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圣母院》中克洛德形象的矛盾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亮点•成效/探究课堂49《巴黎圣母院》中克洛德形象的矛盾性
宋长康
(淳安县威坪中学,浙江杭州311700)
摘要:《巴黎圣母院》的主人公、巴黎圣母院副教主克洛德的双重性人格的刻画是作品的亮点之一,读 过后不禁让人对人性的弱点掩卷长叹。
关键词:《巴黎圣母院》;克洛德;人物形象;双重性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55(2020)11 -0049 -03
《巴黎圣母院》是人类浪漫主义文学史的里程碑,作品最为经典之处就在于人物性格塑造得丰满、立体、富有层次感,同时雨果在对于人物双重性的描写方面也力着笔墨。
克洛德人物形象就是这一性格的典型代表,小说对其双重性的描写为作品增添了可
庇护所。
三、《河童》与《桃花源记》中世外桃源意象的相同之处
《河童》与《桃花源记》中的世外桃源意象有很多相同之处。
首先,从故事的生成方式来看,河童国和桃花源并不是与现实世界毫无关联的异时空,故事情节都是以现实为基础展开的,再朝着不同的方向延伸,最后才相距甚远。
《河童》中的二十三号病人最初误人河童国,就是在与河童的追逐战中触碰到河童的脊梁,一
头栽进了黑漆漆的洞穴深渊,他离开河童国也是通过与现实社会的接口完成的。
《桃花源记》中的武陵人发现桃花源和《河童》进入隐秘世界的方式异曲同工,他是被“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美景所吸引,因为内心觉得惊奇所以“欲穷其林”,最终步人桃源之境。
由此可见,两者都是立足于现实构建的世外桃源意象。
其次,《河童》和《桃花源记》有着相同的审美艺术和幸福观。
《河童》中塑造的人物都个性鲜明,比如自杀的诗人托喀,芥川通过托喀表达了自己对艺术和审美极致的追求。
《河童》的末尾还写到了一个老河读性的同时,也对封建势力的残
酷性与劳动人民的真诚、善良、纯
朴进行了反映,讴歌了真善美,抨
击了假恶丑。
―、自然人性与难以自控兽
性的矛盾
《巴黎圣母院》描写的是发
生在15世纪法国的故事,巴黎圣
童,它自出生就非常苍老,随后却
越来越年轻,二十三号病人觉得
他是最幸福的河童,就连简单的
家具陈列都充满纯真的幸福,他
既不追名逐利也不沉迷美色,可
见芥川的幸福观就是简单快乐、
没有烦恼。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
中也表达了类似的审美风格和幸
福观,比如“有良田美池桑竹之
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等,向
我们展示了一幅怡然自乐的田园
画卷,抒发了陶渊明对回归自然
本真、远离官场争斗生活的渴望
和追求。
四、《河童》与《桃花源记》中
世外桃源意象的不同之处
《河童》与《桃花源记》中世
外桃源意象的最明显差别就是厌
世和避世。
比如,《河童》中诗人
托喀之死,托喀所秉承的艺术至
上思想也将他牢牢禁锢在世俗名
利的牢笼中。
由此可以看出芥川
矛盾苦恼的心境,他否定之后却
找不到一个恰当的重组办法,讽
刺和悲鸣在隐秘世界中回响,徒
留浓浓的厌世意味。
《桃花源记》
与《河童》映射出的厌世思想不
同,它的世外桃源意象更加美好、
祥和。
全篇没有特别明显的讽刺
母院有一个名叫克洛德的副教
主,他虽然仪表堂堂却是一个道
貌岸然的伪君子,这与面貌丑陋
但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加西莫多形
成鲜明的对比。
克洛德对吉卜赛
女郎艾丝美拉达因爱生恨,要害
死她,加西莫多则是为救人舍生
忘死。
腔调,而是将更多的笔墨落到对
理想世界的描绘和构想中,“芳草
鲜美、落英缤纷”,连伤感都是浅
淡的,让人不易察觉。
因此,《桃
花源记》的世外桃源意象更符合
中国传统文学的审美情感与艺术
构建。
《河童》和《桃花源记》都是
借助世外桃源意象抒发作者内
心的真情实感。
《河童》通过怪
物横行的河童国讽刺人类社会
的诸多弊端,《桃花源记》通过和
谐恬静的桃花源表达作者对理
想世界的向往。
虽然两者在世
外桃源意象的构建上有所不同,
但都达到了警示世人的效果,也
具有非常深刻的思想教育意义。
□
参考文献:
[1]苏志萍•桃源的密码—
《桃花源记》再解析[J]•青海教
育,2020(5 ) :28.
