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说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短文长教,尺水兴波
——《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说课
教材分析
本文出自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4课,属于教读课。
这是一则寓言,选自《伊索寓言》。
它篇幅短小,文字简练,线索单纯,故事情节通俗,人物性格鲜明,启示意义深刻。
课标指出:“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课标同样要求:“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
”因此,对这类课文,教师应竭力避免在文本之外“打游击”的、浮光掠影的阅读教学,须珍惜良机,深耕细作,传授给学生“真金白银”。
教师要注重对课文的全面检索、深入研读、准确提炼,在“一望可知”中探寻“未知”;注重利用这个“精选的语言现象”对学生进行扎实高效的精读训练,率领学生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以求充分挖掘本文的教学效益;注重全面周到地训练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使学生真有收获、大有收获。
此外,本教材是在2016年秋投入使用的“部编”本,所以教师在备教时还应格外关注“老课文”的这一“新语境”,调整教学策略,以彰显贯彻“部编”本的主要特色和主张,与时俱进,守正创新。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呵护学生阅读兴趣,传授学生阅读方法,培养学生阅读习惯,提高学生阅读智慧;要努力使学生通过一系列阅读活动而爱上阅读、学会阅读、自主阅读、个性阅读、广博阅读,学用语文知识,提升语文素养,培养高雅情趣。
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近一学期的学习,已基本适应了初中的学习生活和教师的授课方式,养成了较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具有一定的语文知识储备和语文学习能力。
这个阶段的学生喜爱阅读短小精悍、文字障碍少、题材新颖、故事性强、想象力丰富的文本,所以对学习本课很有兴趣。
但学生也存在阅读时理解粗浅的不足,所以仍有很大的训练必要与提升空间。
教学目标
课标指出:“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并提出:“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
依据课标精神和文本特质,结合本班学情,我选定了本课的教学内容,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学会用提炼关键词的方法把握文章大意。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观察文章层次,体会人物情绪,揣摩人物性格。
3学会分析对话描写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
4归纳文章的写作特点,积累相关知识。
教法分析
利用主问题构建“板块式”课堂教学,牵动学生独立研读课文。
主问题是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
利用主问题组织教学活动,可以很好地避免“碎问”“串问”“追问”等带来的学生自主学习时间不够充足、研读课文程度不够充分的弊端。
本堂课的几个主问题环环相扣,难度逐渐提升,均能够支撑维持一定时间的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自主、个性、实在地读书学习。
学法指导
独立研读,交流分享,聆听记录。
这样的学法看似原始,反而是“最语文”的。
通过原汁原味的听说读写,学生能够自信地徜徉在课文的字里行间,能够自由地发言、争鸣,能够自得地编织美丽的知识花篮。
教学流程
一、总体勾勒:整体反复,多角理解,穿插引进。
所谓“整体”,就是在每一次的阅读品析中,课文都基本以“全文”的面貌映入学生眼帘;所谓“反复”,就是用不同眼光,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由浅入深地、多次地阅读品析。
本堂课利用主问题构建“板块式”课堂教学,教师提要求、做示范、递抓手,牵动学生整体反复地多角度研读课文,对文本进行充分理解、挖掘。
每一个主问题就相当于一个教学任务、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习点),都能引发一段时间的学生自读和师生对话,而教师对每个主问题的适时小结,既是精彩讲析,也是收束过渡。
这便让课堂教学呈现出“思路明晰单纯,提问精粹实在,品读细腻深入,突出学法指导”的总体特点。
所谓“穿插引进”,就是配合教学内容,靠近教学主线有机地“切”进一些与课文相关的资料、素材。
这是一种优化课文教学内容及结构的手法。
