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行为和学习性行为 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先天性行为和学习性行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区别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说明这些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2.运用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探究动物行为的成因。

3.通过分析各种资料,学生能够学会区分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二)能力目标
1.尝试制定探究计划,编写探究报告。

2.认同人类学习和自身学习的重要性。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参加探究活动,培养学生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意识。

2.通过活动使学生更亲近大自然,亲近动物,增强热爱动物的美好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动物行为对其生存的影响。

难点:动物的学习行为。

教学媒体
挂图,视频等
课时建议
1课时
教材分析
本节课通过图片分析、探究活动的设计,旨在让学生弄清楚两种行为的概念和区别。

学生对动物的行为自然是熟悉,但是对这两个概念的很容易混淆,因而成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教师开课就以动物的哪些行为是先天的,哪些是后天的导入本课,进而过渡到探究竟(一)中对动物行为的分析,经过师生的充分讨论和学生理由的陈述,结合“知识链”中的相关内容,初步得出二种行为的区别。

在探究竟(二)中,以学生在课堂设计并讨论实验,课下完成实验处理。

此过程中,鼓励学生拓展思路,以其他动物为实验材料,设计不同的障碍物,设计实验。

教法建议
对于动物先天性行为的概念和后天性行为的概念,要作为教学重点来讲述。

主要通过一些具体实例,分清这两类行为,初步懂得这两个不同的概念,但不要求完全理解,因为他们缺少一些基础知识,如什么是遗传物质他们并不懂。

讲清这两个概念,关键在于讲清楚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这种动物行为是生来就有的?还是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但是,对于动物的“学习能力”和“学习行为”,不能误认为是有意识的、如同人类的行为那样。

教学课程设计
(一)导入
引入“身边事”,炎热的夏天,家养的母鸡不下蛋了,却还整天卧在窝里不动;将刚出生的小猫和母猫分开,并将小猫和老鼠放在一起喂养,这样长大的猫却不会捕捉老鼠。

分析这两种现象是怎么一回事?
(二)讲授新课
1.先天性行为
教师展示蜜蜂采蜜、蚂蚁筑巢、蜘蛛结网、鸟类迁徙、母鸡孵蛋、羚羊争斗、母猪哺乳图片,观看录像。

教师:先天性行为是生下来就有的、不用学习就会的,是由身体里遗传物质控制的行为。

例如,蜜蜂采蜜、蚂蚁筑巢、蜘蛛结网、鸟类迁徙、母鸡孵蛋、羚羊争斗、母猪哺乳等。

每种动物都具有许多生来就会的行为,在生物学上,这种先天性行为叫本能。

请看挂图,这是根据真实照片绘制的。

一只母鸡刚刚孵出了雏鸡,雏鸡被拿开了,在它面前出现了两只小猫,失去雏鸡的母鸡竟把两只没有母亲的小猫当成自己的孩子加以抚育。

失去母亲的小猫也把母鸡当成了自己的妈妈接受母鸡的抚爱。

有一只美国云雀,正在哺育的雏鸟不见了,发现鱼池里有一个张开的大口,便把小虫送入这个口中。

其实这是1条偶然浮出水面的金龟。

当金鱼再次浮出水面,云雀又喂它1条虫,这样一直连续喂了好几个星期。

出示图片,然后对这两个实例加以说明。

学生:母鸡和云雀哺育后代,小猫接受哺育和金鱼取食都是先天性行为。

鸟类孵出后代以后有进行哺育的行为,即使后代不存在了,它们的这种本能并没有立即消失。

教师:许多地方发现的狼孩、虎孩、熊孩或豹孩,都是在与上述实例相似的情况下形成的。

本能是生下来就有的行为,显然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

同时也因为这些动物体内具备了神经系统和激素的调节作用,也就是生理因素成熟了。

2.后天性行为
教师:动物的后天性行为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动物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行为。

可以说是动物在生活过程中,通过学习,积累经验,逐渐建立起来的行为活动。

一般规律是,动物越高等,后天性行为越复杂,在动物全部行为活动中占的比重也越大。

实验证明,各种多细胞动物部具有“学习能力”,也就是通过训练可以形成后天性行为。

经过训练的蚯蚓可以准确地爬到它喜欢的环境里去。

又如,曾在英格兰发现1只大山雀偷饮奶瓶内的牛奶,后来使得其他地区的大山雀也学会了偷饮牛奶。

幼小的黑猩猩从成年黑猩猩的行为中,学会用细树枝沾上水或唾液,从洞穴中粘取白蚁作为食物(观看录像)。

这里所说的动物的学习、学习能力、学习行为,指的是动物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建立的条件反射过程,这是一种被动的、无意识的、呆板的行为。

只要具有完整的神经系统、不一定具有脑的多细胞动物,都具有这种“学习”的行为。

现在通过几个简单的实验说明这个问题。

设计实验:
(1)烧杯里盛放着水螅,待触手伸展时,用细木棒敲击烧杯,水螅的触手缩回,重复两、三次以后,水螅的触手不再缩回。

(2)烧杯中盛放着1条金鱼,同样用细木棒敲击烧杯,金鱼受惊欲逃,重复几次以后,金鱼便对敲击烧杯不再予以理睬。

(3)取3只甲虫,从高处摔到玻璃水槽中,出现假死现象,重复几次以后,同样也不再假死了。

这3个实验中,动物所表现出来的行为都是后天性行为,都是通过学习才获得的行为。

这些动物在生活过程中积累了经验,知道了这些刺激对自身并不造成危害,因此对以后多次出现的类似刺激便不再发生反应了。

教师让学生阅读教材中成年黑猩猩爬高取香蕉,
教师提问:成年黑猩猩爬高取香蕉的学习能力与前面介绍的几种动物的学习能力有何不同?为什么?
教师小结;通过这几个例子说明动物越高等,利用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越强,因此,适应各种复杂生活环境的能力也越强。

教师做出本节课小结:这节课学习了动物行为的3个特点和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的概念,动物先天性行为的特点是动物生来就具有的、由身体里遗传物质所控制的行为;而动物后天性行为的特点,则是动物在成长的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活动。

总之,动物行为的产生是动物体的神经系统、感觉器官、运动器官和激素等多方面因素共同协调作用的结果。

教学反思:
学生在课堂上会表现出对知识的浓厚兴趣,而缺少对现象中出现的本质问题的思考。

故以后要注意防止光热闹而忽略了学习。

让学生树立行为与环境想适应的观点,同时使学生明白行为的产生必须依赖一定的结构和一定的生理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