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学案:第四单元 有无相生

合集下载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有无相生教案4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有无相生教案4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2.课程平台:
-学校提供的在线学习管理系统(LMS),如Moodle或Blackboard,用于发布课程资料、作业和进行讨论。
-电子版的《先秦诸子选读》教材和相关阅读材料。
3.信息化资源:
-网络搜索引擎,用于查找和验证相关信息。
-相关在线学术资源,如学术论文数据库、哲学论坛等。
-教育视频网站,如Khan Academy、TED-Ed等,提供相关的教学视频。
-庄子相对观:大小、长短、高低等都是相对的,万物皆平等。
-庄子辩证法:事物的对立统一,相互转化。
3.庄子哲学的其他重要观点
- “道”的概念:万物运行的根本原理,无形无象,变化无常。
- “德”的概念:个体顺应大道的表现,内在的道德品质。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对于本节课的内容,学生可能对庄子的独特哲学思想和人生观感兴趣,尤其是“逍遥游”中的自由与限制、大小、有无等相对论观点。在学习能力方面,学生需要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以便分析和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此外,学生还需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能够运用庄子的思想观察和认识世界。在学习风格方面,学生应注重合作与交流,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和感悟,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真人境界:庄子理想中的最高境界,摆脱世俗,与道合一。
6.庄子的美学思想:
-万物皆美:庄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其美好之处,需用心去感受。
-自然之美:庄子崇尚自然之美,反对人工的矫揉造作。
-审美态度:庄子主张以审美的心态看待世界,超越功利。
7.庄子的方法论:
-直观感知:庄子认为认识事物需直接感知,而非依赖理性分析。
(2)点评与反馈:教师应及时向学生反馈作业评价结果,指出作业中的优点和不足,鼓励学生继续努力。针对作业中的错误,教师可为学生提供正确的解答和解释,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有无相生教案1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有无相生教案1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提供拓展资源:提供与孟子和先秦诸子相关的拓展资源,如学术论文、书籍等,供学生进一步学习。
-反馈作业情况: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
- “君子以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4.艺术性和趣味性:
-使用图形、颜色和字体变化等元素,使板书设计更具视觉吸引力。
-通过绘制孟子的人物形象或相关场景,增加板书的趣味性。
-设计互动环节,让学生参ຫໍສະໝຸດ 板书设计,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
课堂小结,当堂检测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孟子的“性善论”和“仁政”思想,通过对《孟子·告子下》的深入解读,理解了孟子的思想内涵和现实意义。我们通过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等多种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思维品质和审美鉴赏能力。学生能够理解孟子的思想,并能够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按照预习要求,自主阅读相关书籍和文章,理解孟子的“性善论”和“仁政”思想。
-思考预习问题:针对预习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提交预习成果:将预习成果(如笔记、思维导图、问题等)提交至平台或老师处。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预习资料(如PPT、视频、文档等),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
-设计预习问题:围绕《孟子·告子下》的核心思想,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精品」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第四单元 有无相生 教案1-精品

「精品」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第四单元 有无相生 教案1-精品

《有无相生》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文为高中《先秦诸子选读》第四单元选文,《先秦诸子选读》是高中选修课程系列中的“文化论著研读”系列中的一个模块,其宗旨是通过向学生讲授先秦诸子的一些经典散文,启发和引导学生陶冶身心,涵养德性,提高学生对我国文化传统的认识,加深学生对优良文化传统的热爱,增强学生阅读和分析古文的基本功,培养学生把握各种社会人生问题的能力。

《老子—有无相生》既包含了大量的文言知识,又蕴含深厚的情感因素,其句式参差错落、骈散结合,大体有韵,几近诗歌,显示出浓郁的诗性特征,“有无相生”的辩证思想乃是我国先秦时期辩证思维萌芽的主要表现之一。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的教学我确立了以下四个关注点:1、学习掌握有关的文言字词。

2、通过诵读涵泳体味老子语言的诗性之美。

3、分析理解老子“有无相生”的辩证思想。

4、体会老子虚静、退让、柔弱的美学特质。

学情分析《先秦诸子选读》的教学是在高二必修教学结束之后进行,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文言阅读能力,而且本文课下注释详尽,所以文言字词的梳理交由学生合作完成,教师总结补充,不占用课堂教学的主要时间,这也体现出选修教学与必修教学的差异。

关于老子和《老子》中的文章,学生比较陌生,初中和高中必修学段都没有接触过,所以从语文学习的角度讲学生缺乏一定的基础。

学生对辩证思维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

教学目标1、积累、掌握本文重要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及特殊句式2、诵读课文,体会《老子》句式参差错落、骈散结合的声韵美3、分析理解老子“有无相生”的辩证思想4、体会老子虚静、退让、柔弱的美学特质。

