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钢琴作品《夕阳箫鼓》的美学特征与情感内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钢琴作品《夕阳箫鼓》的美学特征与情感内涵
罗 洋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实力的综合增强,我国群众对于精神层次的追求也逐渐显露出其“专业性”以及
“综合性”的特点。

在精神追求当中,钢琴是我国群众接受层次最广的一项艺术。

应用钢琴不仅可以演奏出优
美的音乐,同时借助作品还可对我国群众的整体审美进行有效提升。

本文将就钢琴作品《夕阳箫鼓》的美学
特征与情感内涵展开分析。

阐述《夕阳箫鼓》的音乐内容,并对其进行逐段分析,探讨《夕阳箫鼓》的美学特
征,深刻感悟自身所具备的音乐内涵。

关键词:钢琴作品;《夕阳箫鼓》;美学特征;情感内涵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罗洋(2000-),女,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学生。

引 言钢琴虽然不是起源于我国的一项乐器,但是却是在我国发展过程当中,应用范围最广的一项乐器。

在整体演奏过程当中,钢琴衍生出了大量的经典曲目。

其与我国民间艺术的融合,使其综合催生出了大量的钢琴改编曲。

例如《撼天雷》、《二泉映月》、《阳关三叠》等,这些曲目与钢琴进行融合后,既保留了我国传统乐曲的特征,又充分运用到了钢琴自身的演奏特点,使二者之间的结合达到有效的应用水准。

在钢琴改编曲目当中,以《夕阳箫鼓》的综合特征最为突出,
《夕阳箫鼓》原本是一首传统琵琶独奏曲,在1820年由清代鞠士林进行谱写。

在演奏过程当中,《夕阳箫鼓》自身的美学特征将通过钢琴乐曲进行流传,与听众有效地达成思想共鸣。

一、《夕阳箫鼓》自身的音乐内容《夕阳箫鼓》的整体结构非常清晰明了,其总共有10个小节,每个小节之间的曲目风格明显不同,自成一派。

在整体表演趋势中,《夕阳箫鼓》具有“引子”、“变奏”、“尾声”等段落,且各段落间的演奏技巧均有所不同。

因此,在整体的情感分析当中,应对每一个小章节进行不同的感受。

《夕阳箫鼓》不同的章节具有不同的内容,要求对钢琴改编的提升也提出了较大的难度。

为了实现整体的提升效果,必须对章节进行相应的理解,以便在后续的钢琴变奏曲当中,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将其与民族乐曲进行有效融合,避免出现“突兀感”。

(一)《夕阳箫鼓》第一段“江楼钟鼓”在《夕阳箫鼓》中的第一段“江楼钟鼓”当中,其作为“引子”部分进行开场。

在演奏过程当中,需要保证整体的旋律呈现流畅性,通过节奏性的乐曲模仿出鼓声,并使鼓声具备一定的层次感[1]。

对于乐曲而言,其“引子”是非常重要的,一首乐曲自身能否对听众进行兴趣激发,产生足够的聆听兴趣,“引子”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在“引子”当中,其主要难点在于反向音节的出现,并在后续的演奏过程中使用不同的装饰音对第二段进行自然演奏。

通过《夕阳箫鼓》的音律,将使整首曲目想要表达出的情感方式具有明显的提升作用,便于
在读者的脑海当中,浮现出美景,激发听众自身的兴趣。

在《夕阳箫鼓》的“江楼钟鼓”演奏当中,演奏者自身必须对手指的力度进行增强,在“第四小节”时使用四、三、二指进行轮换,最后在其二指进行音节站稳,
综合模仿出“萧”的旋律。

