是什么虫。
(3)予既爱兹水之清,又爱其出之不穷,而能使群动咸来依,有君子之德焉。
上人又曰:“属岁旱时,水所出能溉田数十亩。
”则其泽又能及物,宜乎白野公深爱之也。
译文:
我既喜欢这里泉水的清澈,又喜欢它的源源不断,而且还能使各种动物来依附它,具有君子的品德。
奎上人又说:“当遇到旱季时,所出泉水能灌溉好几十亩田地。
”那么它的好处又能泽及万物,更应该得到白野公的深切喜爱了。
写作特点:
1、描写了浙东绍兴的一条普通小溪,突出一个“活”字,不仅描写了争奇斗艳的植物,
而且突出描写了水中的小生物:石蟹、鰿鱼、水鼠、大如鸜鹆的鸟、脊令、不知名的小虫,生机勃勃的大自然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2、不仅客观地给我们描绘了大自然的生机勃勃,而且在结尾处点出人生的哲理:“予既爱兹水之清,又爱其出之不穷,而能使群动咸来依”,小溪的奉献精神与亲和力跃然纸上。
我们的国家峰奇石秀、林幽泉美。
在人们认识、利用自然的能力提高之后,名山巨壑则由顶礼膜拜的对象而逐渐纳入了人们的审美视野,进而产生了望山观水的愿望。
作家“心游万仞”之作,让造化服从感情的驱遣,精心结构,大胆取舍,创造一种独特的意境以“托兴寄怀”。
柳宗元以“清莹秀澈,锵鸣金石”的语言写成的“永州八记”是其典范。
刘基绍兴八记跟其后,美好的自然景观成了疗治其心灵创痛的良方。
因此,与柳宗元的游记同属一类。
刘基的游记散文,都作于元末,其中羁管于绍兴时写下的游记有《游云门记》、《出越城至平水记》、《活水源记》、《登普济过明觉寺至深居记》、《松风阁前记》、《松风阁后记》、《白
云山舍记》《苦斋记》。
这些作品—般都富丽华瞻、穷极声貌,颇富辅采摛文的辞赋风采。
如《松风阁记》抓住风和松声的特征,巧妙地赋予松风各种美的意象,构成超乎尘世的自然意境,文中还连用十个比喻,如繁管急弦般地描写了水流山峙的雄伟景观,显示出作者雕凿造化的艺术表现力。
除此之外,刘基还继承了《水经注》与柳宗元山水游记风格的清新秀美之作,如《活水源记》平实无华,简练明畅,抓住自然界中的不同特征,体物摹景,自然逼真。
同时,刘基的游记往往将对自然景观的描写与对宇宙人生哲理的探求交融在一起,如《苦斋记》以大量笔墨极写“苦斋”所在地环境之艰苦,先抑后扬,为阐述苦乐观蓄势作铺垫,引出以苦为乐,苦尽甘来的警世之论。
《游栖霞紫云洞记》
林纾
(1)栖霞[1]凡五洞,而紫云最胜。
余以光绪己亥四月,同陈吉士及其二子一弟,泛舟至岳坟下[2],道山径至栖霞禅院止焉[3]。
出拜宋辅文侯墓[4],遂至紫云洞。
注释:
[1] 栖霞:栖霞岭,在浙江省杭州市葛岭西,旧时山多桃花,花开时烂漫如彩霞,因此得名。
紫云洞:在栖霞岭上。
[2] 岳坟:南宁著名民族英雄岳飞的坟墓,在浙江省杭州市西湖西北岸岳王庙右侧。
[3] 禅院:寺院,佛寺。
[4] 宋辅文侯墓:墓者(牛皋)的生平事迹不详。
译文:
栖霞岭总共有五个洞,而紫云洞最优美。
我在光绪己亥年(1899年)四月,同陈吉士和他的两个儿子以及他的一个弟弟,坐船到岳飞的坟墓下面,走山路到栖霞禅院停下来。
去祭拜宋辅文侯墓,就到达了紫云洞。
(2)洞居僧寮右偏[5],因石势为楼,周以缭垣,约以危栏[6]。
据栏下瞩,洞然而深。
石级濡滑[7],盘散乃可下[8]。
自下仰观,洞壁穹窿斜上[9],直合石楼。
石根下插,幽窈莫竟[10]。
投以小石,琅然作声,如坠深穴。
数武以外[11],微光激射,石隙出漏天小圆明如镜焉[12]。
蝙蝠掠人而过。
不十步,辄中岩滴[13]。
注释:
