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数学二轮复习教学案例------解析几何综合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数学二轮复习教学案例------解析几何综合题
一、知识点概括:
解析几何综合题是高考命题的热点内容之一. 这类试题往往以解析几何知识为载体,综合函数、不等式、三角、数列等知识,所涉及到的知识点较多,对解题能力考查的层次要求较高,考生在解答时,常常表现为无从下手,或者半途而废。
解决这一类问题的关键在于:通观全局,局部入手,整体思维. 即在掌握通性通法的同时,不应只形成一个一个的解题套路,解题时不加分析,跟着感觉走,做到那儿算那儿. 而应当从宏观上去把握,从微观上去突破,在审题和解题思路的整体设计上下功夫,不断克服解题征途中的道道运算难关.
二、教学过程 考点1 判别式应用
例1 已知双曲线12
2:2
2=-x y C ,直线l 过点()
0,2A ,斜率为k ,当10<<k 时,双曲线的上支上有且仅有一点B 到直线l 的距离为2,试求k 的值及此时点B 的坐标。
分析1:解析几何是用代数方法来研究几何图形的一门学科,因此,数形结合必然是研究解析几何问题的重要手段. 从“有且仅有”这个微观入手,对照草图,不难想到:过点B 作与l 平行的直线,必与双曲线C 相切. 而相切的代数表现形式是所构造方程的判别式0=∆. 由此出发,可设计如下解题思路:
()10)
2(:<<-=k x k y l
k k kx y l 2222:'-++=
把直线l ’的方程代入双曲线方程,消去y ,令判别式0=∆
直线l ’在l 的上方且到直线l 的距离为
2
的值解得k
解题过程略. 分析2:如果从代数推理的角度去思考,就应当把距离用代数式表达,即所谓“有且仅有一点B 到直线l 的距离为2”,相当于化归的方程有唯一解. 据此设计出如
简解:设点)2,(2x x M +为双曲线C 上支上任一点,则点M 到直线l 的距离为:
21
222
2=+-+-k k
x kx ()10<<k ()*
于是,问题即可转化为如上关于x 的方程.
由于10<<k ,所以kx x x >>+22,从而有
.222222k x kx k x kx +++-=-+-
于是关于x 的方程()*
⇔)1(22222+=+++-k k x kx
⇔()
⎪⎩⎪
⎨⎧>+-++-+=+02)1(2,)2)1(2(22
2222kx k k kx k k x
⇔()
()()⎪⎩⎪
⎨
⎧>+-+=--++-++-.
02)1(2,022)1(22)1(2212
2
2
222kx k k k
k
x k k k x k
由10<<k 可知:
方程()()()
022)1(22)1(2212
2
2
2
2
=--++
-++-k k
x k k k x k 的二根同正,
故02)1(22>+-+kx k k 恒成立,于是()*等价于
()
(
)()
022)1(22)1(2212
2
2
2
2
=--++
-++-k k
x k k k x k
.
由如上关于x 的方程有唯一解,得其判别式0=∆,就可解得 5
5
2=k . 考点2 判别式与韦达定理应用 例2 已知椭圆C:
和点P (4,1),过P 作直线交椭圆于A 、B 两点,在线段AB 上取点Q ,使
,求动点Q 的轨迹所在曲线的方程.
分析:这是一个轨迹问题,解题困难在于多动点的困扰,学生往往不知从何入手。
其实,应该想到轨迹问题可以通过参数法求解. 因此,首先是选定参数,然后想方设法将点Q 的横、纵坐标用参数表达,最后通过消参可达到解题的目的.
由于点),(y x Q 的变化是由直线AB 的变化引起的,自然可选择直线AB 的斜率k 作为参数,如何将y x ,与k 联系起来?一方面利用点Q 在直线AB 上;另一方面就是运用题目条件:
来转化.由A 、B 、P 、Q 四点共线,不难得到
)
(82)(4B A B
A B A x x x x x x x +--+=
,要建立x 与k 的关系,只需将直线AB 的方程代入椭圆C
的方程,利用韦达定理即可.
通过这样的分析,可以看出,虽然我们还没有开始解题,但对于如何解决本题,
已经做到心中有数.
