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新疆乌鲁木齐市八一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化学试卷(含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新疆乌鲁木齐市八一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化学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0分)
1.主族元素R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为ns n np
2.说法正确的是()
A. 一定位于第2周期
B. 氢化物一定是RH4
C. 一定位于第Ⅳ族
D. 含氧酸一定是H2RO3
2.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化学反应:3H2(g)+N2(g)2NH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加入催化剂,只加快正反应速率
B. 达到平衡时,正反应速率为零
C. 达到平衡时,某物质正反应速率等于逆反应速率
D. 达到平衡时,NH3的浓度是N2的浓度的2倍
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化学反应除了生成新的物质外,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B. 物质的燃烧一定是放热反应
C. 放热反应只能在常温下发生
D. 化学能与光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4.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不一定是吸收热量的反应
B. 科学家经常在金属与非金属的交界线处寻找良好的半导体材料
C. 催化剂是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一个重要因素
D. 物质燃烧可看做“储存”在物质内部的能量(化学能)转化为热能释放出来
5.下列说法错误的有()
①化学反应除了生成新物质外,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②放热反应不需要加热就能发生
③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都是吸热反应
④化学反应放热还是吸热,决定于生成物具有的总能量和反应物具有的总能量的大小
⑤热化学方程式应注明反应时的温度与压强,如没注明则表示常温常压时的反应
⑥等量的氢气和氧气分别完全燃烧生成气态水和液态水,前者放出的热量多
⑦H2(g)+I2(g)⇌2HI(g)△H=−QkJ⋅mol−1表示常温常压下,在恒温密闭容器中当有
1mol H2和1mol I2(g)反应生成2mol HI时放出QkJ的热量
⑧同温同压下,H2(g)+Cl2(g)=2HCl(g)在光照条件下和点燃条件下的△H相同.
A. 2项
B. 3项
C. 4项
D. 5项
6.化学反应常常伴随能量的变化,以下是H2与Cl2反应的能量变化示意图H2(g)+Cl2(g)=
2HCl(g)反应的能量变化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氯化氢分子的电子式:
B. 该反应中反应物总能量小于生成物总能量
C. 形成1molH−Cl键要吸收431kJ的能量
D. 该反应放出183KJ的热量
7.反应A(g)+B(g)→C(g)ΔH分两步进行:①A(g)+B(g)→
X(g)ΔH1②X(g)→C(g)ΔH2,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如图所示,E1
表示A(g)+B(g)→X(g)的活化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ΔH1=ΔH−ΔH2>0
B. X是反应A(g)+B(g)→C(g)的催化剂
C. E2是反应②的活化能
D. ΔH=E1−E2
8.用铁片与0.1mol/L的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时,下列措施能使氢气生成速率加快的是()
A. 改用0.4mol/L的硝酸
B. 改用98%的浓硫酸
C. 加大相同浓度的稀硫酸的用量
D. 滴加少量CuSO4溶液
9.下列关于古籍中的记载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肘后备急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该过程属于化学变化
B. 《吕氏春秋⋅别类编》“金(即铜)柔锡柔,合两柔则刚”体现了合金硬度方面特性
C. 《本草纲目》中“凡酸坏之酒,皆可蒸烧”,“以烧酒复烧二次……价值数倍也”用到的实
验方法是蒸馏
D. 《天工开物》中“凡石灰,经火焚炼为用”涉及的反应类型是分解反应
10. 对于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表述正确的是( )
A. 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
B. 断开化学键的过程会放出能量
C. 放热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D. 中和反应均为吸热反应
11. 下列有关化学用语正确的是( )
A. 离子结构示意图
:可以表示 35Cl −,也可以表示 37Cl − B. 电子式
:可以表示羟基,也可以表示氢氧根离子 C. 比例模型:可以表示甲烷分子,也可以表示四氯化碳分子
D. 聚丙烯的结构简式:
12. 在恒温恒容的密闭体系中,可逆反应:A(s)+2B(g)⇌2C(g)△H <0,下列不能作为该反应达
