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继福教授应用自拟牙痛方治疗牙痛的临床经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赵继福教授应用自拟牙痛方治疗牙痛的临床经验
于宏娜
(长春市中医院针灸科,吉林 长春 130000)
【摘要】牙痛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病症,属中医“牙宣”、“骨槽风”范畴。

多系胃、大肠积热,或风邪外袭经络,郁于阳明而化火,火邪循经上炎而发牙痛,极大影响了患者的工作和生活。

赵继福教授根据牙痛病因病机,辨证论治,针对胃火牙痛及风火牙痛,在古人经验基础上,结合自己多年临床实践经验,自拟牙痛方,疗效显著。

【关键词】赵继福;自拟牙痛方;胃火牙痛及风火牙痛;学术经验
【中图分类号】R4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2)31-0093-04
赵继福教授是全国第五批、第六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为吉林省名中医,出身中医世家,从事中医临床工作40余年。

赵继福教授擅长脉证结合,辨证施治,善于治疗高血压、中风、胃脘痛、胸痹、心悸(风心病、房颤等)、阑尾炎、不孕症、更年期综合症、三叉神经痛、结核性腹膜炎、脱发、复杂皮肤病、小儿疳积等疾病[1]。

吾曾有幸跟随赵老师出诊一年有余,获益良多,跟诊时患者中时有兼牙痛患者,赵老师针对胃火牙痛及风火牙痛多以自拟牙痛方为主方加减治疗,常常2~3付即愈或明显好转,临床疗效甚佳,现将赵老师治疗牙痛的临床经验及学术思想整理出来,以飨读者。

1 牙痛的病因病机
牙痛是指牙齿因各种原因引起的疼痛而言,为口腔疾患中常见的症状之一,可见于西医学的龋齿、牙髓炎、根尖周围炎和牙本质过敏等。

属中医的“牙宣”、“骨槽风”范畴[2]。

多见于胃火牙痛、风火牙痛、肾虚牙痛证型。

其中,胃火牙痛类似现代医学的急性牙槽脓肿,急性智齿冠周炎,冠周脓肿,牙龈炎等[3]。

风火牙痛临床见于急性冠周炎、牙周炎、龋齿引起的急慢性牙髓炎、根尖周围炎[4]。

祖国医学认为,牙者骨之余属肾,牙龈乃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所主[5]。

《灵枢·经脉》记载:“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頞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大肠手阳明之脉……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6]。

中医学认为,足阳明胃经经脉、手阳明大肠经经脉分别入于上齿、下齿中,饮食不节、嗜食辛辣、肥甘厚味导致胃、大肠积热,循经上炎,或风邪外袭经络,郁于阳明而化火,郁火循经上炎而致牙龈肿胀疼痛,喜冷恶热,甚则牵引头痛,腮颊肿痛。

热壅肉腐,故见牙龈出血或溃烂。

齿为骨之余,肾主骨生髓,《直指方》云“齿者骨之所络,髓之所养,肾实主之,故肾衰则齿豁,精盛则齿轻,虚热则齿动”,故齿属肾[7]。

肾阴不足,虚火上炎亦可导致牙痛,可伴牙齿松动。

此外,嗜食甜食,不注意口腔卫生引起龋齿也可导致牙痛。

综上,牙痛与胃、大肠、肾及口腔卫生关系密切。

关于其辨证,清代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论道“牙证不外乎风、火、虫、虚,此言其痛耳”[8]。

《普济方》中云:“夫齿之为痛者五:一曰风热……风气袭虚客于齿间。

乘于血气……此风热之为齿痛”[9]。

《辨证录·卷三》指出“人有牙疼日久,上下牙床尽腐烂者……此乃胃火独盛,有升无降之故也”。

《寿世保元》又载“论一切牙齿肿痛,皆属胃经火盛。

多辛热厚味,及服温暖之药过多,以致胃热,上下牙痛,牵引头脑而热,其齿喜冷恶热者”[8]。

临床上,牙痛一般多见胃火牙痛、风火牙痛、肾虚牙痛证型。

胃火牙痛(阳明火邪)症见牙痛剧烈而牙龈红肿,兼有口臭、口渴、便秘、脉洪等症;风火牙痛症见牙痛剧烈,牙龈红肿,兼形寒身热,脉浮数等症;肾虚牙痛症见隐隐作痛,时作时止,口不臭,脉细或齿浮动[10]。

