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暑假专项练习试题——阅读理解(五)(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暑假专项练习——阅读理解(五)
一、阅读下列文章,回答下列各题。

生命的源泉长流不息
①“小小水滴,多可爱,一滴一滴,滴在石头上,滴出一个小洞洞,滴到太阳下山坡……”欢快的歌声随着老师在电子琴上弹出的一串串动听的音符,在宁静的校园回荡。

我们班“让生命的源泉长流不息”主题队会在在欢快飞翔的音符中开始了。

② “叮咚,叮咚……”录音机放出了用古筝演奏的行云流水般又迭荡起伏的音乐。

几个女同学在教室中间踏着古筝的节奏翩翩起舞。

透过古筝的声音和优美的舞蹈,我仿佛看见了洁白的雪花纷纷扬扬,把大地妆扮成粉妆玉砌的世界;仿佛看见了高耸的冰山在暖暖的阳光下,化着一缕缕清泉,融入祖国大地迁回曲折,汇成江河,融入大海;仿佛看见了水平如镜的西湖,碧波荡漾的漓江,飞流直下的瀑布……这些美难道不是水给我们带来的吗?
③“刚才是主题班会的第一部分——美丽的水”,主持人的话打断了我的遐想,“接下来要展示的是第二部分——生命的水”。

④人称“博士后”的张×走上讲台。

“水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体的75%是水,血浆中90%是水,眼睛的99%是水,骨骼也有20%的水,连牙齿中都有10%的水。

可以说,水在人体中无处不在;水是生命的源泉。

”语音刚落,教室里响起了热烈持久的掌声。

这掌声一半是给张×的,另一半则是给生命的源泉——水的。

⑤讲台上的电视屏幕上出现了主题班会的第三部分——“呻吟的水”。

画面上只见工厂的工业废水,黄土高原的泥沙,城市的废弃污水油液、居民的垃圾浩浩荡荡地向江水涌去。

画外音是水的呻吟:“我们从绿变黑我们从绿变黑,从甜变涩,从清变浊,从美丽变成丑陋”。

我们对人类忠心耿耿,人类为什么却如此对待我们呢……”
⑥主题班会结束前,班主任老师沉重地说:“同学们,珍惜水吧!珍惜水就是珍惜我们自己。

同学们,为了大地的丰收,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保护和珍惜水资源,让生命的源泉长流不息!”
1.短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请找出关键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短文,写出文章的中心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体的75%是水,血浆中90%是水,眼睛的99%是水,骨骼也有20%的水,连牙齿中都有10%
的水”。

这句话用的说明方法及其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现在,我们生活的环境受到了极大的破坏,你有什么措施来保护我们的环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列文章,回答下列各题。

访兰
父亲喜欢兰草,过些日子就要到深山中去一趟,带回些野兰来栽培。

几年之间,家里庭院就有了百十个品种,像要做一个兰草园圃似的。

方圆十几里的人都跑来玩赏。

父亲不但不以此得意,反而倒有了几分愠怒。

此后进山去,便不再带回那些野生野长的兰草了。

这事很使我奇怪,问他,又不肯说:只是又一次进山的时候,特意招呼我说:“访兰去吧!”
我们走了半天,到了山的深处。

那里有道瀑布,十几丈高地直直垂下,老远就听到了轰轰隆隆地响,水沫扬起来,弥漫到半空,日光在上面浮着,晕出七彩迷离的虚幻。

我们沿谷底走,便看见有很多野兰草,盈尺高的,都开了淡淡的兰花,像就地铺了一层寒烟。

香气浓极了,气浪一冲,站在峡谷的任何地方都闯到了。

我从未见过这么清妙的兰草,连声叫好,便动手要挖起一株来。

我想,父亲会培育这仙品的——以前就这么挖回去,经过一番栽培,就养出了各种各样的品种、形状的呢。

父亲却把我制止了,问道:“你觉得这里的兰草好呢,还是家里的那些好?”
我说:“这里的好。


“怎么个好呢?”
我却说不出来。

家里的的确比这里的好看,这里的却远比家里的清爽。

“是味儿好像不同吗?”
“是的。


“这是为什么?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地方就有两个味?”
父亲说:“兰草是空谷的幽物,得的是天地自然的灵气,长的是野山水畔的趣姿:一栽培了,便成了玩赏的盆景。