[5] 洞居僧寮右偏:洞在僧人住的小屋的右侧。
寮:小屋。
[6] “周以”二句:周围用围墙围着,又围着很高的栏杆。
[7] 濡滑:光滑。
[8] 盘散:同“蹒跚”、“盘跚”,旋转着行进。
[9] 穹窿像天空那样中间隆起而四面下垂。
[10] 幽窈莫竟:幽暗深远像没有底一般。
[11] 数武:几步。
[12] 石隙句:石缝里露出一块小小的天,又圆又明亮,像镜子一样。
[13] 辄中(zhòng)岩滴:总是碰上岩上滴下来的水滴。
译文:
紫云洞在僧人住的小屋的右侧。
(紫云洞的上面),就着石头形势修建了小楼,周围用围墙围着,又围着很高的栏杆。
扶着栏杆往下看,紫云洞很深。
石阶光滑,旋转着走就可以下去。
从下面往上看,洞壁像天空那样中间隆起斜着向上,直接连着石楼。
石根往下插入,幽暗深远像没有底一般。
用小石头丢进去,发出琅琅的声响,就像坠入很深的洞穴。
几步之外,微弱的光线猛然射来,石缝里露出一块小小的天,又圆又明亮,像镜子一样。
蝙蝠轻轻擦着人飞过。
不到十步,总是碰上岩上滴下来的水滴。
(3)东向有小门,绝黑。
偻而始入[14],壁苔阴滑,若被重锦[15]。
渐行渐豁[16],斗见天光[17]。
洞中廓若深堂[18],宽半亩许,壁势自地拔起,斜出十余丈。
石角北向,壁纹丝丝像云缕。
有泉穴南壁下,蓄黛积绿,濧然无声[19]。
岩顶杂树,附根石窍[20]。
微风徐振,掩苒摇飏[21],爽悦心目。
怪石骈列[22],或升或偃,或倾或跂[23],或锐或博[24],奇诡万态,俯仰百状。
注释:
[14] 偻(lóu):低头曲背。
[15] 若被(pī)重锦:好像披着几层锦绣。
[16] 豁:开阔。
[17] 斗:同“陡”,突然,陡然。
[18] 廓若深堂:空阔得像很深广的厅堂。
[19] “蓄黛”二句:呈现着一派深绿色,静静地停留着,没有一点声响。
濧(duì),水停留。
[20] 附根石窍:把根附着在石头的孔穴。
[21] 掩苒摇飏:轻轻地摇动。
[22] 骈列:并列。
[23] 或倾或跂(qì):有的倾斜着,有的像踮起脚尖站着。
[24] 或锐或博:有的很尖,有的很大。
译文:
东面有道小门,极黑。
低头曲背才能进去,壁上青苔阴湿柔滑,好像披着几层锦绣。
越走越开阔,突然看见天上的光亮。
洞里空阔得像很深广的厅堂,有半亩多宽,洞壁拔地而起,斜出十多丈。
石角向北,壁上纹理丝丝,就像天上的白云缕缕。
有泉水从穴的南壁往下流出,呈现着一派深绿色,静静地停留着,没有一点声响。
岩石顶上生长着杂树,把根附着在石头的孔穴。
微风徐徐振荡,轻轻地摇动,令人爽心悦目。
怪石并列,有的飞升,有的偃卧,有的倾斜着,有的像踮起脚尖站着,有的很尖,有的很大,奇异诡秘,千姿万态,或俯或仰,形状多种多样,各不相同。
(4)坐炊许[25],出洞。
饮茶僧寮。
余方闭目凝想其胜,将图而藏之[26],而高啸桐、林子忱突至。
相见大欢。
命侍者更导二君入洞。
遂借笔而为之记。
注释:
[25] 坐炊许:坐了大约煮熟一顿饭的工夫。
[26] 图:画。
译文:
坐了大约煮熟一顿饭的工夫,从洞里出来。
在僧人住的小屋里饮茶。
我这才闭目凝神回想紫云洞的优美景致,准备把它画出来并收藏着。
不久,高啸桐、林子忱突然到了,大家相见后很快乐。
叫随从的人又领着高啸桐和林子忱二人进入洞中。
于是我借笔写了这篇记。
附紫云洞介绍:
紫云洞在杭州栖霞岭顶部,是栖霞岭最古老的天然岩洞,洞长80余米,最宽处有30多米,因岩石呈暗紫色,在阳光的照射下宛如紫色的雾霭,因此取名“紫云洞”。
洞的东北角有一处从岩缝中涌出的清泉,名为“七宝泉”,洞外有岳飞部将牛皋墓,供游人凭吊。
