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4课 农耕时代的手工业创新演练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第4课农耕时代的手工业创新演练·大冲关
(时间:25分钟满分: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作为实物史料,司母戊大方鼎直接反映的商朝情况包括( )
A.青铜铸造和农业生产
B.祭祀礼典和农业生产
C.青铜铸造和文化艺术
D.天文历法和祭祀礼典
解析:注意关键词:直接反映。
司母戊大方鼎直接反映了商朝的青铜铸造和青铜艺术,故C项正确。
商周时期虽然出现了青铜农具,但由于青铜比较珍贵,在农业生产中很少使用,故排除干扰项A、B两项;D项无法直接反映。
答案:C
2.唐朝时期我国制瓷业与前代相比,其发展主要表现在( )
A.秘色瓷精美绝伦
B.制成了成熟的白瓷
C.彩瓷品种丰富多彩
D.青瓷技术在南方出现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唐朝时期我国制瓷业发展主要表现”和所学史实魏晋南北朝时期白瓷普及,故应排除B项;彩瓷品种丰富多彩出现在明朝,故应排除C项;青瓷在东汉时期产生,故应排除D项;故正确答案为A。
答案:A
3.清朝康熙年间,烧制出大量如下图造型和装饰图案的瓷器,而且在瓷器的纹饰中绘有家族、团体、城市等图案标志。
下列相关表述中正确的是( )
A.中国瓷器开始大量销往海外市场
B.许多瓷器为国际市场需要而生产
C.清朝政府采取鼓励瓷器出口政策
D.瓷器是当时中国唯一的外销商品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手工业。
中国瓷器开始大量销往海外市场是在宋朝,出口商品除了瓷器以外,还有丝绸,故A、D两项不正确;清朝实行闭关政策,故C项不正确。
答案:B
4.考古资料对于先秦史的研究特别重要。
右图为河北省南杨庄
遗址出土的距今5 500多年的陶蚕蛹,同时还出土了当时纺丝用的
纺轮。
这一考古发掘可以证明( )
A.该地是我国蚕丝业的发源地
B.蚕丝业可以上溯到夏朝之前
C.丝、棉纺织品成为主要衣料
D.古代官营的丝织业发展起来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手工业。
从出土遗址距今5 500多年可以判断是处于夏朝之前,故B项正确。
C、D两项是在汉代以后;材料只反映河北省南杨庄遗址出土陶蚕蛹,不能判断该地就是我国蚕丝业的发源地,故A项错误。
答案:B
5.观察下图,从中可得出的结论是( )
A.秦汉时期中国丝织技术领先于世界
B.唐宋时期私营丝织业水平超过官营
C.元明清时期丝织业重心在东部地区
D.古代丝织业中心由关中辐射全国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经济。
图中表示的是古代中国的丝织业中心区域,没有体现A、B、D三项的内容。
C项的结论可以从地图中看出,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
答案:C
6.《沈氏农书》记载:“家有织户,织与不织,总要吃饭,不算工本,自然有赢。
”这段话反映了中国古代家庭手工业( )
A.与农业相结合,竞争力强
B.生产方式落后,效率较低
C.以营利为目的,面向市场
D.生产成本较低,自给自足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
材料的大意是在小农经济条件下,耕织结合,平时不论织与不织,都得吃饭,这样一来,家庭手工业是不用核算成本的。
所以,
材料强调的是生产成本较低的问题。
答案:D
7.明代中期以后,私营手工业在许多行业取代以前占主导地位的官营手工业。
这主要是因为( )
A.官营作坊产品有限B.私营作坊工人增加
C.资本主义的萌芽D.商业经济的发展
解析: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管理,产品主要供宫廷和贵族需要,与市场联系不密切。
而私营手工业主要生产日用品,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私营手工业能够满足城乡市场迅速增长的需要,其地位日益重要,在许多行业逐渐超过官营手工业。
答案:D
8.某一学校的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列出中国古代某地居民的职业结构,如下表这种职业结构最可能出现在何时何地( )
自耕农地主佃农雇工商人
占总人口比例11% 23% 35% 21% 10% A.
C.宋代关中地区D.明代江南地区
解析:根据佃农比例超过自耕农,可以反映出是租佃关系发展,出现了严重的土地兼并现象,再根据雇工和商人比例的上升,这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应该理解为是明清时期江南生产关系的变化,所以应该选择D。
答案:D
二、非选择题(18分)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齐国)太公……乃劝以女工之业……号为冠带衣履天下。
——《汉书·地理志》材料二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
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蚕桑也。
——(清)王应奎《柳南续笔》材料三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
——《孟子·尽心上》材料四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
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
……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
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
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
——乾隆《苏州府志》卷3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衣履天下”的纺织业原料是什么?材料二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材料分析变化的原因。
(9分)
(2)比较材料三、四在经营方式上有何区别?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9分)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纺织业的发展历程。
第(1)问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前者是丝,后者是棉,原因材料中也能体现出来。
第(2)问反映了经营方式从家庭手工业到私营手工业的变化过程;试题运用了大量原始材料,要重视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的结合与关联。
答案:(1)材料一指的是丝,材料二变为棉。
原因:丝织品太贵重,往往为社会上层穿着,而棉布柔软、保暖,并且结实耐用,适合各阶层穿着;棉花种植的广泛推广和棉纺织技术的发展。
(2)材料三是农民的家庭副业形式,材料四是明朝中后期丝织业出现了雇佣关系。
说明了生产力进步和商品经济发展程度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