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信息技术课上与学生建立有效沟通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在信息技术课上与学生建立有效的沟通
摘要:所谓的沟通是指信息、思想与情感凭借一定的符号载体,在个人或者群体之间从发出者到接受者进行传递并获得理解达成
协议的过程。
作为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和学生对话就是一种沟通,通过沟通我们将所需传授的知识传递到学生中间去,并让学生理解和接受,从而完成知识传授的过程。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有效沟通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8-031-001
老师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时常会受到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使得沟通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使学生的学习成绩大打折扣。
如何在信息技术课上建立有效的沟通呢?
一、确保主体发出信息的简明扼要易接受性
沟通存在的首要条件是主体要发出有沟通价值的信息,而且信息要易于接受和理解,才能使得沟通达到预期的效果。
教师所发出的信息多为课本上的知识,有些知识特别的难懂不容易被学生接受,如果这些知识直接被教师传递出去,结果是教师讲得一嘴白沫,学生听得一团雾水,使得沟通陷入僵局。
二、确保沟通过程的低干扰性
教师从发出信息到学生接收信息中间有一个过程,在此过程中极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
首先是环境因素的干扰。
环境的干扰因素包括教室周围所存在的各种各样的噪音,例如汽车的喇叭声、机器
的轰鸣声、集市中的嘈杂声、隔壁班级的喧嚣声等等。
这些声音对于正在上课的教师而言都是噪音,这些噪音严重地干扰着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所发出信息的传播。
针对这些噪音的干扰作用,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应尽量关闭门窗,讲课时尽量提高自己的声音响度,从而使沟通过程免受外界因素的干扰。
其次是学生之间的相互干扰。
有些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喜欢小声的说话,这种窃窃私语不仅影响了自己的学习,而且还会影响到相邻的同学对教师所传出信息的接收。
鉴于此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应尽量控制课堂的纪律,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够认真的听讲。
最后是电脑的干扰。
有些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总是爱自己摆弄电脑,上网或者是在电脑上打游戏,不认真听教师讲课。
而且这样的学生在上信息技术课的时候还不在少数。
学生在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的时候,不仅对自己的学习没有任何的帮助作用,还极大地影响了身边同学的学习。
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应避免在练习前让学生打开电脑,即使是学生已经打开了电脑,教师也应该利用一些软件使学生的电脑处于锁定状态,使其无法自己控制电脑,从而让他们专心致志地听讲。
三、确保客体接收信息的稳定性
学生在和教师的沟通过程中处于客体的地位,是沟通信息的接收者,确保客体的稳定性是沟通取得成功的最关键因素。
那如何确保客体的稳定性呢?首先是沟通的信息要有趣味性。
课本上有很多的知识都是十分生硬缺乏趣味性的,在沟通的过程中常常会使学生感到乏味没有吸引力,从而对获取知识失去信心,拒绝和教师沟通失
去沟通的原动力。
在此情况下教师应想方设法增加沟通信息的趣味性,从而激发客体的主动沟通的愿望。
其次教师应主动的控制和学生之间的沟通时间。
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的年龄大都集中在13-15岁之间,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在上课时集中注意力听讲的时间大约在30分钟左右,这30分钟是学生学习稳定性最佳的时候,因此这也就意味着要想取得沟通的最佳效果,教师应该把握住这宝贵的30分钟,在30分钟之后要再想让所有的学生保持高度的稳定性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
最后是尽量确保沟通的连续性。
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个别同学不认真听讲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要为了处理这些个别的情况而停止教学过程,因为教师一旦停止了教学过程处理与教学无关的事情的时候,会使其他同学的注意力也转移到这些事情上来。
当你处理完这些琐事继续教学的时候,会有很多同学的注意力很难被收回来,从而使更多同学失去沟通的稳定性。
四、及时掌握反馈信息,确保沟通的质量
沟通和讲授最大的区别即:沟通是一种双向互动的过程,教师在和学生沟通信息的过程中应及时的掌握学生的反馈信息。
掌握反馈信息的途径是多渠道的,可以通过学生的眼神搜寻答案;也可以通过反问的方法让全体同学做出相应的回答;也可以直接询问某一位同学获取答案等方法来及时地掌握反馈信息。
只有教师及时地获取到反馈信息,才能知道学生对所沟通信息的理解度,从而保证沟通的质量。
综上述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传授与接受,而是对知识的相互沟通与交流,因此建立有效的沟通就尤为重要,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的获取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