教学重难点1、分析理解老子“有无相生”的辩证思想2、体会老子虚静、退让、柔弱的美学特质。

教法设计1、合作探究,调动学生参与对文本的解读2、联系学生的现实人生问题,加深对文本的理解3、诵读课文,体会文章的声韵美课前准备1、布置学生查阅了解老子其人及主要思想2、结合课下注释,分组整理本文重要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及特殊句式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学生展示PPT,介绍老子其人及主要思想(教师做适当补充)二、导入:清华大学自主招生某年有这样一道试题:“如果老子和孔子打架,你会帮谁?”,各位同学你们的意见呢?学生各抒己见教师总结三、梳理全文,整体感知学生分组,每组负责一则,从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四个角度整理相应的文言字词,并口头翻译相应文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师用书:第4单元有无相生 Word版含解析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师用书:第4单元有无相生 Word版含解析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师用书:第4单元有无相生 Word版含解析有无相生[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音声相和(hè)车毂(ɡǔ)埏(shān)埴(zhí)户牖(yǒu)自是者不彰(zhānɡ)自矜(jīn)者不长(zhǎnɡ)赘(zhuì)形常于几(jī)成而败之枯槁(ɡǎo)故有道者不处(chǔ)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自见者不明(“见”,同“现”)(2)死而不亡者寿(“亡”,通“妄”,荒谬)(3)甚脆易泮(“泮”,通“判”,分离)(4)起于累土(“累”,通“蔂”,盛土的工具)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恶(2)强(3)形(4)明(5)其(6)之第4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企者不立,跨者不行古义:指不能走远今义:不可以(2)强行者有志古义:竭力实行今义:用强制的方式进行(3)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古义:做事今义:投身到事业中去(4)其死也坚强古义:僵硬今义:强固有力,不可动摇(5)常于几成而败之古义:几乎成功今义:相当于“多少分之一”(6)人之生也柔弱古义;柔软今义:软弱(7)自见者不明古义:不能明理今义:不清楚,不明亮;不懂得第5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为无为,事无事(名词作动词,做事)(2)味无味(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味)(3)是以圣人犹难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难,把……看作困难)(4)死而不亡者寿(名词用作形容词,长寿)(5)夫轻诺必寡信(名词作动词,许诺)(6)慎终如始(形容词用作动词,谨慎地对待)(7)其未兆易谋(名词作动词,显露迹象)(8)多易,必多难(意动用法,把……看得容易)第6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1)自矜者不长。

(被动句)译文:自尊自大的人反而得不到敬重。

(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宾语前置)译文:了解别人的人聪明,了解自己的人圣明。

(3)图难于其易。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第四单元 有无相生 教案4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第四单元 有无相生 教案4

《有无相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结合注释,掌握本文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探究课文,理解老子的思想及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理解老子思想及现实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老子思想及现实意义。

【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课时】两课时(本节课为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课时一、借老子个人简介导入。

老子,春秋末期人,姓李名耳字聃,道家创始人。

生卒年月不可考,约生于公元前580年,约死于公元前500年。

史载,曾任周王室史官,孔子曾经向他问礼。

晚年见周王室日趋没落,便骑青牛而去,回故乡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过着隐居生活。

《老子》一书,集中表现了老子的思想。

“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

“道”就是自然,路,道理,法则,规律。

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认为世间一切皆有道生出,道是万事万物的本源。

二、生齐读第1.2.3.4小节,读准字音,师纠正读音。

三、生自由读1-4小节,要求:采用圈点批注法,读懂含义,读出自己的见解。

四、学习第一小节。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1、理解难点词语。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斯:就恶:就知道丑形:对照,比较盈:充满和:应和2、如何理解“由易生难,由难生易”?师点拨:结合“相生、相成、相形、相盈、相和、相随”理解。

天底下困难的事一定产生于一件件容易的事。

比如人们常说: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

做一件好事这是“易”,无数个做一件好事加在一起,或者说一辈子做好事,这就难了——也正因为很难,所以更加可贵。

这个例子就显示了“易”生成“难”的道理。

在面对某个问题需要解决的时候,人们由于把解决这一问题看得很难,就更加谨慎更加用心更加用力地去面对它,结果问题反倒容易解决;相反,人们由于把解决这一问题看得很容易,不够慎重不够用心不够用力地去面对它,结果问题反倒难以解决了。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四单元《有无相生》优秀教学设计(3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四单元《有无相生》优秀教学设计(3页)

《有无相生》教学设计安徽省芜湖一中汪贲教材分析本文为高中《先秦诸子选读》第四单元选文||,《先秦诸子选读》是高中选修课程系列中的“文化论著研读”系列中的一个模块||,其宗旨是通过向学生讲授先秦诸子的一些经典散文||,启发和引导学生陶冶身心||,涵养德性||,提高学生对我国文化传统的认识||,加深学生对优良文化传统的热爱||,增强学生阅读和分析古文的基本功||,培养学生把握各种社会人生问题的能力||。

《老子—有无相生》既包含了大量的文言知识||,又蕴含深厚的情感因素||,其句式参差错落、骈散结合||,大体有韵||,几近诗歌||,显示出浓郁的诗性特征||,“有无相生”的辩证思想乃是我国先秦时期辩证思维萌芽的主要表现之一||。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的教学我确立了以下四个关注点:1、学习掌握有关的文言字词||。

2、通过诵读涵泳体味老子语言的诗性之美||。

3、分析理解老子“有无相生”的辩证思想||。

4、体会老子虚静、退让、柔弱的美学特质||。

学情分析《先秦诸子选读》的教学是在高二必修教学结束之后进行||,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文言阅读能力||,而且本文课下注释详尽||,所以文言字词的梳理交由学生合作完成||,教师总结补充||,不占用课堂教学的主要时间||,这也体现出选修教学与必修教学的差异||。

