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等式的证明方法之四:放缩法与贝努利不等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等式的证明方法之四:放缩法与贝努利不等式 目的要求: 重点难点: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所谓放缩法,即是把要证的不等式一边适当地放大(或缩小),使之得出明显的不等量关系后,再应用不等量大、小的传递性,从而使不等式得到证明的方法。

这种方法是证明不等式中的常用方法,尤其在今后学习高等数学时用处更为广泛。

下面我们通过一些简单例证体会这种方法的基本思想。

二、典型例题:
例1、若n 是自然数,求证
.213121112222<++++n
证明:.,,4,3,2,1
11)1(112
n k k k k k k
=--=-< ∴
n n n ⋅-++⋅+⋅+<++++)1(13
212111113121112222
=)1
11()3121()2111(1
1n n --++-+-+
=.21
2<-n
注意:实际上,我们在证明21
3121112222<++++n
的过程中,已经得到一个更强
的结论n n
1
213121112222-<++++ ,这恰恰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放缩法的基本思想。

例2、求证:.33211
3211211111<⨯⨯⨯⨯++⨯⨯+⨯++n
证明:由,21
2221132111-=⋅⋅⋅⋅<⨯⨯⨯⨯k k (k 是大于2的自然数)
得n
⨯⨯⨯⨯+
+⨯⨯+⨯++ 3211
3211211111 .32132
11211121212121111132<-=--+
=++++++<--n n
n
例3、若a , b , c , d ∈R +,求证:21<+++++++++++<
c
a d d
b d
c c a c b b
d b a a
证:记m =c
a d d
b d
c c a c b b
d b a a +++
++++++++
∵a , b , c , d ∈R + ∴1=+++++++++++++++>
c b a
d d
b a d
c c a c b a b
d c b a a m
2=+++++++<c
d d d c c b a b b a a m
∴1 < m < 2 即原式成立。

例4、当 n > 2 时,求证:1)1(log )1(log <+-n n n n 证:∵n > 2 ∴0)1(log ,
0)1(log >+>-n n n n
∴2
22
2)1(log 2)1(log )1(log )1(log )1(log ⎥⎦⎤⎢⎣⎡-=⎥⎦⎤
⎢⎣⎡++-<+-n n n n n n n n n n 12log 2
2=⎥⎦

⎢⎣⎡<n n
∴n > 2时, 1)1(log )1(log <+-n n n n 三、小结:
四、练习:
1、设n 为大于1的自然数,求证.2
121312111>+++++++n n n n
2、设n 为自然数,求证.!
1
)122()52)(32)(12(n n n n n n ≥-----
五、作业:
A 组
1、对于任何实数x ,求证:
(1)4312

+-x x ;(2).4
1112
≤--x x
2、设b a ≠,求证:
(1))(232
2
b a b b a +>+;(2)).(462
2
4
2
2
4
b a ab b b a a +>++ 3、证明不等式3
344ab b a b a +≥+.
4、若c b a ,,都是正数,求证:.)())((2
22
2
3
3
3
c b a c b a c b a ++≥++++ 5、若,0>>>c b a 求证 .222b a c a c b c
b
a
c b a c
b a +++>
6、如果b a ,同号,且均不为0. 求证:
2≥+a
b
b a ,并指出等号成立的条件. 7、设
c b a ,,是互不相等的正数,求证:.3>-++-++-+c
c
b a b b a
c a a c b
8、已知三个正数c b a ,,的和是1,求证这三个正数的倒数的和必不小于9. 9、若2
0πθ<
<,则2cos sin 1<+<θθ.
10、设+
∈R y x ,,且,1=+y x 求证:.9)1
1)(11(≥++
y
x 11、已知0≠x ,求证:(1)11122
>++x x ;(2)22
3
22>++x x .
12、设b a ,是互不相等的正数,求证:.81122>⎪⎭⎫
⎝⎛+⎪⎭⎫ ⎝
⎛+⎪⎪⎭⎫ ⎝⎛+b a b a a b b a a b
13、已知b a ,都是正数,求证:
(1);9)1)(1(2
2
ab b a b a >++++(2).9))((2
2
2
2
2
2
b a b a ab b a b a >++++ 14、已知,1,12
2
2
2
2
2
=++=++z y x c b a 求证:.1≤++cz by ax 15、已知,1,12
2
2
2
=+=+y x b a 求证:.1≤+by ax
16、已知d c b a ,,,都是正数,且有2222,d c y b a x +=+=
求证:))((bc ad bd ac xy ++>
17、已知n a a a a ,,,321都是正数,且1321=⋅⋅⋅⋅n a a a a ,
求证:n
n a a a a 2)1()1)(1)(1(321≥++++
18、设ABC ∆的三条边为,,,c b a 求证)(22
2
2
ca bc ab c b a ca bc ab ++<++≤++.
19、已知y x b a ,,,都是正数,设.,,1ay bx v by ax u b a +=+==+ 求证:.xy uv ≥
20、设n 是自然数,利用放缩法证明不等式
.231312111<+++++++n
n n n 21、若n 是大于1的自然数,试证.1
1131211121222n n
n -<+++<+-
B 组
22、已知z y x c b a ,,,,,都是正数,且,c z b y a x <<求证:.c z
c b a z y x a x <++++< 23、设0>>b a ,试用反证法证明b
x a b x a -+sin sin 不能介于b a b a +-与b a b
a -+之间。