“但它确实叶更嫩,花是繁大了呀。


“样子似乎是,但美得太甜、太媚,格调也就俗了。


父亲的话是对的,但我却不禁惋惜了:这么精神的野兰,在这么个空谷僻野,叶是为谁长的,花是为谁开的,会有几个人知道而欣赏呢?
“这正是它的不俗处。

它不为被欣赏而生长,却为着自己的特色而存在着。

所以它才长得叶纯,开得花纯,楚楚的有着它的性灵。


我再也不敢去挖野兰了。

高兴着它的这种纯朴,悲叹以前喜爱着它却无形中毁了它。

父亲拉着我坐在潭边,我们的身影就静静地沉在水里。

他看兰,也在看我,说:“做人也是这样啊,孩子,人活在世上,不能失了自己的真性,献媚处事,就像盆景中的兰草一样,降低了品格。

低俗的人是不会对社会有贡献的。


我深深地记着父亲的话。

从那以后,已经是十五年过去了,我一直未敢忘。

1.文章中最能体现野兰特色的一个词是:________________。

2.简要分析第一段中画线句子所包含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二段的景物描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主要写的是对“兰草”的欣赏、品评,可文题却用“访兰”而不用“赏兰”,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简要分析作者借“兰草”这一事物,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列文章,回答下列各题。

玉兰花的记忆
卢玮
①不记得从什么时候起,每当我家院子里的玉兰花散放出清远的香味时,总有认识或不认识的邻人,专程前来要花。

②玉兰花树约有两层半楼房高,自我有记忆起,便有花香。

父亲总是起个大早,趁花含苞时摘下,他把较细的竹杆末端削成剪刀口状,以辅助摘花。

有时他亲自爬上树去摘,身手矫健。

然后再把摘下的花,分别装在小袋子里,置于冰箱保鲜,一有邻人闻香驻足,便可以方便相赠。

③当然,父亲一定会留下枝头上那些用手可以够得到的花,让前来感染香气的邻居,也可以得到在绿阴中寻一抹清幽的乐趣。

④念小学时,家人总要在我的书包里放些玉兰花,用手帕包好,以免损坏象牙白的花瓣。

然后再三叮咛,送给老师和同学,有时自己懒惰贪玩,便忘了。

经常是老师提醒我:“我又闻到花香了。

”我才猛然记起。

⑤常常在送给老师后,玉兰花就所剩无几了。

所以当同学向我要时,就显窘迫。

只好从亲近的同学开始送,一些偶有口角的,就给省下来了,这时想来真自觉小家子气。

⑥那时一直不明白,何以小小的花朵,竟有如此大的魅力?因为我总是喜欢花的姿态远远胜过它的香气。

直到渐渐长大,才稍稍明了这是一种喜悦的心情。

二十几年前,物质并不丰富,用香水的人当然不多,能在夏日清早感染一身香气,并持续整天,的确令人喜悦。

在要花的过程中,即使不认识的人也能透过花说家常,增进友谊,真是趣味无限。

⑦而父亲赶紧摘花,想到会有许多人喜欢他种的花,并盘算着不知今天的花够不够时,这份可以与人分享的心情,更是令人欣慰啊!尤其某个有晨曦的清早,当我看见父亲摘下一朵沾露的玉兰花,小心翼翼地插在母亲的耳际,顺手理理母亲的头发时,我被这般美丽的父母深深感动。

⑧我恍然大悟,原来,母亲身上的花影飘香,皆是父亲每天亲手插上去的,对父亲而言,这也许是极自然不过的一个举止,但跃入我眼里,却是温柔万分。

我很难明确的描述出这份感动,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这种感觉真的很好。

⑨对玉兰花我有很特别的记忆,我曾在它的枝干上每年刻画一痕,以志成长。

也曾和姐姐爬上树坐在树枝,吃着西瓜,享受风的摇摆。

但这.都只不过是父亲无形中给我的一些生活上的启示。

1.文章第②③段具体描写了父亲摘花的过程,表现了父亲怎样的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④段中的“再三叮咛”除了表现家人怕我忘记外,还表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章第⑥段说小小的玉兰花朵“竟有如此大的魅力”。

请结合这段文字说说“魅力”表现在哪
两个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结合第⑦段中父亲给母亲插花这一细节,分析“我”深深感动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最后一段中的“这”指代什么?请结合这段文字说说父亲带给“我”的“启示”有哪
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短文。