关于老子和《老子》中的文章||,学生比较陌生||,初中和高中必修学段都没有接触过||,所以从语文学习的角度讲学生缺乏一定的基础||。

学生对辩证思维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

教学目标1、积累、掌握本文重要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及特殊句式2、诵读课文||,体会《老子》句式参差错落、骈散结合的声韵美3、分析理解老子“有无相生”的辩证思想4、体会老子虚静、退让、柔弱的美学特质||。

教学重难点1、分析理解老子“有无相生”的辩证思想2、体会老子虚静、退让、柔弱的美学特质||。

教法设计1、合作探究||,调动学生参与对文本的解读2、联系学生的现实人生问题||,加深对文本的理解3、诵读课文||,体会文章的声韵美课前准备1、布置学生查阅了解老子其人及主要思想2、结合课下注释||,分组整理本文重要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及特殊句式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学生展示PPT||,介绍老子其人及主要思想(教师做适当补充)二、导入:清华大学自主招生某年有这样一道试题:“如果老子和孔子打架||,你会帮谁?”||,各位同学你们的意见呢?学生各抒己见教师总结三、梳理全文||,整体感知学生分组||,每组负责一则||,从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四个角度整理相应的文言字词||,并口头翻译相应文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学案:第四单元有无相生含答案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学案:第四单元有无相生含答案

有_无_相_生对应学生用书P76[基础·夯实]一、识记字音(shān zhí) 3.户牖.(yǒu)1.车毂.(ɡǔ) 2.埏埴..4.不彰.(zhānɡ) 5。

自矜.(jīn) 6.不长.(zhǎnɡ) 7.赘.形(zhuì) 8.易泮.(pàn)二、通假字1.自见.者不明同现,表现2.死而不亡.者寿通妄,荒谬3.其脆易泮.通判,分离4.起于累.土通蔂,一种盛土的工具三、古今异义1.跨者不行..古义:走不远今义:不可以2.民之从事..古义:做事今义:①投身到(事业中去);②(按某种办法)处理而败之3.常于几成..古义:几乎成功今义:相当于“多少分之一”4.人之生也柔弱..古义:柔软今义:软弱5.其死也坚强..古义:僵硬今义:①强固有力,不可动摇或摧毁;②使坚强器6.埏埴以为..古义:来做今义:认为7.自见者不明..古义:不能明理今义:不清楚;不明亮;不懂得四、一词多义1.知错误!2.当错误!3.为错误!4.强错误!5.伐错误!6.兵错误!五、词类活用(一)名词活用1.名词作动词其未兆.易谋兆:显露迹象2.名词作形容词死而不亡者寿.寿:长寿3.名词的意动用法(1)事.无事事:以……为事业(2)味.无味味:以……为滋味(二)形容词的意动用法1.是以圣人犹难.之难:认为……困难2.多易.,必多难易:把……看得容易六、文言句式(一)判断句有无相生;……前后相随,恒也(“也"表示判断)(二)被动句木强则折(语意上的被动,“被折断")(三)状语后置1.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于未有”“于未乱”作状语,后置)2.报怨以德(“以德”作状语,后置)3.图难于其易(“于其易”作状语,后置)4.生于毫末。

……起于累土。

……始于足下(“于毫末"“于累土”“于足下”作状语,后置)(四)宾语前置自胜者强(“自”作“胜"的宾语,前置)[课文·译注](1)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2)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3)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先秦诸子选读》第四单元《老子》选读《有无相生》讲学稿,(学生版)导学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二选修)

《先秦诸子选读》第四单元《老子》选读《有无相生》讲学稿,(学生版)导学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二选修)

反馈机制
学生提交作业 后,教师及时 批改并给出具
体反馈
根据学生的作 业情况,教师 进行集体讲解
和个别辅导
学生在课堂上 展示自己的学 习成果,其他 同学给予反馈
教师定期组织 课堂讨论,鼓 励学生互相交
流、评价
改进措施
针对学生理解不足之处,加强讲解和引导 增加课堂互动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针对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 加强课后作业和辅导,巩固学生的知识点
《先秦诸子选读》 第四单元《老子》 选读《有无相生》 讲学稿
汇报人:
添加目录标题
课程背景与目 标
教学内容与安 排
教学重点与难 点
教学评价与反 馈
教学资源与工 具
教学反思与总 结
添加章节标题
课程背景与目标
课程介绍
课程背景:先秦诸子是中国古代思想的重要源头,对后世产 生了深远影响
课程目标:通过学习《老子》选读,了解先秦诸子的思 想体系,掌握其核心观点,提高文化素养和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理解《有无相生》的基本思想,掌握老子的哲学思想体系。 理解《有无相生》中的辩证思维,培养学生的哲学思辨能力。 理解《有无相生》中的教育意义,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 掌握《有无相生》中的实践应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内容与安排
教学内容
《有无相生》的原文解读 老子思想的核心内容 《有无相生》在《老子》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反思与总结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的反思:是否符合教学要求和学生实际需求 教学方法的反思:是否有效,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和掌握 教学进度的反思:是否合理,是否需要调整 教学效果的反思:是否达到预期目标,是否需要改进

