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常用的表现手法(附阅读训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常用的表现手法(附阅读训练)
初中语文常用的表现手法(附阅读训练)
知识整合
一、象征: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点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这种以物征事的艺术表现手法叫作象征。

象征手法,一般常见于散文作品,尤其是抒情散文作品中。

象征手法包括象征体和本体两个方面,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必须要有内在联系,这种联系依靠XXX建立,就是从一事物想到与之有一定联系的别的事物,也就是从本体想到象征体的相似点、相近点,从而使抽象的思想、意义、概念形象化、具体化。

例如在高尔基的散文《海燕》中,作者由海燕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它们在大海上飞翔的雄姿,表现了乐观的激情和胜利的信心,由此作者联想到与无产阶级革命者的"英勇无畏"有着相似点。

答题公式: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感情;使所要表达的意思更加含蓄深刻,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二、直抒胸臆:直率地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直接抒情就是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直接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文章笔法。

例如:XXX《梦游天姥呤留别》的中心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三、想象: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

作用是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生动,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增添艺术感染力。

根据想象的创造性程度的不同,又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根据别人的描述或图样的示意,在脑中形成客观上已存在的,但自己没见过的事物形象叫再造想象。

不依现成的描述或图样独立进行的想象叫创造想象。

幻想是与个人愿望相结合并指向未来的想象。

它是创造想象的非凡形式。

比方:“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XXX的《望洞庭》)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述,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4、XXX: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性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

作用是厚实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饱满,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

例如:“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XXX。

不知XXX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XXX《咏柳》)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运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一改XXX抒离情的象征义。

想象与XXX就像一对亲兄弟,它们相似却不相同。

它们的相似点都是想,XXX是想起联系干系的事,而想象则是重新组合编排脑筋中的形象、材料,创造出新的内容来。

五、对比: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

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

对比的作用如下:
1、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揭示本质;
2、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3、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六、衬托: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修辞手法。

正衬: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高的」衬托「更高的」,用「好的」衬托「更好的」。

例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
XXX送我情。

(《赠汪伦》唐李白)反衬: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矮的」衬托「高的」。

例如:他的年纪小,器量可大。

答题公式:可以突出主体事物的特点,强调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增强语气,使意义明显。

衬托与对比的区别:
1、衬托有主、宾之分,陪衬事物是为被陪衬事物效劳的,是为了突出被陪衬事物的。

比较是表明对立现象的,两种对立的事物是平行的并列干系,并无主、宾之分。

2、衬托描写的是两个事物;
对比可以是两个事物,也可以是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

3、衬托的修辞效果主要在于突现正面或反面事物,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深化文章的中心思想。

即俗话所说的"红花还须绿叶扶"。

对比的修辞效果主要是用比较的方式提示事物的本质,使好的显得更好,使坏的显得更坏。

让人们在比较中鉴别,给人们留下深刻而鲜明的印象。

七、烘托:借描写环境或特定的气氛,表现人物的一定情绪。

例如:鲁迅小说《故乡》开头对故乡冬景的描写,对人物
凄楚的心理和主题有渲染的作用。

是一种从侧面渲染来衬托主要写作对象的表现技法。

八、虚实结合:所谓“虚”,是指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的部分;所谓“实”,是可以通过视觉、听觉等感受捉摸到的部分,是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景。

虚实结合是指文学作品中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

答题公式:将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以实衬虚、以虚衬实,鲜明地描画人物的性格,凸显事物、景物的特性,突出主旨。

九、欲扬先抑:先表达对所描写的事物或人的不满之情。

然后,一般来说,总是在一两件小事中,突然转变了看法。

但在转变过程中,情感自然,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扬”,是指褒扬、抬高。

“抑”,是指按下、贬低。

“扬”与“抑”:在艺术上都是一种强调手段。

古人做文章强调"蓄势",讲的也是欲扬先抑、先抑后扬的道理。

答题公式:
1、先写,再写,显示一种变化的节奏美,使文章情节曲折动人,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2、造成鲜明比较,使人物形象愈加饱满,情绪表达愈加充沛。

3、如果在文章最后面出现“扬”,还可以起到卒章显志的作用。

十、以小见大:即通过小事可以看出大节,或通过一小部分看出整体。

在写作中指对形象进行夸大、取舍、浓缩,以独到的想象捉住一点或一个局部加以集中描述或延长放大,以更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