同时,在“江楼钟鼓”的描述当中,通过全曲的主导,曲目细致的描绘出了音节当中的优美景色。

在第四行的第一大音阶中,“踏板”必须一直跟进,并在钢琴演奏中逐渐增强,其音阶渗透效果主要集中在第一段演奏当中。

演奏者自身也必须注意乐曲的划分与音色的处理,进行有效转换,达成完美的情感渗透。

(二)《夕阳箫鼓》第二段“月上东山”
在进行《夕阳箫鼓》的第二段演奏过程当中,需要对“月上东山”进行分析,了解“月上东山”所要描写的景色[2]。

在演奏过程当中,需要保证整体旋律宛如波涛般前进,对于演奏者的右手,用手指部位在钢琴琴键
当中进行“滚轮”的动作。

同时将自身所有的力度进行调整,在右手处进行音节转换,与前面的音律相比,音
节转换当中需要用到“头”与“尾”之间的连接,使整体音调“轻盈”、“委婉”、“动听”。

保证听众在聆听的过程当中,体会到乐曲所勾勒出的美丽景色。

例如,明亮的月亮在云影之中移动,意境深远,令听众浮想联翩。

(三)《夕阳箫鼓》第三段“风回曲水”
在《夕阳箫鼓》的演奏当中,此段与“江楼钟鼓”、“月上东山”相比,其整体的节奏明显加快,在情绪表现下较为活泼。

通过镜头,可以有效的帮助听众在脑海中形成构思,达成“意境”的转变[3]。

在整体的结构调整中,为了保证听众可以通过音律感知到乐曲想要渗透的景色,在演奏过程当中需要演奏者用听力进行判断。

并通过手指的动作,强化旋律保证,使每个音节具备自身的表现力。

在第“13小节”以及第“14小节”当中,演奏者通过琴键对两次颤音进行演奏。

例如,左手可以利用音节表现出活跃的气氛,在弹奏过程当中,手指要保持分离,避免分离距离不大导致的模糊不清,为了保证弹奏的整体准确性,在练习当中需要练演奏者配合“数数练习”。

在“数数练习”中,演奏者需要进行“1——2——1”或“4——2——4”的节奏,进行乐曲单元小结的练习。

为了保证整体的练习效果,可以使用节拍器辅助。

同时,演奏者可使用录音设备对其演奏结果进行录制,并在演奏结束后,进行重复聆听,找出其中的不足之处,以便后续进行改正。

(四)《夕阳箫鼓》第四段“花影层叠”
在第四段“花影层叠”当中,《夕阳箫鼓》对此段的设定是有一个“从上倒下”的重要音符,这个重要音符可将其称作为“la”[4]。

作为一个“由强至弱”的效果,在钢琴演奏当中,需要根据原有曲谱进行延伸。

但需注意的是,在延伸过程当中,必须保证其与原有琴谱的连接性,避免脱离原有琴谱,导致整首乐曲的表现应用力不足。

例如,在整首乐谱的“第一小节”和“第二小节”之间,
“第二小节”要求演奏者使用颤音进行演奏;而在“第二小节”和“第三小节”之间,同样要求演奏者对“第三小节”使用颤音技术进行演奏。

