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水生生物学实验大纲1_2013_2.pdf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生生物学实验》课程大纲
一、课程概述
课程名称(中文):水生生物学实验
(英文):Experiment of Hydrobiology
课程编号:15241048
课程学分:0.7
课程总学时:21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前修课程:水生生物学
二、课程内容简介(300字以内)
水生生物学实验是水生生物学课程体系的重要的教学环节,对巩固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工作的能力都有重要意义。
水生生物学实验认识水域中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水生高等植物的常见种类,掌握其主要形态构造特点。
掌握一般水生生物的调查分析方法,能独立设计进行水生生物调查工作方案,并能写出总结报告。
三、实验目标与要求
实验目标在于认识水生生物常见种类,掌握其种群变化规律,对于增殖有益种群,控制有害种群,提高水体生产力显得十分重要。
认识淡水水域中蓝藻、硅藻、绿藻等八大藻门的常见种类,掌握其主要形态构造特点;认识淡水浮游动物的四大类群:原生动物、轮虫、枝角类、桡足类的常见种类,掌握其主要形态构造特点;认识淡水底栖动物的常见种类,掌握其主要形态构造特;熟悉水生高等植物的常见种类,掌握其主要形态构造特点。
四、学时分配
水生生物学实验课学时分配
内容学时实验类别备注
实验一 蓝藻的观察与常见种类的识别 2 验证性实验
实验二 硅藻的观察与常见种类的识别 2 验证性实验
实验三 裸藻、金藻、黄藻、甲藻的观察与常见种类的
2 验证性实验
识别
实验四 绿藻的观察与常见种类的识别(一) 2 验证性实验
实验五 绿藻的观察与常见种类的识别(二) 2 验证性实验
实验六 原生动物的观察与常见种类的识别 2 验证性实验
实验七 轮虫的观察与常见种类的识别 2 验证性实验
实验吧 枝角类的观察与常见种类的识别 2 验证性实验
实验九 桡足类的观察与常见种类的识别 2 验证性实验
2 验证性实验
实验十 水生高等植物的观察及底栖动物的观察与常
见种类的识别
(注:水生生物学实验课程总计0.7学分,安排10次实验,验证实验性占100﹪,其中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在课程实习中安排)
五、教学内容与安排
实验一:蓝藻的观察与常见种类的识别
1、实验目的与要求
(1)、学会在显微镜下观察和识别蓝藻的主要形态特征,如无细胞核、无色素体、有异形胞等。
并熟悉各种常见的种类。
(2)、熟知蓝藻与养殖水体环境的关系。
2、实验主要仪器
电视显微镜、双筒生物显微镜、25号浮游生物网。
3、实验内容与方法
(1)实验内容:肉眼观察新鲜蓝藻的颜色,镜检蓝藻的常见种类,观察其主要形态构造特点;观察常见种类:颤藻、鱼腥藻、拟鱼腥藻、螺旋藻、节旋藻、篮球藻、蓝纤维藻、束丝藻、微囊藻、念珠藻、鞘丝藻(林氏藻)、尖头藻、隐球藻等以上特征及形态。
(2)实验方法:
(1)、肉眼观察活体标本的水体颜色。
(2)、用滴管吸取适量标本液,滴于载玻片点,并加盖盖玻片,不能有水溢出盖玻片或盖玻片内留有气泡,然后在低倍镜下观察,待找到实物标本后,置放在视野中央,再转换高倍镜进一步观察各藻类的特点,识别常见种类。
4、作业
绘图描述蓝藻4种常见种类。
实验二:硅藻的观察与常见种类的识别
1、实验目的与要求
(1)、学会在显微镜下观察和识别硅藻类的主要形态特征,并熟悉各种常见的种类。
并熟悉各种常见的种类。
(2)、掌握硅藻的主要特征,如细胞壁上的花纹、壳缝结构等。
(3)、熟知硅藻与水质以及渔业的关系。
2、实验主要仪器
电视显微镜、双筒生物显微镜、25号浮游生物网。
3、实验内容与方法
(1)、肉眼观察新鲜硅藻的颜色,
(2)、镜检硅藻的常见种类,观察其主要形态构造特点;识别观察常见种类:直链藻、舟形藻(纺锤硅藻)、放射硅藻(针杆藻)、脆杆藻(带列硅藻)、星杆藻(星形硅藻)、异极硅藻(异端硅藻)、桥穹藻(新月硅藻)、小环藻(园形硅藻)、龙骨硅藻、菱形硅藻等以上特征及形态。