高中语文人教版先秦诸子选读学案:第四单元 有无相生 含答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先秦诸子选读学案:第四单元 有无相生 含答案

老子(约前600—前470),中国古代思想家。

一般认为他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有人又称他老聃。

传说老子一生下来,就长有白色的眉毛及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

相传他生活在春秋时期,曾任周藏室之史(管理图书的官,当时的图书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档案),后退隐蒙山著书立说,游历江南塞北,又西出陕关,不知所终。

老子跟孔子同时,孔子还曾向他请教过“礼”。

著有五千言《道德经》,又名《老子》。

是道家学派的始祖,他的学说后被庄周发展。

背景扫描周王室东迁以后,奴隶制社会逐渐动摇。

到了春秋战国之交,新兴地主阶级逐渐代替了奴隶主贵族阶级。

在这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战乱频繁,各诸侯国为了称霸,经常爆发不义战争,抢夺土地和人民。

作为一个史官,老子从历史中看出了兴亡更替的规律。

昔日的霸主或是众叛亲离,或是趋于灭亡。

所以他不认为争强好胜是长久之道,他更赞成人们采取一种清静无为的态度。

单元导读本单元只有一节,选录了《老子》一书的第二、十一、二十四、三十三、六十三、六十四、七十六章,集中展示了《老子》一书对社会、人生问题的辩证思考。

具体而言,第二章集中论述了辩证法思想,提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

失去了对立的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存在。

如美丑、善恶、难易、长短、高下、有无等。

这是《老子》中可贵的部分。

第十一章,认为对一切事物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无”,而不是“有”。

但从唯物主义角度分析,把“无”看作第一性的东西,把“有”看作第二性的东西是错的。

第二十四章,指出人如果“自见”“自是”“自伐”“自矜”,不仅达不到目的,而且还会离目标越来越远。

第三十三章,强调人要有自知之明,要有克服自己弱点的毅力,这是可取的。

但老子讲知足,说“死而不亡”是长寿,这些都是唯心主义思想。

第六十三章,讲了“无为”和以德报怨的调和矛盾的思想;还讲了事物的难和易、大和小的互相转化;还指出轻易向人许诺的人,必定缺少实践诺言的诚信。

第六十四章,提出了一些发展、变化的观点。

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四单元《有无相生》教案

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四单元《有无相生》教案

《有无相生》【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把握老子的人生智慧及启示意义;2. 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反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

过程与方法:诵读、鉴赏、拓展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从老子思想中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培养学生客观看待问题的精神,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重点】分析、理解老子的人生智慧及现实意义。

【难点】感知、体悟《老子》思想学说中一以贯之的辩证法思想。

【教学设计】一、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

1.文字文意疏通,学生自主解决,教师辅导;思想性的问题,学生充分讨论,教师再提供自己的想法,与之交流。

2.教学时间有限,教学时,重点讲授1、2两则,3-7则由学生讨论质疑解惑形式完成。

3.在教学中要联系社会现实和师生的现实人生问题,启发学生智慧地把握社会人生中一系列相反相成的方面。

【方法指导】诵读法:《老子》行文含蓄隐晦,必须熟读成诵,方能解读思想。

概括法:本节文选涉及到许多相反、相对概念,应加以概括。

拓展法:通过联系现实,举出实例,体会《老子》当中的人生智慧及其启示意义。

一、导入:我们探求字的本源:“道”指那种很远之处可以看清楚人的面目的宽广大路;“德”表示目不斜视,双脚不偏离道路,直达目标。

后期在下面加个心字,表示不但如此做,还要如此想。

两个字都与“眼睛”“行走”有关,所以,可以说,《道德经》是一部告诉我们如何看世界、指导我们如何在世间行走的文化经典。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聆听老子的教诲。

二、初步感知:学生齐声朗读全文,注意正音。

同学们声音洪亮,读的很流畅,可见做了充分的预习。

但同时老师感受到了大家初读老子的迷茫。

没关系,就让我们一起来细细解读,慢慢品味。

本节课我们把重点放在前两则,希望通过这两则我们能找到解读老子思想的密码。

学生齐读一二两则。

三、具体研读:问题一:第一则中,老子将很多社会人生现象提炼为一系列的概念,这些概念有什么特点?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特点:相反(对立)关系:相反相成(对立统一)老子说:恒也,也就是任何事物之间既是对立的,又是同统一的,既是相反的,又是相成的。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有无相生教案2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有无相生教案2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有无相生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本章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方法目标:掌握阅读、赏析古文的方法,提高阅读水平情感目标: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培养客观看待问题的精神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本章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难点: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教材分析:作为语录体《老子》中的篇目大多言简意赅,但丰富多样的语言形式着实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就是从辩证法的角度,精选了《老子》中七个章节的部分内容,引导学生对社会问题和人生问题进行思考。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在中国的人物传奇故事中,有一个人充满了神话的色彩,人们在求神问卦的时候都会口中高喊:天灵灵,地灵灵,太上老君来显灵。

太上老君就是---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

(打出PPT介绍老子,在神话传说中走近老子)材料补充:老子出生的传说据传,被道教奉为太上老君的老子是彭祖的后裔,在商朝阳甲年,公神化气,老子寄胎于玄妙王之女理氏腹中。

