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承德市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课堂素质教育教学质量测评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北省承德市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课堂素质教育教学质量测评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2题;共4分)
1. (2分)下列语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 据最新统计,这次地震共造成至少差不多二千名以上的平民伤亡。

B . 我们应该培养自己解决问题,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C . 温暖的火,喷香的米饭和滚烫的洗脚水,把我们身上的疲劳都撵走了。

D . 因为天气很冷,可他还是出了一身汗。

2. (2分) (2017八上·扬州期中)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 纪实抒情散文《背影》记叙了作者和父亲在浦口车站分别时的情景,表现了父亲爱护儿子的深挚感情,抒发了对父亲的深切怀念之情。

B . 《南乡子》一词作者辛弃疾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讽刺了北宋统治者的软弱无能,抒发了强烈的爱国情感,也饱含了自己壮志难酬的痛切愁思。

C . 《枣核》一文以“枣核”设置悬念,引人入胜;又以“枣核”贯穿全文,结构精巧。

D . 北朝民歌《木兰诗》围绕“木兰是女郎”精心选材,对木兰从军、军旅生活、辞官还乡都写得比较详细,而对木兰离家出征写得比较简略,全诗叙事详略得当,极具匠心。

二、字词书写 (共1题;共5分)
3. (5分) (2017八下·高台期末) 将文字抄写在下面的方格内,要做到规范、端正、整洁。

文章有无机趣,关键在于作者是否有想象的敏感。

三、综合题 (共1题;共8分)
4. (8分) (2016九上·安定期末)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春,带来了芬芳艳丽的花朵,带来了pénɡ勃A的草木,带来了对未来的一份憧憬;夏,带来了缤纷绚丽的骄阳,带来了挺báB的树木,带来了奋斗的脚印;秋,带来了C的落叶,带来了温柔的秋雨,带来了丰收的喜讯;冬,带来了D的雪花,带来了素雅的天地,带来了睿智的沉思。

(1)给划线字注音。

________________
憧憬绚丽
(2)根据拼音写汉字。

pénɡbá
________勃挺________
(3)从下面词语中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入A,B,C,D处。

如金苍翠洁白新绿
A处________;B处________;C处________;D处________。

四、语言表达 (共1题;共3分)
5. (3分)(2015·随州) 结合语境,补写句子,使之与前后句子构成排比句。

青春如花似火,热情奔放。

浸润在书页墨香中的青春更美丽动人:如果说青春是一道亮丽的风景,书便是风景中最美的一缕光,它使青春的世界充满光明和希望;________ , ________ , ________;如果说青春是一叶轻捷的扁舟,书便是扁舟中导航的一支橹,它让青春的航线变得清晰和明确。

五、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10分)
6. (10分)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答案。

近日,国内一所大学的影视传媒学院成立。

被聘为该学院的某明星在微博上透露,自己没有上过大学,对作教授很“惶恐”。

对此,网友们也有话说——
@清新:明星们还是先教好自己的孩子吧。

@小雯:好开心!我一定要努力考进去,作偶像的学生。

@abc:美国明星有当总统的,但没有做教授的。

基辛格曾想去某大学当教授,被该校的校长一口回绝。

(1)
请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的内容,不超过20字。

(2)
就国内这所大学的做法,请跟帖评论,表明你的观点,并简述理由。

六、句子默写 (共1题;共6分)
7. (6分) (2017七·邢台月考) 名句默写。

(1)
念天地之悠悠,________。

(2)
________,化作春泥更护花。

(3)
《登飞来峰》中体现诗人政治抱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4)
《游山西村》中蕴含哲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七、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
8. (7分) (2017九上·上杭月考)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下面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上片写景,描写的是塞下的秋景。

一个“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

B . “霜满地”借边地夜景表达凄清悲凉之感。

C . 边境秋天风景全异,飞离衡阳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

D . 全词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感情真切感人。

(2)“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抒发了边关将士怎样的情怀?
八、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22分)
9. (22分)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宋昭公出亡① ,至于鄙② ,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

吾朝臣千人,发政举事③ ,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④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⑤者众也。

