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结合针刺治疗小儿包块型肌性斜颈30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推拿结合针刺治疗小儿包块型肌性斜颈30例
盘启敏1ꎬ张海英1ꎬ雷龙鸣2∗
(1.广西中医药大学ꎬ广西㊀南宁㊀530001ꎻ2.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推拿科ꎬ广西㊀南宁㊀530023)
㊀㊀摘要㊀目的:探讨推拿结合针刺治疗小儿包块型肌性斜颈的临床疗效ꎮ方法:应用推拿结合针刺治疗小儿包块型肌性斜颈ꎬ将60例小儿包块型肌性斜颈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ꎬ各30例ꎮ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小儿推拿手法治疗ꎬ观察组在传统小儿推拿手法治疗基础上结合针刺疗法ꎬ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及患侧胸锁乳突肌彩色超声波影像变化情况ꎮ结果:观察组30例ꎬ总有效率93.3%ꎻ对照组30例ꎬ总有效率70%ꎬ观察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ꎮ患侧包块彩色超声波影像显示ꎬ两组包块厚度治疗后均明显小于治疗前(P<0.05)ꎬ且观察组的包块厚度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ꎮ结论:推拿结合针刺治疗小儿包块型肌性斜颈临床疗效好ꎬ能有效改善患儿临床症状ꎬ具有较高的可行性ꎮ
㊀㊀㊀㊀关键词:小儿推拿ꎻ针刺ꎻ小儿肌性斜颈ꎻ临床观察
㊀㊀㊀㊀中图分类号:R726.8㊀文章标识码:D㊀文章编号:1006-978X(2020)02-0070-02
㊀㊀小儿肌性斜颈是以一侧胸锁乳突肌因纤维化挛缩(短缩)
而致的以患儿头偏向患侧㊁下颏转向健侧为特征的病症ꎬ多数
患儿患侧胸锁乳突肌可触及硬结或者包块ꎬ中医称之为 筋
缩 [1]ꎮ小儿肌性斜颈多为先天性ꎬ发病率约0.3%~1.9%[2]ꎬ
新生儿期较多ꎬ是小儿常见病㊁多发病ꎬ宜早发现㊁早治疗ꎬ若早
期未得到及时有效诊治ꎬ随着年龄增长ꎬ患儿头面及脊柱畸形
会越来越严重ꎬ影响预后ꎬ给患儿及其家属心理㊁工作和生活带
来严重影响[3]ꎮ美国儿科物理治疗协会发表了小儿肌性斜颈
的物理治疗临床实践指南ꎬ指南将手法牵伸认定是最值得推荐
的治疗方法[4]ꎮ目前ꎬ国内临床上常用推拿㊁针刺㊁中药外敷㊁
小针刀等来治疗[5]ꎮ笔者采用推拿结合针刺治疗ꎬ疗效满意ꎬ
现报道如下ꎮ
1㊀临床资料
1.1㊀一般资料
病例来源于2016年10月~2019年3月广西中医药大学第
一附属医院推拿科及儿科门诊患儿ꎬ共60例ꎬ按就诊顺序随机
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ꎬ各30例ꎮ两组性别㊁年龄及包块大小比
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ꎬ具有可比性ꎮ见表1ꎮ
表1㊀两组性别㊁年龄㊁包块大小比较
组别n
性别
男女
年龄(月)包块大小(mm)
观察组3017137.35ʃ3.2711.47ʃ2.15对照组3014167.52ʃ3.4411.23ʃ2.091.2㊀诊断标准
