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选修三教学案:第一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1课 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标要求] 1.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理解人类历史为什么发展到20世纪才会出现世界大战。

2.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认识德奥集团失败的原因.3.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认识世界大战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影响。

第1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目标导航]1。

了解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具体原因和直接原因。

2.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必然性。

(重点)3。

理解人类历史为什么发展到20世纪才会出现世界大战。

(难点)
一、动荡不安的世界
1.背景
(1)第二次工业革命使生产力大大提高;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法、美、德等国,从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2)20世纪初的世界,已经被列强基本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

(3)在向帝国主义过渡时,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加剧,殖民地具有了更重要的意义。

2.表现
(1)德国的经济迅速发展,赶上和超过英国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德国不仅在欧洲同英国展开激烈竞争,而且还想从英法等国手中夺取殖民地,重新瓜分世界.
(2)为了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一方面欧洲列强纠集对立的两大军事集团;另一方面它们不断加强扩军备战。

[思维点拨]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国家矛盾产生的根源。

19世纪末20世纪初,垄断的出现为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也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随着实力的变化,列强之间围绕瓜分世界问题的矛盾日趋尖锐,冲突愈演愈烈.
二、剑拔弩张的两大军事集团
1.三对基本矛盾
(1)法德矛盾:普法战争中法国战败,力图寻机复仇;德国为防范法国,拼命扩充陆军,试图压制法国。

(2)俄奥矛盾:主要表现在对巴尔干半岛的争夺上.奥匈帝国把巴尔干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俄国却打着斯拉夫主义的旗号向巴尔干渗透。

(3)英德矛盾:德国想从英法等老牌殖民强国手中夺取殖民地,英国一贯推行欧洲大陆均势政策,不愿看到德国强大与其争夺殖民地
等。

2.军事集团形成
(1)三国同盟
①1879年,德奥首先缔结“同盟条约”,这个条约具有明显的反俄性质。

②德国利用意大利同法国的矛盾,把它拉入同盟。

③1882年,三国同盟正式建立,德国成为核心。

(2)三国协约
①1892年法国和俄国缔结军事协定,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开始出现.
②随着英德矛盾的发展,英国分别在1904年和1907年与法、俄签订了协约,这标志着三国协约正式建立。

[重点精讲]
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的根源和实质
(1)根源: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①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美、德经济实力居世界前列,但殖民地较少。

②而英、法经济实力相对落后,所占殖民地较多.
③帝国主义国家间实力对比与所占殖民地出现不相称的状况.
(2)实质: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

三、“巴尔干火药桶"
1.复杂的巴尔干半岛
(1)表现
①巴尔干半岛曾经长期受奥斯曼帝国的统治,民族关系复杂.
②两次巴尔干战争
a.1912年秋,“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爆发,奥斯曼帝国丧失了在欧洲的绝大部分领土.
b.1913年,“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爆发,保加利亚战败.
③帝国主义干涉:巴尔干半岛上的战乱给列强的干涉提供了机会,引发了俄国、奥匈帝国对巴尔干半岛的争夺。

(2)影响:列强的争夺、民族矛盾的激化,使巴尔干地区成为欧洲的“火药桶”。

2.萨拉热窝事件
(1)背景:奥匈帝国以塞尔维亚为假想敌进行军事演习。

(2)概况:1914年6月28日,塞尔维亚的民族主义者刺杀了奥匈帝国的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
(3)影响:成为一战的导火线。

[图示点拨]
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易错提醒]
正确认识两大军事集团对立的实质
三国同盟以德国为核心,三国协约以英国为核心,两大军事集团对立的实质是后起的资本主义强国与老牌的资本主义强国在争夺霸权和殖民地问题上的矛盾和斗争。

四、大战的爆发
1.标志:在德国的支持下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2.双方:一方为同盟国中的德国和奥匈帝国;另一方为协约国中的英国、法国和俄国。

3.原因
(1)20世纪的世界已经基本上形成一个整体。

(2)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斗争空前激烈,影响到整个世界。

(3)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为世界大战的爆发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和技术基础。

[思维点拨]
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没有永恒的朋友,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

结合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物质决定意识,国家综合国力决定其对外政策等。

知识图示
主题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世界局势
史料一英、德、法、美的工业发展和殖民地占有情况
国家英德法美
1870~1913年工业增长倍数1.
3
4。

