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社会变迁对农村体育发展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述社会变迁对农村体育发展的影响
自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国户籍制度建立伊始,我国的居民被分为了城市户口以及农村户口的,城市市民以及农民两大社会群体也同时产生,二元社会结构基本确立。
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务工人流的增大,社会上出现了一个流动与城市和农村之间的群体,从户籍上来说他们属于农村户口,但是却长期生活在城市当中务工,在这一群体流动的过程当中,城市与农村的社会结构都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学术界把这样的一种情况叫做三元社会的建立,如学者徐明华便认为传统农民、农民工与城市居民共同建构了三元社会。
在这一社会变迁的大背景下,如何处理好农村的体育问题,则变得尤为重要。
1 社会变迁对农村体育的影响分析
可以说由二元社会向三元社会的变迁,使得农村社会在结构以及功能上都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而这些变化同时也对农村体育的开展造成了深刻的影响。
1.1 社会变迁在结构上给农村体育带来的影响
社会结构的变迁,首先对农村当中从事体育的主体人群产生了影响。
一方面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以及市场化程度的加深,农村当中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另一方面由于城市化发展的加速,需要更多的劳动力投入到城市的建设当中,这使得农村青壮年的劳动力大量流入城市当中。
学者刘琪在其《转型期农村经济社会形态与结构的变化》一文当中说到改革开放的30多年间,我国有两亿多的农业劳动人口转向了非农业的产业,而我国现有的农村劳动力约4.97亿,且大多是妇女、儿童与老人。
同时2004年国家统计总局在农村住户的抽样调查中也发现,现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一半以上都是女性人群,而从年龄构成来说,有三分之二的人群为36岁以上,甚至51岁以上的农民也占相当大的比重。
青壮年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首先对农村当中非正式的体育组织主体在时间上产生了动态的变化;第二,农村人口的流动性同时也照成了农村当中体育活动内容的变化;第三,人口的流入与流出使城市当中先进的体育活动方式与组织内容更快的流入农村。
其次,社会结构的变迁,使得农村当中体育的阶层结构也發生了相应的变化,对于农村当中传统的阶层划分主要是政治因素照成的,随着人口流动的加剧,社会分成的方式从政治划分渐渐被经济性划分所代替,不同的农民由于其职业以及
收入的不同有了自己不同的定位。
获得了诸如技术员、养殖专业户、个体工商户、乡镇企业发起人等不同的头衔,而这些人由于环境的不同,其参与体育的模式也不同正是由于以上的原因的影响,农村体育甚至在组织的形式与内容上面也有了具体的变化,一方面需要处理好偶尔回乡的流动人口的体育问题,另一方面更要重视留守人群的体育开展形式与内容。
1.2 社会变迁在功能上给农村体育带来的影响
对于体育的功能,一般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体育具有健身功能;第二,体育具有教育功能;第三,体育具有娱乐功能;第四,体育具有经济功能;第五,体育具有政治功能。
这其中体育的政治功能,在农村体育当中表现的比较少。
而在社会变迁的过程当中,首先是生产结构的变迁导致体育的功能的变化。
具体而言由于人口的流动以及年轻人进城工作,农村当中体育的组织者对其所组织的体育需要呈现出的功能有了不同的理解,此外回乡的年轻人所带来的城市中先进的体育意识,也促使了组织者对体育功能认识的变化。
此外,由于参与体育的人群的变化,引起体育功能的变化。
具体而言农村当中原本应该成为顶梁柱的年轻人进城工作,使得他们原本应该担负的陪伴老人妻子及孩子的义务不能顺利的完成,这一背景下,农村体育活动除了需要体现其健身的功能外,另一方面还需要让参与者在体育活动当中感受到温暖,并且弥补精神上的缺失感。
第三,由于社会阶层结构发生变化,体育的功能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这一点在进城工作人员身上表现的比较明显。
由于在城市当中工作性质的不同,他们获得了不同的身份以及技能,在学习各种知识的同时,也受到了不同文化的影响。
这种情况下他们对城市当中体育的体验是不同的,而当他们把这种不同的体验带回农村之后,只要加以消化利用,就可以促进农村体育功能的完善发展。
1.3 对策研究
在社会变迁的大背景下,如何能够最大程度的发挥农村体育的作用,并使其可以健康的发展是一个重要的问题,通过以上的分析,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注意,以推动农村体育的进一步发展。
第一,加大对体育的宣传力度。
虽然外出务工人员带来了城市当中先进的体育理念,但是由于人们对农村体育的认识并不充分,特别是对体育的意义、目的
以及作用混淆不清,所以我们有必要进一步强化人们的体育观念。
具学者高美华在其《新形势下农村体育可持续发展对策的研究》一文的调查当中发现,社会各阶层当中农民是执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最少的群体,这也说明我们在农村的宣传工作还没有做到位。
同时也表明了对于这方面的国家政策,农民的了解、反应都是最不好的。
按照政府对“构建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的要求,我们可以在农村当中开展各种有关于体育的知识讲座,以及实践参与活动,提高群众的了解程度以及参与的积极性。
与此同时还可以利用当地的广播、标语等宣传手段,并将精彩的体育娱乐节目带下乡,使得宣传更有贴近感。
其二,培养农村体育新的主体人群。
由于农村当中青壮年人群进城务工,这导致原本应该是农村体育主力的人群发生了缺失,所以我们有必要在留守人群当中培养新的农村体育主题人群。
关注老人、妇女以及孩童的体育推广活动,向他们传授必要的体育知识与常识,并且提高他们参与体育的积极性。
这样既有利于农村当中体育氛围的建构,加快体育知识的传播,又有利于培养该人群的主人翁意识。
具体的措施则是:对于留守的老人,虽然他们没有太多的劳动负担,但是由于家庭成员的暂时缺失,使他们在精神上感到孤独,这时候,可以通过农村体育的开展,弥补他们心灵空虚感,特别是多开展情感交流类的体育活动;对于留守的妇女而言,由于他们成为了生产生活当中的主力,她们不仅是农业生产的主力,而且还担负着照顾老人以及孩童的责任。
所以对于这一人群,农村体育可以充分的发挥其娱乐以及健身的功能,一方面舒缓妇女的压力,另一方面则是需要对他们的身体进行保健;而最后对于留守儿童,由于父亲进城务工,导致孩子从小缺乏必要的亲情照顾,同时对孩子的教育也产生不利的影响,所以笔者则认为需要发挥体育的娱乐功能以及教育功能,在弥补亲情的同时,弥补其教育方面的缺憾。
参考文献
[1] 叶连松等.中国特色城镇化[M].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
[2] 费孝通.论小城镇及其他[M].天津人民出版社.1986.
[3] 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