其中,胃火牙痛、风火牙痛痛势较为剧烈,多伴牙龈红肿,甚则牵引头痛,腮颊肿痛,或见牙龈出血或溃烂,极大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以牙痛就医者多见,赵继福教授自拟牙痛方即主要适用这两种证型的牙痛。

2 前人治疗牙痛经验及方法简介
牙痛是常见病、多发病,在中医典籍、文献记载中治疗的方法颇多,各有所长,疗效确切。

⑴针刺疗法:针刺治疗牙痛有较好的疗效,在治疗时须注意辨经论治,上牙取足阳明胃经穴,下牙疼痛则取手阳明大肠
作者简介:于宏娜(1975.10—),女,本科,主治医师,研究方向:针灸临床医学。

经穴,并配合局部用穴以通经止痛。

针刺对实火牙痛,尤其胃火牙痛有特效[11]。

⑵放血疗法:点刺放血对火邪牙痛有很好疗效,也须分经辨证取穴,可取厉兑、商阳、少商等穴[12]。

⑶艾灸疗法:艾灸对于头面部疾病如牙痛有较好的疗效,古人多用艾灸治疗牙痛[13]。

《灸法秘传》记载:“倘颊肿牙痛,灸风池。

”《医心方》:“牙疼方,灸浮白穴,在耳后入发际一寸。

”《针灸逢源》:“一治牙痛,于耳前鬓发尖内有动脉处,随病左右,用小艾炷灸五七壮,神效。

”⑷中医中药:中药治疗牙痛在古代典籍中记载较早,文献中记载的方剂、案例也较多,比较有代表性的方剂有清胃散、玉女煎,疗效确切,得到广泛应用。

⑸民间验方:治疗牙痛的民间验方较多,疗效也较好。

如生地15 g,地骨皮15 g,茶叶少许,水煎服治疗胃火牙痛[14];用蒜泥涂抹在纱布上,贴敷内关穴治疗风火牙痛[15]。

3 古代治疗牙痛经典方剂
清胃散和玉女煎是古代治疗牙痛的常用方剂,应用较广。

清胃散出自金代李东垣著作《兰室秘藏》[16],主治胃火牙痛之证,有清胃凉血之效。

清胃散组成:生地6 g,当归6 g,丹皮9 g,黄连6 g,升麻9 g[17]。

方用苦寒之黄连清泻胃府之火,配伍升麻清热解毒,宣达郁遏之伏火。

生地凉血滋阴,丹皮凉血清热。

当归养血和血。

[18]李东垣在《兰室秘藏》中指出:“治因服补胃热药,致使上下牙疼痛不可忍,牵引头脑,满面发热大痛。

足阳明之别络入脑,喜寒恶热,乃是手足阳明经中热盛而作也,其齿喜冷恶热。

”清代汪昂《医方集解》在清胃散原方的基础上增加了石膏,主治胃中有积热所致头痛、牙痛重证。

[19]清代吴谦《医宗金鉴》收载的《杂病心法要诀》中的清胃散主治:“骨槽风、牙疳疮。

”方论后附:“骨槽风:牙龈红肿、连颊硬肿痛、牙龈腐乱、出脓血也。

[20]牙疳疮是溃后肿硬不消、出臭血而不出脓水也。


玉女煎由明代张景岳首创,[21]为清泻胃火、滋阴增液之良方。

原方出自《景岳全书》,也是治疗牙痛的常用方剂,主治胃热阴虚证,治以清胃热,滋肾阴。

玉女煎组成:石膏15~30 g,熟地9~30 g,麦冬6 g,知母5 g,牛膝5 g[17]。

方中石膏清泻胃热。

熟地滋肾阴,益精填髓。

知母助石膏清胃泻火,又助熟地滋阴润燥,生津止渴。

麦冬清热养阴。

牛膝导热而引血下行。

清代《温病条辨》中加减玉女煎、竹叶玉女煎以及近现代《推拿抉微》中加味玉女煎皆将原方中的熟地改为生地,偏重于生地清热之功而非熟地滋阴之效,从而用于治疗临床气血两燔、妇女温病或实火牙痛等热证[22]。

4 赵继福教授自拟牙痛方方剂组成及方解
赵继福教授根据胃火牙痛及风火牙痛病因病机,结合自己多年临床实践经验在清胃散和玉女煎基础上自拟牙痛方,并随证灵活加减,取得显著疗效。

既继承了前人经验,又有独到之处。

方剂组成:双花25 g,桔梗20 g,黄芩15 g,当归15 g,丹皮15 g,升麻10 g,薄荷10 g(后下),生地25 g,青皮25 g,防风25 g,荆芥10 g等,热盛者重用生石膏30 g(先煎),便秘者加大黄10 g(后下),枳壳10 g,水煎服,每日一剂,早晚饭后半小时分服。