到化学平衡的标志的是( )
A. v 正(B)=v 逆(C)
B. 容器内压强不再改变
C. 容器内气体的密度不再改变
D. 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改变
13. 下列物质中,是强电解质,也是离子化合物的是( )
A. H 2SO 4
B. Mg (OH)2
C. H 2CO 3
D. KAl(SO 4)2 14. 低脱硝技术可用于处理废气中的氮氧化物,发生的化学反应为:2NH 3(g)+NO(g)+NO 2(g)⇌催化剂
180℃2N 2(g)+3H 2O(g)△H <0 在恒容的密闭容器中,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平衡时,其他条件不变,升高温度可使该反应的平衡常数增大
B. 平衡时,其他条件不变,增加NH 3的浓度,废气中氮氧化物的转化率减小
C. 其他条件不变,减小水蒸气的浓度,正反应速率增大,逆反应速率减小
D. 单位时间内消耗NO 和N 2的物质的量比为1:2时,反应达到平衡
15. 对于可逆反应:2SO 2(g)+O 2(g)2SO 3(g) ΔH <0,降低温度产生的影响为
A. v正增大,v逆减小
B. v正减小,v逆增大
C. v正和v逆同程度的减小
D. v正和v逆不同等程度的减小
16.根据反应式:(1)Br2+2I−=2Br−+I2(2)Cl2+2Br−=Br2+2Cl−可判断离子的氧化性由强
到弱的顺序是()
A. Cl2、Br2、I2
B. Br2、Cl2、I2
C. I2、Cl2、Br2
D. I2、Br2、Cl2
17.短周期元素X、Y、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Y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的3倍,XY2为红
棕色气体,Z的焰色反应呈黄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原子半径的大小顺序:r(X)>r(Y)>r(Z)
B. 元素Y的简单氢化物在常温下呈气态
C. Z单质与Y单质反应时,条件不同产物也不同
D. 化合物XY、Z2Y中化学键的类型相同
18.下列分子中,所有原子的最外层均为8电子结构的是()
A. BeCl2
B. H2S
C. 光气(COCl2)
D. PCl5 
19.随着人们生活质量提高,废电池必须进行集中处理的问题又被提到议事日程上,其首要原因是
()
A. 利用电池外壳的金属材料
B. 回收其中石墨电极
C. 防止电池中汞、镉和铅等重金属离子对水和土壤的污染
D. 不使电池中泄漏的电解液腐蚀其他物品
20.在下列物质中,既含离子键又含共价键的是()
A. MgCl2
B. NaOH
C. H2O
D. Cl2
21.四种非金属主族元素M、X、Y、Z在周期表中相对位置如图,下列判断不正确
的是()
A. Z的氢化物中中心原子的杂化方式为sp3
B. Z原子的第一电离能小于M原子的第一电离能
C. 四种元素全部位于p区
D. M、Y、Z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从强到弱的顺序为:Y>M>Z
22.普通水泥在固化过程中自由水分子减少并产生Ca(OH)2使溶液呈碱
性.根据这一物理化学特点,科学家发明了电动势法测水泥初凝时
间.此方法的原理如图所示,反应的总方程式为:2Cu+Ag2O=
2CuO+2Ag,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电池工作时,OH−向正极移动
B. 测量原理示意图中,Ag2O为负极
C. 电流方向是从Ag2O/Ag电极到Cu电极
D. 正极的电极反应为:2Cu+2OH−−2e−=Cu2O+H2O
23.将 4mol A和2mol B在2L的容器中混合并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如下反应:2A(S)+B(g)⇌2C(g)若
经2s(秒)后测得 C 的浓度为0.6mol⋅L−1,现有下列正确的是()
A. 用物质B表示的反应的平均速率为0.6mol⋅L−1⋅s−1
B. 2s时物质B的浓度为0.7mol⋅L−1
C. 2s时物质A的转化率为70%
D. 用物质A表示的反应的平均速率为0.3mol⋅L−1⋅s−1
24.用N 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N表示微粒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7.8 g苯含有碳碳双键的数目为0.3N A
B. 标准状况下,足量的Fe与2.24 L Cl2反应转移电子的数目为0.3N A
C. 1.6 g CH4含有共用电子对的数目为0.4N A
D. 常温下1 L pH=2的稀硫酸中H+的数目为0.02N A
25.如图装置中,U形管内为红墨水,a、b试管内分别盛有食盐水和稀醋酸,
各加入生铁块,放置一段时间.下列有关描述错误的是()
A. 生铁块中的碳是原电池的正极
B. 两试管中相同的电极反应式是:Fe−2e−=Fe2+
C. a试管中发生了吸氧腐蚀,b试管中发生了析氢腐蚀
D. 红墨水柱两边的液面变为左低右高
26.已知某反应的各物质浓度数据如下:aA(g)+bB(g)⇌cC(g)
起始浓度(mol/L)3.0 1.0 0
2s末浓度(mol/L)1.80.60.8
由此可推出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系数)之比为()
A. 3:1:2
B. 2:1:3
C. 9:3:4
D. 3:2:1
27.19世纪中叶,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
A. 提出了原子分子学说
B. 提出了元素周期律
C. 制出了第一张元素周期表
D. 发现了质量守恒定律
28.一定条件下,在2L的密闭容器中通入4.0mol的氮气和适量的氢气,发生反应:N2(g)+3H2(g)⇌
2NH3(g)。

