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的黑特姬蜂(膜翅目,姬蜂科)及已知种检索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辽宁的黑特姬蜂(膜翅目,姬蜂科)及已知种检索表
刘军;李涛;栾庆书;张伟岩
【摘要】文章报道了在辽宁发现的特姬蜂属中国1新纪录种——黑特姬蜂Teleutaea nigra,对其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并编制出特姬蜂属辽宁已知种检索表.【期刊名称】《辽宁林业科技》
【年(卷),期】2014(000)004
【总页数】2页(P25-26)
【关键词】特姬蜂属;黑特姬蜂;新纪录;检索表
【作者】刘军;李涛;栾庆书;张伟岩
【作者单位】本溪满族自治县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辽宁本溪117100;国家林业局森林病虫害防治总站,辽宁沈阳110034;辽宁省林业科学研究院,辽宁沈阳110032;本溪满族自治县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辽宁本溪117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769
特姬蜂属Teleutaea隶属于膜翅目Hymenoptera姬蜂科Ichnemonidae栉姬蜂亚科Banchinae雕背姬蜂族Glyptini。

全世界已知20种,主要分布于古北区和东洋区[1-7]。

本属已知的寄主有18种,主要是卷蛾类等营隐蔽性危害的昆虫[4,8]:诸如槭黄卷蛾 Archips capsigerana、苹果蠹蛾Cydia pomonella、溲疏新小卷蛾Olethreutes electana、环铅卷蛾 Ptycholoma lecheana等。

我国已知11种[8-9],其中辽宁已知4种[10]。

本文报道在辽宁发现的本属中国1新纪录种:黑特姬蜂Teleutaea nigra,并编制出特姬蜂属辽宁已知种检索表。

主要鉴别特征:前翅长6.5~10.5 cm。

唇基端缘中央具缺刻。

颚眼距约为上颚基
部宽的0.6~0.8倍。

后头脊在上颚基部上方与口后脊相接。

触角窝上缘常加厚或
向背面延伸呈粗脊状凸。

前沟缘脊强壮,背端几乎伸抵前胸背板背缘。

后胸侧板下缘脊前部非常高,呈透明片状,它的后端垂直中断,后半部缺。

并胸腹节端横脊明显,分脊、中纵脊及侧纵脊缺。

具小翅室,后小脉在近中央处曲折。

产卵器鞘长约为后足胫节长的1.6~5.0倍[9]。

♀复眼内缘向下方稍收窄。

唇基端缘中央具明显缺刻。

上颚下端齿稍短于上端齿。

颊区细革质状表面。

上颊向后方强烈收敛。

单眼区具不明显细中纵沟。

额光滑光亮,上部两侧具稀细刻点;触角窝的背方各具1强大的背突状突起,位于触角窝上方
的深凹中央。

前沟缘脊强壮,背端约伸抵中胸盾片前缘。

中胸盾片均匀隆起,盾纵沟伸抵中胸盾片中央稍后方。

小盾片稍隆起,具清晰刻点。

中胸侧板镜面区光滑光亮;中胸侧板凹浅沟状。

后胸侧板下缘脊前半部非常高,呈透明片状突出,后半部缺。

小脉位于基脉外侧;小翅室四边形,具短柄。

并胸腹节具强壮的端横脊;气门小,圆形。

腹部第1节背板基部中央深凹;背中脊仅基部明显,背侧脊完整;气门小,圆形。

下生殖板宽大,未伸出腹末。

产卵器具小的亚端背凹。

体黑色。

触角腹侧带暗褐至暗红褐色;唇基大部分、触须、前中足(基节、转节和腿节基部除外)黄褐色至暗红褐色;后足胫节基部带浅黄色;后足胫节及跗节背侧黑褐色,腹侧暗褐色;翅痣黄褐色;翅脉暗褐色。

♂唇基、上颚、前胸背板上缘的横斑、翅基片、翅基下脊、后足基节(背侧带黑
褐色大斑)、转节、腿节和胫节内侧的纵斑、胫节基部均浅黄色。

分布:中国(辽宁),日本。

观察标本:1♀,辽宁新宾,2009-07-29,集虫网;1♂,辽宁本溪,2012-08-26,李涛。

阿特姬蜂[5]分布于河南、辽宁、四川、台湾。

角特姬蜂[4]分布于中国(辽宁)、
日本。

东方特姬蜂[2]分布于中国(辽宁)、日本、俄罗斯。

乌苏里特姬蜂[1]分布
于中国(辽宁)、日本、俄罗斯。

【相关文献】
[1] Golovisnin D D. Zur Ichneumonidenfauna des Süd-Ussuri-Gebietes. Pimplinae und Ophioninae[J]. Izvestiya Otdela Prikladnoi Entomologii,1928,3:225-228.
[2] Kuslitzky W S. Ichneumon-flies of the genera Teleutaea Foerst., Cephaloglypta Obrt. and Zygoglypta Mom.(Hymenoptera,Ichneumonidae)in the Soviet fauna[J]. Entomologicheskoye Obozreniye,1973,52(4):886-898.
[3] Momoi S. Revision of the Ichneumon-flies of the tribe Glyptini occurring in Japan (Hymenoptera:Ichneumonidae)[J]. Insecta Matsumurana,1963,25:98-117.
[4] Momoi S. New and little known Glyptini from Japan(Hymenoptera:Ichneumonidae)[J].Akitu(N.S.),1978,15:1-14.
[5] Sonan J. Description of and notes on some Pimplinae in Formosa (Hym. Ichneumonidae) [J]. Transactions of the Natural History Society of Formosa,Taihoku,1936,26(153):249-257.
[6] Townes H. The genera of Ichneumonidae,Part 3[M]. Memoirs of the American Entomological Institute,1970,13(1969):1-307.
[7] Uchida T. Ichneumoniden Mandschukuos aus dem entomologischen Museum der kaiserlichen Hokkaido Universitaet [J]. Insecta Matsumurana,1942,16:107-146.
[8] Yu D S,van Achterberg C,Horstmann K. Taxapad 2012 -World Ichneumonoidae 2011. Taxonomy, Biology,Morphology and Distribution. On USB Flash drive. Ottawa,Ontario,Canada,2012. .
[9] 盛茂领,孙淑萍,丁冬荪,等. 江西姬蜂志[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1-569.
[10] 盛茂领.中国特姬蜂属种类记述(膜翅目,姬蜂科)[J]. 动物分类学报,2008,33(1):
164-16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