但在“第五小节”当中,就需要演奏者自身继续保持平稳,便于与接下来的音节进行有效连接。

在“花影层叠”的高潮处,整首曲目必须保证音量的“洪亮”要求,演奏者在音符弹奏时要将全身的力度拿捏准确,确保整体具备充分的情感爆发力。

(五)《夕阳箫鼓》第五段“水深云际”
在这段旋律当中,其乐曲的主题旋律需要基本保持不变,但整体更倾向于宏观艺术发展[5]。

因此,其通过富有动态的格调将保证整首曲目的演奏调性。

在曲调的
演奏过程当中,在键盘内奏出具有深厚低沉的感觉,促使听众通过聆听,可以有效的联想起江水推动,海面连绵不绝的景色。

演奏者在演奏过程当中,自身的弹奏速度必须要放缓,在连接部分降低整体的演奏力度。

例如,从整首乐曲的“第12小节”处,在右手边进行一系列的装饰音。

通过优美动人的旋律,保证整体的色彩明亮。

为了帮助演奏者自身的更好的进行演奏,演奏者可进行综合幻想,如想象出水鸟在天空飞翔,在浪花中嬉戏的景色。

并在后续的演奏中,将不同的景色进行完美融合,对整体的艺术情感进行综合表现。

此外,在“第12小节”到“第16小节”当中,在每一个小节演奏过程中,演奏者自身都必须通过一个长的踏板来保证旋律整体的清晰度。

(六)《夕阳箫鼓》第六段“渔歌唱晚”
“渔歌唱晚”又称为“渔舟唱晚”,这首曲目是我国的经典曲目,其在《新闻联播》后的《天气预报》当中被完美应用[5]。

经过数十年的广而告之,已经成为了我国代表性的乐曲。

在渔舟唱晚的演奏当中,由于钢琴与琵琶具有本质上的区别,因此,需要演奏者在“第三小节”处使用半拍给人以一种“空间感”,使整体曲目轻松活泼。

在旋律中,模拟出渔夫一边摇桨一边歌唱的感觉。

此外,在整体的应用或演奏过程当中,尽量使整体音符调皮可爱。

例如,在第一行“第四小节”当中,需要进行一至两个重复音的连接。

而左手紧跟快速音符,模拟船上众人进行和声的场景。

通过连续演奏,将“渔舟唱晚”当中的和谐气氛进行展现。

在“第12小节”至第“16小节”以及“第33小节”中,必须保证整体音节的紧凑,无需演奏者停留过多时间,以免出现“断层感”。

需要注意的是,在《渔舟唱晚》的钢琴变奏曲中,为了帮助演奏者更好地熟知第六章节,可以将其旋律与新闻连播改编的旋律进行连接,通过钢琴模拟出基本音符,随后在钢琴变奏曲当中融入新的细节,实现全面提升。

(七)《夕阳箫鼓》第七段“洄澜拍岸”
在《夕阳箫鼓》中,“洄澜拍岸”的演奏技巧需要逐渐加快,在演奏过程中,需要保证整体的演奏技巧更有“柔韧性”,对演奏者自身的技巧产生了更高的要求[6]。

在弹奏中,将整体的声音进行“绷紧”处理,综合有效的保证整体演奏效果。

同时,在演奏中,第一行右手谱面上的奏法,必须将其进行“保持音”和“小连线”。

在钢琴弹奏中,将这些音节当中的具体动作进行展示,其整体速度保证了集中的加快。

例如在钢琴演奏中,从“第3小节”开始,到“marcato”这段速度变上板。

在演奏中,将整体的节奏感进行准确把握。

此外,在整体
的音节中,演奏者的演奏技巧需要保证弹得稳定、扎实。

(八)《夕阳箫鼓》第八段“棹鸣远濑”在《夕阳箫鼓》第八段“棹鸣远濑”当中,此阶段所描述出来的景色为石板上流动的水声。

因此,在这段音乐当中,必须通过钢琴演奏出江面上摇船的声音以及水流的声音[7]。

在乐曲开始前,需要演奏者在钢琴琴键当中进行一次急促的滑动,模拟船在行驶的过程当中整体的运作速度。

同时,演奏者自身必须保持对“第三小节”的处理。

例如,在进行“第三小节”的弹奏当中,对于左手上板的旋律必须保证清晰,对于音符部分,保证整体的干净利落。

从六个音中,开始进行弹奏,避免只顾右手不顾左手的缺陷,使整体的旋律均匀。

(九)《夕阳箫鼓》第九段“欸乃归舟”在《夕阳箫鼓》的演奏过程当中,第九段“欸乃归舟”是全片的高潮段落,整体结果最为重要[8]。

因此,在演奏过程当中,需要演奏者自身掌握旋律的结构,在曲调当中,尽量做到紧凑有力,通过乐曲激发听众的思维审美。

在演奏过程当中,音乐通过琴键之间的传达进入尾声,在乐曲开始前,保证整体动作具有加大环节力量。

并在后续的演奏过程当中,使声音效果集中在踏板处理当中,在速度处理中进行“由快极慢”的整合。

例如,在“第一小节”当中,使用一个伴奏音;而在“第五小节”当中,使用一个短踏板,通过长短踏板的配合,在“第53小节”至“第54小节”当中进行控制。

同时,在演奏过程当中,右手必须形成一个循环,在“第61小节”弹奏结尾,使用弱音踏板进行辅助。

(十)《夕阳箫鼓》第十段“夕阳影里一归舟”在钢琴演奏当中,《夕阳箫鼓》第十段“夕阳影里一归舟”,是整个篇章的总结,同时也是对整体演奏技巧的保证。

通过“尾声”,可以帮助听众了解到音乐自身的独特性以及钢琴演奏当中的魅力,使听众在聆听过程当中形成“轻舟在远处消失”的景色幻想[9]。

因此,在演奏过程当中,需要演奏者从第四小节的旋律进行入手,突出每一段开始的音节。

例如在演奏过程中,在整体的音乐小节进行扩大,需要演奏者从第四小节的旋律进行入手。

从“第五小节”至“第六小节”处,开始逐步减弱,在最后“第11小节”进行最后一声清晰明亮的演奏,突出整体音符的优美性。

二、《夕阳箫鼓》自身的音乐内涵在《夕阳箫鼓》的音乐内涵分析当中,这首曲目主要描绘了夕阳西下,小舟在江面上游荡的景色。

听众在进行聆听的过程当中,通过优美动人的旋律,将体会到渔夫们满载归来,夜晚过后,湖面宁静的气象。

因此,《夕阳箫鼓》在整体构建过程当中,作者进行了展示,通过
自身积累的艺术技法,有效的保证了整体风格柔和淡雅,使听众达到艺术审美以及精神熏陶。

对乐曲中突出的景色进行分析,同样可以得知,作者希望通过乐曲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通过整首乐曲的描写,可以清晰地感知到乐曲是根据一条主线来进行创作的,这条主线便是“水”。