经过5s后,测得氮气还剩余3.0mol,在这5s内用氢气表示的反应速率为()
A. 0.3mol/(L⋅s)
B. 0.6mol/(L⋅s)
C. 0.1mol/(L⋅s)
D. 0.2mol/(L⋅s)
29.已知空气—锌电池的电极反应为
锌片:Zn+2OH――2e−=ZnO+H2O;
碳棒:O2+2H2O+4e−=4OH−,据此判断,锌片是
A. 正极,被还原
B. 正极,被氧化
C. 负极,被还原
D. 负极,被氧化
30.化学反应Cl2(g)+H2(g)=2HCl(g)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

(△E为能量变化值,a、b、c均为正值
)下列相关说法正确()
A. 该反应为吸热反应
B. 2mol Cl和2mol H的总能量大于2mol HCl(g)的能量
C. 1mol HCl(l)转变为1mol HCl(g)需要放出ckJ能量
D. 反应Cl2(g)+H2(g)=2HCl(g)的能量变化值为(a+b)kJ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3.0分)
31.仔细观察图A、B两个装置,两个烧杯分别盛有足量的CuSO4溶液,回答问题:
(1)A、B两个装置中属于原电池的是______ (填字母,下同),属于电解池的是______ .
(2)A池中Zn是______ 极,发生______ 反应(填氧化或还原),电极反应式为______ ;Cu极
电极反应式为______ ;A中总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
(3)B池中左边C是______ 极,发生______ 反应(填氧化或还原),电极反应式
为______ ;右边C极电极反应式为______ ;B中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5.0分)
32.有关元素X、Y、Z、W的信息如下:
元素有关信息
X原子半径为0.074nm,其氢化物的结构模型可表示为:常温下是液体
Y原子半径为0.102nm,其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为:
Z人体中必需微量元素中含量最多,体内缺失会引起贫血
W所在主族序数与所在周期序数之差为4
请回答下列问题:
(1)Z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是______ .
(2)Y与W相比,非金属性较强的是______ (填元素符号),下列事实能证明这一结论的是
______ (填字母).
a.W元素氢化物的稳定性大于Y元素氢化物的稳定性
b.W元素氢化物水溶液的酸性强于Y元素氢化物水溶液的酸性
c. W元素的单质能与Y元素的氢化物反应,置换出Y单质
d. W的最高价含氧酸比Y的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强
(3)Z元素和X元素可形成离子ZX42−,含该离子的盐是优良的绿色消毒剂和无机絮凝剂.
ZX42−具有强氧化性,能杀菌消毒,还原产物是Z3+,含该离子的盐用作絮凝剂的原因是(用离子方程式和简要的文字说明)______ .
四、计算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2.0分)
33.汽车尾气中含有CO、NO2等有毒气体,对汽车加装尾气净化装置,可使有毒气体相互反应转化
为无毒气体。

(1)汽车尾气中CO、NO2气体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反应:
4CO(g)+2NO 2(g)4CO2(g)+N2(g)ΔH=−1200kJ·mol−1
①恒温恒容条件下,不能说明该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是________(填序号);
A.容器内混合气体颜色不再变化
B.容器内的压强保持不变
C.2v逆(NO2)=v正(N2)
D.容器内混合气体密度保持不变
②能使该反应的反应速率增大,且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的是________(填序号);
A.及时分离出CO2
B.适当升高温度
C.减小容器体积使体系压强增大
D.选择高效催化剂
③对于该反应,温度不同(T2>T1)、其他条件相同时,下列图像正确的是________(填序号);
(2)汽车尾气中CO与H 2O(g)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反应:CO(g)+H2O(g)CO2(g)+
H2(g)ΔH<0;820℃时在甲、乙、丙三个恒容密闭容器中,起始时按照右表进行投料,达到平衡状态时K=1.0。