一天,理氏在村头的河边洗衣服,忽见上游飘下一个黄澄澄的李子。

理氏忙用树枝将这个拳头大小的黄李子捞了上来。

到了中午,理氏又热又渴,便将这个李子吃了下去。

从此,理氏怀了身孕。

理氏怀了81年的胎,生下一个男孩。

这男孩一生下就白眉白发,白白的大络腮胡子。

因此,理氏给他取的名子叫“老子”。

老子生下来就会说话,他指着院子中的一棵李子树,说:“李就是我的姓”。

老子在中国古代神话中是一个显赫的人物。

在《封神演义》中,洪均老祖亲传的三大弟子——原始天尊、老子、通天教主分别创立阐、道、截三教,老子为道教教主。

当时三位教主共立封神榜,后来通天教主大摆诛仙阵,老子应邀闯阵,在阵中与通天教主一场大战,酣战中,老子把青牛一拍,跳出圈子来,把鱼尾冠一推,只见头顶上三道气出,化为三清,少顷,从东、南、北方向来了上清、玉清、太清三个道人,俱各霞光万道、鹤发童颜,将通天教主团团围住,混战中,通天教主中了老子几扁拐,落荒而逃。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有无相生教案6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有无相生教案6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有无相生【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理解老子思想核心“道”德含义;2、掌握相关实词、虚词,句式等文言现象。

3、把握老子的人生智慧及启示意义。

【教学重点】在诵读的基础上梳理课文,积累掌握掌握各类文言知识。

【教学难点】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把握《老子》中的人生智慧及启示意义。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由现实生活入手,先引导学生形成独立思考、追求智慧的自主意识。

二、老子及《老子》老子,春秋末期人,姓李名耳字聃,道家创始人。

生卒年月不可考,约生于公元前580年,约死于公元前500年。

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是道家学派创始人。

相传他母亲怀了九九八十一年身孕,从腋下将他产出,老子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

在道教中,老子是太上老君的第十八个化身。

史载,曾任周王室史官,孔子曾经向他问礼。

晚年见周王室日趋没落,便骑青牛而去,回故乡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过着隐居生活。

传世的《老子》(又名《道德经》)一书,成于老子后学之手,一共有八十一章,分上、下篇,集中表现了老子的思想。

“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

“道”就是自然,路,道理,法则,规律。

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认为世间一切皆有道生出,道是万事万物的本源。

老子的主张是“无为”,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

《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第四单元有无相生教案Word版含解析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第四单元有无相生教案Word版含解析

1580 500262500一天,理氏在村头的河边洗衣服,忽见上游飘下一个黄澄澄的李子。

理氏忙用树枝将这个拳头大小的黄李子捞了上来。

到了中午,理氏又热又渴,便将这个李子吃了下去。

从此,理氏怀了身孕。

理氏怀了81年的胎,生下一个男孩。

这男孩一生下就白眉白发,白白的大络腮胡子。

因此,理氏给他取的名子叫“老子”。

老子生下来就会说话,他指着院子中的一棵李子树,说:“李就是我的姓。

”《说文》:“聃,耳曼也”。

就是耳长而大,这是寿者像。

古人名字相应,所以名耳字聃。

李耳高寿,故以“老”称之。

老子在中国古代神话中是一个显赫的人物。

在《封神演义》中,洪均老祖亲传的三大弟子一一原始天尊、老子、通天教主分别创立阐、道、截三教,老子为道教教主。

当时三位教主共立封神榜,后来通天教主大摆诛仙阵,老子应邀闯阵,在阵中与通天教主一场大战,酣战中,老子把青牛一拍,跳出圈子来,把鱼尾冠一推,只见头顶上三道气出,化为三清,少顷,从东、南、北方向来了上清、玉清、太清三个道人,俱各霞光万道、鹤发童颜,将通天教主团团围住,混战中,通天教主中了老子几扁拐,落荒而逃。

这就是著名的“老子一气化三清”的故事。

后人有诗赞曰:“函关初出至昆仑,一统华夷属道门;我体本同天地老,须弭山倒性还存。

”老子出关老子最后看到周王朝越来越衰弱了,衰败得不像样子了。

他决定出走了,要远走高飞了。

这要说到老子出关的事了。

老子要到秦国去,到西域去,这就得经过函谷关。

另外一种说法是大散关。

函谷关大概原来在今天的河南灵宝县,后来关口移到了今天的河南新安县。

这里两山对峙,中间一条小路,因为路在山谷中,又深又险要,好像在函子里一样,所以取名为函谷关。

守关的长官是尹喜,称关令尹喜。

这一天他正站在城关上了望着,只见关谷中有一团紫气从东方冉冉飘移过来。

关令尹喜是一个修养与学识极其高深的人。

他一看到这种气象,心里一顿,这是有圣人来了!只有圣人来才会有这样的云气,今天一定有圣人要经过我的城关了,不知是哪一位。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有无相生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有无相生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有无相生教学目标1、掌握本章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2、掌握阅读、赏析古文的方法,提高阅读水平。

3、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培养客观看待问题的精神。

学习重点掌握本章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学习难点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

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平时人们求神问卦时总是说:天灵灵,地灵灵,太上老君快显灵,那么你们知道太上老君是谁吗?他就是我们这个单元要认识的道家创始人:老子。