在自然当中,水是最重要也是最纯洁的物质,在春秋时期道家学派当中,“水”便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主导地位。

例如,“上善若水,利万物而不争”便是老子在道德经当中的核心思想。

在我国古典艺术当中,“水”是艺术表达的良好媒介,通过水来进行艺术宣传的例子举不胜举。

除乐曲之外,水在
小说当中也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例如在素有“文化瑰宝”之称的《红楼梦》“刘姥姥二进大观园”当中,妙玉请黛玉以及宝钗喝茶用的水,便是梅花上的雪水与雨水。

由此可见,“水”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自身的“广阔性”与“延伸性”非常之高。

《夕阳箫鼓》利用水的特点进行有效激发。

使听众更好地体会到水描绘的景色之美。

由此可见,《夕阳箫鼓》是我国传统文化与艺术的结晶体。

通过研究《夕阳箫鼓》,并对整体的乐曲进行聆听分析,可以对我国古代文人雅士所关注的艺术提升认知度,有效增强我国居民的整体文艺思想。

三、《夕阳箫鼓》自身的音乐特征(一)《夕阳箫鼓》自身的民族特征在《夕阳箫鼓》的音乐特征当中,其蕴含了一定的
民族特征,与西方音乐相比,西方音乐的节奏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强”与“弱”之间具有明显的界限[10]。

而在西方与东方乐曲的审美形式中,二者之间具有明显差别,无实际体现因素。

在东方音乐当中,《夕阳箫鼓》自身更注重意境的渗透,强化听众通过乐曲领悟相应的美感,纵观整首乐曲,以“散拍子”作为整首乐曲的开始部分,在演奏过程当中具有重新变奏的形式。

(二)《夕阳箫鼓》自身的民族乐器特征《夕阳箫鼓》的原演奏乐器为“琵琶”。

因此,在改变过程当中,考虑到钢琴与琵琶之间具有较大的音色差别,且二者在演奏方式以及表达形式当中亦有不同[11]。

因此,《夕阳箫鼓》乐器当中模仿了一部分的琵琶声音。

例如,在连续“十六分音符”以及连续“四十二分音符”当中,钢琴利用了钢琴系谱法,临摹出了琵琶在弹奏过程中快速、均匀的效果。

此外,除琵琶以外,《夕阳箫鼓》不同的章节对不同乐器的诠释亦不一样,其中包含了古筝等中国古典乐
器。

在演奏过程当中,需要做到演奏者与钢琴、相应乐谱的融合特点。

在整体的演奏过程当中,必须加强自身的理解,做到行云流水,使不同音节与不同音节之间,保持一定的清晰度。

(三)《夕阳箫鼓》自身的民族五声调式特征
我国是一个民族众多的国家,各个民族之间有不同的音乐元素,因此将其与西方音乐相比,钢琴在变奏过程当中必须运用不同的调式,对相应的民族乐曲进行调整。

