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地理(山东联盟)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泰山学院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测试
1.下面哪一个题目不属于历史地理研究的范围
A:九朝古都的今昔
B:重访千年古城
C:五百年来山东的气候变迁
D:泰安沿革
答案:B
2.历史地图的主要特点是
A:古今对照
B:显示的是过去的地理要素
C:年代悠久
D:附有历史资料
答案:B
3.关于中国的历史地理学,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历史文献延续时间长
B:历史文献保存情况不好
C:历史文献覆盖范围广
D:历史文献记录内容丰富
答案:B
4.孔子说“礼失求诸野”,这里的“诸野”可以理解为
A:方言文化
B:地域文化
C:传统文化
D:民间信仰
答案:B
5.地域文化的前提是()。

A:该区域文化明显比周围区域的文化更先进
B:该区域文化明显比周围区域的文化更具影响力
C:该区域文化历史明显比周围区域的文化历史更悠久
D:该区域的文化和周围区域文化有明显的差异
答案:D
第二章测试
1.是中国传统沿革地理学集大成者,著有《历代舆地图》。

A:杨守敬
B:顾祖禹
C:魏源
D:朱祖熹
答案:A
2.开始,整个东亚地区都进入到低温气候,气温比现在低1.8℃。

A:18
B:8
C:12
D:5
答案:C
3.公元前1100年左右为近5000年来第一个,持续时间达200年。

A:干湿交替期
B:寒冷期
C:温暖期
D:其余选项均错
答案:B
4.明清小冰期,又称,由于地方志的兴起,对灾害气象的关注和记载比以
往世代更多。

A:灾害期
B:方志期
C:其余均正确
D:小冰期
答案:B
5.第四纪又被称为,到距今1万年左右的全新世时期,人类开始进入农
业文明。

A:燕山期
B:恐龙期
C:灵生代
D:冰河期
答案:C
6.在《古地理学》中,提出,更新世早期中国气候已经明显分成三个动态
大区:东部季风区、内陆干旱区和青藏高原区。

A:李四光
B:周延儒
C:竺可桢
D:胡焕庸
答案:B
7.在中,我国气候普遍寒冷,代表寒冷气候的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遗体
在东北和华北等地大量发现。

A:庐山冰期
B:大姑冰期
C:大理冰期
D:鄱阳冰期
答案:C
8.汉武帝时已经将农牧分界线推至以北地区,并在东汉时期形成农牧杂处
的过渡带。

A:贺兰山
B:潼关
C:函谷关
D:河套
答案:D
9.根据满志敏和朱士光以及王铮等人的研究,以后是气候转折的过渡期,
寒冷干燥天气持续到五代时期。

A:九世纪
B:八世纪
C:十三世纪
D:十一世纪
答案:A
10.《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的作者是
A:李四光
B:冯景兰
C:叶笃正
D:竺可桢
答案:D
第三章测试
1.是植被变迁的主导因素,但是历史时期的人为因素也不可小觑。

A:地貌
B:气候
C:水文
D:土壤
答案:B
2.在结束后的全新世,由于全球性的温暖湿润气候,形成了现今植物分
布的区域状态。

A:小冰期
B:间冰期
C:其余选项均不正确
D:第四纪冰期
答案:D
3.在我国主要分为三个地段,西北的草原和荒漠、北部的草原和荒漠、东部自
北而南分布的各种。

A:草带
B:林带
C:荒漠带
D:森林灌木带
答案:B
4.新石器时代,温带和亚热带北界高于现在的纬度,其中暖温带考扩东北、
华北与黄土高原的大部分。

A:3-4个
B:2-3个
C:其余选项均不正确
D:4-5个
答案:B
5.距今年的秦安大地湾遗址,出土了大量木结构房屋遗存,柱洞面积之大,
足以证明当时所用木料的粗壮。

A:7000-4000
B:6000-4000
C:5000-4000
D:8000-5000
答案:D
6.中国大陆地区森林覆盖率为49.6%,南方地区甚至超过90%。

华北平
原和中原地区,森林茂密,禽兽逼人。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魏晋时期
D:先秦时期
答案:D
7.比利时传教士著有《鞑靼旅行记》,提到长白山是鞑靼人,亦既满洲人
的祖先居住地方、民族发源地。

