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考化学原子的结构知识点归纳与汇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2年中考化学原子的结构知识点归纳与汇总
一、离子的共存
离子能否共存取决于两种离子相遇后能否生成水,气体或沉淀,若能生成上述物质则离子不能共存。

常见的有:1:H+和OH-反应会生成H2O
2:H+和CO3(2-在数字3上面,打不起……)反应会生成H2CO3,分解后生成H2O和CO2气体
3:NH4+和OH-反应会生成H2O和NH3
4:Ca2+和CO3(2-在数字3上面,打不起……)反应会生成CaCO3沉淀,Cu2+,Fe3+与OH-反应会生成Cu(OH)2,Fe(OH)3沉淀,Ag+与Cl-反应以及Ba2+和SO4(2-在数字4上面,打不起……),生成AgCl和BaSO4,不溶于硝酸。

二、原子结构关系
①质子数决定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数(核电荷数)
因为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

②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
③质子数、中子数决定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因为原子中质子数+中子数=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④电子能量的高低决定电子运动区域距离原子核的远近
因为离核越近的电子能量越低,越远的能量越高。

⑤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决定元素的类别
因为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或=4为非金属,=8(第一层为最外层时=2)为稀有气体元素。

⑥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因为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或=4为得电子,=8(第一层为最外层时=2)为稳定。

⑦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合价
原子失电子后元素显正价,得电子后元素显负价,化合价数值=得失电子数
⑧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决定离子所带的电荷数
原子失电子后为阳离子,得电子后为阴离子,电荷数=得失电子数
三、离子的检验
Cl-(在溶液中)―――在被测溶液中加入硝酸银溶液,
如果生成不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则原被测液中含氯离子。

SO42-(在溶液中)―――在被测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或
硝酸钡、或氢氧化钡)溶液,如果生成不溶于硝酸(或盐酸)的白色沉淀,则原被测液中含硫酸根离子。

CO32-(1)(固体或溶液)―――在被测物质中加入稀酸
溶液,如果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则原被测物质中含碳酸根离子。

(2)(在溶液中)―――在被测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或硝酸银溶液,如果产生能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且同时生成能使
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则原被测溶液中含碳酸根离子。

注:1、在鉴别Cl-和SO
42-时,用氯化钡溶液,不要用硝酸银溶液,这是因为
硫酸银为微溶性物质,使鉴别现象不明显。

2、在一未知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溶液,若产生不溶于硝
酸的白色沉淀,则原被测液中可能含银离子也可能含硫酸根离子。

四、原子种子各类
质子:1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原子核(+)。

中子:不带电原子不带电。

电子:1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

(1)构成原子的粒子有三种:质子、中子、电子。


并不是所有的原子都是由这三种粒子构成的。

有一种氢原子中只有质子和电子,没有中子。

(2)在原子中,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核电荷数)就
是质子所带的电荷数(中子不带电),而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
正电荷。

因此,核电荷数=质子数,由于原子核内质于数与核外
电子数相等,所以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Q
原子中存在带电粒子,为什么原子不显电性?
A
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原
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原子核所带正电荷和核外电子所带负电荷相等,但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
五、原子团
常见的原子团:
SO42-CO32-NO3-OH-MnO4-MnO42-ClO3-PO43-HCO3-NH4+碳酸氢根(HCO3-)硫酸氢根(HSO4-)磷酸氢根(HPO42-)磷酸二氢
根(H2PO4-)
注意:原子团只是化合物中的一部分,不能脱离物质单独存在,因此含原子团的物质必定有三种
或三种以上元素,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含原子团。

原子团在化学反应中可再分为更小的粒子原子。

六、应用分子的观点认识:
(1)纯净物、混合物: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中,由同一种分子构成的是纯净物。

如冰、水共存物实际为纯净物,因为其中的构成粒子只有一种——水分子,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是混合物,如红磷和白磷的混合体为混合物,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关键是把握“物质的种类”或“分子的种类”是否相同。

(2)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水蒸发是发生了物理变化,而水分解是发生了化学变化水蒸发时,水分子本身没有变化,变化的只是分子间的间隔。

水的化学性质也没有改变。

水分解时,水分子变成了
氢分子和氧分子。

分子变了,生成的氢分子和氧分子不具有水分子的化学性质。

注意:在化学变化中,分子的组成一定改变,分子的数目可能改变。

七、认识分子
1、分子的基本性质
(1)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其质量、体积都非常小。

自然界中大多数的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

(2)分子在不断地做无规则运动。

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度就越快。

(3)分子之间有一定的间隔:气态>液态>固态
(4)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不同
2、分子的概念: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八、原子中的等量关系: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在原子中,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核电荷数)就是质子所带的电荷数(中子不带电),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原子整体是呈电中性的粒子。

九、原子定义
原子: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1)原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例如少数非金属单质(金刚石、石墨等);金属单质(如铁、汞等);稀有气体等。