在钢琴音乐创作当中,必须注重钢琴整体的音色、音域,钢琴的音色以及音域具有一定的“广泛性”。

作为一种精神传达的方式,同时也是丰富我国居民日常生活的文娱运动,必须对其进行整体的改进。

运用钢琴乐曲改编的《夕阳箫鼓》,可以实现我国民族音乐的基础奠定。

在演奏过程当中,将实践与理论进行紧密结合。

《夕阳箫鼓》的成功改编,使得我国民族乐曲具有更加广泛的发展空间,作为一种具有特征性的代表。

西方乐的细腻与东方乐器的意境进行了完美的融合,在整体的创作技法当中,可以有效地起到提升作用。

(四)《夕阳箫鼓》自身的民族化和声特征
在《夕阳箫鼓》的钢琴演奏当中,影响整体风格的因素具有“多样性”的特点。

“和声”便是其中影响力较大的一点。

在作品的演奏过程中,和声可以有效地展现出作品自身的音乐特征。

以西方音乐为例,在西方音乐的创作当中,经常运用到和声。

被我国引进后,西方音乐的和声也受到了我国人民的接受与喜爱,对于《夕阳箫鼓》的演奏应用和声,可保证整个演奏效果具有自身独特的风格,且不失民族特色。

例如,《夕阳箫鼓》的第四章节演奏,我们便能得知在其中运用了大量的中国和声。

在演奏过程当中,其本质与西方钢琴的琴谱具有一定的相似作用,所运用的手法虽然有所不同,但整体变奏形式一致。

从琵琶角度来讲,是“三度重叠”的和弦,但是对于相应的处理以及划分,可以通过钢琴来进行实现。

因此,对于不同细节的处理,必须进行一定的丰富,使用汉族民族五声调式作为主旋律,实现全面的创新突破。

四、钢琴曲《夕阳箫鼓》自身的美学特征
(一)山水文化的整体意境
在钢琴曲《夕阳箫鼓》中,其整体的改编特色是以一定的古筝作为基础。

在演奏当中,钢琴虽然属于西方乐器,但是在《夕阳箫鼓》的改编过程当中,其自身与古筝进行完美融合,将《夕阳箫鼓》的曲目、意境完美的展现出来。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当中,通过山水景色的描写,可以有效地对《夕阳箫鼓》进行一定的感情技法,表达创作者自身的良好愿望。

听众仔细聆听《夕阳箫鼓》,便可亲切体会到其中蕴含的人文情感以及作者想要描述的感情渗透,在整体的欣赏过程里与乐曲合二为一,完成情感共鸣。

例如,听众在欣赏过程当中,在第三小节到第八小节,在脑海里可形成相应的景色:恬静夜晚,微风吹来,万物复苏,花朵透露出迷人的芳香,渔夫们在劳作中进行歌唱等。

通过乐曲对这些美好的景象进行想象,不仅提升了听众自身的想象力,同时,更使听众与整体的想象意境完美结合,将《夕阳箫鼓》的美景进行完美体现。

(二)精神融合境界
《夕阳箫鼓》与其他乐曲具有一定的区别,其自身的十大章节所想体现出来的情感是一种“综合性”的精神,通过整体的结合表现出意境。

在体现《夕阳箫鼓》的钢琴曲当中,乐曲整体的旋律偏向于舒缓、安静的气氛,但又融合了东方的美感,使之与以往的钢琴作品相比,呈现出了不一样的景色。

从宏观角度进行分析,《夕阳箫鼓》体现的是一种综合性的思想。

这与我国古代哲学当中的“天人合一”精神达到了高度吻合,在《夕阳箫鼓》的引子部分,通过“散板”节奏与钢琴的“和弦”替代,将傍晚时分,江岸楼台中的景色通过乐曲刻画的淋漓尽致。

通过整体的整合,给予听众“渗透性”的聆听感想。

在《夕阳箫鼓》的结尾部分,还采用了大量的五度和弦,使整体作品的理解层次以及精神内涵得到了显著提升。

在很大程度当中,提升了《夕阳箫鼓》自身的音乐审美感,将二者实现了有机结合。

因此,对《夕阳箫鼓》的美学特征进行分析,便是《夕阳箫鼓》的创作手法与丰富的审美意境完美融合;更是自然与人类思想的文明融合。

通过钢琴自身的特征,将《夕阳箫鼓》的整体特点进行完美演绎,弱化了人们对东方乐器的不良固有认知。

结 语
综上所述,《夕阳箫鼓》这首经典曲目,不仅是艺术的瑰宝,同时更是乐曲的高峰。

在乐曲创作当中,《夕阳箫鼓》突出了十个综合性元素,如“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渔歌唱晚”、“洄澜拍岸”、“棹鸣远濑”、“欸乃归舟”、“夕阳影里一归舟”。

因此,在钢琴演奏当中,必须对十个标题当中的不同要素进行整体分析。

并在分析过程当中,融合自身情感,与作者达成共鸣,提升整体的演奏效果。

在后续演奏过程当中,通过钢琴自身的音乐特点,对听众进行提升,构建独特的情感世界。

此外,在钢琴自身的发展历史当中,钢琴作品逐渐成为了世界通用的艺术语言,在后续的发展过程当中,钢琴自身不仅需要秉承西方的文化传统,更是要将我国民族的传统元素进行有效融合,使二者进行完美提升。