写作特点:
1、紫云洞的特点是奇特。
文章就抓住这一点来描写。
先从洞口写起,“据栏下瞩,洞然而深”,“自下仰观,洞壁穹窿斜上”,已给人奇特的感觉。
进入洞中,则壁势、壁纹、泉穴、杂树、怪石,无不奇诡万状,爽悦心目,使读者眼目也为之一新。
2、文章层次很清楚,第二段概括描写紫云洞,从“下瞩”与“仰观”两个角度来描写洞
穴的整体地形。
第三段突出洞穴中的大厅,泉水杂树给我们秀美的感觉,而千奇百怪的巨石又给我们神奇的感觉。
3、用古文写成的游记语言很简洁“怪石骈列,或升或偃,或倾或跂,或锐或博”,七个比拟只用了十六个字。
【典型例题】
1、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盘散乃可下(2)斗见天光
(1)“盘散”同“蹒跚”(2)“斗”同“陡”
2、对划横线词语注音并解释
(1)潴为大池(2)濧然无声(3)掩苒摇飏(4)蓄黛积绿(5)饮茶僧寮(6)周以缭垣(7)偻而始入(8)其始出石罅(9)或倾或跂(10)若被重锦(11)或升或偃(12)石级濡滑
答案:(1)zhū水停聚(2)duì水停留(3)rǎn草茂盛(4)dài青色(5)liáo小屋(6)yuán矮墙(7)lóu或lǚ弯腰(8)xià石缝(9)qì踮着脚站着(10)pī披着(11)yǎn躺(12)rú光滑
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
(1)有泉穴南壁下(2)将图而藏之(3)道山径至栖霞禅院止焉
(4)洞壁穹窿斜上(5)遂借笔而为之记(6)又东北入于湖
答案:(1)“穴南壁”名词直接作状语,从洞穴南壁下
(2)“图”名词作动词,画图
(3)“道”名词作动词取道
(4)“穹窿”名词直接作状语,表比喻,像天空那样中间隆起
(5)“记”,名词作动词,写记
(6)“东北”名词直接作状语,从东北
4、指出下列句子中的特殊句式
(1)约以危栏(2)附根石窍(3)饮茶僧寮(4)欧冶子之所铸剑也
答案:(1)状语后置(2)省略句(3)省略句(4)判断句
5、《活水源记》第二段中有三个“恒”,它们的意思一样吗?
(1)故秘书卿白野公恒来游(2)恒鸣其上(3)恒从竹中下
答案:一样,都是“常常”的意思。
6、这三个“焉”的意思一样吗?
(1)有泉焉(2)有君子之德焉(3)道山径至栖霞禅院止焉
答案:不一样。
(1)于此兼词(2)语气词相当于“了”(3)语气词,舒缓语气,相当于“下来”。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45分钟)
阅读刘基《卖柑者言》,回答问题
杭有卖果者,善藏柑,涉寒暑不溃,出之烨然,玉质而金色。
置于市,贾十倍,人争鬻
之。
予贸得其一,剖之,如有烟扑口鼻。
视其中,则干若败絮。
予怪而问之曰:“若所市于人者,将以实笾豆,奉祭祀、供宾客乎?将衒外以惑愚瞽也?甚矣哉,为欺也!”
卖者笑曰:“吾业是有年矣,吾赖是以食吾躯。
吾售之,人取之,未尝有言,而独不足于子乎!世之为欺者不寡矣,而独我也乎?吾子未之思也!
“今夫佩虎符、坐皋比者,洸洸乎干城之具也,果能授孙、吴之略耶?峨大冠、托长绅者,昂昂乎庙堂之器也,果能建伊、皋之业耶?盗起而不知御,民困而不知救,吏奸而不知禁,法而不知理,坐縻廪粟而不知耻。
观其坐高堂、骑大马、醉醇醴而饫肥鲜者,孰不巍巍乎可畏,赫赫乎可象也!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今子是之不察,而以察吾柑!”
