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之古诗文梳理运用与训练-《谏太宗十思疏》(素材积累、字词释义,名句默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4年高三一轮复习之教材古诗文梳理:
《谏太宗十思疏》
高考风向+素材积累+120个实词积累之“乃”“内”+文言知识+挖空释义+理解性默写高考风向
2023年高考语文试题在考教衔接中以考促教。
新课标Ⅰ卷和Ⅱ卷试题增强和统编教材中的基础知识的关联,如文言文阅读的词义理解试题衔接教材内容,而新的文言文断句题可防止考生利用技巧作答,引导一线教学扭转功利化倾向,将功夫下在提高课堂质量、夯实知识基础、培养能力素养上。
看来,2024高考比以往要更注重教材梳理乃大势所趋、提分必备、关键一招、制胜法宝。
现在,助攻来了!
素材积累
应用角度一:倾听别人的意见
片段1:
唐太宗李世民和名臣魏征之间演绎了一段进谏与纳谏的佳话。
每当唐太宗犯错误之时,总有一个人挺身而出,直言劝谏,甚至犯颜而谏,这个人就是魏征。
唐太宗也以魏征为自己的镜子,为自己纠正过错,使自己少犯错误,终于造就了“贞观之治”。
魏征死后,唐太宗大哭:“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今魏征死,朕亡一镜矣。
”
片段2:
听取忠言一句,手握明智之选。
直白忠实的劝告是蚌中之沙,于蜕变成珍珠之前,无人知晓它的价值。
你接纳了这粒沙,这句忠言定会为你的人生打磨出璀璨的珍珠。
魏征是明辨是非的沙,磨痛了初登帝位,刚愎气盛的李世民,气愤之下的太宗并未因魏征不加修饰的犀利言辞而失去理智,而是以魏征为镜,听取忠义之谏。
终创帝王臣子佳话,开启大唐盛世。
反观当年太子,置魏征二十条帝王知道于不顾,终丢权丧命,令人唏嘘不已。
片段3:
李世民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
这个人说的就是魏征。
贞观期间,虽说唐太宗贤明,治理国家有道,国家开放繁荣,但魏征经常给唐太宗“泼凉水”,使唐太宗时刻保持清醒理智,魏征作为一个直言纳谏的大臣,为贞观之治,打下基础,为整个国家以及老百姓的生活着想。
他在整个唐朝的繁荣作出了很大的奠基作用。
片段4:
长孙皇后死后,被安葬在昭陵。
唐太宗非常想念她。
于是就在宫中搭起了一座很高的楼台,暇时便登台眺望昭陵,以表达对这位助他定天下、理国政的贤淑皇后的哀思。
一天,唐太宗带领宰相魏征一同登上楼台观看陵墓,他问魏征看到了陵墓没有。
魏征看了很久说:“臣老眼昏花,看不见。
”唐太宗用手指给他看,魏征问:“这是昭陵吧?”太宗回答说是的。
魏征说:“臣以为陛下是在观献陵(唐高祖李渊的陵墓)呢!如果是看昭陵,那臣早就看见它了啊。
”
片段5:
针,它锐利至极,轻轻一扎就能“入肉三分”。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几乎离不开它:衣服破了,它可以为我们缝补;生病了,它能把治病的药输入体内;手上扎了刺,它能把嵌在肉中的刺踢出。
社会中也有一些“治病救人””的“针”,那就是他人正确的批评和建议。
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这些批评和建议往往不中听,常常使人不快,但正确的意见却能够帮助人改正错误,避免走穿路,所以不要听到批评就动怒,看见意见就皱眉。
唐太宗是个善于纳谏的帝王,魏征屡次“犯龙颜”进谏,这对唐太宗来说无疑是非常“扎手”的,可是他思之良久,终于明白谏言的可贵、魏征的忠心,于是便“从谏如流”,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皇帝之一。
子是便成就了魏征光照千古的《谏太宗十思疏》。
点评:
运用类比手法,用“针”类比批评与建议,引出“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的观点,接着赞美唐太宗善于纳谏。
从谏如流的高贵品质,结尾收束在课文《谏太宗十思疏》上,有例有析,论证有力。
应用角度二:宽容
宽容,就是得饶人处且饶人。
唐太宗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杀死了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然而就在这之后,李建成的部下魏征,曾与密谋杀掉李世民,而李世民却不记前嫌,重用魏征,终于在魏征的辅佐下,成为一代明君。
正因为李世民礼贤下士,宽容对待臣子,魏征才感恩戴德,全力辅佐感激,才有了贞观之治的政治清明,粮仓充足的局面。
大海包容了每一条河流,才成就其汹涌澎湃;高山,包容了每一块儿石砾,才变得巍峨高耸。
我们每个人,都要有一颗包容之心,才能微笑面对未来,收获灿烂人生。
应用角度三:智慧女性
有一次,魏征在上朝的时候,跟唐太宗争得面红耳赤。
唐太宗实在听不下去,想要发作,又怕在大臣面前丢了自己接受意见的好名声,只好勉强忍住。
退朝以后,他憋了一肚子气回到内宫,见了他的妻子长孙皇后,气冲冲地说:“总有一天,我要杀死这个乡巴佬!”