起始物质的量甲乙丙
n(H2O)/mol0.100.200.20
n(CO)/mol0.100.100.20
①该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为___________;平衡时,甲容器中CO的转化率=;
②平衡时,比较下列容器中CO的转化率:乙甲(填“>”、“=”或“<”,下同);丙甲。

【答案与解析】
1.答案:A
解析:解:由上述分析可知R元素为碳元素。

A、碳元素是第2周期的元素,故A正确;
B、碳元素由多种氢化物,不一定只有CH4,故B错误;
C、碳元素位于第ⅣA族,故C错误;
D、碳元素的含氧酸也可能是羧酸,如乙酸等,故D错误。

故选:A。

根据其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为ns n np2,结合构造原理可推出n=2,所以该主族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为2s22p2,其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2,为碳元素。

该题考查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和元素化合物相关知识,理解构造原理推出元素是解题关键,注意D选项是易错项,试题难度不大。

2.答案: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化学平衡和化学反应速率,意在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解题的关键是理解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和掌握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A.加入催化剂,正、逆反应速率都加快,而不是只加快正反应速率,故A错误;
B.化学平衡是动态平衡,所以平衡时正反应速率大于零,故B错误;
C.化学平衡时,正、逆速率相等,故C正确;
D.达到平衡时,NH3的浓度和N2的浓度不变,不一定NH3的浓度是N2的浓度的2倍,平衡时氨气浓度与氮气浓度的关系与起始的各物质的浓度和转化率有关,故D错误。

故选C。

3.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形式,以及常见的放热反应.熟记常见放热和吸热反应:常见的放热反应有:所有的燃烧反应,金属与酸或水的反应、酸碱中和反应、多数的化合反应等,其△H<0.常
见的吸热反应:Ba(OH)2⋅8H2O与NH4Cl晶体混合反应、水解反应、大多数的分解反应、以C、CO、H2作为还原剂的反应等。

A、化学反应既有物质变化又有能量变化,故A正确;
B、燃烧都是放热反应,故B正确;
C、燃烧都是放热反应,需加热到着火点,故C错误;
D、燃烧有光能产生,化学能除转化为热能外还转化为光能,故D正确。

故选:C。

4.答案:C
解析:解:A.所有的燃烧均需要加热,但不是吸热反应,故A正确;
B.金属与非金属的交界处的元素既有金属性也有非金属性,则可以找到良好的半导体材料,故B正确;
C.催化剂只能影响化学反应的速率,不能改变一个化学反应的限度,故C错误;
D.物质燃烧是放热反应,可看成“储存”在物质内部的能量转化为热能、光能等形式释放出来,故D正确;
故选C.
A.反应放热与吸热取决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大小;
B.金属与非金属的交界处的元素既有金属性也有非金属性;
C.催化剂只能影响化学反应速率;
D.化学反应的过程,可以看成是“贮存”在物质内部的能量转化为热能等能量释放出来的过程,或者是热能等能量转化为物质内部的能量而被“贮存”起来的过程.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吸热反应与放热反应的概念、催化剂的作用等,难度不大.
5.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了反应热与反应物、生成物总能量之间的关系,反应热取决于反应物与生成物总能量的相对大小,当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该反应就放热,否则吸热,所有的燃烧反应都是放热反应,题目难度不大。

①旧键断裂吸收能量,新键形成放出能量,化学反应有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都伴有能量变化,故①正确;
②放热反应有的需加热,如木炭的燃烧是一个放热反应,但需要点燃,点燃的目的是使其温度达到着火点,故②错误;
③铝热反应在高温下才能进行,但属于放热反应,故③错误;
④放热反应是指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在反应中会有一部分能量转变为热能的形式释放,反之,就是吸热反应,故④正确;
⑤热化学方程式未注明温度和压强时,△H表示在25℃,101KPa条件下测定的数据,故⑤正确;
⑥气态水转化为液态水会放出热量,所以氢气燃烧生成气态水放出的热量小于液态水,故⑥错误;
⑦H2(g)+I2(g)⇌2HI(g)△H=−QkJ⋅mol−1表示1molH2和1molI2(g)反应生成2mol HI时放出QkJ 的热量,故⑦正确;
⑧反应热与条件无关,△H相同,故⑧正确。