那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老子的是何许人也?他都有些什么思想?有什么著作传世?二、老子及《道德经》1、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约生活在春秋末年公元前580年~500年之间,《史记》载“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

楚国苦县厉乡,即现今的亳州市涡阳县闸北郑店。

老子曾担任“周藏室之史”,深懂周朝的图书典籍,学问渊博,见周王室衰微,弃官西去,至函谷关遇见关令尹喜。

尹喜请求他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最终成了隐士,“莫知所终”。

(《史记》)春秋时期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道教奉为教主或教祖,尊为“道德天尊”,列三清尊神之一。

《老子西升化胡经.序说第一》:“以为圣人生有老容,故号为老子”。

老子出生老子既是神灵,他的降生也不同于一般的凡人。

河上公《老子道德经章句序》:老子“当周时李氏女妊之八十一,部左腋而生”。

(敦煌本《玄言新纪明老部》引)葛玄《老子序诀》说:“周时复托神李母,部左腋而生,生即皓然,号曰老子”。

《列仙传》说:“老子母扶李树而生老子。

老子生而能言,指李树曰:以此为姓”。

(《事类赋》卷26引)葛洪《神仙传·老子》说:“其母感大流星而有孕,虽受气天,然见于李家,犹以李为姓”。

老子的形貌及其世系。

老子是2500多年前的人,历史上只说他是个寿者,具体的面貌形像,后代人也是无从知道的。

但在葛洪《神仙传·老子传》里说:老子黄白色,美眉、广颡、长耳、大目、疏齿、方口、厚唇,额有三五达理,日角月悬,鼻纯骨、双柱,耳有三漏门。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第四单元有无相生教案5Word版含解析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第四单元有无相生教案5Word版含解析

1 1 3 4 5 6 2PPT73580 500惧之?三、整体感知诵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分清句读。

(1)斯恶(司已(2)音声相和(he)(3)共一毂(g u)(4)埏埴(sh印zh i)以为器(5)凿(zdo)户牖(ySu)以为室(6)自见(xim)者不明,自矜(j in)者不长(zhdig)(7)曰余食赘(zhu )形,物或恶(w U)之(8)其脆易泮(p an(9)起于累(I百)土四、研读文本1、研读第1节。

(1)诵读。

(2)梳理。

天下皆知美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结构独立性)为(判断词,是)美, 斯(连词,那么、就)恶(丑,与“美”相对)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副词,互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对照,比较),高下相盈(充满),音声相和(应和),前后相随,恒也。

(《老子》第二章(3)翻译。

天下都知道什么是美,就知道什么是丑了;都知道什么是善,就知道什么是不善了。

有和无是互相生成的(有有就有无,有无就有有),难和易是互相促成的,长和短是互相比较的(没有长也就无所谓短,反过来也一样),高和下是互相补足的,乐器的音响和人的声音是互相应和的,前和后是互相跟随的,这道理是永恒的。

(4)分析。

《老子》把很多社会人生现象提炼为一系列的对立项,比如美与丑、善与恶、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前与后等等,认为所有这些因素都是相反相成的。

问题探究:“美丑相对” “有无相生” “长短相形” “高下相盈” “音声相和” “前后相随”都不难理解,可“难易相成”该如何理解呢?学生讨论后提示:传世《老子》第六十三章有一句话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意思是指,天底下困难的事一定产生于一件件容易的事。

比如人们常说: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

做一件好事这是“易” ,无数个做一件好事加在一起,或者说一辈子做好事,这就难了一一也正因为很难,所以更加可贵。

这个例子就显示了“易”生成“难”的道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_无_相_生[基础·夯实]一、识记字音1.车毂.(ɡǔ) 2.埏埴..(shān zhí) 3.户牖.(yǒu)4.不彰.(zhānɡ) 5.自矜.(jīn) 6.不长.(zhǎnɡ) 7.赘.形(zhuì) 8.易泮.(pàn)二、通假字1.自见.者不明同现,表现2.死而不亡.者寿通妄,荒谬3.其脆易泮.通判,分离4.起于累.土通蔂,一种盛土的工具三、古今异义1.跨者不行..古义:走不远今义:不可以2.民之从事..古义:做事今义:①投身到(事业中去);②(按某种办法)处理3.常于几成..而败之 古义:几乎成功今义:相当于“多少分之一” 4.人之生也柔弱..古义:柔软今义:软弱 5.其死也坚强..古义:僵硬今义:①强固有力,不可动摇或摧毁;②使坚强6.埏埴以为..器 古义:来做今义:认为 7.自见者不明..古义:不能明理今义:不清楚;不明亮;不懂得 四、一词多义 1.知⎩⎪⎨⎪⎧ ①知.人者智 了解②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知道③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通“智”,智慧④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主持,管理⑤草木有生而无知.知觉2.当⎩⎪⎨⎪⎧ ①当.其无,有车之用 只有②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抵挡③当.是时 在④百姓当.家,则力农工 主持⑤犯法当.死 判罪 3.为⎩⎪⎨⎪⎧①皆知善之为.善 是②埏埴以为.器 制作③为.无为 把……当作有为④为.之于未有 解决4.强⎩⎪⎨⎪⎧ ①自胜者强. 刚强②强.行者有志 竭力③其死也坚强. 硬5.伐⎩⎪⎨⎪⎧ ①自伐.者无功 自我夸耀②伐.齐,大破之 讨伐③故上兵伐.谋 攻破④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 功业,功劳⑤坎坎伐.檀兮 砍伐 6.兵⎩⎪⎨⎪⎧ ①是以兵.强则灭 军队(兵器)②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武器,军事③兵.者,国之大事 战争 五、词类活用(一)名词活用1.名词作动词其未兆.易谋 兆:显露迹象 2.名词作形容词死而不亡者寿.寿:长寿 3.名词的意动用法(1)事.无事 事:以……为事业 (2)味.无味 味:以……为滋味 (二)形容词的意动用法1.是以圣人犹难.之 难:认为……困难 2.多易.,必多难 易:把……看得容易 六、文言句式(一)判断句有无相生;……前后相随,恒也(“也”表示判断) (二)被动句木强则折(语意上的被动,“被折断”) (三)状语后置1.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于未有”“于未乱”作状语,后置) 2.报怨以德(“以德”作状语,后置) 3.图难于其易 (“于其易”作状语,后置)4.生于毫末。