[2]杨梦琪.《河童》与《桃花
源记》中世外桃源意象的探析[J].
名作欣赏,2020(15) :89 -91.
[3]李瑞敏,魏雯.文化视角
下的古代田园声景意境—以
《桃花源记》为例[J]•建筑与文
化,2020(1):120-122.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下旬• 2020. 11
在雨果笔下,克洛德这一人 物的形象是复杂的,他身上集中 了人性所有的弱点,还夹杂着偶 然的善性觉醒,这点在故事开篇 克洛德收养被人视为魔鬼的丑陋 怪人加西莫多这一行为上有明显 的体现。
而作者又提及在其父母 去世后,他独自一人抚养年幼弟 弟的事情,这也反映出他“善”性 的一面:其一,克洛德自小就父母 双亡,因此也是一个可怜的人;其 二,克洛德还能抚养年幼的弟弟, 反映出了他人性中闪光的一面。
同时,也正是由于加西莫多让他 想到了自己的弟弟,他决定收养 加西莫多,这是他“善”的火花的 闪现。
但是,吉卜赛女郎艾丝美拉 达的出现,使天生好色的克洛德 的兽性被激发出来,在第一眼看 到艾丝美拉达的时候,克洛德就 不可抑制地爱上了她。
但是,在 15世纪的法国,统治阶级将禁欲 主义奉为圭臬,而克洛德作为副 教主必须虔诚地履行,然而这种 与人性自然本能所进行的抵触又 使他备受煎熬,他的灵魂也发生 了扭曲。
这一切因素综合在一 起,导致他在看到艾丝美拉达被 绞死的时候,心中竟然感到一丝 解脱般的痛快,而这段描写也深刻表达了他兽性的一面----“不能据为己有,就把它毁灭”,同时 也暗示这一现象背后宗教恶势力 的丑恶本质。
仔细对雨果的原著进行品 读,会发现最初克洛德是一个正 常的人,甚至可以说在他身上有 着一些闪光点,比如积极进取、富 有爱心、绅士儒雅。
但是,禁欲主 义也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外一 个极端,最后本能欲望的闸口一 旦开启,欲望的喷薄而出、无以控 制势必是事情发展的唯一结局。
但究其根本,造成这种局面的主 要因素并不能完全都推到克洛德 个人身上,当时的社会现状,统治 阶级的丑恶嘴脸也是诱因。
而从亮点•成效/探究课堂
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正是看似平 等友爱实则凶恶极端的宗教势 力,才导致了克洛德性格较为明 显的双重性。
二、渴望被认同与自我否定 的矛盾
《巴黎圣母院》是一部命运 的悲剧,作为一部浪漫主义文学 的奠基之作,它的可读性也正是 源于这种贯穿全篇小说始末的悲 剧色彩,使人读后扼腕长叹。
对 于雨果本人来说,他对事物的对 比性也有自己的看法,雨果认为 美与丑都在我们身边,善与恶始 终都是并存的,就像一定会到来 的白天与黑夜预示着光明与黑暗 的通行,并且,看似崇高的实则涵
盖着粗俗,而看似畸形的其中蕴 含着优美。
究其内里,作者运用了大量 对比的描写手法,对15世纪法国 社会灵魂与肉体冲突进行了大胆 的揭露与展现。
具体反映在克洛 德这一人物身上,则更具典型意 义,这是因为,克洛德与其他所有 人一样,都有着渴望被人认同的 本能心理,而在精神方面,他是被 人高高捧起的巴黎圣母院副教 主,受到万人的敬仰和尊重,甚至 成了人们心中的神,这极大满足 了克洛德的自尊心理,而这一点 也是无可厚非的,这是人的本能 情绪。
而作为神的化身,就应该 抛弃人性,但是,克洛德却忘记 了,他只是一个副教主,并不是真
正的神,他的肉身是人的肉身,他 有着人的七情六欲,而且这种需 求在夜深人静时,追捧他的人都 退去了,而此时的克洛德也不得 不从虚无缥渺的神坛上走下来, 褪去神的外衣,为内心的人性本 能欲望找一个出口。