故选:B。

6.答案:D
解析:解:A.HCl为共价化合物,其电子式为,故A错误;
B.燃烧为放热反应,则反应中反应物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总能量,故B错误;
C.形成化学键释放能量,则形成1molH−Cl键要释放431kJ的能量,故C错误;
D.焓变等于断裂化学键吸收的能量减去成键释放的能量,则436+243−2×431=−183,可知该反应放出183KJ的热量,故D正确;
故选:D。

A.HCl为共价化合物;
B.燃烧为放热反应;
C.形成化学键释放能量;
D.焓变等于断裂化学键吸收的能量减去成键释放的能量。

本题考查反应热与焓变,为高考常见题型,把握反应中能量变化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应用能力的考查,注意选项D为解答的易错点,题目难度不大。

7.答案:A
解析:根据盖斯定律,ΔH=ΔH1+ΔH2,即ΔH1=ΔH−ΔH2,再根据图象可知ΔH1>0,A项正确;从图中看出,X应为反应的中间产物,不是催化剂,B项错误;E2应为反应②的逆反应的活化能,C
项错误;未给出反应①的逆反应的活化能和反应②的活化能,无法计算ΔH,D项错误。

8.答案:D
解析:解:A.硝酸与铁反应不生成氢气,故A错误;
B.浓硫酸与铁在常温下发生钝化反应,且与铁反应不生成氢气,故B错误;
C.浓度不变,则反应速率不变,故C错误;
D.滴加少量CuSO4溶液,铁置换出铜,可形成原电池反应,反应速率加快,故D正确。

故选:D。

增大接触面积、增大氢离子浓度、升高温度等均可加快反应速率,以此解答该题。

本题考查化学反应速率,为高频考点,把握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应用能力的考查,注意硝酸、浓硫酸的性质,把握原电池反应的原理,题目难度不大。

9.答案:A
解析:解:A.青蒿素提取利用的是萃取原理,该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误;
B.金(即铜)柔锡柔,合两柔则刚”体现了合金硬度大于成分金属硬度,故B正确;
C.酸坏之酒中含有乙酸,乙酸和乙醇的沸点不同,用蒸烧的方法分离,为蒸馏操作,故C正确;
D.《天工开物》中“凡石灰,经火焚炼为用”涉及的是碳酸钙受热分解,反应类型是分解反应,故D正确;
故选:A。

A.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为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为物理变化;
B.合金硬度大于组成金属的硬度;
C.烧酒的制造工艺利用蒸馏的方法,可用于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
D.分解反应的特征是一种物质得到多种物质的反应。

本题综合考查物质的性质、用途等知识,为高频考点,侧重化学与生活的考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的科学素养,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题目难度不大。

10.答案:C
解析:解:A.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不一定是吸热反应,不需要加热就能发生的也不一定是放热反应,即反应吸放热与反应条件无关,如铝热反应为放热反应,需加热后才能进行,故A错误;
B.断裂化学键需吸收能量,故B错误;
C.放热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能量会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或断键吸收的能量要小于成键放出的能量,故C正确;
D.中和反应为放热反应,故D错误。

故选:C。

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时,或当断键吸收的能量小于成键放出的能量时,反应放热,反之吸热;反应吸放热与反应条件无必然的关系,以此解答该题。

本题考查反应热与焓变,为高频考点,把握反应中能量变化,注意反应吸放热与反应条件的关系以及反应吸放热的原因,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应用能力的考查,题目难度不大。