……起于累土。

……始于足下(“于毫末”“于累土”“于足下”作状语,后置)(四)宾语前置自胜者强(“自”作“胜”的宾语,前置)[课文·译注](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 恶 已;皆知善之天下都知道什么是美,就知道什么是丑了;都知道什么为善,斯 不 善 已。

是善,就知道什么是不善了。

⎣⎢⎡⎦⎥⎤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为:判断词,是。

斯:就。

有无 相 生, 难 易 相 成, 长 短 相 形,有和无是相互生成的,难和易是相互促成的,长和短是相互对照的,高 下 相 盈, 音 声 相 和,前 后高和下是相互补足的,乐器的音响和人的声音相互应和,前和后相 随, 恒 也。

是相互跟随的,这些道理都是永恒不变的。

⎣⎢⎡⎦⎥⎤形:对照,比较。

盈:充满。

和(hè):应和。

(2)三十 辐,共 一 毂, 当 其 无,三十根辐条,共用同一个车毂,只有车毂中间的地方是空的,有 车 之 用。

才成就了车子的功用。

⎣⎢⎡共:共同占有。

毂(ɡǔ):车轮中心的圆木,外沿与车辐相接,中有插轴的圆孔。

当:有、 ⎦⎥⎤只有。

其:代车毂。

无:中间空的地方。

用:功用。

埏 埴 以 为 器, 当 其 用水和黏土来制作陶器,只有器皿中无, 有 器 之 用。

间是空的,才具备器皿的功用。

⎣⎢⎡⎦⎥⎤埏(sh ān ):用水和土。

埴(zh í):黏土。

以为:以,来;为,制作。

其:代陶器。

凿 户牖 以为室, 当 其 无, 有 室 之 用。

开凿门窗来建造房屋,在只有门窗四壁中间是空的,才具备房屋的功用。

⎣⎢⎡⎦⎥⎤户牖(yǒu ):门窗。

以为:以,来;为,建造。

其:代房屋。

故 有 之 以 为所以拥有车子、器皿和房屋是一种利, 无 之 以 为 用。

便利,但恰恰是“无”使它们发挥了作用。

⎣⎢⎡⎦⎥⎤之:代车子,器皿和房屋。

以为:以,把;为,作为。

(3)企 者 不 立, 跨 者 不 行, 踮着脚跟的人站立不稳,跨步行走的人走不远,(就好像)自见 者 不 明, 自 是 者 不 彰,自自逞己见的人反而不能明理,自以为是的人反而得不到彰显,自我伐 者 无 功, 自 矜 者 不 长。

炫耀功劳的人反而不能成就大功,自高自大的人反而得不到尊重。

⎣⎢⎡⎦⎥⎤企:踮着脚跟。

见:通“现”,表现。

是:意动用法,以……为是。

伐:自我夸耀。

矜(j īn ):自以为贤能。

长(zh ǎn ɡ):得到敬重。

其在道也,如果问道家,曰 余 食(道家一定会)说(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行为)是吃剩下的食物赘 形, 物 或 恶 之。

