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高三一轮必修一第六单元第1节新中国的政治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节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学习目标】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学习过程】
我国的三大政治制度是
一、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召开:①时间、地点:②代表:
(2)内容:①通过《》(性质:),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国家;
②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③决定了首都、国歌、
国旗、纪年法
(3)意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
2、新中国的诞生: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向全世界庄严宣
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背景:《共同纲领》的规定;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大规模展开,民主政治建设提上议事日程。
2、形成标志: 1954年,北京,召开。
(会议内容:通过《》规定。
会议影响:①这就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②体现和两大原则,是新中国第一部类型的宪法,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法律保证。
3、形成意义: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西方资产阶级议会制有何区别?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建立原因:①中国自古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②旧中国由于历史、地理和统治者的民族压迫、歧视政策,少数民族社会发展比较落后。
③新中国成立后,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原
则
2、建立过程:(1)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
(2)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3、含义:
4、表现: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1955年10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1958年3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1958年10月,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1965年9月,西藏自治区成立
5、意义: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有利于民族平等团结,保证国家统一;调动各族人民建设积极性。
【课后演练】
1.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参加北平市首次各国人民代表大会后,感慨万端:“我踏进会场就看见这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
”材料中的“第一次”从侧面反映出新社会的政治生活和社会变革具有
①平等性②广泛性③继承性④深刻性
A.①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2.某报纸报道:“(新中国的成立)是亚洲一个划时代的历史时刻,虽然不是所有的中国都在共产党的手中,但毫无疑问,无论好坏,这是拥有近5亿人民、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单一同质种族群体的政府。
”对该报道的解读,正确的是
A.欢呼新政权的诞生B.改变了亚洲政治版图
C.带有明显的反华倾向D.反映苏联的官方态度
3.观察下列图片。
图片所反映的历史现象,表述正确的是
《把自己最满意的人选出来了》(1953年钱大钧作)和选民证(1953年)
①三大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公有制②用普选的方式产生人民代表
③《共同纲领》是选举的法律依据④选举产生了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4.新中国成立后的某部法律文件指出“我国人民在过去几年内已经胜利地进行了改革土地制度、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分子、恢复国民经济等大规模的斗争,这就为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该法律文件是
A.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B.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C.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5.“多党合作制就好比一支交响乐队,各民主党派都是演奏师。
大家公认:谱曲的就是共产党,并且是吸收了交响乐队各位乐师的意见才把乐章谱好的。
”这段话表明了
①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是亲密的友党关系
②在多党合作制中,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是领导与被领导、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
③各民主党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组上都服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④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政治纲领虽然不同,却有着共同的利益和合作的政治基础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③④
6.为了制定1954年宪法,毛泽东同志亲自主持,广泛征求意见。
当时全民讨论了近三个月,参加讨论的有1亿5千多万人,最后由宪法起草委员会整理的意见共138万条,为宪法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这说明1954年宪法
A.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B.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
C.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D.落实了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7.1954年12月19日,毛泽东邀请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座谈政协工作时说:“政协的性质有别于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它也不是国家的行政机关。
……政协是全国各民族、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国外华侨和其他爱国民主人士的统一战线组织。
”同年12月21日至25日,全国政协二届一次会议通过了新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
这表明
A.全国政协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使命结束
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开始实行
C.各民主党派和各人民团体的统一战线组织正式建立
D.政协与人大、政府机关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确立
8.1953年4月,政务院发出进行全国首次人口调查
登记的指示,右图为1953年江苏人口密度图。
当
时进行全国大规模人口普查的主要目的是为
A.恢复国民经济提供参考数据
B.选举人民代表提供准确数据
C.制定民族政策提供基本依据
D.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提供准确依据
9.《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规定:“边区各少数民族,
在居住集中地区得划定民族区,组织民族自治政权,在不与省宪抵触的原则下,得订立自治法规。
”由此可知
A.陕甘宁边区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建立的民族自治区
B.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前已经有了民族自治的设想
C.新中国颁布的第一部具有宪法性质的法律是《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
D.新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根据《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实行的
10.1959《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在少数民族地区内,除了西藏和其他很少一些地方以外,都已经完成了民主改革和基本上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并且在这个基础上实现了人民公社化。
许多少数民族昨天还受着封建制度甚至奴隶制度的束缚,今天已经走上了社会主义的光明大道。
”这说明
A.少数民族地区都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B.当时中国左倾错误仍在延续
C.《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出台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名存实亡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公元499年,魏孝文帝自邺城返回洛阳)又引见王公卿士,责留京之官曰:“昨望见妇女之服,仍为夹领小袖。
我徂(cú往)东山,虽不三年,既离寒暑,卿等何为而违前诏?”
——(魏书)卷21《献文六王列传》
材料二中华民国建立之初,孙中山提出“合汉、满、蒙、回、藏五族国民,合一炉以冶之,成为一大民族”;南京临时政府将象征“五族共和”的五色旗作为国旗;在国家统一基础之上容纳中国各民族的“中华民族”观念初步形成。
1934 年,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对日作战的基本纲领》中提出:“中国人民只有自己起来救自己——中国人民唯一自救和救国的方法,就是大家起来武装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就是中华民族武装自己。
”此后进一步指出“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是代表中国境内各民族之总称”。
于是“中华民族”概念完全明确了。
——摘编自王希恩《全球化中的民族过程》材料三中国的少数民族公民不仅平等地享
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所有公民权利,还依法享
有一些特殊的权益保障。
……2000年实施西北
大开发战略以来,国家把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
地区加快发展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首要任务。
——《中国的民族政策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1)依据材料一指出魏孝文帝为何责备“留京之官”?说明了什么?
(2)概括材料二中关于民族问题的两种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进步意义。
(3)材料三体现的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原则是什么?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民族关系的演进趋向,论述其对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影响。
【课后演练】
CBBBC CABBB
11.(1)责备原因:仍然有人穿鲜卑服装;留京官员执行改革措施不力。
说明:旧的风俗习惯难以彻底改变;孝文帝力主全面改革。
(2)主张: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五族共和”;中国共产党主张各民族团结一致对外。
意义: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各民族成员成为中华民国的“国民”;中国共产党完善了“中华民族”的概念,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实现各民族共同抗战。
(3)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繁荣发展。
影响:各民族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促进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共同开拓了广袤的疆域;共同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共同创造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
(列举相应史实,亦可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