“稻田卫士”青蛙
青蛙的捕虫能力在动物界中是非常高的。

他总喜欢住在稻田、沟渠和池塘的水边,以捕捉各种虫子作为“专门职业”。

有一次上生物课,解剖青蛙。

我看见青蛙的腹中有好多没有被消化的虫,数量之多,使我感到惊奇。

为什么青蛙能捕这么多的害虫呢?这引起了我的兴趣,我抓了只大青蛙仔细观察,终于发现了它的秘密。

第一,青蛙有一个“捕虫器”就是它的又长又宽、“丫”字型的舌头,舌头上有大量的黏液。

青蛙发现小虫的时候,舌头就从口里迅速翻出,把昆虫粘住卷入口中。

第二,青蛙的眼睛是一对灵敏异常的“巡视器”。

当青蛙蹲在草丛中不动时,只要有一只小虫从它眼前飞过,他便能够立刻发觉,并用“捕虫器”很快捉住小虫。

第三,青蛙的口腔上方生有很多细小的牙齿。

这些牙不是用来咀嚼食物的,而是“关虫器”。

如果青蛙嘴里没有这些“关虫器”,捕住的虫就可能从它的口中逃走。

第四,为了不被其天敌发现,青蛙有一身与周围环境相适应的“护身服”。

有些青蛙的体色是黄绿色的,因为它们生活在比较湿润的小河边、草地上;而有些褐色的青蛙则生活在沙滩、土洞里。

这样就大大提高了捕虫的效率。

青蛙有这么多的法宝,难怪能捕那么多虫呢。

可是一个新问题又闪于我的脑海:青蛙能捕这么多虫,是不是同它的捕虫“战术”有关呢?为了证实我的这个想法,我做了一个试验,发现了青蛙的“战术”——“以静制动”。

我把一只大青蛙放在草丛中,它只蹦了几下,就一动不动地蹲在那里。

只见他昂着头,鼓着它那圆溜溜的大眼睛,像是全神贯注地盯着一个地方。

它在干什么?噢,原来是在静静地等待食物地到来。

青蛙的主要“战术”就是“突然袭击,攻其不备”。

当一只小飞虫在草丛中得意洋洋地唱着哼哼曲时,身穿“护身服”、带着“捕虫器”的青蛙,正睁大了眼睛,注视着它。

突然间一跃而起,转眼间小飞虫不见了。

我真感到诧异,青蛙捕虫的速度快得使我无法看清。

青蛙捕虫的数量十分惊人。

每只青蛙每天大约要吃60多只害虫,在春天到秋天的8个月里,一只青蛙就能消灭一万多只害虫。

它为稻谷的茁壮成长、为庄稼的丰收立下了卓著的功勋,这可真了不起呀!
青蛙真不愧是“稻田卫士”。

1.本文从两个方面分说“青蛙为什么能捕这么多的害虫”,请概括说明是哪两个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文在介绍青蛙的生理特征时,先分别从“捕虫器”、______、_____、____四个方面讲起,
最后作结。

3.这篇文章成功地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举一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第三自然段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什么说青蛙是“稻田卫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
(1)明代徐霞客曾经说过:“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渤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
(2)我可能是受了徐夫子的感染,汽车、火车,抵屯溪后鞍马未顿,就踏上了登黄山的路。

(3)乘黄山索道、攀始信险峰、登石猴观海,而后取道清凉台、莲花峰、天都峰回返。

(4)近视群峰巍巍,晴川历历;远眺天际耸秀,岗山隐隐。

黄山以它豁达的气度和悠闲的情致向游人洞开着。

(5)也可能我有一种先入为主的感觉,是跟着这“感觉”走的,我眼中的黄山不如意象中的黄山。

(6)我一直在想:古人将黄山冠以“天下第一名山”有没有它特定的含义?那么,怎么解释“峨眉天下秀”、“华山天下险”、“泰山天下雄”呢?又如何解释“桂林山水甲天下”呢?这些疑问一直在困惑着我。

