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汉语国际教育课程设置问题分析——基于太原理工大学学生调查问卷的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文科背景下汉语国际教育课程设置问
题分析——基于太原理工大学学生调查
问卷的分析
一、研究背景
2021 年,教育部对外发布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推荐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的通知》(教高厅函〔2021〕10 号),提出为全面推进新文科建设决定开展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立项工作,这成为学界探讨和研究新文科教学理念的开始。
而随着近年来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汉语国际教育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性综合学科,也逐渐受到相关重视。
然而,在汉语国际教育这一专业迅速发展的同时,也逐渐暴露了许多问题,本文不揣浅陋,作者将以新文科融合发展视角,简要谈谈对汉语国际教育课程设置的看法。
In 2021,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issued the Notice of the General Office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on Recommending the New Liberal Arts Research and Reform Practice Project (Education High Office Letter (2021) No. 10), proposing that in order to comprehensively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liberal arts, it was decided to carry out the project of the new liberal arts research and reform practice project, which became the beginning of the academic circle to explore and study the new liberal arts teaching concept. With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China's international status in recent years, international Chinese education, as a new interdisciplinary comprehensive subject, has gradually received relevant attention. However,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major of international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many problems have
gradually been exposed. This article is not superficial, and the
author will briefly discuss his views on the curriculum of
international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new liberal arts.
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开设相关概述
(一)“新文科”的内涵
新文科建设的重要目标是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打破学科专业壁垒,促进文科
专业内部的深度融合以及文科与理工农医的交叉融合,以交叉融合赋能文科的自
我更新和革命。
新文科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注重能力培养,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在对接国家和社会需求、解决经济社会实践问题的过程中完成对学生思辨能
力及实践能力的培养。
“新文科”的另一个特点是强调学科交叉融合。
新文科相
关学科应结合自身优势,联合理工农医等学科,共同寻找新的学术生长点,营造
高校学科建设新生态。
新文科建设的根本目标任务就是要面向实际需求进行学科
布局和人才培养内容更新,增强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
加快推动新文科建设,是
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相关概述
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始设于 1981 年,其前身为对外汉语,直到 1985 年
全国只有北京语言学院等四所院校设立此专业。
2012年,教育部将原“对外汉
语”“中国语言文化”和“中国学”三个本科专业合并为“汉语国际教育”,成
为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的下设专业。
2020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年版)》中,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为文学门类专业,属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汉语热”现象
也逐渐受到关注,汉语国际教育迅速发展,许多高校也开设此专业,但其相关发
展也任重而道远。
(三)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与方向
1.《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教育部于2018年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明确写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隶属于中国语言文学类,提出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
育教学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培养学生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扎实的
中国语言文字基础和较高的文学修养,系统掌握中国语言文学的基本知识,具有
较强的文学感悟能力、文献典籍阅读能力、审美鉴评能力和运用母语进行书面、
口语表达的能力;掌握1门以上外语,有计算机文字信息处理能力和人际沟通、
交往能力。
学生毕业后能够以专业优势在实际工作中发挥所长;可继续攻读研究生,也可在行政机关以及文化教育、传媒机构、对外交流等各类企事业单位工作。
2.《国际汉语教师标准》
《国际汉语教师标准》明确了国际汉语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构建了科学、完善的标准体系,为各高校培养相关人才提供了科学指南,也为汉办选拔汉
语教师提供了官方依据。
《国际汉语教师标准》于2007年研制(下文称“旧标准”),经近五年时间的使用和检验,于2012年进行修订,修订后的《国际汉语
教师标准》(下文称“新标准”)由旧标准的5大模块改为5大标准,分别是:汉
语教学基础、汉语教学方法、教学组织与课堂管理、中华文化与跨文化交际、职
业道德与专业发展。
“新标准”除了归纳“旧标准”中过多而无实际用途的条例
之外,还增加了几条新要求,比如在汉语教学基础方面提出了“具有提高自身汉
语水平的意识和能力”;在中华文化与跨文化交际方面提出了“掌握相关中华才艺,并能运用于教学实践”和“能使用任教国语言或英语进行交际和教学”;在
教学方法方面提出了“具备汉外语言对比的能力”和“能根据学习者特点组织课
外活动”;在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方面增加了遵守法律和职业道德规范。
三、太原理工大学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笔者就读的太原理工大学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依照培养能够胜任汉语国际教
