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6 将相和》两课时导学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
6.将相和(第1课时)
【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感受语言文字及作品的独特价值。
语言运用:会认本课16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认识多音字“强、划、相”,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思维能力:连词成句地读,提高默读的速度。
审美创造:能根据小标题给课文分段,概括主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认本课16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认识多音字“强、划、相”,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难点:能根据小标题给课文分段,概括主要内容。
【知识梳理】
一、走近作者: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史圣”。
他完成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
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二、资料连接:
本课所写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当时,比较强的诸侯国有七个,即秦、楚、齐、赵、燕、魏、韩,史称“战国七雄”,秦国是最强的一个。
七雄并
峙,战火频繁。
赵国的东面是富强的齐国,西面是强大的秦国,赵国处在两大强国之间。
“完璧归赵”的故事发生在秦国全力进攻楚国的时候。
秦国不能集中更多兵力对付赵国,于是企图用威胁的手段占赵国的便宜。
三、快速阅读,完成以下练习:
1.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正确的答案。
(1)《将相和》的故事发生在()
A.春秋时代
B.战国时代
C.秦朝
(2)渑池会上,蔺相如要求秦王()
A.击否
B.鼓瑟
C.唱歌
(3)“秦王我都不怕,还会怕廉将军吗?”这句话是()
A.蔺相如对廉颇说的
B.蔺相如对手下人说的
C.蔺相如对赵王说的
2.根据课文内容,判断下面说法的正误。
(1)战国的时候,秦国最强,常常侵犯别的国家。
()
(2)秦王要拿十座城来和赵国换和氏璧,不换的话,就要攻打赵国。
()(3)蔺相如答应赵王说,如果秦王不讲信用,他就拿着和氏璧,和秦王同归于尽。
()
(4)蔺相如半夜自己带着和氏璧,偷偷回到了赵国。
()
(5)赵王让大将军廉颇随行,一起到渑池会见秦王。
()
(6)渑池会上,赵王逼着秦王为他击缶,不然蔺相如就要和秦王拼命。
()(7)渑池会后,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跟廉颇-样高。
()
(8)蔺相如升官后,廉颇觉得蔺相如没有什么能力,很不服气。
()(9)蔺相如很怕廉颇,认为自己打不过廉颇,所以要避开他。
()(10)廉颇听了蔺相如的话,觉得很惭愧,穿着战袍背着荆条去请罪。
()
四、理解词语:
1.在文中找出符合一下意思的词语填入相应的括号
(1)现比喻原物完整无损地归还本人,文中指蔺相如派人把和氏璧完好无损地送回赵国。
()
(2)理由充分,因而说话做事有气势或心里无愧,无所畏惧。
()(3)现表示主动向对方承认错误,请求责罚。
()
(4)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
(5)指极珍贵的东西,文中指“和氏璧”是稀有的宝玉。
()
2.同音字辨析
璧:字义:平圆形中间有孔的玉,古代在典礼时用作礼器,亦可作饰物。
组词:(璧还)(璧合珠联)(璧月)
壁:字义:指某些物体内部的表层。
组词:(壁橱)(壁画)(壁炉)
运用:老张,我借你的摄影机,保证明天完璧归赵。
五、课文内容:
《将相和》通过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故事的叙述,写出了__________的原因及______________的过程。
【自主练习】
一、读拼音写词语。
1.赵王zhào jí( )dà chén( )来shānɡ yì( )解
决问题的策略。
2.蔺相如把和氏璧xiàn ɡěi( )秦王,秦王却没有信守chénɡnuò( ),jù jué( )把十五座城交给赵国。
二、在加点的字的正确读音下画“√”
召.集(zhào zhāo) 承诺.(ruò nuò) 爱卿.(qīnɡ qīn)
诸.侯(zhù zhū) 强.逼(qiǎnɡ qiánɡ) 划.归(huá huà)
三、补充词语,并完成练习。
( )( )归赵无( )之( ) ( )目( )睁
( )心( )力 ( )( )请罪同归( )( )
1.只要我们( ),“中国梦”就一定会实现。
2.对庸人而言,时间一文不值,但在开拓者眼里,时间却是( )。
四、按要求写句子。
1.秦王真的拿15座城来换。
我把玉交给他。
(用关联词合成一句话。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按先后顺序给下列故事排序。
()蔺相如把和氏璧带到到秦国。
()蔺相如把和氏璧送回赵国。
()秦王想要把和氏璧骗到手。
()秦王只好放了蔺相如。
()赵国得到一块和氏璧。
六、课外阅读
赵奢秉公执法(节选)
赵奢年轻的时候,曾担任赵国征收田税的小官。
官职虽小,可赵奢忠于职守,秉公办事,不畏权势。
一次,赵奢带着几名手下到平原君家去征收田税。
平原君是赵国的相国,又是赵王的弟弟,位尊一时。