参照«小儿推拿学»[1]和«上海市中医病症诊疗常规»[6]制定ꎮ①刚出生时或出生数月内发现头颈部倾斜ꎬ表现为头偏向患侧ꎬ下颏转向健侧ꎮ②单侧发病ꎬ患儿胸锁乳突肌处可触及质地较硬㊁梭形或椭圆形包块ꎮ③后期患儿的面部及脊柱可出现适应性结构性改变ꎬ患侧面部因肌肉及斜方肌萎缩致眼睛变小ꎬ面部瘦小而左右不对称ꎬ胸段脊柱发生代偿性侧弯ꎮ④彩色超声波检查显示患侧胸锁乳突肌增粗㊁增厚ꎬ或可触及肿块ꎮ∗通讯作者ꎮ1.3㊀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且胸锁乳突肌上有包块者ꎻ②年龄2个~12个月ꎻ③家属知情并同意ꎮ
1.4㊀排除及脱落标准
①不符合上述纳入标准者ꎻ②骨性斜颈ꎬ及眼肌异常而引起的姿势代偿性斜颈ꎻ③不能配合㊁依从性差㊁自动退出及失访者ꎻ④出现不良反应者ꎮ
2㊀治疗方法
2.1㊀对照组
参照«小儿推拿学»[1]中的方法ꎮ①捻揉胸锁乳突肌:患儿头偏向患侧ꎬ以食指第二指节桡侧与拇指指腹相对捏住胸锁乳突肌ꎬ自上而下捻揉20余遍ꎬ至皮肤微微发红ꎻ②弹拨胸锁乳突肌:一手固定肩部ꎬ一手捏住胸锁乳突肌向前㊁向后推拨3~5遍ꎻ③颈项旋转:一手托下颏ꎬ一手托后枕部ꎬ双手协调使患儿头偏向健侧ꎬ并使下颏旋向患侧ꎬ至极限位停留数秒后回原位ꎬ反复20次ꎻ④拔伸颈项:一手置下颌ꎬ一手扶其后枕部ꎬ两手用力向上拔伸ꎬ反复10次ꎮ每日1次ꎬ每周5次ꎬ连续8周ꎮ2.2㊀观察组
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结合针刺疗法ꎮ针刺治疗在推拿后进行ꎬ针刺以理气活血㊁疏通经络为治法ꎬ以轻柔的浅刺法为主ꎮ具体如下:患儿平躺ꎬ消毒患侧皮肤ꎬ医生一手扶住患儿头部ꎬ另一手持0.25mmˑ40mm无菌针灸针ꎬ先从胸锁乳突肌起点㊁止点㊁硬结节或包块部位针刺3次~5次出针[7]ꎻ继取患侧完骨㊁天窗㊁扶突㊁外关㊁合谷ꎬ行浅刺法ꎬ不留针[8]ꎮ推拿每日1次ꎬ每周5次ꎬ针刺隔天1次ꎬ1周3次ꎬ连续8周ꎮ
3㊀疗效分析
3.1㊀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对患侧胸锁乳突肌行彩超检查ꎬ观察并比较包块厚度ꎮ
3.2㊀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的疗效标准[9]进行疗效判定ꎮ治愈:彩超提示两侧胸锁乳突肌厚度对称ꎬ患侧颈部包块消失ꎬ头颈部无歪斜ꎬ并可向两侧自由旋转ꎬ畸形消失ꎻ好转:彩超提示胸锁乳突肌厚度仍有不对称ꎬ但患侧颈部包块变小或者
07 JournalofExternalTherapyofTCMApr2020ꎬ29(2)
变软ꎬ头颈部可向两侧自由旋转ꎬ并能基本保持中立位ꎬ但习惯处于轻度斜颈位(<10ʎ)ꎬ或斜颈较治疗前明显改善(ȡ15ʎ)ꎻ未愈:彩超提示胸锁乳突肌厚度未见明显变化ꎬ患儿头颈不能保持中立位ꎬ患侧颈部包块无明显改变ꎬ或近期疗效尚可ꎬ但远期又恢复斜颈畸形ꎮ总有效率=(治愈+好转)/总例数ˑ100%ꎮ3.3㊀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ꎬ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ꎬ以xʃs表示ꎬ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ꎬ以%表示ꎬ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ꎮ
3.4㊀疗效结果
3.4.1㊀临床疗效