而且,这种 人的本能在遇到艾丝美拉达后便 被推到了极致m 。
此时克洛德的 思想犹如一根绷到极限的弹簧, 稍有不慎就会猝然断裂。
而神与 人两种思想的交锋一面使得克洛 德满足着来自灵魂的需求,同时也使他进行了充分的自我肯定, 尤其在信徒对其进行朝拜,加西 莫多对其产生依赖的时候,都会 使他对自己的灵魂产生了强烈的 认同感,并觉得自己压制着人性 的本能是一种对人性的超越,“高 于其他众生”这也是使思想成神 的具体体现。
而另一方面,在夜深人静,作 为人的本能欲望要喷薄而出的时 候,克洛德难以自控,因此又会对 自己产生强烈的质疑,认为自己 不配当神。
但太阳升起来后,为 了维持所谓神的形象,又不得不 继续压制着人性的本能。
因此, 雨果这种双重性的描写手法也为 作品增添了较强的对比性与可读 性,使读者可从不同视角、不同维 度对克洛德的双重性进行分析, 进而由此引发对当时社会的双重 性进行分析。
三、满足自我与渴望被他人 满足的矛盾在雨果笔下,艾丝美拉达这 一人物拥有许多魅力,她是真善 美的化身,既有超人的魅力,又有 美丽纯洁的思想,她个性简单纯 真、以德报怨。
作者对其理想化 的塑造旨在与克洛德的形象形成 鲜明对比,这种对比也间接地揭 露了 15世纪中叶法国宗教隐藏 着的罪恶。
小说的故事设置中, 克洛德爱着艾丝美拉达,但是艾 丝美拉达却爱着弗比斯,而这也 是导致克洛德矛盾心理形成的重 要因素。
克洛德曾虔诚地表示过,要是 他自己并不是牧师,弗比斯这个人 物不存在,艾丝美拉达并不是吉卜 赛人,假如她会爱上他,假如上帝 不会反对他的心意,那么他与她将 是完美的一对恋人,就如同这世间 许多美好的爱情一样,两个人可以 肩并肩漫步在夕阳下。
但是,事实并不满足过多的 假设,各种美好的设想总归只是 个设想而已。
换句话说,爱情是 纯粹的,是奋不顾身的,一旦掺杂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下旬• 2020.11
了过多的附加条件,那就不是爱情了,只是凌驾于爱情之上的人性本能和弱点。
爱情是最易得到的,但也是最难得到的。
看一眼就会产生爱情,就如同克洛德第一眼看到艾丝美拉达跳舞的时候,就被她优美的舞姿、动人的容貌,以及眼睛里燃烧着对生命热爱的火焰所倾倒,被艾丝美拉达的热情所折服,进而不可抑制地爱上了她。
但是,得到爱情也是困难的,爱情是两情相悦的产物,单方面的爱情只会加速两个人关系的毁灭。
因此,爱情本身的这种矛盾性也是克洛德双重性人格的重要诱因。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人性有这样一个特点,即首先进行自我满足,但却要求对方率先满足自己,这种矛盾意识也是导致人生痛苦的一个重要因素。
结合克洛德这一人物来说,他的欲望就是得到艾丝美拉达,而且他也希望自己的这一欲望得到满足,并认为满足自身欲望是一件天经地义的事情。
从另外一个层面来讲,克洛德又忽略了这一人性的特点,他忽视了艾丝美拉达并不爱他,她爱的是弗比斯,因此并不会因为克洛德爱她,就首先去满足克洛德的欲望。
这种矛盾,加剧了克洛德对艾丝美拉达由爱生恨的扭曲心理的形成。
四、日益膨胀的野心与渴望宁静的矛盾
《巴黎圣母院》中克洛德的人格双重性,正是一个时代的反映。
对于中世纪的西欧来说,最有势力的封建集团非天主教会莫属,而这也是上层阶级统治劳苦大众的工具。
在那一特定历史时期,几乎所有人都是天主教徒,天 主教的思想贯穿于人的一生,因 此可以说作为副教主的克洛德其权力是非常大的。
作为副教主,克洛德本人代表了宗教恶势力,又是封建阶级实行统治的工具0作为统治工具,这本身就是反人性的,而在这种权势欲望的驱动下,克洛德的统治野心日渐膨胀,