管家见赵奢前来收税,态度十分骄横,召来一伙家丁,把赵奢和几个手下人围了起来,不但拒交田税,还无理取闹。
赵奢十分气愤,大声喝道:“谁敢聚众闹事,拒交田税,我就按国法从事!”管家仗着自己是平原君家的要人,对赵奢的话不以为然。
结果,赵奢真的依照国家法律,严肃地处理了这件事,杀了平原君家包括管家在内的九个参与闹事的人。
平原君知道这件事后,大发雷霆。
很多人都劝赵奢赶快躲一躲,免遭杀身之祸。
赵奢一点也不害怕,他说:“我以国家利益为重,依法办事,为什么要逃避?”他主动到平原君家,劝平原君说:“您是赵国的王公贵族,不应该放纵家人违反国家法令。
如果大家都不遵守国家法律,都拒不缴纳田税,国家的力量就会遭到削弱。
国家一削弱,就会遭到别国的侵犯,甚至还会把我们赵国灭掉。
到了那一天,您平原君还能保住现在这样的富贵吗?像您这样身处高位的人,如果能带头遵守国家各项法令制度,带头缴纳田税,那么上上下下的事情就可以得到公平合理的解决,天下人也会心悦诚服地缴租纳税,国家才会强盛起来。
国家强盛,这也是您所希望的呀。
”
一席话,说得平原君心服口服,也对赵奢以国家利益为重、秉公办事的态度十分赞赏。
他把赵奢推荐给赵王,统管全国赋税。
1.“秉公执法”的“秉”字意思是()
①拿着,握着。
②掌握,主持。
③姓。
2.把画线句子改成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主要写了哪两件事?表现了赵奢怎样的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梳理】
三、1.(1)A (2)A (3)B
2.(1)√(2)×(3)√(4)×(5)√(6)√
(7)×(8)√(9)×(10)×
四、1.(1)完璧归赵(2)怒发冲冠(3)负荆请罪
(4)同心协力(5)无价之宝
五、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将相不和将相和好
【参考答案】
一、1.召集大臣商议 2.献给承诺拒绝
二、zhào nuò qīnɡ zhū qiánɡ huà
三、完璧归赵无价之宝怒目圆睁齐心协力负荆请罪同归于尽
1.齐心协力
2.无价之宝
四、1.如果秦王真的拿15座城来换,我就把玉交给他。
2.秦王我都不怕,更不会怕廉将军。
五、3 4 2 5 1
六、1.②
2.国家强盛,这不也是您所希望的吗?
3.本文主要写了赵奢依法惩处平原君的管家和说服平原君两件事,表现了赵奢秉公执法、不畏强权的品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
6.将相和(第2课时)
【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感受语言文字及作品的独特价值。
语言运用:连词成句地读,提高默读的速度。
思维能力: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述三个小故事。
审美创造:学习作者通过具体事例写人物特点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述三个小故事。
难点:学习作者通过具体事例写人物特点的方法。
【知识梳理】
一、文章内容:
1.完成下列表格
2.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章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第__________自然段)完璧归赵。
第二部分(第__________自然段)渑池会见。
第三部分(第__________自然段)负荆请罪。
三、体会人物形象:
1.在每个故事中找一找描写蔺相如和廉颇语言、动作的句子,从中你体会到蔺相如和廉颇是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将相不和”到“将相和好”,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主练习】
一、速读,了解内容
《将相和》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故事,写出了____________的原因及____________的过程。
二、完璧归赵——机智勇敢
1.“无价之宝”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
本文中的“无价之宝”指的是__________。
文中________得到了这块“无价之宝”,________想用十五座城换取宝物。
2.“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
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就和璧一起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1)这段话属于( )描写。
(多选)
A.动作 B.心理 C.语言
(2)下列对蔺相如的言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他为了国家利益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B.一个“撞”字,把他的勇敢无畏体现得淋漓尽致。
C.他想把璧撞碎,不让秦王得到这块璧。
三、渑池会面——维护尊严
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渑池会上,秦王占到了便宜。
( )
2.渑池会上,除了蔺相如有功,廉颇也起到了应有的作用,因为他在边境上作好了准备,秦王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 )