(3)、实验方法:同实验一。
4、作业
绘图记述实验中所观察到的硅藻的代表种类,绘出常见种类4-6个。
实验三:裸藻、金藻、黄藻、甲藻的观察与常见种类的识别
1、实验目的与要求
(1)、学会在显微镜下观察和识别裸藻、金藻、黄藻、甲藻的主要形态特征,并熟悉各种常见的种类。
(2)、认识裸藻、金藻、黄藻、甲藻的常见种类。
(3)、熟知裸藻、金藻、黄藻、甲藻与渔业的关系。
2、实验主要仪器
电视显微镜、双筒生物显微镜、25号浮游生物网、13号浮游生物网。
3、实验内容与方法
(1)、肉眼观察新鲜裸藻、金藻、黄藻、甲藻的颜色。
(2)、显微镜观察裸藻、金藻、黄藻、甲藻的常见种类,观察其主要形态构造特点。
(3)、实验方法:同实验一。
4、作业
绘图记述实验中所观察到的裸藻、金藻、黄藻、甲藻代表种类,绘出常见种类6个。
实验四:绿藻的观察与常见种类的识别
1、实验目的与要求
(1)、学会在显微镜下观察和识别绿藻的主要形态特征,并熟悉各种常见的种类。
(2)、掌握绿藻的主要特点,如含叶绿素、淀粉等。
(3)、熟悉绿藻与渔业的关系。
2、实验主要仪器
电视显微镜、双筒生物显微镜、25号浮游生物网。
3、实验内容与方法
(1)、肉眼观察新鲜绿藻的颜色。
(2)、显微镜观察绿藻的常见种类,观察其主要形态构造特点。
观察常见种类:衣藻、空球藻、实球藻、团藻、水网藻、栅藻、盘星藻、月牙藻、四胞藻、网球藻、十字藻、绿球藻、绿纤维藻、四棘藻。
(3)、实验方法:同实验一。
4、作业
绘图记述实验中所观察到的绿藻的代表种类,绘出常见种类4-6个。
实验五 绿藻的观察与常见种类的识别
1、实验目的与要求
(1)、学会在显微镜下观察和识别绿藻的主要形态特征,并熟悉各种常见的种类。
(2)、掌握绿藻的主要特点,如含叶绿素、淀粉等。
(3)、熟悉绿藻与渔业的关系。
2、实验主要仪器
电视显微镜、双筒生物显微镜、25号浮游生物网。
3、实验内容与方法
(1)、肉眼观察新鲜绿藻的颜色。
(2)、显微镜观察绿藻的常见种类,观察其主要形态构造特点。
观察常见种类:鞘藻、丝藻、刚毛藻、黑胞藻、基枝藻、鼓藻、新月鼓藻、拟新月藻、梭形鼓藻、叉星鼓藻(角星鼓藻)、椎骨藻、水绵、双星藻、转板藻等。
(3)、实验方法:同实验一。
4、作业
绘图记述实验中所观察到的绿藻的代表种类,绘出常见种类4-6个。
实验六:原生动物的观察与常见种类的识别
1、实验目的与要求
(1)、学会鉴别原生动物的方法,通过多次观察了解原生动物类群的基本特征及它们的常见种。
(2)、掌握原生动物的主要特征。
(3)、熟悉原生动物与渔业的关系。
2、实验主要仪器
电视显微镜、双筒生物显微镜、13号浮游生物网、解剖针、尖头小镊子。
3、实验内容与方法
(1)、使用显微镜区别肉足纲和纤毛虫纲的主要特征。
(2)、显微镜观察常用种类:肉足类的变形虫、表壳虫、砂壳虫等,纤毛类的榴弹虫、映毛虫、焰毛虫、四膜虫、棘尾虫、斜管虫、漫游虫、裸口虫、草履虫、尾草履虫、喇叭虫、钟形虫、单缩虫、聚缩虫、累枝虫等。
(3)、显微镜观察的方法同实验一。
(4)、在显微镜下观察原生动物的基本构造,身体大小和活动特点。
4、作业
绘图记述实验中所观察到的原生动物代表种类。
绘出常见种类4个。
实验七:轮虫的观察与常见种类的识别
1、实验目的与要求
(1)、学会鉴别轮虫的方法,通过多次观察了解双巢目和单巢目的常见轮虫种类的基本特征及它们的常见种。
(2)、掌握轮虫的主要特征,如轮盘、咀嚼器等。
(3)、掌握轮虫世代交替的过程。
(2)、熟悉轮虫与渔业的关系。
2、实验主要仪器
电视显微镜、双筒生物显微镜、13号浮游生物网、解剖针、尖头小镊子。
3、实验内容与方法
(1)、显微镜观察双巢目的常见种类:轮虫、旋轮虫。
(2)、显微镜观察单巢目的常见种类:臂尾轮虫(萼花臂尾、壶状臂尾、角突臂尾、剪形臂尾)、龟甲轮虫(螺形龟甲、曲腿龟甲、矩形龟甲)、晶囊轮虫、水轮虫、三肢轮虫、多肢轮虫、同尾轮虫、异尾轮虫(鼠轮虫)、裂足轮虫、聚花轮虫、单趾轮虫、疣毛轮虫。
(3)、显微镜观察的方法同实验一。
(4)、在显微镜下观察双巢目和单巢目的常见轮虫种类的基本构造,身体大小和活动特点。
(5)、观察轮虫的外形特征,注意纤毛环和咀嚼器的位置,并与上次实验的原生动物进行比较,区分单巢目和双巢目的特征。
4、作业
绘图记述实验中所观察到的轮虫代表种类,绘出常见种类6个。