11.答案:A
解析:解:A. 35Cl−和 37Cl−;是同种元素,质子数相同电子数也相同,所以离子结构示意图相同,故A正确;
B.氢氧根离子的电子式为:,羟基的电子式为,故B错误;
C.Cl原子半径大于C原子,四氯化碳分子比例模型不正确,比例模型应符合原子的大小,故C错误;
D.聚丙烯为丙烯通过加聚反应生成的,聚丙烯的结构简式为:,故D错误;
故选A.
A. 35Cl−和 37Cl−;是同种元素,质子数相同电子数也相同,所以离子结构示意图相同;
B.氢氧根离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
C.Cl原子半径大于C原子,比例模型不正确;
D.聚丙烯的结构单元的主链含有2个C原子.
本题考查离子结构示意图,电子式,比例模型、有机物结构简式等,掌握电子式、结构简式等化学用语的概念及正确的表示方法是解题管就,题目难度不大.
12.答案:B
解析:解:A、v正(B)=v正(C)=v逆(C),达平衡状态,故A正确;
B、两边气体计量数相等,所以容器内压强不始终不变,不能说明达平衡状态,故B错误;
C、容器内气体的密度不再改变,说明气体的质量不变,反应达平衡状态,故C正确;
D、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改变,说明气体的质量不变反应达平衡状态,故D正确;
故选:B。

根据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解答,当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各物质的浓度、百分含量不变,以及由此衍生的一些量也不发生变化,解题时要注意,选择判断的物理量,随着反应的进行发生变化,当该物理量由变化到定值时,说明可逆反应到达平衡状态。

本题考查了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难度不大,注意当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但不为0。

13.答案:D
解析:解:A.硫酸为共价化合物,故A不选;
B.Mg(OH)2是弱电解质,故B不选;
C.碳酸为共价化合物,属于弱电解质,故C不选;
D.KAl(SO4)2为强电解质,含离子键,为离子化合物,故D选;
故选:D。

强酸、强碱、大多数的盐均为强电解质,含离子键的化合物为离子化合物,以此来解答。

本题考查离子化合物,为高频考点,把握电解质的强弱、化学键的判断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应用能力的考查,注意常见的酸碱盐,题目难度不大。

14.答案:D
解析:解:A、放热反应升温,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平衡常数减小,故A错误;
B、增大一个反应物浓度另一反应物转化率增大,平衡时,其他条件不变,增加NH3的浓度,废气中氮氧化物的转化率增大,故B错误;
C、减小生成物浓度正逆反应速率都减小,正反应速率减小的少,逆反应速率减小的大,正反应速率大于逆反应速率,平衡正向进行,故C错误;
D、单位时间内消耗NO和N2的物质的量比为1:2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故D正确.
故选D.
A、从平衡移动的方向判断平衡常数的变化;
B、可逆反应中,加入一种反应物,平衡向正方向移动,以此判断转化率变化;
C、减小生成物浓度正逆反应速率都减小;
D、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方程式计量数之比为正反应速率之比,反应达到平衡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
本题考查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平衡状态的判断等问题,做题时注意平衡常数的变化以
及平衡状态的判断方法等问题,题目难度中等.
15.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不论是吸热反应方向还是放热反应方向,只要降低温度,化学反应速率都要减小,但吸热方向反应速率减小的程度更大,故D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16.答案:A
解析:解:反应①中Br元素的化合价由0降低为−1价,则Br2为氧化剂,由氧化剂的氧化性大于氧化产物的氧化性,则氧化性Br2>I2,
反应②中Cl元素的化合价由0降低为−1价,则Cl2为氧化剂,由氧化剂的氧化性大于氧化产物的氧化性,则氧化性Cl2>Br2,由以上反应可知氧化性强弱为Cl2>Br2>I2.
故选A.
根据反应中元素化合价的降低来分析氧化剂,然后利用氧化剂的氧化性大于氧化产物的氧化性来比较.
本题考查氧化性的比较,明确氧化还原反应中元素的化合价变化及氧化剂的氧化性大于氧化产物的氧化性是解答本题的关键,题目难度不大.
17.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为高频考点,把握焰色反应、原子结构、化合物的性质来推断元素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应用能力的考查,注意规律性知识的应用,题目难度不大.
短周期元素X、Y、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Z的焰色反应呈黄色,可知Z为Na;Y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的3倍,结合原子序数可知Y为第二周期元素,Y的最外层电子数为6,Y为O;XY2为红棕色气体,X为N,以此来解答.
由上述分析可知,X为N,Y为O,Z为Na,
A.电子层越多,原子半径越大,同周期从左向右原子半径减小,则原子半径的大小顺序:r(Z)>r(X)> r(Y),故A错误;
B.元素Y的简单氢化物为水,常温下为液体,故B错误;
C.Z单质与Y单质反应时,常温下生成氧化钠,加热生成过氧化钠,故C正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