比方:鲁迅先生的小说《一件小事》,XXX《蝉》,XXX《贝壳》,XXX《老王》,XXX《一千张糖纸》。

答题公式:捉住看似平凡细小却包含典型意义和生活哲理的小事,突出特性,表达的感情。

感人且具有社会意义。

十一、正、侧面描写相结合:塑造人物时,将正面描写(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与侧面描写
(环境和他人反应、评判)一同应用。

侧面(间接)描写答题公式:侧面烘托出该人物的性格、品行和技能,使文章结构更加集中紧凑,表达更为简洁精炼。

正侧面描写结合答题公式:直接和间接描写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十二、动静结合答题公式:对事物、景物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突出的特点,表达的感情。

【现代文阅读训练】
母亲我狗
XXX我极怕狗。

现在想来,虽称不上是“谈狗色变”,也确有些“说狗心寒”,对狗的怕简直甚于想象中的鬼怪。

每到夜间,远处的几声狗叫都能把我的心吊起来,好长时间才在母亲的细语柔抚下慢慢落下去。

邻居大婶也来劝母亲:“别让大水上了吧,就弟兄一个,他爹又不在家,万一有个好歹咋向他爹交代呢?”母亲母亲笑着谢了大婶,摸摸我的头说:“我送他,学不能不上啊。

”大婶瞪了母亲一眼:“你,能行吗?”母亲顿了一下,点颔首。

第二天早上,我一觉醒来,发现母亲已点着灯在忙碌了。

“五点半了,起来吧。

”母亲见我醒了,转身为我打来洗脸水。

待我洗好脸,她到院里找了一根木棒拿在手中,夹上我的书包,然后拉上我:“走吧”。

摸了摸母亲手中的棍子,拉着母亲的手我顿时觉得安全多了。

到了那个村子,我的心也不再那么恐惧了,只是紧紧地攥着母亲的手。

母亲紧张地盯着周围,象是怕狗突然从暗处扑上来似的。

忽然,我感到母亲的手湿漉漉的,有些发抖,我抬头看着母亲,母亲赶忙俯下身拍拍我的头:“洪水,别怕!有妈在,XXX不敢来的”。

我便象置身于一把保护伞下似的,心慢慢的安稳下来。

以后,母亲每天早晨起床后总是先把我送到学校,然后再回去作饭。

几年过去了,有一次同大婶闲谈,一句话说得我心猛的一颤:母亲对狗的怕其实一点也不亚于我!她小时XXX被狗咬得差点丢了命。

母亲那湿漉漉的颤抖的手在眼前一闪,我真想跑到正忙碌的母亲身边,抱住她大哭一场----为她那颗受苦受累还经常受着惊吓的赢弱的心!
如今我已不再是那个怕狗的小孩子了,而母亲依然很怕狗。

一、文章多次写到母亲湿漉漉的手,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这样写有甚么作用?(4分)
二、如何分析母亲这一人物形象?请举例说明。