或身体上的肉瘤,有的牲畜都厌恶它们。

⎣⎢⎡其:如果。

在:存问,询问。

道:指道家。

⎦⎥⎤赘:肉瘤。

物:牲畜。

或:有的。

恶(w ù):厌恶。

之:代“自见”“自是”“自伐”“自矜”。

故 有所以有道 者 不 处。

道的人不会立身在“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境地。

⎣⎢⎡⎦⎥⎤处:在、立身。

(4)知 人 者 智,自 知 者 明。

胜 人 者了解别人的人聪明,了解自己的人圣明。

战胜别人的人有力, 自 胜 者 强。

知 足 者 富。

强 行有力量,战胜自己的人刚强。

知道满足的人就是富人。

确定不移、竭力实行者 有 志。

不 失 其 所 者 久。

死 而不的人有意志。

不丧失合适位置的人能长久。

正常死亡亡 者 寿。

的人就是长寿。

⎣⎢⎡⎦⎥⎤强:第一个读qi án ɡ,刚强;第二个读qi ǎn ɡ,尽力、竭力。

所:名词,地方、位置。

亡:通“妄”,荒谬。

(5)为 无 为,事 无 事, 味 无 味。

以“无为”的态度作为,以不生事的态度做事,以恬淡无味为滋味。

大 小 多 少,报怨以 德, 图 难 于大生于小,多起于少,用恩德来回报怨恨,从难事的容易其 易,为 大 于 其 细。

处入手来解决它,从大事的细小处来入手完成它。

⎣⎢⎡为无为:第一个“为”,意动用法,把…… 当作有为;无为,道家指清静虚无、顺其自然。

事无事:第一个“事”,意动用法,把……当作事业;无事,道家指无为而治。

味无味:第一个“味”为意动用法,把……当作有味。

大小多少:“大”和“多”均为意动用法。

以:介词,用。

图:对付。

其:代词,代前面的“难”或“大”。

⎦⎥⎤难、易、大、细:均是形容词作名词。

于:介词,从。

天下难事 必 作 于易,天下的难事一定产生于一件件容易的事, 天下大事 必 作 于 细。

天下的大事一定产生于一件件小事。

⎣⎢⎡⎦⎥⎤作:开始。

于:从。

大、细:形容词作名词。

是以 圣人因此,达到 终 不 为 大, 故 能 成 其 大。

最高境界的人始终不做大事,所以能成就他的伟大。

⎣⎢⎡⎦⎥⎤其:代圣人。

夫 轻 诺 必 寡 信, 多 易 必轻易许诺一定缺少信用,把很多事情看得容易一定会遭遇多 难。

很多困难。

⎣⎢⎡夫(f ú):句首发语词,引发议论。

寡:使动用法,使……减少。

易:意动用法,把……看得容易。

⎦⎥⎤多:使动用法,使……增多。

是以 圣 人 犹 难 之,因此,达到最高境界的人遇事尚且把事情看得很困难, ⎣⎢⎡⎦⎥⎤犹:还,尚且。

难:意动用法,把……看得困难。

故 终 无难矣。

所以他始终没有困难。

(6)其 安 易 持, 其 未 兆 易 谋,事物安稳的时候容易把持,问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其 脆 易 泮,其 微 易 散。

事物脆弱的时候容易分离,事物细小的时候容易散失。

⎣⎢⎡其:均为代词,代 ⎦⎥⎤后面动词所涉及的对象。

泮(p àn ):通“判”,分离。

为 之 于 未 有,要在还没有出现问题的时候解决问题, 治 之 于 未 乱。

在没有陷入混乱的时候治理混乱。

⎣⎢⎡⎦⎥⎤之:均为代词,前者代问题,后者代混乱。

于:介词,在。

合 抱 之 木,生 于 毫 末。

张开两臂才抱得过来的大树,是从极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

九层之台,起 于 累 土。

千 里 之 行,很高的台子,是从一筐土开始建起来的。

很遥远的行程,始 于 足 下。

是从脚下那一小步走出来的。

⎣⎢⎡之:前两个为结构助词“的”,后一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于:介词“从”。

⎦⎥⎤累:通“蔂”,装土的工具。

民之从事,常 于 几 成 而 败 之。

人们做事,常常在快要成功的时候让事情失败了。

⎣⎢⎡⎦⎥⎤从事:行事、做事。

于:在。

几(j ī)成:几乎成功。

而:表修饰的连词。

败:使动用法,使……失败。

之:代事情。

慎 终 如 始,则 无(如果)在将要完成的时候像开始一样地慎重,就不败 事。

会败坏事情了。

⎣⎢⎡⎦⎥⎤慎:形容词作动词,慎重对待。

(7)人 之 生 也 柔 弱,其 死 也坚强。

人在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他死后的身体是僵硬的。

草木 之 生 也柔 脆, 其 死 也 枯槁。

草木在活着的时候是柔软易断的,它们死后是干枯坚硬的。

故 坚 强 者 死 之 徒,柔 弱 者生之徒。

所以坚硬跟死亡同类,柔软跟生命同类。

⎣⎢⎡之:与“也”配合,成为状语 ⎦⎥⎤的标志。

坚强:僵硬。

徒:同类。

是 以兵 强 则 灭, 木 强 因此,军队逞强就会被消灭,树木刚强就容易则折。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被折断。

逞强逞大的人落入下风,持守柔弱的人占据上风。

对应学生用书P78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评析]天下都知道什么是美,就知道什么是丑了;都知道什么是善,就知道什么是不善了。

这段话集中鲜明地体现了老子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他通过日常的社会现象,阐述了世间万物的存在都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论说了对立统一的规律,确认了对立统一的永恒的、普遍的法则。

2.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评析]以“无为”的态度作为,以不生事的态度做事,以恬淡无味为滋味。

大生于小,多起于少,用恩德来报答怨恨,从难事的容易处入手来解决它,从大事的细小处入手来完成它。

天底下的难事一定产生于一件件容易的事,天底下的大事一定产生于一件件细小的事。

这段话旨在阐发“无为而无不为”的道理,提醒人们做任何事情都是由小到大,由少至多,由易到难的,希望人们从客观实际情况出发,一旦条件成熟,水到渠成,事情也就做成了。

这也是一种朴素辩证法的方法论,暗合着对立统一的法则,隐含着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的法则,也是老子的一种处世哲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