6
1.
9
8.
1
1913年工业产量
居世界位次
3241
1913年殖民地面
积所占位次
1425
史料二
后,加紧排挤法国势力,在扩大非洲殖民地的过程中,19世纪末双方军队几乎发生武装冲突.为了共同对付德国,1904年英法缔结协约,调整了两国在殖民地问题上的矛盾:法国放弃20多年来反对英国占领埃及的态度,正式承认埃及为英国的殖民地,英国则同意法国侵占摩洛哥。

史料三1907年英俄协约的签订,也同英俄调整在亚洲的矛盾有关。

按照这项协定,伊朗分为三个部分,北部为俄国的势力范围,南部为英国的势力范围,中部为中立带,双方均可自由出入。

阿富汗为英国的势力范围。

关于中国的西藏,英俄互相承认对方在西藏的既得利益,同意维持西藏现状,承认中国对西藏拥有主权。

[史料解读]
(1)表格中工业增长倍数和工业产量说明四国的经济实力,殖民地面积说明其世界影响,这种差异表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间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2)表明英德矛盾和法德矛盾的发展,促使英、法两国调整关系,共同对付德国.这反映出帝国主义国家既互相斗争又互相勾结。

(3)表明英、俄通过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调整两国关系,由斗争走向勾结。

错误!
(1)表格反映了什么基本现象?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取决于什么?对世界局势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据史料一可知,英国同法国签订协约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英国为什么要调整与俄国在亚洲的矛盾?
(3)依据史料一、二,你认为英法协约和英俄协约的实质是什么?签订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答案(1)①现象: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间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②取决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对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的利用程度。

③影响:后起的德国等国要求重新瓜分世界,列强之间矛盾日益尖锐。

(2)目的:对付德国。

调整与俄国在亚洲的矛盾,以便联合俄国在欧洲共同对付德国.
(3)实质:是背着有关国家签订的帝国主义分赃协定。

影响:正式形成了三国协约,使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正式形成,并加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错误!
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表现及影响
(1)表现
①政治体制的不同:英、法、美三国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德、俄、日三国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在政治上,专制主义色彩和军国主义色彩较浓。

②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占有殖民地的多少不同:英法是老牌殖民国家,所占殖民地最多;德日是后起资本主义国家,所占殖民地较少。

③经济发展的不平衡:19世纪中期,英国居于“世界工厂"的地位,而到19世纪末,美德经济迅速发展,超过英法。

(2)影响
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导致列强之间围绕瓜分世界问题的矛盾日趋尖锐。

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重重,基本矛盾是英德矛盾、法德矛盾、俄奥矛盾,其中英德矛盾逐渐演变成了最主要矛盾。

其矛盾演变的结果是在欧洲出现了两大军事集团: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他们疯狂地进行扩军备战,国际关系日趋紧张,大战一触即发。

主题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史料
斐迪南大公遇刺
[史料解读]
图片展现了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遇刺的情景,这一事件激化了奥匈帝国和塞尔维亚的矛盾,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错误!
(1)史料中被刺杀的人物是哪国人?史料中的事件引起了什么后果?
(2)有人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次偶然的灾难,假如没有史料所述事件的发生,一战就不会爆发。

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奥匈帝国。

奥匈帝国与塞尔维亚矛盾激化,它成为一战的导火线,最终引发了一战。

(2)萨拉热窝事件虽然是一个偶然性事件,但偶然中存在着必然性,从当时国际形势分析,即使没有此事件,这次战争仍要发生。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造成的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力量对比的变化和其殖民地之间的倒挂现象,已经说明了一战爆发的必然性。

总之,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形成,帝国主义国家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斗争空前激烈,大战不可避免。

错误!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和条件
(1)原因
①根本原因: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引起列强对世界市场和世界霸权争夺的矛盾.
②军事上:列强的三大矛盾最终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它们的对峙推动了世界大战的爆发。

③导火线(直接原因):萨拉热窝事件引发两大军事集团主要成员国相继宣战,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④物质上: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而发展成为世界性大战。

⑤意识形态上: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使两大军事集团相互仇视,推动了战争的爆发。

(2)条件
①客观条件:20世纪的世界已基本上形成一个整体,各国联系日益加强,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

②可能条件: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科技的飞速进步,为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和技术基础,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而形成世界性大战。

③现实条件:完成工业革命的主要列强,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或战争会影响到它们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进而影响整个世界.
1.1892年签订的某条约规定:“如果德国或意大利在德国支持下进攻法国,俄国应使用它的所有的军队进攻德国。