长孙皇后很少见太宗发那么大的火,问他说:“不知道陛下想杀哪一个?”
唐太宗说:“还不是那个魏征!他总是当着大家的面侮辱我,叫我实在忍受不了!”
长孙皇后听了,一声不吭,回到自己的内室,换了一套朝见的礼服,向太宗下拜。
唐太宗惊奇地问道:“你这是干什么?"
长孙皇后说:“我听说英明的天子才有正直的大臣,现在魏征这样正直,正说明陛下的英明,我怎么能不向陛下祝贺呢!”
这一番话就像一盆清凉的水,把太宗的满腔怒火浇熄了。
应用角度四:人才
人才是民族的脊梁,没有人才,社会就不能快速正常地发展。
要善于尊重人才,更要善于发现人才,方能成就宏图大业。
刘备“三顾频烦天下计”,最终得到诸葛亮的辅佐,三分天下得其一。
宦者令缪贤举荐门客蔺相如,给他以施展才华的机会,蔺相如才在“完璧归赵”“渑池会”等重大历史关头立下奇功。
魏征提出治国要唯才是举,“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唐太宗虚心纳之,唐朝才会出现清明政治、经济复苏、文化繁荣的“贞观之治”。
楚顷襄王任人唯亲,加速了楚国的灭亡,为后人不耻。
点评:
语段中心话题是尊重人才,首句开宗明义,指出人才的重要性。
接着点明核心观点:“要善于尊重人才,更要善于发现人才,方能成就宏图大业。
”然后列举刘备三顾茅庐、战国时举荐门客蔺相如、魏征进谏、楚顷襄王任人唯亲等事例,三正面一反面,论述全面严密。
应用角度五:善于提意见
魏征进谏有一套
提起古代的“谏臣”,人们第一个想到的应该就是魏征。
这位贞观名臣在跟唐太宗共事的17年中,共提了264条建议,被唐太宗全部采纳,魏征也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谏臣”的最佳代表。
然而,像魏征这样敢于“犯颜直谏”的硬骨头,虽说历朝历代都有,但几千年下来没有一个人能像魏征这样受到推崇,重用,这除了唐太宗“善纳雅言”外,还得力于魏征独特的进谏之道。
第一,奠定理论基础,即让唐太宗明白什么是明君和昏君,什么是良臣和忠臣。
有一次,唐太宗问魏征什么是明君?什么又是昏君?魏征回答:“明君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能广开言路,听取不同的意见;而昏君的共同特点则是闭塞言路,偏听偏信。
即所谓‘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
后来,魏征又提出了良臣和忠臣的区别:“良臣既能使君主赢得明君的美名,又能使自己获益,福禄双全;而忠臣却只能以忠君为名,让君主背负昏君的恶名,自己也身首异处。
所以,陛下一定要让我成为良臣,而不是忠臣。
”
只要让唐太宗明白了这些理论,也就为以后的进谏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即使双方出现了一些矛盾,唐太宗也不至于跟魏征完全闹翻。
第二,给唐太宗树立一个目标和榜样。
唐太宗是一代明君,是无数人的偶像,但他心里也有自己的偶像。
他曾多次说过:“朕所好者,唯尧舜周孔之道,尧、舜来作比较,自然屡试不爽。
比如,有一次唐太宗实在被魏征惹烦了,就指责他说:“以后我说话的时候你能不能别老插嘴?有问题不能下来再说吗?我好歹也是个皇帝,当着大家的面你就不能给我点面子吗?”