(2)原子也不断地运动着;原子虽很小但也有一定质量。

对于原子的认识远在公元前5世纪提出了有关“原子”的观念。

但没有科学实验作依据,直到19世纪初,化学家道尔顿根据实验事实和严格的逻辑推导,在1803年提出了科学的原子论。

十、原子决定关系
1、质子数决定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数(核电荷数)
因为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

2、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
3、质子数、中子数决定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因为原子中质子数+中子数=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4、电子能量的高低决定电子运动区域距离原子核的远

因为离核越近的电子能量越低,越远的能量越高。

5、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决定元素的类别
因为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
<4为金属,
>或=4为非金属,
=8(第一层为最外层时=2)为稀有气体元素。

6、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因为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
<4为失电子,
>或=4为得电子,
=8(第一层为最外层时=2)为稳定。

7、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合价
原子失电子后元素显正价,
得电子后元素显负价,
化合价数值=得失电子数
8、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决定离子所带的电荷数
原子失电子后为阳离子,
得电子后为阴离子,
电荷数=得失电子数
十一、离子
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离子。

带正电的离子叫阳离子;
带负电的离子叫阴离子。

离子里:质子数=核电荷数=电子数±带电量。

离子符号写法:离子的电荷数标在右上角,电荷的数值等于它对应的化合价。

阳离子:Na、Mg2+、 Al3+ 、H+ 、NH4+、Fe2+ 、Fe3+、Ca2+。

阴离子:O2-、OH- 、S2-、F- 、Cl- 、SO42- CO32-、NO3-、 MnO4- 、PO43-、 MnO42-、 ClO3-。

原子团: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的原子构成,在化学反应中通常以整体参加反应的原子集团。

常见的原子团:SO42-,CO32-,NO3-,OH-MnO4nO42-,ClO3-,PO43-,HCO3-,NH4+,碳酸根(HCO3-),硫酸氢根(HSO4-),磷酸氢根(HPO42-),磷酸二氢根(H2PO4-)。

注意:
原子团只是化合物中的一部分,不能脱离物质单独存在,因此含原子团的物质必定有三种或三种以上元素,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含原子团。

原子团在化学反应中可再分为更小的粒子原子。

十二、元素的结构
素结构与元素性质之间的关系
(1)质子数决定了元素的种类和原子核外电子数。

(2)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是否相等,决定该元素的微
粒是原子还是离子。

(3)原子最外电子层电子的数目与元素的化学性质关
系密切。

(4)稀有(惰性)气体元素的原子最外层是8个电子(氦
是2个)的稳定结构,化学性质较稳定,一般条件下不与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5)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电子层上的电子一般少于4个,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最外层电子,使次外层成为最外层达到稳定结构。

(6)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电子层上的电子数一般多
于4个,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使最外层达到稳定结构。

十三、分质子、中子、电子
质子:1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原子核(+)。

中子:不带电原子不带电。

电子:1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

(1)构成原子的粒子有三种:质子、中子、电子。

但并不是所有的原子都是由这三种粒子构成的。

有一种氢原子中只有质子和电子,没有中子。

(2)在原子中,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核电荷数)就是质子所带的电荷数(中子不带电),而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

因此,核电荷数=质子数,由于原子核内质于数与核外电子数相等,所以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Q
原子中存在带电粒子,为什么原子不显电性?
A
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原子核所带正电荷和核外电子所带负电荷相等,但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十四、分子的性质
(1)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的。

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度加快。

(3)分子之间有间隔。

一般说来,气体分子间隔距离较大,液体和固体的分子之间的距离较小。

(4)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十五、分子: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1)构成物质的每一个分子与该物质的化学性质是一致的,分子只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不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

(2)“最小”不是绝对意义上的最小,而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

十六、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
十七、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1)核外电子是由里向外,分层排布的。

(2)核外电子层最少的1层,最多的7层。

(3)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2个;第一层电子数不超过2个,最外层电子数不得超过8个,次外层电子数不得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得超过32个。

(4)核外电子排布规律是书写结构示意图的主要依据。

十八、相对原子质量
(1)国际上是以一种碳原子(碳12,其原子核内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的数值,就是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2)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实际质量的换算式:
(3)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单位为1,可省略。

(4)相对原子质量越大,则该原子的实际质量也越大。

(5)近似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6)作为相对原子质量标准的碳原子是一种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碳原子,也证明碳原子不止一种。

例如还有质子数为6,中子数为8的碳原子。

十九、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
原子内: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故原子核内质子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数量相等,电性相反,彼此抵消。

二十、原子的构成
原子是由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带负电荷的核外电子构
成的。

原子核也不是实心的球体,而是由带正电荷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构成。

不同种类的原子,核内质子数不同。

原子核很小,电子在原子核外做高速运动。

它们之间的关系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