如果德国或奥地利在德国支持下进攻俄国,法国应使用它的所有的军队和德国作战。

”这一条约的签订标志着()
A.三国同盟正式建立
B.欧洲开始出现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局面
C.三国协约正式建立
D.欧洲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形成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时间信息“1892年",可知是法国和俄国缔结的军事协定,标志着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局面开始出现。

2.1898年德国某报纸曾如此报道:“开足马力前进,从陆上到印度的道路理应掌握在希望战斗、喜欢劳动的德意志手中。

”上述计划()
A.说明德国对外扩张的主要目标是非洲
B.反映出世界已连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C.必然导致英德矛盾的尖锐激化
D.说明帝国主义列强已将世界瓜分完毕
答案C
解析印度是英国的殖民地,德国的扩张计划必然导致英德矛盾的尖锐激化.
3.在下列各项中,使巴尔干半岛成为欧洲“火药桶"的主要因素是()
①地理位置②民族矛盾③资源丰富④大国干预
A.①③B.①②③④
C.①②④D.②③④
答案C
解析解答本题要把握的巴尔干半岛成为欧洲“火药桶”的主要因素,分述①②④的因素.资源问题在当时还没有作为一个优势表现出来,③应排除。

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德意志放弃他在东非的要求……承认英国保卫桑给巴尔……英国把海利哥兰岛让给德意志……德意志答应……对大英帝国在非洲的反法政策、在亚洲的反俄政策……给予帮助。

”——1890年7月1日英德关于殖民地的协定
材料二我们德意志人相信我们的力量,我们必须尽一切办法,努力争取适合我们实际情况的政治权威……如果我们继续只是欧洲大陆上的强国,并偎依英国的恩惠而求得一些殖民地的话,我们将
陷于1866年的政治卑微地位.——1911年4月本哈第将军《我们的前途》
材料三……德国要求法兰西共和国把广大地区(注:这里指刚果)让出……法国放弃它在那块土地邻近区域享有的权利,而由德国控制这一区域,这将会……使英国的北非与南非分离开来.德国当政人士……必须明白:任何一个英国政府……也不会允许在分配非洲政权时有这样的大变更!——1911年7月14日英国《泰晤士报》(1)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三,英国对德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材料二中,本哈第的看法反映了什么问题?为什么?
(3)材料三中,英国对德关系政策的实质是什么?
答案(1)由勾结德国反对法俄到支持法国反对德国。

(2)德国不再满足于欧洲大陆强国的地位,而要求成为世界帝国,夺取英国的殖民地。

原因:随着德国经济实力的增长超过英法,对外扩张的野心也急剧增强。

(3)表面上维护法国的殖民地,实际上是勾结法国抑制德国,以维护其殖民霸主地位。

解析第(1)问从材料中获取信息,概括归纳。

第(2)问反映的问题要分析本哈第这番话的实质;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分析其原因。

第(3)问注意材料三的信息,透过现象看本质。

[基础达标]
1.下表是根据《大国的兴衰》改编的《各强国工业生产排名变化表》,从中可得出的结论是()
排名1860

1870

1890

1900年
1英国英国美国美国
2法国美国英国德国
3美国法国德国英国
4德国德国法国法国
A
B.第二次工业革命导致欧洲强国走向衰弱
C.美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最大受益国
D.工业革命进程中各国发展不平衡
答案D
解析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开始,此后扩展到其他国家,因此1860年、1870年英国居首位;19世纪六七十年代几乎在几个国家同时发生了第二次工业革命,英国逐渐被反超,体现了发展的不平衡。

2.有人把经济上的竞争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最重要的因素
之一,1914年以前,这种“竞争”最激烈的国家是()
A.英国和美国B.英国和法国
C.法国和德国D.英国和德国
答案D
解析题干信息:“1914年以前‘竞争’最激烈"是解题的关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当时英德两国在世界范围内争夺殖民地和市场的冲突最为激烈。

3.(2016·衢州高二检测)19世纪末,一位英国官员说:“帝国就是饭碗问题。

要是你不希望发生内战,你就应当成为帝国主义者."以下各项,不能正确反映这段话含义的是()
A.以上言论中的“帝国主义”意味着对外侵略扩张
B.发动对外战争的目的之一是转移国内阶级矛盾
C.英国经济依赖于对海外殖民地的控制和掠夺
D.通过帝国主义政策解决经济危机和避免战争
答案D
解析材料的意思主要是说通过发动对外战争来解决经济发展和内战问题,并不是说会避免战争,D说法不是对材料的正确理解,符合题意要求,故选D。