■参考文献[1] 陈新宇.艺术歌曲钢琴伴奏的美学特征研究[J].北方音乐,2018,(18).[2] 张冬妮.浅析钢琴曲《夕阳箫鼓》的民族特色与演奏特征[J].音乐天地,2019,(08).[3] 燕娲.钢琴作品《夕阳箫鼓》作品分析及触键技巧研究[J].戏剧之家,2019,(01).[4] 陈耀飞.钢琴曲《夕阳箫鼓》分析与文化内涵研究[J].知识文库,2018,(12).[5] 燕娲.钢琴作品《夕阳箫鼓》作品分析及触键技巧研究[J].戏剧之家,2019,(01).[6] 段晓铭.浅析钢琴曲《夕阳箫鼓》民族特色与演奏特征[J].艺术评鉴,2019,(08).[7] 石秦.中国钢琴音乐中的“水”题材作品之探
究——以《夕阳箫鼓》、《平湖秋月》为例[J].音乐创
作,2018,(11).
[8] 郝璐璐.从审美角度谈中国钢琴作品的美学内
涵及其演奏——以钢琴曲《二泉映月》为例[J].北方
音乐,2018,(12).[9] 刘靓.浅析中国钢琴曲《夕阳箫鼓》的创作特
征与演奏[J].中文信息,2019,(07).[10] 文一旋.钢琴艺术作品带来的审美特征研究
[J].北方音乐,2020,(05).[11] 李建忠.关于对钢琴艺术中美学特征与审美
价值的思考探析[J].视界观,2020,(04).
(上接第36页)二是要积极打造虽蕾山歌品牌。

虽蕾山歌作为一种文化产品,本身就蕴含着商业价值,应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盘活虽蕾山歌。

笔者在调研过程中发现,民间有小规模自发的录制山歌音频,翻印、创作山歌文本的商业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发掘了虽蕾山歌的市场价值,传播了虽蕾山歌文化。

与上思虽蕾相比,钦州采茶戏的传承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依靠专门的录制、创编相关影视产品,经过市场的挑选与回馈,大浪淘沙,进一步让采茶戏适应市场需求,从而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

(四)顺应市场发展需要现阶段市场模式运营下的虽蕾山歌未能满足个性化需求,因此,虽蕾山歌产品经营者应拓宽收集山歌渠道,如与当地虽蕾山歌协会进行商业合作,及时收集和反馈市场需求,收录创编符合人民大众所需要的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虽蕾山歌文化产品。

比如,《山歌好比春江水》最开始富有浓厚柳州彩调味,地方特色浓厚,后来专家多次研究修改,使其一步步向流行音乐的曲调靠拢,变成了一首在广西家喻户晓的带有浓厚彩调味的流行民歌;此外,将传统的山歌与现代歌舞剧结合也是不错的选择,传统山歌对唱,是民间人的自娱自乐,而将其搬上舞台,则是顺应市场、娱乐大众、传承文化的好机会。

例如桂林阳朔的山水实景剧《印象·刘三姐》里就结合了许多壮族山歌进行表演,有些是主角直接演唱出来,有些则是作为背景音乐。

以市场为导向进行山歌创作、改编,积极主动的推动虽蕾山歌适应市场需求,使得传统的山歌在现代聚光灯的照耀下、无数观众的欣赏中焕发新的生机。

结 语虽蕾山歌与大多数传统地方山歌一样,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发展历程,在当今仍发挥着教化作用,具有一定的现实价值。

现阶段虽蕾山歌已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越来越受到了人们的重视,近年来地方政府为鼓励广大壮民积极学唱、保护山歌,成立了山
歌协会,对传承与保护虽蕾山歌做出了一定贡献。

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方言危机的冲击、山歌教材编写难度大、学习山歌基础要求高、歌手老龄化日趋严重等现象都是影响虽蕾山歌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因素。

目前,虽蕾山歌的传承与保护未能得到当地人民特别是年轻一代的重视。

虽蕾山歌的传承与发展,不仅仅是虽蕾传承人的事,也不仅仅是地方相关政府部门的事,它需要全体人民的广泛参与,共同发力,才能推动虽蕾山歌事业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1] [德]恩斯特·卡尔西著,甘阳译.人论[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21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