但他自己却并不自知,他在人们
的追捧及自己的包裹下,逐渐把
自己进行神化,甚至有时候克洛
德觉得自己本身就是神,一言一
行也代表了神的旨意。
只是,投
人太深的时候会使克洛德自己都
忘了,他并不是神,即便他学富五
车,即便他饱读诗书,但是他仍旧
只是活在人世间的一个人而已。
而作为人却去追求属于神的境
界,这并不是勉为其难,而是一种
反自然、反人性的行为,这种行为
无非导致两个下场,要么扭曲、要
么灭亡,并且在扭曲与灭亡之间
还存在着一个备受煎熬的过程,
而这一过程也是克洛德双重人格
的一个具体反映。
在故事的尾声处,由于天真
的艾丝美拉达对弗比斯一见钟
情,因此二人约定见面的消息被
克洛德得知,他尾随二人进入房
间,并将弗比斯刺伤,而艾丝美拉
达也被当场吓晕。
但是,克洛德
却将此事嫁祸于艾丝美拉达,而
这也是将他的双重性进行突出反
映的一个主要片段,一方面他深
爱着艾丝美拉达,另一方面他在
遇到危险的紧要关头不过也是放
弃了他认为无可替代的爱情而选
择了依旧在人前做一名万人敬仰
的神父。
可以说,克洛德是一个
时代的“套中人”。
对于艾丝美拉达来说,在最
后要对她实行绞刑的紧要关头,
克洛德出现了,表示要救艾丝美
拉达的命,可以带她离开逃过此
劫,但是艾丝美拉达宁愿死,都不
需要他的帮助,而这也给克洛德
的心灵重重一击,这使得克洛德
不得不选择那个可以为他带来名
誉、地位的神父之位。
而这也进
一步凸显出权力欲望与追求宁静
的矛盾心理,即无法得到爱情,那
么只好追求权力,但是在追求权
力的过程中,又无时无刻不在向
往着相濡以沫,可以带给人平静
的细水长流的爱情。
换言之,克洛德一面享受着
神职带给他的虚荣体验,一面在
自己精心编织的美梦里沉醉。
直
到艾丝美拉达的出现,如一块石
头瞬间打破了湖面的宁静,使克
洛德的美梦瞬间惊醒,他突然明
白了,目前看起来华丽无比的存
在终归不过是一种表现,而与自
己心爱的人一起朝夕相伴才是真
正的生活,才是真正的宁静。
简
言之,克洛德在遇到艾丝美拉达
后,突然体悟出了人生的真谛。
但是得知艾丝美拉达并不爱他以
后,他只能重新找回曾经灵魂上
的孤傲,重新做回教主接受教徒
的朝拜,他的思想深处已形成一
种病态的欲望。
不要说纯粹的爱
情得不到了,就连虚假的爱情都
没有,因此他选择继续做一个道
貌岸然的教父,满足自己的虚荣
心,他清楚地知道,如果做不好一
个衣冠楚楚的教主,就会失去所
有。
但是,读者可以从雨果笔下
体会到,这只不过是克洛德逃避
现实的一个借口,也可以说是克
洛德日益膨胀的野心与渴望宁静
的心理矛盾的集中体现。
雨果—这位法兰西的“莎
士比亚”,一生写过多部不同题材
的作品。
而作为浪漫文学史里程
碑意义的作品《巴黎圣母院》,其
影响十分广泛和深远。
雨果运用
对比手法对本故事进行描述,其
中人物双重性的性格特点的刻
画也是剧情发展的有利推手。
故事的主人公克洛德的性格具
有典型的双重性,众多人性的矛
盾在其身上有着重要体现。
克
洛德并非原罪之人,只是想突破
凡人的禁锢,追求更高层次神的
境界;但结局终究还是理性与感
性打了一个平手,克洛德也在茫
然中被自己曾经救助过的丑陋
怪人推下神坛,成为双重人格的
牺牲品。
口
参考文献:
[1]王景明.《巴黎圣母院》
中克洛德人物形象的双重性分析
[J]•临沂大学学报,2015, 37
(3) :120 -123.
亮点•成效/探究课堂 b 1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下旬• 20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