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专题训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 差异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地理学业程度测试专题训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一、单项选择题
读“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互相关系图〞,完成1~2题。

1.松花江和珠江水文特征不同,关键是图中哪个箭头所起的作用()
A.①B.②
C.③D.④
2.能表示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箭头是()
A.⑤B.⑥
C.⑦D.⑧
【解析】:
第1题,河流的水文特征包括径流量大小、流量的季节变化、结冰期、含沙量等方面,而这些方面与河流流域内的气候亲密相关。

松花江地处东北,为温带季风气候区,而珠江流经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两条河流由于气候不同,而水文特征差异很大。

第2题,黄土高原地表千沟万壑的形态,主要是由于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图中⑥表示水文对地貌的影响。

【答案】:
3.黄土高原土质疏松,历史上由于植被破坏,加上降水变率大,导致水土流失,形成千沟万壑的地表景观。

这表达了黄土高原地理环境的
A.差异性
B.整体性
C.稳定性
D.周期性
【解析】:一种自然因素的变化引起其他自然条件的变化,表达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答案】:3、B
以下图表示“一山之隔两重天〞,关于该图原理的正确表达是
A.“一山之隔两重天〞的形成是水圈—大气圈—岩石圈互相作用的结果
B.“一山之隔两重天〞的形成与构造运动无关
C.在山地背风坡形成冷而干的天气
D.暖湿气流在山地迎风坡形成丰富的对流雨
【解析】:“一山之隔两重天〞是山地的屏障作用的表现:山地对气流有屏障、抬升作用。

冷气团遇山受阻,越山之后不仅权力减弱,且因下沉增温,使一山之隔的两侧气候有明显的差异。

背风坡往往形成“焚风效应〞,C错;山地本身是地壳或隆起的产物,B错;“一山之隔两重天〞的形成是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个圈层互相作用的结果,A错。

选D〔D选项中把“对流雨〞该成“地形雨〞,因为“对流〞为热力作用为主,而“地形〞指动力抬升气流〕。

【答案】:4、D
5、人类活动会导致某些自然要素的变化,进而带动其他要素的变化,其中水是比拟容易受人类影响的自然要素。

读图,按照方框I、II、III、相应内容的排序,正确的选项是
①土壤水增多②蒸腾加强③库区蒸发量增大
A.①③②B.②①③C.①②③D.③②①
【解析】此题考察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修建水库一方面可导致①土壤水增多(Ⅰ),给植物生长提供更多的水分,从而使植被覆盖率增加,进一步导致②蒸腾作用加强〔III〕,水库周围降水增多;另一方面也会导致③库区蒸发量增大〔II〕,水库周围降水增多。

根据题意,按照I、II、III排序即①③②,选A。

【答案】A
6、由于人类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导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多,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这一现象表达了
A.陆地环境的整体性
B.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
C.陆地环境各要素的孤立性
D.人类与环境不相统一
【解析】:此题考察对陆地环境整体性的理解。

陆地环境各要素是互相浸透、互相制约和互相联络的,假如某一要素改变,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人类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导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多,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这一事例就充分表达了陆地环境的整体性,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答案】A
7、当地表失去了植被保护后,地理环境受到的影响可能是()
A.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加强
B.地表径流减少、水源缺乏
C.土壤趋于贫瘠化
D.水土流失、土壤盐渍化
【解析】:此题考察对陆地环境整体性的理解。

陆地环境各要素是互相浸透、互相制约和互相联络的,假如某一要素改变,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可结合河流流域、黄土高原历史案例答复。

【答案】:D
读自然地带与水热条件关系图,A~H表示不同的自然带,答复8~9题。

〔R为年辐射差额,即热量收入;R/Lr为枯燥指数,指数越大,表示越枯燥〕
8、关于图中自然带的描绘,正确的选项是
→B→C→D自然带的更替反映了山地垂直自然带变化
→B→C→D自然带的更替主要表达了水分条件的差异
→F→G→H自然带的更替表达了从沿海向内陆的自然带变化
→F→G→H自然带的更替主要表达了热量条件的差异
9、图中E自然带是
A.热带雨林带
B.温带草原带
C.温带荒漠带
D.热带草原带
【解析】:
8、由图中可知,R值越大,热量收入越多,纬度越低;R/Lr值越大,表示越枯燥,越接近内陆。