(节选自《新序》)
注释:①出亡:失国后逃亡。

②鄙:边境。

③发政举事:施政办事。

④侍御:侍从妃子。

⑤谄谀:奉承拍马。

(1)
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线词的意思。

①臣之妻私臣()②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③今齐地方千里()④是以至此()
(2)
下面句子中加线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大王诚能命将出师
B . 时时而间进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C . 被服以立军士吏被甲
D . 内外不闻吾过闻寡人之耳者
(3)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①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②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4)
齐威王和宋昭公的周围同样都有谄谀者,然而齐国能够“战胜于朝廷”,宋昭公却不得不“出亡”,结合语段说说造成这样不同结局的原因有哪些?
(5)
从上面两个语段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九、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45分)
10. (20分)(2018·宿迁)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炊烟是乡村的水墨画
刘世河
①描写故乡的文章,出镜率最高的莫过于“魂牵梦绕”这四个字了,而能体现出这四个字的景象,非家乡的炊烟莫属。

②“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身居都市已久,我曾一度对陶渊明笔下的“归园田居”十分向往,如今人到中年才如梦初醒,其实我的童年和少年时光就是在这洋的个如诗婚画的地方度过的。

③我的才老家在鲁北平原,村东-条小河蜿蜒渡过。

过河不远便是一个高高隆起的沙士岗子,岗子,上的白杨树枝繁叶茂,一到夏天使绿树浓荫,成了我们这帮孩子玩耍的天堂。

有时候玩累了,我就坐在岗顶上静静地望着小村,努力在那些模样都差不多的院落中寻找自己的家。

④起初总是眼花缭乱,后来望着望着就有了经验;看炊烟,父亲患有胃病,医生叮嘱要三分治七分养,吃饭须有规律,还得是热乎饭,不管多忙,一日三餐母亲都会准时生火做饭,所以村里升起的第一缕炊烟多半就是我们家的。

⑤母亲常说:“这炊烟就是咱庄户人家灶台上开出的花,花一开就有饭香,日日有饭香就是好日子。

”彼时年幼,对母亲的话一知半解,在意的只是制造炊烟的灶台上母亲又做了什么好吃的饭。

正所谓,饥望炊烟眼欲穿,一心只想肚儿圆。

⑥炊烟还是小村的晨钟幕鼓,每天都传递着村人们晨起晚息的信息。

⑦早晨的炊烟风轻云淡,就像天边薄薄的晨曦,清灵疏朗,昭示着庄稼人早饭的简单,熬一锅小米粥或玉米糊糊,几个馒头就着一碟小咸菜就齐活了。

吃罢早饭。

上学的上学,上班的上班,下田的下田,农家新一天的生活便拉开了序幕。

⑧午间的炊烟是庄稼人匆忙的步履。

不同于早饭的是,午饭虽然简单,但一定要吃得硬实扛饿,因此,午间的炊烟往往急速升起,瞬息消逝,一如庄稼人忙秋忙夏时脚不沾地的身影。

⑨傍晚的炊烟是最美的,也最能体现农家生活的细致与温馨,晚饭是全家人的聚餐,也是庄稼人一天当中最悠闲的时候。

庄稼人有个小习惯,就是越闲越吃,所以晚饭自然丰盛些。

如若恰巧那天家里有喜事,更会杀鸡烧肉以示庆贺。

乡下人干活是急性子,但吃饭蛮讲究,尤其懂得“想要肉更香,工夫必须长”的道理,小火慢炖,肉烂扬
浓。

因此,傍晚的炊烟是细水长流,从黄昏一直摇曳到夜幕降临。

⑩炊烟如此缭绕生动,古诗词中自然少不了它的倩影。

“乱云午剩带炊烟去,野水闲将白影米”是辛弃疾笔下的炊烟;”“渔市孤烟袅寒碧,水村残叶舞愁红”则出自柳水笔端。

⑪写炊烟最多的当属陆游。

“岭谷高低明野火,村墟远近起炊烟”和“遥望炊烟疑可愁,试从行路问村名”都是他的。

可见放翁对田园袅袅飘逸的炊烟有多喜爱。

后来又读到陆游“雾敛芦村落照红,雨余渔舍炊烟湿”的句子,禁不住疑惑,炊烟怎么会是湿的呢?
⑫直到离家多年后,有一回在梦里又见故乡炊烟,醒来后却一枕清泪,才终于有悟。