观察组治疗后有效率为93.33%(28/30)ꎬ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00%(21/30)ꎬ且有显著性差异(P<0.05)ꎮ见表2ꎮ
表2㊀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组别n治愈好转未愈总有效率/%观察组301018228(93.33)1)
对照组30516921(70.00)注:1)与对照组比ꎬP<0.05ꎮ
3.4.2㊀两组治疗前后包块厚度
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ꎬ包块厚度均有所减少(P<0.05)ꎻ治疗后ꎬ观察组包块厚度较对照组减少显著(P<0.05)ꎮ见表3ꎮ
表3㊀治疗前后彩色超声波包块厚度比较(xʃsꎬmm)
组别n治疗前治疗后
观察组3011.47ʃ2.157.95ʃ3.081)2)
对照组3011.23ʃ2.099.86ʃ3.211)注:1)与治疗前比ꎬP<0.05ꎻ2)与对照组比ꎬP<0.05ꎮ
4㊀典型病例
冯ˑꎬ男ꎬ5个月ꎬ2018年10月18日来诊ꎮ主诉:发现头颈部偏向左侧10dꎮ现病史:家长述患儿10d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头颈部偏向左侧ꎬ左侧颈部伴有包块ꎬ当时未予特殊处理ꎬ现为系统治疗ꎬ遂来我院门诊就诊ꎮ入院症见:头颈部偏向左侧ꎬ左侧颈部伴有包块ꎬ无红肿ꎬ无破溃流脓ꎮ诊断:小儿包块型肌性斜颈ꎬ治则:舒筋活络ꎬ软坚散结ꎮ治疗方法:予小儿推拿结合针灸治疗ꎬ推拿每日1次ꎬ每周5次ꎬ针刺隔天1次ꎬ1周3次ꎬ连续8周ꎮ患儿治疗8周后头颈部左偏现象基本纠正ꎬ左侧颈部包块基本消失ꎮ随访2个月未复发ꎮ
5㊀讨㊀论
小儿先天性斜颈属中医学 痹证 范畴ꎬ缘于先天不足或产伤致颈部经筋受损ꎬ气血凝滞ꎬ瘀结不通ꎬ经脉失养ꎬ使经筋肌肉挛缩而成本病ꎮ现代医学认为ꎬ与宫内压迫㊁产伤与遗传有关ꎮ① 宫内压迫学说 认为ꎬ胎儿胎位不正ꎬ局部异常高压ꎬ或动脉痉挛㊁狭窄ꎬ或静脉堵塞ꎬ血液回流不畅等ꎬ致局部缺血或淤血ꎬ影响肌肉发育ꎬ或坏死并纤维化ꎮ② 产伤学说 ꎬ根据本病难产特别是臀位产患儿大约占3/4ꎬ推测其可能原因为外伤致局部炎症或损伤后肌肉退行性变致瘢痕化[1]ꎮ③本病约1/5患儿有明确的家族史ꎬ且此类少儿常合并先天性髋臼发育不良等其他部位畸形[10]ꎬ据此推测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ꎮ
西医治疗多以手术为主ꎬ但术后容易出现感染㊁血肿㊁瘢痕等并发症ꎬ且不容易被患者及其家属接受ꎮ推拿作为一种自然疗法具有其他疗法不可代替的治疗作用[11~12]ꎬ它是以中医经络理论为基础的常用治疗方法ꎬ通过施以捻揉㊁弹拨㊁颈部旋转㊁抻㊁拔伸等手法ꎬ具有疏通经络㊁调气和血和软坚散结的作用ꎬ有利于缓解肌肉挛缩ꎬ促进肿块消散ꎬ从而纠正头颈部畸形[13~14]ꎮ针刺疗法也是中医特色疗法ꎬ针刺局部包块及其附近相关穴位ꎬ可以疏通局部气血经络ꎬ使挛缩的胸锁乳突肌得到缓解[15]ꎮ年龄在2个月以上的患儿即可进行针刺ꎬ以针刺颈部包块和局部腧穴为主ꎬ针刺方法多以快速针刺为主ꎬ不留针ꎬ有舒筋通络㊁软坚消肿的作用[16]ꎮ从本临床观察结果可以看出ꎬ尽管推拿是治疗小儿肌性斜颈的理想方法ꎬ但对于包块型肌性斜颈ꎬ推拿配合针刺则可以显著提高临床疗效ꎮ
参考文献:
[1]㊀廖品东ꎬ邵㊀瑛.小儿推拿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ꎬ2018:215-216.