可以说,在课堂教学中,有穿插就有起伏,就有波澜,就有打通,就有扩展,有穿插就有新的吸引力和兴奋点,就有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利用。
本堂课有丰富的穿插内容,它们在教学主线中显得自然、妥帖、和谐,使教学要点在烘云托月中愈加显豁,为教学增色添彩不少。
这一点我会在后面具体谈到。
二、细节设计:
1导入环节:预作铺垫。
本环节,我主要作了一些教学铺垫。
这个环节训练学生的听记能力。
环节之初,我解释了为什么称寓言要用“则”这个量词,并提到课文的特点是短小而精致。
这样的开课角度新颖,旗帜鲜明,简洁干练。
接下来,我依次展示了知识卡片和词语卡片,使学生在听记中辨识背景、积累常识、认字识词,扫清基本的阅读障碍。
这为后面的正式教学“搭台”、“预热”,有利于后续环节的顺利推进,手法朴实而高效。
特别是学生在记录“讽刺性”和“哲理性”这两个词语时,实际上已经在不知不觉地使用下一个环节要学用的方法,这样的铺垫是不着痕迹的。
需要指出,虽然我在本环节中点到了课文的文体,但此后的教学并没有囿于文体,而是旋即从中跳脱出来,这是为了使阅读教学更具独特的视角和广阔的空间。
2梳理文意:扣“词”阅读。
本环节,我让学生用捕捉关键词的方法提取课文信息,以词带篇,梳理全文。
这个环节主要训练学生的概括提炼能力。
通过这一篇课文的学习,我希望学生掌握提取关键词这样一种新颖实用、适用面广的方法。
在师生对话中,学生的发言基本囊括了文中所有信息,学生在不断表达和倾听中一次又一次地检索课文要点、进入课文深处、寻觅课文细节、发现课文亮点,对课文内容自然有了比较透彻的认知理解,这也为下面的演读环节作好了铺垫。
最后轻点一笔的“串词成句”活动,又提醒学生不同的归纳文意的方法,使学生深深受益。
3生动诵读:扣“句”阅读。
本环节,我让学生有层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以读带析,一石二鸟。
这个
环节训练学生的品词论句能力和朗诵能力。
我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属于“点穴式”,突出了细腻、精准、到位、实在的特点,让学生真正知道应该如何读好课文、读美课文,而不仅是记住了一些大而无当、不便操作的教条。
学生通过朗读,认识了课文的层次,了解了常见的段式,体味了一批关键句子的深刻意蕴,揣摩了人物形象的微妙心理(这正是本课没有专门安排“评析人物”环节的原因)。
这样的朗读其实是紧张的思维活动,是非常经济的学法。
而这些句子里赫尔墨斯的“三问”,既是本环节中的朗读重点,又已经为下一个教学环节预埋伏笔。
精彩的诵读为课堂营造了生动的情境和浓郁的氛围,活跃了课堂节奏,使整堂课动静结合,张弛有致,微波荡漾。
在指导朗读时,我还勾连了《咏雪》中的“笑”,并有机穿插了一些语文知识,如照应、反复等,使教学视野更加开阔,教学内容越发丰美,创新了朗读教学方式。
4品析对话:扣“段”阅读。
本环节,我让学生集中目光,选段精读,着重分析课文中对话描写的片段。
这个环节训练学生的品析欣赏能力。
学生的发言主要是一些零散的细节,而且比较片面,角度不够丰繁、思维不够发散,这反映出他们虽然观察细致,但缺乏提炼概括的抽象化、理论化思维。
这个时候,我格外注重和学生的对话,通过与学生的平等交流,纠正、弥补、深化、延伸、归纳学生的观点,一步一步引导,一点一点熏陶,一笔一笔完善,不断向最后的结论靠拢。
在本环节中,我还顺势勾连展示了《走一步,再走一步》和《陈太丘与友期行》中的对话描写片段,让学生思维进一步地“向青草更青处漫溯”,让学生即学即用语文知识,集中火力,突破一点,掌握规律。
此外,这个环节对对话描写的品评,其实为下一个环节学生对课文写作特点的分析铺设了台阶——本文的写作技巧之一便是由对话展开。
5探究技巧:扣“篇”阅读。
本环节,我让学生放眼全篇,开动脑筋,分析本文的写作特点。
这个环节训练学生的品析欣赏能力。
本环节任务对学生来说看似有较大难度,但我已经在此前作了铺垫,所以仍有缓和的余地。
一个是“大”铺垫,就是我在讲授《陈太丘与友期行》《荷叶•母亲》《窃读记》《<论语>十二章》《走一步,再走一步》等时,就设计过类似的主问题,学生有了相关的学习经验和心理准备;一个是“小”铺垫,就是本堂课前边的几个环节和丝丝入扣的师生对话,已经给学生提供了一些蛛丝马迹(如导入环节中,我提到“这则寓言的主人公是‘神’”,暗示了本文“以神喻人”的写作特点;品析对话环节中,我暗示了本文“对话展开”的写作特点等)。
再加上本文的行文相对简单,写作技巧并不十分高深,有一些是之前授课就讲过的,降低了学生的思考难度。
学生的发言表现出他们的多角度、个性化的理解,有些甚至是我在备课时没有考虑到的,我则在鼓励学生表达、肯定其观点有创意的同时,注意引导学生尽量用语文的术语来回答,于热烈研讨中点滴渗透知识教育,增加教学密度。
在小结时,我还勾连了《走一步,再走一步》《狼》《荷叶•母亲》等,并有机穿插了一些语文知识,如欧•亨利式结尾等,使教学视野更加广阔,教学内容越发丰厚。
本环节的知识容量大,思考力度强,统摄范围广,作为整堂课的结束部分有不容忽视的“回望”效果。
6推荐阅读:联读扩展。
课标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
”同时仿照“部编”本教材“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