原来炊烟是和思念缠绕在一起的,泪眼看炊烟,又怎么会不是湿的呢!又想起母亲当年对炊烟的比喻,突然觉得母亲就是一个十足的诗人。

而在我的眼里,炊烟不但是庄稼人灶台上开出的花,它自由舒展,浓淡随意,更像是一-幅黑白交织的水墨画,气在乡村的上空,画中的奇妙意境只有看懂它的人才能体会得到。

⑬而且这幅画的色调永远都是暖的,因为它的作者是母亲。

(选自《文苑。

经典美文》,2018年第3期,有删改)
(1)请你概括一天中三个不同时段炊烟的特征。

(2)阅读下列语句,按要求作答。

①炊烟还是小村的晨钟幕鼓,每天都传递着村人们晨起晚息的信息。

(从修辞的角度加以赏析。


②原来炊烟是和思念缠绕在一起的,泪眼看炊烟,又怎么会不是湿的呢!(赏析划线词的表达效果)
(3)第②段中引用关于“炊烟”的诗句有何作用?
(4)最后一段内涵丰富,请联系全文加以分析。

11. (25分)阅读下面选文。

完成1~5题。

翠湖留下的心影
张长①
①翠湖,这个昆明市中心的公园,园内楼台亭阁,曲水回廊,树影婆裟,波光潋滟,于高楼大厦车水马龙中突现这样一个好去处,实为难得。

汪曾祺先生在《翠湖心影》②中曾说:“城市有湖,这在中国,在全世界都是不多的。

”【来源:21cnj*y.co*m】
②翠湖原名“九龙池”。

据清人倪蜕《滇云历年传》载:“九泉所出,汇而成池,故名九龙池。

”翠湖还有一个老名字:“菜海子”,想是当年“清回透彻,蔬圃居其半”。

再早,翠湖只是昆明城外一片沼泽,出水成河,名“洗马河”。

明初,沐英带兵入云南,曾在这里“种柳牧马”。

1919年政府在此地修建公园,因其“十亩荷花鱼世界,半城杨柳拂楼台”的湖光山色而改名“翠湖”。

③翠湖一年四季都是绿的。

尤以雨季。

草木繁茂,翠湖的绿树几乎覆盖了全部楼台亭阁。

高处望去,只是一片绿树碧水,此时,就只剩一个字——“翠”。

引得汪曾祺又一次赞叹:“翠湖这名字取得真好!”汪曾祺海写道:“昆明人特意来游翠湖的也有,不多,多数人只是往这里穿过。

”(汪曾祺《翠湖心影》)可以想见当时地处西郊的翠湖有多么静谧。

④随着城市的急剧膨胀,昆明城区较以往扩大许多,翠湖早已置身城市中心,成了一个大大的街心花园。

闹市中能有这样一个好去处,自然会成为路人、游客抄近道、游览、休闲、健身的首选。

我家住翠湖边,以往是好福气,现在却是好无奈。

⑤每日里尚未破晓,必有一中年壮汉在湖边仰天作狮子吼,道:“欧——吼!”此公中气十足,声音极具穿透力和感染力,闻此一声,心头一颤,整个人都要随他痛惜良久。

随即,这类吼叫声层出不穷,此起彼伏,一时间翠湖中百家争鸣。

⑥稍后歌舞健身大军正式入园。

“水月轩” 面积不足一亩,却有五六群唱歌跳舞晨练的人,他们自带音响,各踞一方。

五六种风格各异的音乐轰轰然混成一片,旁人早已分不清楚,舞者却能安之若素,互不见怪,依旧踩着自己的节奏,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⑦也有占据一个小亭子,一角小回栏,在一支笛子或一把二胡的伴奏下的独唱,哪怕声音沙哑,尖锐刺耳,歌者也自得其乐。