在得到()k f x =之后,如果能够从整体上把握,认识到:所谓消参,目的不过是得到关于y x ,的方程(不含k ),则可由1)4(+-=x k y 解得4
1
--=
x y k ,直接代入()k f x =即可得到轨迹方程。
从而简化消去参的过程。
简解:设()),(),(,,2211y x Q y x B y x A ,,则由
QB
AQ
PB AP -=可得:x x x x x x --=--212144, 解之得:)
(82)(4212
121x x x x x x x +--+=
(1)
设直线AB 的方程为:1)4(+-=x k y ,代入椭圆C 的方程,消去y 得出关于 x 的一元二次方程:
()
08)41(2)41(412222
=--+-++k x k k x k
(2)
∴ ⎪⎪⎩⎪⎪⎨⎧
+--=+-=+.128)41(2,1
2)14(422
21221k k x x k k k x x 代入(1),化简得:.2
3
4++=
k k x (3) 与1)4(+-=x k y 联立,消去k 得:().0)4(42=--+x y x
在(2)中,由02464642>++-=∆k k ,解得
4
10
24102+<<-k ,结合(3)可求得
.9
10
216910216+<<-x 故知点Q 的轨迹方程为:042=-+y x (
9
10
216910216+<<-x ). 点评:由方程组实施消元,产生一个标准的关于一个变量的一元二次方程,其
判别式、韦达定理模块思维易于想到. 这当中,难点在引出参,活点在应用参,重点在消去参.,而“引参、用参、消参”三步曲,正是解析几何综合问题求解的一条有效通道.
考点3 求根公式的应用
例3
设直线l 过点P (0,3),和椭圆
顺次交于A 、B 两点,试求
的取值范围.
分析:本题中,绝大多数同学不难得到:
=B
A
x x -
,但从此后却一筹莫展, 问题的根源在于对题目的整体把握不够. 事实上,所谓求取值范围,不外乎两条路:其一是构造所求变量关于某个(或某几个)参数的函数关系式(或方程),这只需利用对应的思想实施;其二则是构造关于所求量的一个不等关系.
分析1: 从第一条想法入手,
=B
A
x x -
已经是一个关系式,但由于有两个变量B A x x ,,同时这两个变量的范围不好控制,所以自然想到利用第3个变量——直线
AB 的斜率k . 问题就转化为如何将B A x x ,转化为关于k 的表达式,到此为止,将直线方程代入椭圆方程,消去y 得出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其求根公式呼之欲出.
简解1:当直线l 垂直于x 轴时,可求得
5
1
-=PB AP ; 当l 与x 轴不垂直时,设())(,,2211y x B y x A ,,直线l 的方程为:3+=kx y ,代入椭圆方程,消去y 得
()
045544922
=+++kx x k
解之得 .4
95
9627222
,1+-±-=k k k x
因为椭圆关于y 轴对称,点P 在y 轴上,所以只需考虑0>k 的情形.
当0>k 时,4
95
96272
21+-+-=k k k x ,4959627222+---=k k k x , 所以 21x x PB AP -==5929592922-+-+-k k k k =59291812-+-k k k =2
5
92918
1k -+-.
由 ()049180)54(22≥+--=∆k k , 解得 9
5
2≥k , 所以 5
15
92918112
-<-+-
≤-k ,
综上 5
1
1-≤≤-PB AP .
分析2: 如果想构造关于所求量的不等式,则应该考虑到:判别式往往是产生不等的根源. 由判别式值的非负性可以很快确定k 的取值范围,于是问题转化为如何将
所求量与k 联系起来. 一般来说,韦达定理总是充当这种问题的桥梁,但本题无法直接应用韦达定理,原因在于
2
1x x PB AP
-=不是关于21,x x 的对称关系式. 原因找到后,解决问题的方法自然也就有了,即我们可以构造关于21,x x 的对称关系式.
简解2:设直线l 的方程为:3+=kx y ,代入椭圆方程,消去y 得
()
045544922
=+++kx x k
(*)
则
⎪⎪⎩
⎪⎪⎨
⎧
+=+-=+.4945,4
954221221k x x k k x x 令λ=21x x ,则,.20
453242122
+=++k k λλ 在(*)中,由判别式,0≥∆可得 9
5
2≥
k , 从而有 536
20
4532442
2≤+≤k k , 所以 5
3621
4≤
++≤λ
λ, 解得
55
1
≤≤λ.
结合10≤<λ得
151
≤≤λ. 综上,5
1
1-≤≤-PB AP .
三、课堂练习:知能演练1-6 四、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复习了:1、 判别式应用;
2、判别式与韦达定理应用;
3、求根公式的应用
五、课后作业:知能演练9-10 六、教后反思:
解析几何问题是一个难点内容,学生有一种畏惧心理,即使是特招班的同学,对问题的处理也不是很好,只有通过不断的练习、总结,消除畏惧心理,才可能让学生在本题的解答上多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