育和中国文化传播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本科四年课程设置主要有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汉教专业英语、语言学纲要、跨文化交际概论、汉语
国际教育引论、现当代文学、第二语言习得概论、英语听说课程等课程。
对此,笔者以太原理工大学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以调查问卷为主要调查形式,针对调查结果,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以期推动新文科背景下汉语国际教育课程设置问题分析。
从调查数据看,本次问卷调查以大三年级为主,其次是大二、大三学生。
部分英语水平一般,少部分认为自己英语水平较好,能较为准确进行听说读写。
大部分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对汉语国际教育这一专业了解较少,只是听说过,并未有深层次了解。
而选择填报这一专业的原因多数是因为个人兴趣,其次是家长或老师建议与就业原因。
对本专业整体满意度一般,少部分较为满意。
就专业课程设置而言,学生对学校主要开设的学科专业课、汉语言课程、教育教学课、文学文化课、英语课的满意程度都处于中等一般水平,较多同学认为课程目标符合学科发展需要,课程设置与课程目标较为一致。
就实践而言,超过一半同学认为理论知识比重大于实践知识,但所开设课程对未来实践帮助较大。
认为本专业课程设置更侧重于培养文化素养与语言素养,在科学知识素养与课程知识与课程设计能力方面较为薄弱。
近一半的同学认为应增加中国文化与才艺训练,以及汉语本体知识及语言类课程,以及减少教学法及对外汉语教学理论与文学类课程。
四、建议与解决策略
(一)加强教育教学知识与实践技能学习
太原理工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中以教育及教学命名的课程有:教育心理学、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法、汉字与汉字教学、语音与语音教学、词汇与词汇教学、语法与语法教学等,以及应用环节中的观摩教辅、教学实践等。
虽然从课程名中可以发现实践课种类较多,体系较为完整,但大多数情况下,实践课的教学还是以老师为主,学生为辅,而且由于某些原因,留学生与本科生并不属于同一校区,因此本科生面对留学生的实践教学机会非常有限。
专业课程的设置工作和大学生之后的就业生涯之间具有很大的关系, 实践课程对于今后就业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就汉语国际教育这个专业本身而言, 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需要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 但是在很多高校对这种实践课程内容的设置都比较薄弱, 学校没有对专业设置投入较多的精力, 导致专业实验课程的安排存在很大问题。
(二)增加汉语本体知识以及中国文化与才艺相关学习
汉语知识是汉语国际教师的本体知识,建立并完善汉语教学法体系, 以提高汉语学习效率, 让学习者更好地掌握并运用汉语, 这是汉语国际教育学科建设最
根本的任务。
今天在借鉴现有的第二语言教学理论的同时, 更要特别强调从汉语和汉语教学的特点出发, 发现汉语教学的特殊规律, 从而建立并完善真正适合于汉语教学的教学法体系。
文化技能课即中华才艺课是国际汉语教师的基本要求之一,也是孔子学院、国家汉办在遴选汉语教师时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中华才艺多种多样,作为课堂教学,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此时,利用本校的学科优势,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显得格外有现实意义。
地方文化类课程可以山西地方文化为亮点和特色,学校开设三晋文化一课以促进学生对三晋文化的了解,还可针对山西民俗文化、山西方言研究、民间文学等课程,这些地方文化课的嵌入,会从各个角度各个层面丰富学生的地方文化底蕴,促进学生对地方文化知识的掌握。
(三)提高外语学习比重,增强外语学习能力
从太原理工大学的课程设置上看,英语课程类型较为单一,并没有围绕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培养要求和社会实际需求培养学生的英语能力。
应增设跟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相关的英语听说课程,如英语教学用语、国外汉语课堂教学模拟、中外教师合作得体性用语等课程。
而在问卷调查中,近四成同学认为自身英语水平较好,能够较为准确的进行听说读写。
作为一名国际教师,英语作为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全球通用的语言,在国际教学中有重要作用。
在教学初期,学生掌握词汇较少,英语可作为教学的重要媒介。
因此,重视英语以及加强英语实践是十分必要的。
(四)适当加大信息技术类课程的比重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应适应从工业文明向信息文明的转型,从运用传统的人文社科工具转向运用现代科技、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特别是要运用好算法,将文科的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相统一,彰显新文科的科学性,推动形成数字人文”。
为涵育学生的数字化素养,提高学生利用网络、计算机等工具查阅文献资料、有效处理相关信息与数据的水平,应开设计算机语言学、语言和人工智能等语言与信息技术融合交叉的课程。
同时,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
等专业课程有机融入“智能+”相关内容,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产品同汉
语国际教育的有机衔接。
五、结语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方案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人才培养的有力保证,科学的课程设置是以合理规范的依据为蓝图,对课程
设置进行研究有助于国际汉语教师的培养及各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发展。
随
着国家文化战略的提出,国际中文教育事业在蒸蒸日上的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机遇
与挑战,如何抓住机遇直面挑战是一项长期的课题,本文就太原理工大学汉语国
际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及问题提出几点改善建议,以期太原理工大学汉语国
际教育专业能够顺应当下时代发展的大背景取得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四川文理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研究,胡苹《大众文艺》- 2022
2.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初探——以晋中学院为例,王皓宇《汉字文化》- 2019
3.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中央民族大学为例,
江傲霜《国际汉语教育(中英文)》- 2020
4.“一带一路”背景下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英语能力培养要求和课程设置探究——以云南四所高校为例,许梦楠《英语广场》- 2021
5.高校汉语国际教育课程设置及教学方式研究,邓涵予-《课程教育研究》- 2018
6.汉语国际教育知识体系的特色与构建——“汉语国际教育知识体系的特色
与构建研讨会”观点汇辑,刘利;赵金铭;李宇明;刘珣;陈绂;曹秀玲;徐正考;崔
希亮;鲁健骥;贾益民;吴应辉;李泉;陆俭明-《世界汉语教学》- 2019
An analysis of the curriculum of Chinese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context of new liberal arts --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questionnaire of students in Tai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