24、若n 是自然数,求证.47
131********<++++n
链接:放缩法与贝努利不等式
在用放缩法证明不等式时,有时需要“舍掉几个正项”以便达到目的。

就是说,如果在和式e d c b a ++++里e d 和都是正数,可以舍掉e d 和,从而得到一个明显成立的不等式c b a e d c b a ++>++++.
例如,对于任何0>x 和任何正整数n ,由牛顿二项式定理可得
.3
21)2)(1(21)1(1)1(2
2n n
x x n n n x n n nx x ++⨯⨯--+⨯-+
+=+
舍掉等式右边第三项及其以后的各项,可以得到不等式: nx x n
+>+1)1(. 在后面章节的学习中,我们将会用数学归纳法证明这一不等式的正确性。

该不等式不
仅当n 是正整数的时候成立,而且当n 是任何大于1的有理数的时候也成立。

这就是著名的贝努利不等式。

在今后的学习中,可以利用微积分证明更一般的贝努利不等式:设1->x ,则在1>α或
0<α时,x x αα+≥+1)1(,在10≤≤α时,.1)1(x x αα+≤+
阅读材料:贝努利家族小史
在数学发展史上,17-18世纪出现了一个著名的数学世家——贝努利(Bernoulli )家族(瑞士),这个家族中的三代人中共出现了8位数学家,它们几乎对当时数学的各个分支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其中,又以第一代的雅各布•贝努利(Jacob Bernoulli ,1654.12-1705.8)、约翰•贝努利(Johann Bernoulli ,1667.8-1748.1)兄弟和第二代的丹尼尔•贝努利(Danial Bernoulli ,1700.2-1782.3,约翰•贝努利的儿子)最为著名。

在数学的多个分支中,以“贝努利”命名的定义、定理、公式数不胜数。

除了我们前面提到的“贝努利不等式”之外,将来会有机会学习到微积分中的“贝努利方程”、“贝努利级数判别法”,解析几何中的“贝努利双纽线”,概率论中的“贝努利定理”(即“大数定律”的早期形式)、“贝努利数”、“贝努利多项式”等等。

特别是,丹尼尔•贝努利创造性地将数学方法应用到物理学的研究中,取得了卓著的成就,被推崇为数学物理方法的奠基人。

贝努利家族之所以取得如此大的数学成就,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原因:
(1)对数学的真挚热爱。

考察贝努利家族的8位数学家,可以发现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从父辈不同意他们研究数学,而要求他们经商、从医或做律师开始,到最终走上从事数学的生涯。

这一过程中,个人对数学的极大热情和兴趣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当然,家族的数学传统和学习精神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

(2)广泛的学术交流。

贝努利家族的成员们,都注重与当时的数学家和科学家进行广泛的学术交流和争辩,以此互相促进和提高。

如雅各布•贝努利、约翰•贝努利与他们那个时代的大数学家、微积分的创始人莱布尼茨之间,丹尼尔•贝努利与当时欧洲数学界的中心人物——欧拉的频繁通信交流成为数学史上的美谈。

(3)继承基础上的大胆创新。

在继承已有数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大胆开拓、创新,是贝努利家族成员从事研究的又一个共同特点。

贝努利家族的主要成员正处于数学思想方法的两次大转变时期:一是从常量数学到变量数学的转折;二是从确定性数学到可能性数学的转
折。

他们不仅善于接纳新思想、新方法,更是进行了大胆地改进、突破,取得了许多开创性的成就。

亲爱的同学们,你能从贝努利家族的成功中得到哪些启示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