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高路远情深 亲民爱民为民_亲民为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高路远情深亲民爱民为民_亲民为民
刊登在《人民铁道报》2005年5月3日上的消息《海拔4161米:总理跟我们合影》一稿,在第16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荣获消息一等奖。
这是一篇充分展现国家总理与铁路工人之间深情厚谊的佳作。
文中字字句句反映了总理亲民爱民为民的工作作风和务实形象,如文中写的:“来,我们一起合个影。
”“和大家在工地上过节,心里感到非常高兴。
”“建设这条世界上海拔最高、难度最大的铁路,非常不容易。
”“我向大家表示致敬和感谢!”总理说的这些话,读来亲切、自然、感人,让人感受到“平民总理”的人格魅力和博大的爱民情怀。
共和国总理冒着高寒缺氧,专程到青藏铁路建设第一线,与工人们共度劳动者自己的节日,无疑主题是鲜明而重大的。
从写作上来看,这篇新闻佳作的另一大特色是段落短小,可读性强。
在全文709个字的篇幅中,共分9个自然段,最长的自然段为3行,大多数自然段都为2行。
长短适宜,让人看后简洁、明快、清晰,便于理解和记忆。
这点特色,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
大量的新闻实践表明,一篇消息佳作,除了需要安排层次外,还要注重划分段落。
这里说的段落,是指消息的自然段。
在形式上的标志是:在一段的开头空两个字的位置,一段完了,下段另一行。
段落与层次不同,但又有联系。
层次是着眼于思想内容而划分的,段落侧重于文字表达的需要。
段落与层次之间有时是一致的,即消息的段落正好反映内容的层次时。
在一篇消息里,层次总是借助于一定的段落形式反映出来的。
有经验的记者(通讯员),在从事新闻写作中,总是讲究消息的提行分段的。
他们用一
段一件事一层意思,用短小的段落来表达新闻事实。
杰克・海敦〔美〕在《怎样当好新闻记者》一书中说:“好的新闻写作是干脆而明快的,简短的句子和段落是它的特征。
”威廉・梅茨在《怎样写新闻――从导语到结尾》一书中指出:“有些初学新闻写作的学生没有分段的习惯,他们把一则新闻的开头那句引出主题的句子,以及接下去写的那进一步阐述主题的句子,全部塞在一大段里,占了整整一页打印纸。
但是在新闻写作方面,分段只是为了引起读者注意的一种印刷手段。
每一段结束时,通常是没有排满一行字体,这一行留下的空白可使排满灰色小字体的块块明显地分隔开来。
同样的,把一长段文字分成三小段来叙述,使读者下意识地感到每读一段都得到一些‘新东西’,重新开始了三次,要比一长段容易读下去。
”
国外一些新闻著作,对新闻的段落划分是极为严格的。
如美国《全能记者》一书中规定:“句子和段落应该短些。
新闻报道里的每一个段落最好不超过75个词,每段不超过4个句子。
”这个要求对我们未必适合,但是,句子和段落要尽可能地短些、精炼一些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造成消息长段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有部分记者(通讯员)思想上不重视段落的划分。
有些同志认为,只要把主要新闻事实叙述清楚完整就行了,至于用几段叙述关系不大,头脑中缺少读者观念,忽视了新闻还应对广大读者提供阅读方便的问题。
另一方面是长期以来,对新闻写作的研究,很少有谈及消息的提行分段的,使消息的段落研究处于“被遗忘的角落”。
再一个原因就是有的同志以我国新闻史上的一些脍炙人口的新闻名篇没有分段为借口。
还有的同志是把新闻的结构段落等同于自然段落,误以为消息的导语、背景、主体、结尾等结构段落,就是自然段落,因而,他就把消息写成了二段式、三段式、四段式。
明确了段落应当短之后,那么,段落短到什么程度为好呢?我认为,一般在表达意思完整的情况下,以五行左右为宜。
从视觉心理上来分析,这是注意力比较集中的范围。
太少了,效果也不好。
段落过多,容易给人以零碎、涣散的感觉,反而降低注意力,同时占的面积多,
使报纸的版面利用率降低。
形式服从内容,如果五行对意思表达不完整,也可以适当长一点,但就通常情况而言,五行左右说明一个完整的意思是可以的。