[2]㊀JackC.Y.ChengꎬAnnieW.Y.Au.InfantileTorticollis:AReviewof624Cases[J].JournalofPediatricOrthopaedicsꎬ
1994ꎬ14(6).
[3]㊀王道全.小儿推拿图解[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ꎬ1998:141-142.
[4]㊀KaplanSandraLꎬCoulterColleenꎬFettersLinda.PhysicalTherapyManagementofCongenitalMuscularTorticollis:An
Evidence-BasedClinicalPracticeGuideline:FROMTHE
SECTIONONPEDIATRICSOFTHEAMERICANPHYSI ̄
CALTHERAPYASSOCIATION.[J]Pediatricphysicalther ̄
apy:theofficialpublicationoftheSectiononPediatricsof
theAmericanPhysicalTherapyAssociationꎬ2013ꎬ25(4). [5]㊀张㊀健ꎬ刘东博ꎬ赵㊀澎.以中医推拿为主要手段治疗小儿肌性斜颈的概况及临床体会[J].天津中医药ꎬ2017ꎬ34
(4):285-288.
[6]㊀刘国华ꎬ张明岛.上海市中医病症诊疗常规[M].第2版.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ꎬ2003:452-453. [7]㊀张春健ꎬ丁成俊.推刺法治疗小儿硬结性斜颈30例临床观察[J].按摩与康复医学ꎬ2018ꎬ9(16):34-35. [8]㊀贾小红ꎬ耿㊀惠.李延芳教授针灸治疗儿科病经验[J].上海针灸杂志ꎬ2015ꎬ34(12):1142-1143.
[9]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ꎬ1994:175.
[10]㊀孙德仁ꎬ夏慧萍ꎬ陈博睿ꎬ等.小儿肌性斜颈病因与少儿推拿治疗概述[J].实用中医药杂志ꎬ2018ꎬ34(9):1138-1140. [11]㊀马丙祥ꎬ冯㊀刚.疏通矫正手法治疗小儿痉挛型脑瘫的临床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ꎬ2007(4):354-356. [12]㊀迪克逊.肌筋膜按摩疗法[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社ꎬ2008:65.
[13]㊀李红娟ꎬ邱丽漪.小儿肌性斜颈的中医治疗研究进展[J].
医学综述ꎬ2018ꎬ24(11):2226-2230.
[14]㊀李㊀赟ꎬ张㊀程ꎬ龙旭浩.推拿治疗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研究进展[J].亚太传统医药ꎬ2018ꎬ14(4):108-110. [15]㊀谭志高ꎬ覃佐爱ꎬ章㊀薇.针刺治疗小儿肌性斜颈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J].湖南中医杂志ꎬ2018ꎬ34(9):147-150. [16]㊀王㊀英ꎬ陆㊀霞ꎬ张㊀磊ꎬ等.天牖五部分刺法联合推拿手法治疗小儿早期先天性肌性斜颈的临床观察[J].四川
中医ꎬ2017ꎬ35(5):208-210.
作者简介:
盘启敏(1992-)ꎬ女ꎬ现为广西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在读ꎮ研究方向:针灸推拿在神经系统方向的研究ꎮ
收稿日期:2019-08-11
修回日期:2019-09-11
本文编辑:张慧芳
17
中医外治杂志㊀2020年4月第29卷第2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