实验八 枝角类的观察与常见种类的识别
1、实验目的与要求
(1)学会鉴别枝角类的方法,通过多次观察了解枝角类的基本特征及它们的常见种。
(2)掌握枝角类的主要特征,如体不分节、第二触角发达等。
(3)熟悉枝角类与渔业的关系。
2、实验主要仪器
电视显微镜、双筒生物显微镜、13号浮游生物网、解剖针、尖头小镊子。
3、实验内容与方法
(1)、首先熟悉枝角类的基本构造:壳瓣、头、单眼、复眼、尾刺、后腹部、尾爪、棘刺、基刺、肛刺、肛门、胸肢、第一触角、第二触角、卵巢、输卵管、孵育囊、心脏、肠、腹突等的位置与结构。
(2)、显微镜观察常见种类:蚤状溞、裸腹溞、秀体溞、盘肠溞、象鼻溞、尖额溞、薄皮溞、低额溞,注意区别并登记他们的主要特征。
(3)、显微镜观察的方法同实验一。
(4)、在显微镜下观察枝角类的基本构造,身体大小和活动特点,在镜下注意比较同一种类的活体和固定标本在形态上的变化。
4、作业
绘图记述实验中所观察到的枝角类代表种类。
绘出常见种类2个。
实验九 桡足类的观察与常见种类的识别
1、实验目的与要求
(1)、学会鉴别桡足类的方法,通过多次观察了解桡足类的基本特征及他们的常见种。
(2)、掌握桡足类的主要特征,如体分节、第一触角发达等。
(3)、能将桡足类三大类区别开来,能识别无节幼体与桡足幼体。
(4)、熟悉桡足类与渔业的关系。
2、实验主要仪器
电视显微镜、双筒生物显微镜、13号浮游生物网、解剖针、尖头小镊子。
3、实验内容与方法
(1)、首先观察桡足类的外形特征构造:头、胸部、腹部、尾叉、第一触角、第二触角、眼、生殖节等。
(2)、在观察时,注意区别无节幼体、桡足幼体及成体,并比较桡足类和枝角类在形态构造上的异同点。
(3)、显微镜观察无节幼体的特征, 桡足幼体的特征区分,哲水蚤、剑水蚤、猛水蚤三大类的主要特征以及每大类的雄雄构造。
(4)、镜检的方法同实验一。
(5)、在显微镜下观察桡足类的基本构造,身体大小和活动特点。
4、作业
绘图记述实验中所观察到的桡角类代表种类。
绘出常见哲水蚤、剑水蚤、猛水蚤种类各1个。
实验十:水生高等植物的观察与底栖动物的观察与常见种类的识别
1、实验目的与要求
(1)、掌握水生高等植物与底栖动物的主要特点,尤其了解它与水环境的适应方式。
识别常见的水生软体动物、环节动物、自由动物(甲壳类)和水生昆虫的常见种类。
(2)、认识水生高等植物及底栖动物的四大生态类群及常见种类。
为以后观察其
生态分布打基础。
(3)、熟悉水生高等植物、底栖动物与渔业以及水质的关系。
2、实验主要仪器
电视显微镜、双筒生物显微镜、13号浮游生物网、解剖针、尖头小镊子、小剪子、放大镜。
3、实验内容与方法
(1)、室内识别水生高等植物蜡叶标本和新鲜标本,30种左右的水生高等植物。
(2)、识别30种底栖动物的新鲜和固定标本。
(3)、在镜下观察摇蚊幼虫、水蚯蚓及其刚毛构造。
(4)、肉眼观察示教标本。
(5)、在镜下观察摇蚊幼虫的构造和特点。
(6)、观察和比较各种水生昆虫的呼吸器的构造。
(7)、显微镜观察常见种类:头鳃蚓、尾鳃蚓、水丝蚓、颤蚓等。
4、作业
1、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沉水植物、漂浮植物四大生态类群的主要特点及区别?
2、水生植物如何适应水环境生活?
3、绘图说明摇蚊幼体的基本特征。
4、螺、蚌、虾和水生昆虫在渔业上有什么作用?
5、昆虫的蜕壳与生长有什么关系?
6、寡毛类的刚毛形状和数目在分类上有什么重要的意义?
六、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
1.考核方式
(1)、要求每个学生在实验结束后,独立完成实验报告,实验是否认真、实验报告质量来综合评价每次实验。
(2)、根据学生实验的预习情况、实验前先提问题以及实验课的考勤。
(3)、标本考试。
2.成绩评定
(1)、本门课程所有实验结束后,将每次实验课实验报告成绩的平均成绩即为实验课作业成绩,占50%。
(2)、每次实验课预习、提问以及考勤为平时成绩,占10%。
(3)、实验结束后,对学生进行辨认水生生物标本作为实验课考试成绩,占40%。
由以上三项得出本门实验课总评成绩。
(执笔人:丁淑荃 审核人:彭开松 鲍传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