还有郑重地穿上演出服,化了妆的大妈们,三五成群,开足音响,边跳边唱,其乐陶陶。

最有气势当数彝族的左脚舞,一来便几十上百人围成个大圈子,弹着十几把月琴、三弦,一跳几个小时,中间不停不歇,通宵达旦也不成问题。

⑧临窗而望,如今的翠湖被几十层的高楼大厦团团围住,已成了一个小小的盆景,昔日那一片“柳林洗马”田园风光早已没了寻处。

⑨“逝者如斯夫”,吾梦寐以求之。

我一直试图找回汪曾祺先生笔下的“翠湖心影”。

《翠湖心影》的那份静谧。

一日傍晚,小雨淅沥,翠湖不再人头攒动,歌舞欢腾。

我当即决定独自漫步翠湖,寻找一丝逝去的静谧。

穿行于园中,听听细雨中沙沙作响的树语,看看影影绰绰的楼阁,品品这些百年前留下的风景……“细雨鱼儿出”,“ 泼喇”一声,湖里果真跃起了一条大鱼。

刹那间,我仿佛回到了《翠湖心影》里,心头一阵惊喜。

然而当鱼儿落入水中,湖面却荡起了五颜六色的霓虹。

那种变幻使我明白:鱼,早已不是汪曾祺的那条大红鱼了,翠湖留下的只是心影罢了。

⑩明天,又将是这个小盆景歌舞喧嚣的一天。

(选自2015年4月10日《光明日报》,有改动)
【注】①张长白族,原名赵培中,1938年出生于澜沧江畔云龙县一个叫漕涧的白族村庄里。

曾做过乡村医生。

1957年开始创作,曾获全国短篇小说奖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理事,中国国学研究会研究员,云南省文史馆馆员,国家一级作家。

②汪曾祺先生就读西南联大时,常常穿过翠湖去图书馆看书,留下深刻印象。

多年后回忆往事,写下《翠湖心影》一文。

(1)
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⑤段中加点的词“百家争鸣”的含义。

(2)
作者住在翠湖边,对翠湖的感受有怎样的变化?
(3)
文中多处引用汪曾祺先生《翠湖心影》中的句子,有何用意?
(4)
请展开想象,描绘选文第⑧段中作者想寻找的当年翠湖“柳林洗吗”的田园风光。

(60字左右,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5)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谈谈你对选文主旨的理解。

【链接材料】
【材料一】如今,鳞次栉比的高楼和变幻莫测的霓虹灯已经把萋萋的荒草、幽幽的土路永远留给了昨天的记忆。

都市原来也如人一样在不断的发育,等我们倏然领悟到它的变迁时,往昔的一切已如深入泥土中的老酒……
(杜卫东《明天不封阳台》)
【材料二】无论这世界多么大,无论去过多少地方,总有一个地点,让我刻骨铭心,它收藏着我的童年,我的成长。

我是它的人,我仍在寻找和它的精神联系。

(王开岭《人出生的地方》)
十、命题作文 (共1题;共5分)
12. (5分) (2016九上·沙坪坝期中) 下面两题,任选一题作文。

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00字;④凡涉及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一律用A.B.C等英文大写字母代替;⑤不得抄袭。

Ⅰ因为一朵花,你收获了一份愉悦;因为一个微笑,你珍藏了一份怀想;因为一本书,你接受了一次洗礼;因为一首歌,你得到了人格的升华……
细细品味人生,你会发现一草一木、一情一景、一人一事都会让你为之动容、为之改变。

甚而,你的人生旅途都会在不经意间出现了转折!你能否把这些心灵的悸动采撷下来与我们共勉呢?
请以“因为(),我()”为题作文
Ⅱ“人的成长,犹如在沙滩上行走,每前进一步,都会留下一个脚印。

人生中的每一步,有时至关重要。

莫顿·亨特受益终生的经验,正是源于小时候的一次亲身经历,走一步,再走一步,铸就了他一生的成就。

”根据以上材料,结合自己的生活历程,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反映自己的成长和进步。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共2题;共4分)
1-1、
2-1、
二、字词书写 (共1题;共5分)
3-1、
三、综合题 (共1题;共8分)
4-1、
4-2、
4-3、
四、语言表达 (共1题;共3分)
5-1、
五、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10分)
6-1、
6-2、
六、句子默写 (共1题;共6分)
7-1、
7-2、
7-3、
7-4、
七、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
8-1、
8-2、
八、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22分)
9-1、
9-2、
9-3、
9-4、
9-5、
九、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45分)
10-1、
10-2、
10-3、
10-4、
11-1、
11-2、
11-3、
11-4、
11-5、
十、命题作文 (共1题;共5分)
12-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