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医院ICU病房院内感染的高危因素及预防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层医院ICU病房院内感染的高危因素及预防措施
重症监护病房(ICU)是各种急危重患者实施24小时全程疾病监察和治疗的重要科室,也是医院感染的高发科室[1]。
现就ICU院内感染的高危因素及预防措施总结如下。
院内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
医务人员因素:①医务人员的手是造成院内感染的直接途径。
医务人员是否严格遵守操作规范、严格遵守无菌技术原则、接触每例患者前后、执行每项操作前后是否洗手或对手进行消毒都是院内感染的人为因素。
②医务人员无菌观念不强,操作过程不符合无菌要求,未按时更换导尿管及尿袋导致逆行感染,吸痰过程未严格遵守无菌技术,使用呼吸机未确保呼吸机用品及装置不被污染等,均增加了患者获得院内感染几率。
患者因素:①介入治疗过程或仪器造成:在ICU治疗的患者,诊治过程使用各种内镜、插管、导管及呼吸机进行检查或维持生命,这些导管的介入既损伤了皮肤或黏膜屏障又为病原菌提供了通路,为其繁殖创造了有利环境。
②机体缺陷:绝大多数患有严重的基础疾病,各种类型的休克、严重多发性创伤、多器官衰竭、心肺复苏后等,使机体免疫功能下降,增加了感染机会。
③与患者的年龄有关:调查ICU的患者中,年龄60岁以上达72.6%,因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多伴有慢性疾病,加上各种器官功能老化,抵抗力及免疫功能降低,易发生医院感染。
④ICU患者医院感染的病原菌中,真菌占首位,与文献报道相一致[2],其中以白色念珠菌为最多,因真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其生长繁殖与环境有关,大量广谱抗生素治疗同时,造成菌群失调,易导致二重真菌感染。
环境因素:病房通风换气不良,空气污浊;病房内医疗仪器及固定装置的消毒处理;出入通道的混用等都是ICU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
护理管理措施
建立相关制度,根据卫生部颁布的《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和《消毒技术规范》,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了ICU消毒隔离制度、医院感染控制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和监测项目,并组织实施。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①保持室内通风、干燥,做好室内空气、地面、物品表面及床单位终末消毒。
采用空气净化器持续净化,室温控制在22~24℃,相对湿度55%~65%,每天晨开窗通风30分钟。
病房内安置了两台壁挂式空气消毒机进行3次/日(早、中、晚)每次1小时的空气消毒。
②对有传染性的感染患者给予隔离,在床尾做好隔离标记。
③每天早晨当班责任人对各种管道浸泡液进行更换、浓度(1000mg/L);将压脉带、呼吸机管道、中心负压吸痰管道等进行浸泡。
清洁员2次/日用含氯消毒液(浓度500mg/L)擦拭地面、桌面、物表、床单元、医疗器械等。
拖把分区擦拭后分区晾挂并有醒目标志,桌布一床一巾分别进行擦
拭晾晒,对患者出院后及时做好终末消毒。
严格无菌操作:在吸痰、导尿及深静脉置管严格无菌操作,对于侵袭性操作严格按规范进行,吸痰及导尿需戴无菌手套,静脉穿刺皮肤隔日消毒并更换辅料,密切观察穿刺处皮肤有无红肿热痛和全身症状,如有炎症出现应进行细菌培养。
加强基础护理:①皮肤护理:每天认真进行晨晚间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床单元及时整理,随湿随换,患者排便后及时做臀部护理。
②口腔护理:认真观察口腔黏膜有无破溃、感染,每天常规用生理盐水为患者进行口腔护理2次,气管插管患者两人协助进行口腔护理并更换固定带。
③管道护理:气管导管、吸痰管采用一次性物品,呼吸机管道每周更换1次。
可复用管道用浓度1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浸泡消毒30分钟,清水冲净悬挂晾干后放入戊二醛消毒柜进行3小时的消毒后备用。
④其他护理:一般每2小时定时给患者翻身、拍背,帮助患者咳嗽,促使痰液排出。
留置尿管患者每天用洗必泰清洁尿道口2次;特殊患者根据医嘱进行护理。
做好生物学监测:每个月由院感员对病房空气、工作人员手、物体表面进行采样送空气培养及细菌培养监测,要求达到医院感染管理卫生标准,严格控制细菌菌落数,空气<200cfu/m3,手或物体表面≤5cfu/m3,执行卫生部制定的《医院感染规范(试行)》要求。
如不合格要求及时给予整改。
根据需要对患者痰液等进行培养,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感染范围扩大。
提高手卫生的依从性:文献报道[3],由于医务人员的手传播细菌致医院感染约30%,正确有效的洗手可祛除99%手上的暂住菌。
使用无需水洗的快速洗手液可以提高ICU内洗手依从性,要求医务人员每次操作前后正确有效洗手或使用快速洗手液,防止病原菌通过医务人员的手作传播媒介。
加强人员培训:院感科对ICU人员等每年两次理论培训,对新进人员进行岗前培训。
科室利用晨会对医务人员进行消毒隔离制度、医院感染控制制度、各项无菌技术操作、六步洗手法的培训。
并对其他科室进入ICU的医务人员加强解释和监督,使他们进入ICU后能自觉遵守相关院感控制制度。
合理使用抗生素:长时间使用抗生素是导致真菌感染的原因之一,真菌感染主要为呼吸道,这与ICU的患者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丧失呼吸屏障功能及吸痰等操作有关。
正确掌握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根据药敏选择敏感抗生素,防止二重感染及耐药菌产生。
实践证明,要想有效控制ICU院内感染,不仅需要制订完善的制度,合理的病房布局,还需要加强医务人员的院感控制意识,加强病室环境监测,严格遵守无菌原则,合理使用抗生素,切实做好各项预防工作,才能有效控制和预防院内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葛燕军.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与控制措施[J].中国实用医药,2009,4(30):249-250.
2邹小冬,毛小平,等.重症监护病房机械通气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与耐药性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3):352-353.
3经晓杰,陈明清,杨湛,等.住院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10):1105-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