4.霍布斯鲍姆在《帝国的年代》中说:“1905年之后,国际危机通常越来越诉诸战争威胁来解决。

"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背景是()A.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和发展
B.英法操纵国际联盟激化矛盾
C.欧洲集体安全体系开始破产
D.美国加强对欧洲事务的干涉
答案A
解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间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加剧,导致资本主义国家间矛盾尖锐,两大军事集团产生,战争威胁不断增加.故A项符合题意,其他选项都不是战前的情况。

5.观察下边漫画,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协约国集团之所以能够形成是因为英、法、俄等国()
德国宣传可以轻易打败英(左)
法(右下)俄(右上)三国的明信片
A.有共同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
B.有共同的政治体制和经济发展模式
C.都是为了维持欧洲大陆均势格局
D.都对德奥集团的崛起与霸权野心怀有恐惧
答案D
解析英、法、俄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都有明显的区别,故A项错误;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英、法、俄组成协约国集团的目的是争夺世界霸权,故C项错误;英、法、俄组成协约国集团是因为
德奥集团的崛起威胁了其在世界的优势地位,故D项正确。

6。

下图是1897年欧洲报纸刊登的漫画,创作该漫画的历史背景有()
①德奥意三国同盟形成②英法俄三国协约形成③此时欧洲被战争阴云笼罩④人民祈盼和平,感觉和平希望渺茫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①③④D.①②④
答案C
解析解答本题可采用排除法.材料中所示漫画刊登时间是“1897年”,而英、法、俄三国协约形成是在1907年,故排除含有②的选项,答案为C。

[能力提升]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化学工业的卡特尔化是按照以下途径进行的:管理的集中,以保证少数上层领导人大权独揽来维持规定的价格标准;消除竞争,以杜绝外国竞争的保护关税来保证在市场上的稳固地位;以较少数企业但进行大规模生产的方法,来实现生产率的提高。

1904年,六个大公司统治着德国化学工业市场,它们组成了两大卡特尔。

—-
周一良、吴于廑《世界通史资料选辑》
材料二1871年德国完成统一。

1870至1913年,德国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4。

7%,工业生产增长了4。

6倍,同期英国增长1。

3倍,法国增长1。

9倍。

1913年,德国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为16%,英国为14%;这一年,德国贸易占世界贸易总额的13%,而英国为15%。

—-王珏《世界经济通史》
材料三1899年,德国外交部长皮洛夫在演讲中说:“如果英国人谈论建造大不列颠帝国,法国人谈论建造新法兰西帝国,俄国人谈论占领亚洲领土,那么,我们要求建造大德意志帝国……对我们来说,没有强大陆军,没有强大海军,而要获得幸福,那是万万办不到的."——王春来等《16~19世纪世界史文献选编》
(1)材料一中的“卡特尔”是一种什么样的生产组织形式?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列举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德国处于领先地位的新兴工业部门。

(2)依据材料二,归纳1870至1913年德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3)材料三中皮洛夫表达了什么意向?为实现这种意向德国做了哪些准备?最终导致了什么结果?
答案(1)垄断组织。

化学工业、电力工业、汽车工业。

(2)特点:经济飞速发展,增速超过英法老牌国家;1913年,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超过英国,但在世界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低
于英国.原因:德国统一,促进了经济发展;德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领先;德国殖民地少,所占世界市场份额相对小。

(3)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市场。

扩军备战、结成军事同盟。

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解析第(1)题,根据“管理的集中”“保证在市场上的稳固地位"“以较少数企业但进行大规模生产的方法”,可知,“卡特尔"是垄断组织;“新兴工业部门”抓住材料中的“化学工业"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组织答案。

第(2)题,“特点”从增长率、与英法对比数据和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等方面进行概括;“原因”可结合教材中这一时期德国经济发展的原因组织答案。

第(3)题,“意向”根据“我们要求建造大德意志帝国”“没有强大陆军,没有强大海军……万万办不到的”,可知其主张对外扩张,瓜分殖民地,加强军事实力;“准备”与“结果"均可结合课文内容回答。

攀上山峰,见识险峰,你的人生中,也许你就会有苍松不惧风吹和不惧雨打的大无畏精神,也许就会有腊梅的凌寒独自开的气魄,也许就会有春天的百花争艳的画卷,也许就会有钢铁般的意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