(7)我说这话绝没有贬低黄山的意思。

黄山的确很美,很奇,尤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让.人心醉,让人着迷。

(8)我也曾游历过许多的名山大川,它们都是亿万斯年天地造化之物,山山岭岭都涌腾着灵秀之气。

每一座名山大川都有它独特的韵致,蕴寓了无穷的自然之奥秘,是多少人多少代也难以读懂弄清的。

实在没法比较究竟哪个山该是第一。

我不能欺骗自己的感情。

“桃花、春雨、江南;骏马、秋风、塞北”不都是美吗?
(9)下山了,我和几位不相识的人攀谈。

一位中年知识分子模样的人说得更为直率:“只要是人们认可了的事,最好不要反对,否则,会被看作大逆不道的。


(10)接着他给我讲了一个让人啼笑皆非的故事:他当年在皖北插队的地方,一位老汉的孙子患病让当地的一位名医错诊而死了。

这位老汉却说,连最有名的医生都没有治好孩子的病,看来他该死。

(11)这则故事也许和黄山有点风马牛不相及,但却道出了一个深沉的事实:闭塞、守旧、迷信以及门户之见的封建意识,千百年来一直束缚着炎黄子孙。

好的一俊遮百丑,猛吹猛捧;差的当头棒喝,没有一点是处。

这铁律一样的事实人们反而乐于接受。

冲破这种羁绊该是多么艰难啊!在这如诗如画的黄山,本来我不该想这么多沉淀了的伤感和已经被世人感叹过了的感叹。

(12)但是,毕竟我亲眼见到了你——黄山,为了探索,为了追求,我还会再来的。

1.作者在文章开头引用徐霞客的话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黄山冠绝天下的奇景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5)段说:“我眼中的黄山不如意象中的黄山”,结合上下文,说说作者意象中的黄山是
怎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者第(3)段说:“我不能欺骗自己的感情”,结合上下文,说禅作者的“感情”应该包括哪
些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文章的第(12)段看,结合上下文,试分析此文的中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
1.美丽的水——生命的水——呻吟的水——班主任总结。

2.保护和珍惜水资源,让生命的源泉长流不息!
3.列数字,使说明的事物更科学,更准确,更具有说服力。

4.低碳出行;不用一次性用具;节约用水;废物利用。

二、
1.纯朴
2.父亲喜爱兰草并不是供人玩赏,供人玩赏的兰草就失去了真性,降低了品格,变得低俗。

3.描写兰草的生长环境,衬托野兰的高雅不俗;为后文赞美野兰作铺垫(答对1点得1分,答
对2点得3分)。

4.“访”有寻求的意思,对兰草的寻访表明了“父亲”与“我”对兰草的高雅、纯朴品格的敬
仰,同时用一“访”字,把兰草人格化,从而更突出了兰草的象征意义。

5.一个人只有保持纯真质朴的品格,不献媚,不低俗,才能为人们所敬重,才能有益于社会。

三、
1.表现了父亲慷慨大方,乐于助人,做事细腻的特点
2.表现了父亲希望把美好的事物分享给大家的心情,也体现了他的为人大方。

3.玉兰花的魅力一方面体现在它能带给人们的心灵上的喜悦与芬芳的香气,另一方面体现在它
成了增进人与人之间感情的纽带。

4.通过“小心翼翼”和“顺手理理”这些细节描写能看出父亲对母亲浓浓的爱意,而正是这父
母间的温柔与恩爱深深的感动了作者。

5.“这”指的是年幼时与玉兰花有关的美好回忆。

启示是让我们学会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道理,
在生活中做一个善于分享的人。

四、
1.有善于捕虫的生理结构;有高超的捕虫“战术”。

2.巡视器关虫器护身器
3.本文运用了举例子、列数字、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例如“每只青蛙每天大约要吃60多只害
虫……一万多只害虫。

”就是运用的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4.承上启下。

5.青蛙捕虫很多,为庄稼的成长和丰收作出了贡献。

五、
1.开头引用徐的话一方面可以引起读者的兴趣,另一方面又和下文“自己的感情”作对比,为
下文的议论作铺陈,突出中心。

2.奇松、怪石、云海、温泉
3.意象中的黄山是天下第一名山,包括所有天下名山的美。

4.作者的感情包括:黄山确实美,但不能冠以天下第一;所有名山大川都是天地造化之物,都
涌腾着灵秀之气,都有它独特的韵致,都蕴寓了无穷的自然之奥秘,不能确定哪座名山第一。

5.对待真理或传言,不可尽信,应抱以怀疑的态度,勇于探索,有自己独立的见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