予默然无应。
退而思其言,类东方生滑稽之流。
岂其愤世疾邪者耶?而托于柑以讽耶?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鬻.之()笾.豆()瞽.()皋.()
洸.()廪.()饫.()
2、本文作者,文学家、政治家。
3、解释句子中划横线词语的意思。
(1)贾十倍(2)将衒外以惑愚瞽也(3)坐縻廪粟而不知耻
(4)吾业是有年矣(5)洸洸乎干城之具也(6)峨大冠、托长绅者
(7)涉寒暑不溃(8)出之烨然
4、本文作者想要说明的道理是什么?
5、下列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点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一、二段着意渲染了柑其外色泽美艳其内“干若败絮”的特点,从而引出了下文卖柑者的一番话,为下文讽喻封建士大夫“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欺世盗名的丑恶本质起到了铺垫作用。
B、全文以作者的真切感触作结,最末一句自是明知故问,意在提醒读者本文旨在愤世疾邪,托柑以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C、全文无论布局谋篇、人物刻画、类比的运用,以及以民风讽世的写法,都明显地受到《捕蛇者说》的影响。
D、本文中的“卖柑者”是一个真实的生活于社会下层的小市民形象,他个性鲜明,论辩有力,善于借题发挥,敢于讽刺欺世盗名之徒;然而他以次充好,坑骗买柑者而又为自己狡辩的行为应该受到谴责。
6、翻译下列句子
(1)若所市于人者,将以实笾豆,奉祭祀,供宾客乎?
(2)观其坐高堂,骑大马,醉醇醴而饫肥鲜者,孰不巍巍乎可畏,赫赫乎可象也?
(3)吾业是有年矣。
(4)甚矣哉,为欺也
7、阅读林纾三篇游记小品,以第一篇鉴赏文字为例,选择后两篇其中一篇,写出鉴赏文章。
要求:一百五十字左右
《湖心泛月记》
林纾
雾消月中,湖水纯碧,舟沿白堤止焉。
余登锦带桥,霞轩乃吹箫背月而行,入柳阴中。
堤柳蓊郁为黑影,柳断处乃见月。
霞轩着白夹衫立月中,凉蝉触箫,警而群噪,夜景澄澈。
鉴赏:通篇不足百字,然而隽永空灵,意韵流动,景致如画,诗情弥漫。
文字平易浅显,纯系白描,淡墨轻染,却令人如闻如见。
踏月而行,蝉噪愈幽,心境澄澈,溶于湖光月色。
美丽的文字自成天地,神游其中如同身游更胜身游。
《记九溪十八涧》
林纾
过龙井山数里,溪色澄然迎面,九溪之北流也。
溪发源于杨梅坞,余之溯溪,则自龙井始。
溪流道万山中,山不峭而堑,踵趾错互,苍碧莫辨途径。
沿溪取道,东瞥西匿,前若有阻而旋得路。
水之未入溪号皆曰涧,涧以十八,数倍于九也。
《湖之鱼》
林纾
林子啜茗于湖滨之肆,丛柳蔽窗,湖水皆黯碧如染,小鱼百数来会其下。
戏嚼豆脯唾之,群鱼争喋;然随喋随逝,继而存者,三四鱼焉。
再唾之,坠缀葑草之上,不食矣。
始谓鱼之逝者皆饱也。
寻丈之外,水纹攒动,争喋他物如故。
余方悟:钓者将下,必先投食以引之,鱼图食而并吞。
久乃知,凡下食者皆将有矣。
然则名利之薮,独无乎?不及其盛下食之时而去之,其能脱而逝者几何也?
译文:
林生坐在西湖边上的茶馆里喝茶,四垂的柳条遮蔽着窗口,一汪湖水,深苍碧绿,犹如染过一般,百余条小鱼正汇聚在窗下的水面。
他就试着将肉干嚼碎朝水面唾去,借以取乐。
鱼儿纷纷争着抢食。
然而一边争食一边又游开了,一直觅食而不走的,只不过三四条而已。
林生便再嚼食唾下,碎肉沉入水底,粘结在茭白根上,鱼也不再去食它了。
林生起先以为鱼的离去是因为都吃饱了的缘故,可离窗口一丈左右的地方,水面泛起一圈圈涟漪,不住地晃动着,那些小鱼如先前一样,又在争食其它东西。
林生顿时想到:钓鱼的人在垂下鱼钩之际,必定先以鱼饵为引诱,鱼儿要想吃食,便同时吞下钓钩。
时间久了,鱼儿便知道,凡是有饵食的地方多半有钓钩。
然而,那名利会聚之所,难道没有另一种“钓钩”么?如果不趁着他人频频下食的时机而及时逃走,能够脱钩而远逸他方的又能有几个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