魏征眨了眨眼,说:“当年圣君大舜曾对群臣说:你们有什么意见要当面说,不要开会的时候都不说,下来又乱说。
陛下您想做尧、舜那样的圣君,却不让我们做尧、舜的臣子,这也太自私了吧!”
听了这一番话,唐太宗的气自然也就消了。
这就是魏征的主要进谏方法之一。
在古代,皇帝毕竟是皇帝,聪明的大臣绝不会跟皇帝针锋相对,让皇帝下不来台,而是采取一种迂回的方式,让皇帝心甘情愿地接受你的进谏。
第三,给唐太宗讲明利害。
贞观六年,大唐已开始步入盛世,唐太宗一膨胀,就想去泰山封禅。
消息一出,群臣纷纷表示祝贺,头脑灵活的已经开始准备行装。
当然也有几个头脑清醒的,想反对却又想不出合适的理由,于是,就把目光转向了魏征。
这时,魏征咳嗽了一声,说:“陛下,先别这么兴奋,我觉得还不到封禅的时候。
”
唐太宗早就料到魏征会反对,所以早就准备好了说辞:“你觉得还没到封禅的时候,是认为我功劳不够高、德行不够尊、中国还未安、四夷还未服、年谷还未丰、祥瑞还未至吗?’
这就是所谓的“六德”。
这时,魏征不慌不忙地说:“陛下有这'六德’是天下共知的,去封禅完全没问题。
不过,去泰山的沿途,因隋炀帝无道,连年兵火不断,千里无人烟,虽然这几年陛下治国有方,民生逐渐恢复,但仍然很萧条。
陛下如果去封禅,周围很多国家的国王和使者也都要跟随,要是让他们看到这沿途的萧条景象,他们会怎么想?我大唐的国际形象还怎么维持?”
这就是魏征的进谏智慧。
在当时的情况下,如果只是用“劳民伤财”这样的陈词滥调去劝唐太宗,作用几乎等于零,那就讲讲其中的关键利害,最急于展示的东西恰恰会成为最怕暴露的东西。
别说是英明的唐太宗,就是一个昏君,也会明白其中的利害关系,进谏成功也就顺理成章了。
(有改动)
点评:
作为中国历史上“谏臣”的最佳代表,魏征能够十数年深得唐太宗信任,一定有其独特的进谏之道。
这篇文章从
奠定进谏的理论基础、给唐太宗树立目标和榜样、给唐太宗讲明利害等三个角度具体阐述魏征的进谏智慧。
语言平实自然,思路清晰流畅,内容丰富完整,值得一读。
应用角度六:以德治国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人民观;创业后如何守成;为政者如何自警。
《谏太宗十思疏》的当代启示
《谏太宗十思疏》是唐朝著名的谏议大夫魏征上书唐太宗的一篇奏疏。
唐太宗经过即位初期的励精图治后,生活逐渐奢靡。
魏征在贞观十一年的三月到七月,“频上四疏,以陈得失”。
《谏太宗十思疏》是其中的第二疏。
唐太宗非常重视这篇奏疏,后朝的一些君主也经常拜读这篇奏疏,用以规戒自己。
由此可见这篇奏疏在封建时代的重要意义。
即使到了现代,结合今天的现实情况和问题,我们也可以从中学习和汲取一些积极的观点,作为借鉴和参考。
以德治国的重要性。
奏疏开篇直接将德比喻为木之根本、流之泉源,充分肯定德对政权稳定的重要作用。
经过探索和改革,我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把依法执政确定为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这条道路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这既是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对治国理政规律的深刻把握。
魏征说的“德”,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更多地是指皇帝个人的德行修养。
我们今天强调的“德”,不仅是全体人民的道德素质,更包括作为执政党的领导干部的“德”。
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加强道德修养,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追求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情操,努力成为全社会的道德楷模,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实际行动带动全社会崇德向善,尊法守法,使法治和德治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树立正确的人民观。
奏疏中说“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的确,人民就像水一样,能够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值得深切谨慎的道理。
封建社会的朝代更替已经让大臣和皇帝充分认识到民心所向的重要性。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
党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始终保持血肉联系,是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
这已经是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和实践反复检验过的真理。
只有牢牢树立这样的人民观,我们!党才始终拥有不竭的力量源泉。
创业后如何守成。
奏疏中说:“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的确,从历史上看,开头做得好的确实很多,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不多,难道真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难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魏征的答案是,因为守成者出现松懈和骄傲的情绪。