A:利玛窦
B:南怀仁
C:罗明坚
D:汤若望
答案:B
8.早在距今7000年前的时期,太行山麓就进入到耒耜农业,到战国时代
河南中部已经“无长木”。

A:裴李岗
B:大地湾
C:红山
D:龙山
答案:A
9.历史时期植被的变迁趋势是栽培植被不断扩展,逐渐缩减。

A:自然植被
B:灌木带
C:人工植被
答案:A
10.十六国时期,后赵石虎将辟为猎场,北魏时期黄河两岸千里之地成为
牧马草场。

A:其余选项均不正确
B:豫东和鲁西
C:河南
D:河东
答案:B
第四章测试
1.徐寿的《三国志》中记载曹冲所称的象,还是孙权从捕获而送来的。

A:江南地区
B:岭南地区
C:东北地区
D:西北地区
答案:A
2.三星堆出土了完整的未加工象牙80余根,金沙遗址出土了1000余根,
远远超过了同时期中原地区强大的。

A:石峁古国
B:良渚古国
C:二里头王朝
D:商周王朝
答案:D
3.野生亚洲象在春秋战国时期,其分布北方边界在一线,主要集中于上游
的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

A:阴山
B:秦岭淮河
C:潼关
D:山海关
答案:B
4.是目前我国亚洲象唯一残存地区,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证明,其分布自
春秋至今从未间断。

A:海南地区
B:云南地区
C:广东地区
D:广西地区
答案:B
5.在我国古籍中称“泽兽”,又名“四不象”,原产于中国长江中下游沼泽地
带,以青草和水草为食物。

A:麋鹿
C:旱獭
D:水獭
答案:A
6.又名印度虎,世界第二大虎亚种,是目前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虎亚
种,是世界濒危野生动物之一。

A:华南虎
B:亚洲虎
C:其余选项均正确
D:孟加拉虎
答案:D
第五章测试
1.先秦时期主要在今天津附近入渤海,在3000年的时间内决口多达1500
多次,较大的改道有二三十次。

A:黄河
B:淮河
C:海河
D:其余选项均不正确
答案:A
2.长江流域中游的,在统一河床形成以后,造成远古以来就有的云梦大泽
瓦解,以后形成了广阔的两湖平原粮食基地。

A:长江
B:汉江
C:荆江
D:珠江
答案:C
3.洞庭湖从新石器时期的平原变为明代“方八九百里”的大湖,而则从全新
世的沼泽变成今日中国第一大淡水湖。

A:洪泽湖
B:微山湖
C:青海湖
D:鄱阳湖
答案:D
4.近5000年来中国主要水系水文变化,总的趋势是江河普遍减少,水位
季节性变福增大,河流和湖泊资源日益断流、干涸。

A:干流量
B:地下流量
C:地表流量
D:径流量
答案:D
5.战国中期以前,三条稳定的大型河道,分别见于《禹贡》、和《汉书》
记载,或同时存在,或迭为主次。

A:《山海经》
B:《水经注》
C:《西域水道记》
D:《史记》
答案:A
第六章测试
1.羁縻府州是()代设置的一种特定的地方行政区划体系。

A:隋代
B:宋朝
C:唐朝
D:元朝
答案:C
2.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废方镇,形成()的三级制。

A:路-州-县
B:路-州-郡
C:道-州-郡
D:道-州-县
答案:A
3.汉武帝时,设置的河西四郡是_____
A:武威、酒泉、张掖、敦煌
B:酒泉、西海、敦煌、武威
C:安定、武威、酒泉、西海
D:张掖、五原、敦煌、北地
答案:A
4.下列关于东汉刺史制度变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郡守不需通过刺史向皇帝汇报
B:东汉末年,朝廷给了刺史更大权力
C:东汉时刺史没有固定的驻地
D:其余选项均对
答案:B
5.哪一种政区主要设置于少数民族地区:___?
A:双头郡
B:厅
C:节度使
D:都护府
答案:D
第七章测试
1.西汉时期沿袭秦代移民政策的目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加强边防
B:抵御外敌
C:打击豪强
D:充实关中
答案:C
2.唐代前期,人口密度最高的是以长安为中心的()和以洛阳为中心的都畿道。

A:京畿道
B:剑南道
C:河东道
D:陇右道
答案:A
3.汉代的人口调查,()和()是并列的。

A:口数;丁数
B:户数;人数
C:户数;口数
D:其余选项均不正确
答案:C
4.清代康熙乾隆年间,人口大增,当时全国人口最密集的有太湖流域、()和
大运河沿岸地区。