(4分)
答案:
1、不仅写出了母亲怕狗,更衬托了母亲对“我”的关爱。

分析:考查表现手法。

结合后文得知“母亲湿漉漉的手”是因为母亲怕狗其实一点也不亚于“我”,母亲的这一特征更衬托了母亲对“我”的关爱。

2、母亲是胆小的,她怕狗;但为了孩子,母爱的驱使下,能够战胜自我,又是胆大的。

大碗和小碗
①表哥六岁的时候,姑母因病死,给姑父留下大笔债务。

八岁那年,姑父再婚。

继母来自市郊农村,带来了六岁的弟弟。

②弟弟娇惯不懂事。

那年头,家里日子过得很紧。

可弟弟老嫌母亲给自己盛的饭菜比哥哥的少,所以常常在饭桌上闹别扭。

③几次吵闹后,弟弟从碗柜里找了只敞口大碗,坚持要母亲用大碗给他盛饭菜,不然就不吃饭。

继母心疼地望着XXX 似的弟弟,答应了,不过开出条件:“哥哥也要换只碗。

”第二天在饭桌上,继母将一只新碗递到他手里,笑着冲表哥眨眨眼说:“弟弟小,做哥哥的就让着他点儿。

”弟弟见状,马上将新碗抢过去,和自己的大碗比,一看口径小不少,不吭声了,低头乖乖吃饭。

④虽然觉得继母待他不错,自己也该让着弟弟,表哥心里仍然有疙瘩:在继母心里,亲生的毕竟还是不一样。

⑤厥后,继母死。

上个月,父亲也撒手而去。

那天,表哥到父亲生前住的老房子里收拾,在一堆杂物里,居然看见了那两只他和弟弟儿时的公用碗。

⑥一个念头忽然从心头升起,表哥固然感觉荒唐,还是抑制不住要试试。

他用水把弟弟的大碗灌满,然后将大碗里的水朝自己的小碗里倒,结果,大碗的水倒光了,小碗还剩四分之一没满。

表哥不信,把两只碗平放在桌面再比较,小碗接近直筒形,上下简直一般大,大碗则口宽底窄,而且小碗比大碗高出一截。

这就是两只碗的秘密,如此简朴。

表哥感触奇特,自己怎么到今天才发现。

⑦儿时一家四口围着方桌吃饭的情景又清晰呈现在眼前,继母给父亲盛好饭菜后,再给他和弟弟盛,兄弟俩每人的碗里都是满满的,然后才轮到她自己,末了常常是父亲看到剩下的饭菜少,又将自己的往继母碗里拨。

记忆中的这一幕顿时变得好温馨,好动人。

⑧于是,表哥和弟弟约好,接下来的星期天,带上各自家人,还有那两只碗,到郊外给父母扫墓。

⑨世间有一种无私的爱,因其质朴,因其不事张扬,不求回报,有时即便被爱者也难以觉察,甚至产生误解。

但是,爱毕竟是爱,终究有那么一天,这种爱,这种无私会被感觉,被认可,被传递,人的心灵也得以滋润、温暖和净化。

三、读一读文段③的画线句子,揣摩继母当时的心理活动,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描述。

四、品读文段④和文段⑦,说说表哥对继母的情感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从写作技巧上看,这是一种什么方法?
5、文段⑥对表哥丈量大小碗容量的过程写得非常详尽,请说说这样写的目的是甚么?
七、说说最后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6、文章对继母着墨不多,但继母的形象却呼之欲出。

请用简洁的言语说说继母是如何的一个人。

答案:
1.瘦得可怜,应当让他多吃点;然而手心手背都是肉,大儿子虽是继子,毫不能缺失了对他的爱。

(意思贴近即可)
2.由不信任、存在偏见,到感到温馨、被感动。

先抑后扬的方法。

3.侧面反映继母当时为了让表哥多吃些饭而用心良苦。

继母也肯定仔细丈量过两个碗的大小,选出貌似小实则大的碗给表哥用。

4.心胸宽广;心地善良;大爱无痕,用一片真情营造着家庭的温馨。

是一个令人崇敬的伟大母亲。

(能答出心地善良、具有博大爱心即可)
5.挖掘文章内涵,提炼文章主题;或点明中心思想。

【诗歌鉴赏】
XXX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代:XXX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译文:在XXX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要颠末五溪。

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风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

背景:这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大概作于公元753年(XXXXXX十二载)。

当时XXX从XXX被贬为龙标县(今湖南省黔阳县)尉,XXX在扬州听到好友被贬后写下了这首诗。

《新唐书.文艺传》载王昌龄左迁龙标尉(古人尚右,故称贬官为左迁),是因为“不护细行”,也就是说,他的得罪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由于生活小节不够检点。

在《芙蓉楼送辛渐》中,XXX也对他的好友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XXX在玉壶。

”即沿用XXX《白头吟》中“清如玉壶冰”的比喻,来表明自己的纯洁无辜。

XXX在听到他不幸的遭遇以后,写了这一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从远道寄给他,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赏析题:
1、第一句选取了“杨花”与“子规”两个意象,有什么作用?
2、“我寄愁心与XXX直到夜郎西”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1、于景物独取流落无定的杨花(柳絮)、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符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

杨花与子规两个意象的作用是:点明时令,点明主旨,营造基调气氛。

择取两种富有地方特征的事物,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

杨花即柳絮。

子规是杜鹃鸟的别名,相传这种鸟是蜀XXX的精魂所化,鸣声异常凄切动人。

XXX为湘黔交界处的辰溪、酉溪、巫溪、XXX、沅溪;在唐代,这一带还被看作荒僻边远的不毛之地,也正是XXX要去的贬所。

读了这两句诗,人们不难想象出:寄游在外的诗人,时当南国的暮春三月,眼前是纷纷飘坠的柳絮,耳边是声声子规鸟儿的悲啼,此情此景,已足以使人心生悲凉,更何况又传来远方老友的不幸遭贬的讯息,又怎让人不为友人担心、忧愁?
杨花象征离别与流落,子规啼声悲痛。

2、应用你拟人的修辞方法,赋予玉轮以人的情绪,将玉轮人格化,表现了对朋友被贬的同情与关怀,也表现了诗人与朋友的友谊真挚深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