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取得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如何继续走好社会主义建设之路,是共产党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同志就告诫我们,“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
革命领袖在吸取历史教训的基础上,高瞻远瞩地指出,共产党实现奋斗目标就要保持冷静头脑不断前进。
在改革开放不断取得新成就的今天,我们还有许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还有许多“娄山关”“腊子口”需要征服,一切贪图安逸,不愿继续开拓前进的想法都是要不得的。
这就要求我们,在充分认识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开创性、艰巨性、为政者如何自警。
在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后,魏征为唐太宗提出个人生活、思想修养、为政之道等方面的建议,主要包括;生活上戒除奢靡,思想上戒骄戒躁,政务上勤勉谨慎,纳谏上兼听则明,赏罚上分明有度。
魏征提出的这些建议,有些具体含义和做法可能因时代变化而变化,但基本原则和精神是不变的。
只有理想信念坚定,心中有党、对党忠诚,才能经得起风浪考验;心中有民,才能做到不谋私利、克己奉公,做工作自觉从人民利益出发;心中有责,才能尽心尽责干事,主动解决而不是回避问题;心中有戒,才能正确行使权力,依法用权、秉公用权、廉洁用权。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起点上,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前景十分光明,挑战也十分严峻。
重读《谏太宗十思疏》,不仅为魏征“盛世”提“危言”的勇气和智慧所折服,也深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巨大价值,更加深刻体会到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进行积极总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实词积累
乃
①人称代词。
你(们),你(们)的
例一: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
例二: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的父亲报仇的心愿。
”
其:表示祈使语气。
相当于应当,一定。
②指示代词.这样,如此.
③副词,表示肯定。
就是,原来是
例一:事所以不成者(……的原因),乃(是,就是)欲以生劫(强迫,威逼(其订立盟约))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例二: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
翻译:应当被立为太子的人是公子扶苏。
④表范围,仅仅,只
例一: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史记∙项羽本纪》)
——到了东城,(项羽身边)仅剩了二十八骑兵了。
例二:乃令张良留谢(辞别)(《鸿门宴》)
⑤于是,就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曹刿论战》)
——曹刿说:“那些做官的人见识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就进入宫廷去见庄公。
⑥才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鸿门宴》)
——估计我到了军营之中,你才进去(见项王)。
⑦表意外,竟然,却,反而
例一:问今是何世,乃(竟然)不知有汉,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魏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例二: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韩愈《师说》)
例三:师出无名非惟不胜乃自危之道也。
-----师出无名,不但不能取胜(惟:只),反而是自招危难之途。
(节选自《旧唐书·列传卷一百二十二》)《萧俛》)
⑧如果
⑨复音虚词
无乃:比较委婉地表示对某一事或问题的估计或看法,相当于“恐怕”“只怕”。
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内,读音一:nèi
①里边
少时,帘内掷一纸出。
(《促织》)
——不多会儿,帘子里面扔出一张纸。
②内心
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
(《赤壁之战》)
——现在您表面上假托服从的名义,内心却怀着犹豫不决的打算。
色厉内荏(软弱,怯懦)
③皇宫,尊称大内。
近日士大夫家,酒非内法,……不敢会友。
(《训俭示康》)
——近来士大夫家庭,就如果不是按照宫内方法制造出来的,……不敢约会亲友。
④内部,常指国内、朝廷内
——内部订立法令制度,致力于农业生产。
⑤内室,卧房
师旦即卧内大鼾(《赵师旦》)
读音二:nà,通“纳”
⑥接纳,让进
距关,毋内诸侯。
(《鸿门宴》)