赵继福教授针对胃火牙痛和风火牙痛都有“郁火”的病机,自拟牙痛方在前人经验基础上,又进一步有所发展,以祛风泻火,透热解毒,滋阴凉血为治则,疗效显著。

“火郁发之”是《黄帝内经》提出的治疗大法之一[23]。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记载:“帝曰:善。

郁之甚者治之奈何?歧伯曰: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

”气机的升降出入是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气机运行不利,郁而化火,热邪伏于体内不得透发,需用“火郁发之”之法。

“发之”即宣发、发泄之意。

张景岳解释说:“发,发越也,凡火郁之病,为阳为热之属也,……凡火所居,其有结聚敛伏者,不宜蔽遏,故当因其势而解之、散之、升之、扬之,如开其窗,如揭其被,皆谓之发,非独止于汗也”[24]。

火郁必先解郁、疏利、宣泄、清扬之法[25]。

方中重用双花清热解毒,散痈消肿,兼有透营转气之功,配伍薄荷辛凉透表,疏散风热。

朱丹溪认为:“凡火盛者,不可骤用凉药,必用温散。

”[9]故以荆芥、防风辛温之品发表散风,轻扬透散,以发其郁热。

防风为风中之润剂,《本草求真》云:“宣散风邪,用以防风之必兼用荆芥”[26]。

荆芥、防风、双花、薄荷,辛温、辛凉之品共用,以解表散风,开达腠理,使邪有出路,透邪外出。

黄芩苦、寒,归肺、胃、胆、大肠经,泻火解毒。

生石膏辛甘、大寒,清泻阳明胃火。

近代医学家张锡纯认为:“石膏,其性凉而能散,有透表解肌之力,为清阳明胃腑实热之圣药,无论内伤、外感用之皆效,即他脏腑有实热者用之亦效。

”[27]故有人认为石膏是治胃火牙痛头痛圣药。

[5]升麻辛、甘、微寒,归肺、脾、胃、大肠经,清热解毒,尤善清解阳明热毒,且升而能散,可宣达郁遏之伏火,有“火郁发之”之意,与黄芩、石膏配伍,则泻火而无凉遏之弊,散火而无升焰之虞,以泻阳明郁火,透热解毒,兼为阳明引经之药。

桔梗,《本草求真》载:“桔梗系开肺气之药,可为诸药舟楫,载之上浮,能引苦泄峻下剂。

”用之宣开肺气,载药上行。

生地、丹皮清热凉血,养阴散瘀。

当归养血活血。

大黄配伍枳壳泻热通便,取釜底抽薪之义。

重用青皮理肝和胃,既可疏肝导滞以防郁热并胃火上升,又可和胃而防石膏过寒伐胃之弊。

[28]诸药合用,气血双清,内郁之火得以清透,热毒得解,气机得布,又滋阴养血活血,邪祛而正不伤,共奏清透阳明火邪,散风消肿止痛之功效。

5 医案举隅
病案一:桂某,女,58岁,2019年6月15日初诊。

因头晕3d来诊。

现症:头晕,头痛,咽痛,牙龈肿痛,胃脘部不适,神疲易困,纳差,大便频多,眠差。

查:BP 110/70 mmHg,咽部充血。

舌质暗红,苔薄黄,脉滑数。

方药:双花25 g,桔梗20 g,黄芩15 g,当归15 g,丹皮15 g,升麻10 g,薄荷10 g(后下),生地25 g,青皮25 g,防风25 g,荆芥10 g,生石膏30 g(先煎),大黄3 g(后下),枳壳15 g,焦三仙各15 g,莱菔子20 g。

7付,冲服,每日一付,早晚饭后半小时服用。

6月23日二诊:无牙龈肿痛,无头晕头痛,无咽痛,胃脘部不适缓解,出现左侧下腹部胀满,鼻子酸痛。

脉象转为弦象。

方药:气滞伤食方[29]。

7付,冲服,每日一付。

患者药后未再复诊。

随访诸症悉愈。

病案二:张某某,女,66岁,2019年12月16日来诊。

因牙痛1周来诊。

现症:牙痛,舌头不适,口干口苦,胃不胀,排便有便不净感,纳差,眠差。

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方药:双花25 g,桔梗20 g,黄芩15 g,当归15 g,丹皮15 g,升麻10 g,薄荷10 g(后下),生地25 g,青皮25 g,防风25 g,荆芥10 g,生石膏30 g (先煎),大黄10 g(后下),枳壳15 g,龙胆草10 g。