一篇消息,什么地方应特别注意划短段落呢?我认为,除了遵循一般文章段落的划分原则外,应以突出重要新闻事实为主要要求。
具体说来,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要让重要事实独立成段,以达到醒目的作用。
二是要把应该强调、突出的地方提出来使之独立成段。
三是进行高度浓缩,力求做到一个段落只有一个相对完整的事实,即段落要有“单一性”。
四是段落要有“完整性”,即对一个新闻事实的报道,在一个段落里要集中写完,不要在这段写一点,又在那一段写一点,把一个完整的事实或意思拆得七零八落,显得杂乱无章。
五是各段之间要有内在联系,能充分反映层次。
一篇消息划分若干自然段,而每一个自然段应有一个中心思想,是表达事实过程中的一个步骤。
因此,段落之间应有有机联系,要前后贯通,充分反映层次。
这篇消息的标题也很有特色,可谓言简意赅,朴素自然。
《海拔4161米:总理跟我们合影》,是一则提示式标题,它将新闻中最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标在题中,使读者通过读题就可以获得准确的、最主要的新闻信息。
常言道:“话不在多而在精。
”汉高祖的《大风歌》仅三句,荆轲的《易水歌》只有两句,秋瑾就义时只说了一句:“秋风秋雨愁煞人。
”它们却都饱含深意,被称为千古绝唱。
标题的用语,也要言简意赅,这篇消息的标题就是一个例子。
这种制作新闻标题的手法,在读题时代的今天尤为值得称道和肯定。
此外,据作者介绍,这篇消息之所以能摘取“中国新闻奖”的最高奖项,还来自报社从上到下的新闻精品战略、精品意识。
这主要表现在事前报社组织力量进行了精心策划、精心准备,并专门细致研究了采写的具体方案,如采用小场景反映大事件,小细节揭示大主题,
小角度突出大背景等,也都是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的。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研究员)
附原文:
海拔4161米:总理跟我们合影
本报格尔木玉珠峰5月1日17时电(记者毕锋李晓华)今天16时30分,共和国总理温家宝专程乘坐火车,来到海拔4161米的玉珠峰站工地,与工人们共度劳动者自己的节日。
今天是第116个五一国际劳动节。
14时30分,温总理来到青海格尔木市郊30公里的青藏铁路南山口铺架基地。
他健步走下汽车,直奔工人中间,与大家热情握手交谈。
工地上,欢呼声、掌声响成一片。
“来,我们一起合个影。
”总理的提议让早已激动的工人师傅们更加欣喜若狂。
青工小夏非常兴奋地说:“真没想到,总理会主动同我们照相,跟做梦一样。
”
“和大家在工地上过节,心里感到非常高兴。
”总理对这些长年累月工作在“生命禁区”的辛勤劳动者深情地说:“建设这条世界上海拔最高、难度最大的铁路,非常不容易。
”“我向大家表示致敬和感谢!”
轨排成品区旁,温总理与70多名劳模合影。
站在前排中间的罗发兵、李金城、马新安、程红彬最令人羡慕。
他们昨天与总理同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出席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今天又和总理在青藏高原相聚。
15时,总理登上一列由两台东风4型高原机车牵引的铁路工作车,沿着尚未运行而被称为“幸福路”的青藏铁路新线,以70公里的时速,穿越戈壁荒滩。
90分钟后,列车徐徐停靠在玉珠峰站。
玉珠峰站在全路首次采用数字无线通信网络,是全线25个无人值守车站之一,离格尔
木站110公里。
天公作美,这里虽然不像南山口那样阳光明媚,但飘飘洒洒的雪花突然消失了。
温总理身穿橘红色羽绒服,和蔼的笑容让大家无拘无束。
职工们围在总理身边,用照相机将历史定格在“玉珠峰”站牌前。
站台上100多名职工几乎人人都与总理合了影。
看到机车上两位司机一直坚守岗位,温总理多次举起右手致意。
16时40分,总理独自走上铁道,背对机车和机车司机。
霎时间,快门声响个不停。
(原载2005年5月3日《人民铁道报》)
编校:张红玲
感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