A→B→C→D自然带的更替不仅可反映从低纬向高纬的变化,也可反映从山麓到山顶
的变化,它是以热量的变化为根底。

C→F→G→H反映从沿海到内陆的变化,以水分条件的变化为根底。

9、读图可知,E自然带反映热量高→热带,水分适中→草原,为热带草原带。

【答案】
8、C
9、D
10、世界上干湿度地带分异最明显的是哪个大陆的中纬度地区
A.北美大陆
B.南美大陆
C.亚欧大陆
D.非洲大陆
【解析】此题考察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

干湿度地带性表现为由沿海到内陆,随水分条件的递减,出现自然带的东西方向分异。

由于中纬度亚欧大陆东西方向宽度最大,故干湿度地带性分异最明显。

【答案】C
读下面“澳大利亚自然带分布图〞,答复11~12题
11.④地自然带的名称是( )
A.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B.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C.热带草原带
D.温带草原带
12.自然带①→②→③表达的自然带地域分异规律是( )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B.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
C.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
D.陆地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④地为地中海气候,①→②→③表达了自然带由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

【答案】
读北半球局部气候类型分布示意图,完成13~14题。

13.由图中四座山峰位置及海拔高度可知,垂直自然带最多的位于
A.a
B.b
C.c
D.d
14、b与g气候类型最主要的差异在于〔〕
A.气温的年较差
B.年内降水分配不均
C.降水集中季节不同
D.最冷月平均气温
【解析】此题主要考察差异性的相关知识。

13、:影响山体垂直带谱复杂程度的因素主要有山坡自然带谱的多少与山地所处的地理纬度、山地海拔高度、相对高度及坡向等因素有关(如图).
14、b为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枯燥,冬季温和多雨,g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二者的主要差异是降水的集中季节不同。

【答案】13、A14、C
二、综合题
13、读“我国北部地区自然带分布略图〞,完成以下问题。

(1)写出图中各字母表示的自然带名称:A.__________;B.__________;C.__________。

(2)根据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可以判断图中自然带的分布表达了__________地域分异规律。

这种自然带产生的原因是__________。

(3)A自然带的气候类型是,B自然带的典型植被类型是__________,C自然带野生动物生态习性的显著特点是___________。

【解析】试题分析:
〔1〕据图分析:A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B为温带草原带,C为温带荒漠带。

〔2〕自然带的东西更替表达了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这种地带性的产生受水分条件影响较大,同时也是在一定的热量根底上进展的。

从全球来看,这种分布特征在中纬度地区表现的特别明显。

〔3〕据图分析,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的气候类型是温带季风气候,温带草原带的典型植被类型是温带草原,温带荒漠带野生动物生态习性的显著特点是耐干旱、善奔跑。

【答案】
〔1〕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
〔2〕从沿海到内陆
主要是水分受离海远近的影响,从大陆沿海往内陆方向递减。

该规律在北半球中纬度亚欧大陆表现最为明显。

〔3〕温带季风气候温带草原耐干旱、善奔跑
16、读下面自然景观地域分异示意图,答复以下问题。

〔1〕自然景观从①→②→③→④的变化是以为根底产生的,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2〕喜马拉雅山南坡复杂的景观变化近似于_____〔A:②→③→④〕;B:③→⑤→⑥〕的变化,产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 。

〔3〕③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而同纬度的⑥为温带荒漠带,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是______。

〔4〕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对人类的农业消费有哪些指导意义?
〔5〕.形成③自然带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其气候特征是________。

〔6〕自然带④在南半球是否有分布? ,判断理由是。

【解析】
〔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影响因素是热量。

〔2〕由山麓到山顶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影响因素是热量与水分。

〔3〕由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的影响因素是水分。

〔4〕整体性表现为自然环境各要素互相联络、互相作用,某一要素的改变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自然环境的改变。

这要求我们在资源开发和利用时,要树立综合利用、统筹兼顾的思想,在区域开发时要处理好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在消费活动中树立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的思想。

要结合各地地理环境的特点及优势进展区域开发。

〔5〕③自然带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分布在大陆东岸,其气候是温带季风气候,气候特征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是寒冷枯燥。

〔6〕自然带②分布在50°N~70°N之间,可断定为亚寒带针叶林带,在南半球因一样纬度绝大局部是海洋,故无此自然带分布。

【答案】
〔1〕热量太阳辐射在各纬度分布不均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2〕A随海拔高度的升高,气温降低,水热状况变化越大
〔3〕距海远近不同,导致水分差异
〔4〕因地制宜地开展农业消费(答复合理均可得分)
〔5〕温带季风气候夏季暖热多雨,冬季寒冷枯燥
〔6〕没有南半球适宜该自然带分布的纬度范围内绝大局部是海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