3.“如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同归于尽!”这句话描写了蔺相如的语言,反映了他为了维护赵国的尊严,不畏强暴,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 ) 四、负荆请罪——顾全大局
1.“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
”蔺相如叫车夫把车往回赶的原因是什么?( )
A.廉颇是武将,蔺相如害怕廉颇。
B.如果蔺相如和廉颇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攻打赵国。
C.蔺相如害怕和廉颇发生正面冲突,因为他打不过廉颇。
2.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利益,真不应该。
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绑着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1)文段中画“__”的句子可以用一个成语来概括: _____________
(2)用“”画出廉颇心理描写的句子。
3.你认为蔺相如和廉颇分别是什么样的人?( )
A.蔺相如是一个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人。
廉颇是一个知错就改的人。
B.蔺相如是一个只顾个人利益的人。
廉颇是一个知错就改的人。
C.蔺相如是一个有智谋、重私利的人。
廉颇是一个只顾个人利益的人。
五、拓展阅读
唇亡齿寒
春秋时,晋国旁边有两个小国,那就是虢(guó)国和虞国。
晋国想要举兵攻打虢国,但是要想攻打虢国,大军必须经过虞国。
晋献公于是就以美玉和名马为礼物,送给虞国国君虞公,请求借道让晋军攻打虢国。
虞国大夫宫之奇劝谏虞公不要答应,但是虞公贪图美玉和名马,还是答应了晋献公的请求,同意借道。
宫之奇劝谏虞公说:“虢国正是虞国的依靠!虢国和虞国两国就好像嘴唇和牙齿一样,嘴唇没有了,牙齿又怎么能够自保?虢国一旦灭亡,虞国必然就会随着灭亡。
晋国的军队不可以招致,强盗寇贼不可以忽视,这种错误一次都已过分,又怎么可以再次去犯呢?谚语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的道理,说的就是虞国和號国啊!您怎么就不明白?请您千万不要借道让晋军
征伐虢国。
虞公依然不肯接受这一劝谏。
宫之奇眼见无法说服虞公,只得带着全家老小,逃亡到了曹国。
这样,晋献公在虞公的“帮助”下,轻而易举地灭掉了虢国。
晋军得胜归来,借口整顿兵马,驻扎在虞国,然后发动突然袭击,一下子又灭掉了虞国。
目光短浅的虞公只看见眼前的利益,却看不出虢国的存亡与虞国有着密切的联系,最终成了晋国的俘虏。
1.“唇亡齿寒”这个成语的表面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常用来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宫之奇在劝谏虞公时,是怎样比喻虢国和虞国两国的关系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选文内容填空。
晋国想要攻打,必须经过,于是送了作为礼物,请求借道。
结果晋献公在灭掉后,又灭掉了。
4.这个故事带给我们的教训是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梳理】
一、1.
2.从文章的结构上看,“完璧归赵”和“渑池会面”是“负荆请罪”的起因,这三个小故事合起来构成了“将相和”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
从内容上看,“完璧归赵”是“渑池会面”的起因,因为“完璧归赵”使秦王没有占到便宜,才有了渑池会面时秦王对赵王的侮辱。
而且在“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这两件事上,蔺相如立下奇功,职位比廉颇高,从而造成了“将相不和”的局面,这才有了“负荆请罪”。
二、1-10 11-14 15-18
三、1.蔺相如:对事件能深思熟虑,随机应变,对秦王不顾生死,敢于斗争,对廉颇能顾全大局,忍辱退让,一切以国家利益为重。
因为他为维护赵国利益一再立下功劳,先后被封为上大夫,上卿。
廉颇:能服从赵王的调遣带兵奔赴边界作好抵御秦兵的准备,使秦王不敢轻
举妄动,虽然计较个人得失和蔺相如闹不团结,但知错就改,并负荆上蔺相如府上请罪,性格坦率。
此后能和蔺相如一起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2.《将相和》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
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及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
【参考答案】
一、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将相不和将相和好
二、1.极珍贵的东西和氏璧赵王秦王
2.(1)AC (2)C
三、1.× 2.√ 3.√
四、1.B
2.(1)负荆请罪
(2)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利益,真不应该。
五、1.唇没有了,牙齿就寒冷双方息息相关,荣辱与共
2.官之奇在劝谏虞公时,把虢国和虞国两国比喻成嘴唇和牙齿一样。
3.虢国虞国美玉和名马虢国虞国
4.示例:我们不能目光短浅,只看到眼前的小利,而看不到背后隐藏的危险。
弱小的势力应该相依为命,联合对抗外敌,否则就会被逐个击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