3付,冲服,每日一付。

患者药后未复诊,随访牙痛消失,舌头不适及口干口苦明显减轻。

按赵继福教授诊治疾病重视病因病机,治病求本。

病案一,患者牙龈肿痛,证属阳明经热盛,兼有风热表邪,为风火牙痛,故患者头晕头痛,咽痛,牙龈肿痛,胃脘部不适等诸症,赵老师以自拟牙痛方加大黄3 g,枳壳15 g,焦三仙各15 g,莱菔子20 g治疗,因患者无便秘,且胃脘部不适,纳差,大便频多,大黄苦寒恐伤胃气,故只给予小剂量,取清泻阳明热邪之义。

以枳壳、焦三仙、莱菔子消食导滞、行气宽中除胀。

一周后诸症明显缓解,牙痛消失,获得显效,再以气滞伤食方调理气机善后,病人痊愈。

病案二,患者牙痛属胃火牙痛,兼有肝胆火,故以自拟牙痛方加大黄10 g,枳壳15 g以泻热通便。

因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为肝胆火上炎之象,故以龙胆草10 g泻肝胆火,患者3付药后牙痛消失,余症亦明显减轻,疗效甚佳。

6 结语
胃火牙痛、风火牙痛都有“郁火”病机,宣发郁闭是治疗关键之一,“火郁发之”实为给邪气以出路。

赵继福教授深谙牙痛病因病机和脏腑生理功能,在多年临床实践基础上,结合前人经验,通过外透、内清、泻热为法,使郁火得以透散、清降,扩充了清胃散治疗牙痛中“火郁发之”的内涵,并注重疏肝理气,调畅气机,重用双花清热解毒,散痈消肿,兼透营转气,体现了赵老师用药的独到之处。