A:黄河沿线
B:太行山沿线
C:长江沿线
D:珠江流域
答案:C
5.北宋末年,黄河流域出现了历史上又一次大规模北方人口南迁,其中南渡人
口最集中的是()
A:山东
B:河南
C:两浙路
D:四川
答案:C
第八章测试
1.“苏湖熟,天下足”这句俗语出现于______,在民间非常流行,反映出当时太湖
平原地区粮食种植的发达。

A:明清
B:宋代
C:元代
答案:B
2.占城稻又称早禾或占禾,属于早籼稻,原产越南中南部,优点较多,一是
“耐旱”,二是适应性强,“不择地而生”,三是生长期短,自种至收仅五十余
日。

北宋初年首先传入我国______地区。

A:福建
B:云南
C:广西
D:广东
答案:A
3.明朝中后期,外来作物不断被引进中国,下列组合中属于此时引进作物的是
_______。

A:玉米、花生、胡椒、烟草
B:花生、马铃薯、玉米、黄瓜
C:番薯、石榴、烟草、番椒
D:马铃薯、玉米、番薯、花生
答案:D
4.汉朝初年,西汉政府与匈奴的农牧分界线延续了战国时期的划分,大致以_、
__为界。

A:朝那、肤施
B:云中、代郡
C:关东、关西
D:酒泉、张掖
答案:A
5.中国古代农业区,关东农业区和关西农业区的划分,是以_____为界。

A:禹门口、碣石
B:黑河、腾冲
C:崤山、函谷关
D:秦岭、淮河
答案:C
第九章测试
1.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洋纸”的传入和倾销,从传统的中国造纸业急剧衰
落,造纸业地理格局发生大变。

()成为中国造纸业一大中心。

A:北京
B:广州
C:上海
D:武汉
答案:C
2.开宝年间,在成都雕成的《大藏经》十三万版,又称为(),后运至汴
京印制
B:开宝佛经
C:开宝藏
D:永乐南藏
答案:C
3.明清时期,棉织业分布地域广大,其中太湖流域的苏、松、常三府为全国棉
织业中心。

尤其是____所产最为精良,不仅行销全国,还远销日本,号称“衣被天下”。

A:江宁府
B:广州府
C:松江府
D:常州府
答案:C
4.唐代的造纸原来源增多,其中,()在此时最为流行。

A:竹纸
B:混合纸
C:藤纸
D:麻纸
答案:C
5.用竹子造纸,原料容易获取,因此,竹纸从()开始出现之后,成为南方常
用的造纸原料。

A:清代
B:明代
C:唐代
D:宋代
答案:D
第十章测试
1.中国古代商业的分布与发展受交通因素的限制,其中最重要的地方是()
A:其余选项都对
B:水陆、水路相交的地方
C:城市间的中点
D:驿站所在地
答案:A
2.在近代,()是因为修铁路而兴起建立的城市。

A:阜新
B:沈阳
C:哈尔滨
D:双鸭山
答案:C
3.海上贸易的繁盛对城市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元代,()取代广州成为对外
贸易第一大港,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商船云集于此,盛极一时。

A:宁波
B:泉州
C:莱州
D:广州
答案:B
4.秦代从咸阳通往九原郡的北路干线称为()。

A:子午道
B:中心干道
C:秦直道
D:回中道
答案:C
5.宋元时期海上贸易发达,当时从东北去高丽和日本,主要从()和()两处
出发。

A:广州;明州
B:密州;泉州
C:莱州;广州
D:登州;明州
答案:D
第十一章测试
1.相对其他吴语,杭州话更偏向官话,带有北方口音。

这一现象被称为()。

A:文化沙丘
B:文化岛
C:文化高地
D:文化半岛
答案:B
2.()山多地少,人们选择做师爷而非经商作为出路。

A:山西
B:徽州
C:绍兴
D:湘西
答案:C
3.正因为清朝积极实施移民政策,导致抗日战争期间日军无法顺利实施在中国
()的“二十年百万移民计划”。

A:东北
B:天津
C:江南
D:云贵川
答案:A
4.土楼作为一个具有地域文化特点的民居,主要居住着()
A:壮族人
B:客家人
C:土家族人
D:侗族人
答案:B
5.中国历史上,在汉族迁入其他地区的事件中,江西填湖广发生在()。

A:元末明初
B:靖康之乱后
C:南宋末年
D:清朝初年
答案: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