——把守住函谷关,不要让诸侯进来。
内狼于囊。
(《中山狼传》)
——把狼放进口袋里。
亡走赵,赵不内。
(《屈原列传》)
——(怀王)逃到了赵国,赵国不肯收容他。
⑦交纳
百姓内粟千石,拜爵一级。
(《史记》)
——老百姓缴纳一千石粮食,就授官一级。
“内”文言小故事
李密自小家穷,家无应门之僮,内(内心)怀忧国之计,而朋友亲之。
李密常内(通“纳”,接纳)朋友于家,晤言一室之内(里面),抒满腔豪情,歌窈窕之章。
文言知识
文学常识
疏
“疏”是古代臣子向帝王陈述自己意见的一种文体,通称“奏疏”。
与“表”相比,“疏”重在“议事”,而“表”重在“陈情”。
“疏”的用途广泛,论谏、劝请、陈乞、待罪、推荐、辞官等均可用疏。
著名的如贾谊的《论积贮疏》等。
文化赏识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神器:指帝位。
古时认为“君权神授”,所以称帝位为“神器”。
古今异义
1.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古义:树木的根部,在土里的那部分
今义: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
2.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古义:放纵自己的感情
今义:尽情
3.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古义:路人
今义:走路
4.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古义:两个词,把……作为
今义:认为
5.役聪明之耳目
古义:听觉、视觉灵敏
今义:智力发达,记忆和理解能力强
词类活用
1.则思江海下百川下:名词作动词,居于……之下
2.则思正身以黜恶恶:形容词作名词,奸恶的人
3.简能而任之能:形容词作名词,有才能的人
4.择善而从之善:形容词作名词,好的方面
5.则思正身以黜恶正: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端正
6.弘兹九德弘: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光大
7.则思知止以安人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宁
8.必固其根本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稳固
9.乐盘游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10.欲流之远者远:形容词作动词,到达远方
11.人君当神器之重重:形容词作名词,重权
12.居域中之大
13.不念居安思危安:形容词作名词,安逸的环境;危:形容词作名词,危难的情况
14.塞源而欲流长者也长:形容词作动词,流得长远
15.貌恭而不心服貌:名词作状语,表面上;心:名词作状语,在心里
16.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君:名词作动词,统治;可欲:动词作名词,贪图的东西
17.想谗邪邪:形容词作名词,邪恶的人
18.则智者尽其谋尽:形容词作动词,用尽
19.能克终者盖寡终:形容词作动词,坚持到底
20.忧懈怠忧: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忧,担心
一词多义
1.信
①信者效其忠形容词,真实的,诚信的
②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动词,相信
③愿陛下亲之信之(《出师表》)动词,信任
④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隆中对》)名词,信用
⑤信口开河(成语)副词,随意,随便
2.求
①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动词,要求
②今急而求子(《烛之武退秦师》)动词,请求
3.本
①必固其根本名词,本源
②此之谓失其本心(《孟子》)形容词,原来的,本来的
③若止印三二本(《活板》)量词,用于书籍簿册
4.安
①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形容词,安定
②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孟子》)形容词,安逸
③安步当车(成语)形容词,徐缓,慢慢
④而今安在哉(《赤壁赋》)代词,哪里
5.
①虽董之以严刑介词,用、拿
②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介词,把
③斯亦伐根以求木茂连词,表转折
④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连词,表修饰
⑤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连词,表顺承,相当于“而”
⑥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动词,认为
⑦以其无礼于晋(《烛之武退秦师》)连词,表原因
6.而
①源不深而望流之远连词,表转折
②莫不殷忧而道著连词,表因果
③择善而从之连词,表顺承
④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连词,表并列
7.其
①必固其根本代词,它的
②则智者尽其谋代词,他们的
③其可忽乎语气词,表反问,难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