赵老师应用自拟牙痛方在临床上灵活运用,效果甚佳,常常2~3付即愈或明显好转。

同一证型的其他病症,亦有用之,屡获效验,扩大了治疗范围。

中医治疗牙痛的方法较多,中药、针刺疗法、放血疗法、艾灸疗法、穴位贴敷疗法、民间偏方等等,不一而足,其中不乏效果立竿见影者。

尽管方法不同,都是紧扣疾病的病因病机,根据脏腑经络理论分经辨证论治。

《玉龙歌》载有“头面纵有诸般证,一针合谷效通神”。

合谷穴为手阳明大肠经原穴,与手太阴肺经相表里,与足阳明胃经同名,在运用同名经取穴和表里经配穴针刺治疗风热感冒、胃火牙痛时均已得到广泛应用[30]。

放血疗法亦是分经论治,紧扣刺血泻热的机理。

都与中药的治则治法有相通之处。

也验证了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理论。

赵继福教授重视辨证论治,强调中医看病是整体观,常说中医临床医生不应只局限会看几个疾病,把握病因病机,辨证准确,很多疾病就会取得很好效果。

牙痛虽是小病,自拟牙痛方的显著疗效却充分体现了赵继福教授临床治病的辨证论治思想和整体观念。

赵继福教授善于继承前人智慧经验又不断创新,师古而不拘泥于古的精神,值得后辈学习。

参考文献
[1] 何威, 曹亚丽.赵继福教授豨莶草方加减在中风病
中的应用[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6, 3(17):
3518-3519.
[2] 廖显军.玉女煎加减治疗各类型牙痛[J].现代中医药,
2011, 31(3): 37.
[3] 吴权国.牙痛汤治疗胃火牙痛50例[J].湖北中医杂志,
1984, 6(5): 56.
[4] 骆如, 孙新国, 秦令莲.中西医治疗风火牙痛临床研
究[J].医学研究通讯, 2003, 22(4): 17.
[5] 李德时.石膏在临床上的应用体会[J].辽宁中医杂志,
1981, 24(9): 44-46.
[6] 陈靖雯, 韩敬端, 林炜基, 等.基于“阳明主面”从阳
明经脉论治红斑狼疮[J].环球中医药, 2020, 13(1):
119-121.
[7] 左大鹏.三才封髓丹治疗虚火牙痛96例[J].现代中西
医结合杂志, 2008, 17(8): 1199-1200.
[8] 郑闪闪, 田雅云, 梁磊.“标本同治”法治疗胃火牙痛
初探[J].中国中医急症, 2020, 29(3): 545-546.
[9] 都紫微, 吕冠华.从“火郁发之”论治牙痛[J].中医药
临床杂志, 2017, 29(3): 360-361.
[10] 石学敏, 王玲玲, 梁繁荣, 等.针灸学[M].北京: 中国中
医药出版社, 2007: 304.
[11] 朱福生.针刺治疗牙痛的临床体会[J].针灸临床杂志,
2002, 19(8): 39.
[12] 奉云昌.刺血治疗火邪牙痛的体会[J].四川中医, 1985,
4(9): 52.
[13] 陈莉, 张英.针灸治疗牙痛临床研究进展[J].上海针灸
杂志, 2015, 34(5): 483-486.
[14] 陆春林.治牙痛验方[J].农技服务, 2001, 18(1): 49.
[15] 王保成.根治风火牙痛良方[J].农村新技术, 2004, 22
(9): 46.
[16] 张琦, 黄嘉怡, 钟宛凌, 等.经典名方清胃散的特征图
谱及煎煮工艺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 2020, 45(23):
5607-5613.
[17] 段富津, 李飞, 尚炽昌, 等.方剂学[M].上海: 上海科学
技术出版社, 1995: 87-88.
[18] 李东垣.兰室秘藏[M].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1: 43.
[19] 汪昂.医方集解[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 372.
[20] 吴谦.医宗金鉴[M].沈阳: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 413.
[21] 明·张介宾.景岳全书[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 997
[22] 曹旖岚, 杨蓉, 夏振江, 等.玉女煎的用药历史沿革及
及其质量评价方法初探[J].中国药师, 2021, 24(7):
343-348.
[23] 张严亓, 展照双.从栀子豉汤探析“火郁发之”[J].山东
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 45(2): 178-182.
[24] 王靖怡, 高嘉良, 王阶.“火郁发之”探微[J].中医杂志,
2019, 60(13): 1081-1084.
[25] 尉万春, 颜文强, 邱模炎, 等.赵绍琴温病学术思想撷
要[J].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0, 35(8): 3906-3908. [26] 王静宇, 谭东宇, 康伟聪, 等.国医大师李士懋先生“火
郁发之”常用药对探析[J].时珍国医国药, 2019, 30(4):
988-989.
[27] 周志学.石膏的性状及其临床应用[J].吉林中医药,
1987, 9(2): 29-30.
[28] 支明, 支红, 董庆平.加减清胃散治疗风火牙痛2例[J].
包头医学, 2004, 28(4): 46.
[29] 熊丽辉, 张晶, 赵书彬.赵继福运用气滞伤食方治疗
难治性胃脘痛[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 35(5):
839-841.
[30] 彭易雨, 彭瑛, 孟海婷, 等.浅谈“面口合谷收”的理论
基础与临床应用[J].针刺研究, 2021, 46(1): 84-86.
(收稿日期:2022-03-15)
[3] 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CL02:医学
实验室质量和能力认可准则.
[4] 余文辉, 张春雷, 杨小红, 等.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
βHCG分析灵敏度验证实验的建立与评价[J].中华生
物医学工程杂志, 2014, 20( 6): 441-445.
[5] Medicare.Medicaid and CLIA programs; regulations
implementing the Clinical Laboratory Improvement
Amendments of 1988-HCFA.Final rule; correction[J].Fed
Regist, 1993, 58( 177) : 48323.
[6] 王驹, 蔡兴权, ,蔡坤.临床血常规检测误差影响因素
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6, 13(2): 220-221, 224. [7] 佟静.血常规检验在贫血鉴别诊断中的应用效果及血
红蛋白含量、红细胞平均体积影响分析[J].航空航天
医学杂志, 2021, 32(2): 145-146.[8] 顾庆华.血常规检查在炎症性肠病活动性中的诊断价
值[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1, 15(4): 83-85.
[9] 付俊玲.分析血常规检验过程中的误差原因以提高检
验质量[J].中国实用医药, 2015, 10(21): 55-56. [10] 周丹, 许煊.检测炎症指标作为川崎病的早期诊断及
冠状动脉扩张高危因素探讨[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15, 43(11): 37-39.
[11] 张亮, 吴振安, 付慧哲.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白细胞分
类计数与手工分类计数结果一致性的比较分析[J].中
国临床医生杂志, 2016, 44(4): 96-98.
[12] 欧阳贵平, 谢香萍, 陈有华.两台全自动血细胞分析
仪新鲜血白细胞分类检测结果直接比对的可行性分
析[J].实验与检验医学, 2020, 38(2): 260-262, 276.
(收稿日期:2022-04-28)
(上接第89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