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山水格局对城市绿地系统构建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按照相关标准要求,以及设施服务人口和服务范围,在与上位规划和相关规划相衔接的基础上,按市、区级与基层级,图书阅览类、文化展示类、演出场馆类、文化活动类、文化广场类,分层分类对文化设施进行合理布局,远近期结合,分步落实规划项目。
近期着力建设反映城市文化品位、提升城市形象的市级重大标志性文化设施;重点抓好与无锡城市文化品牌建设息息相关的特色博览园和相关文化设施建设;切实加强基层级文化设施项目的落实,进一步完善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远期按配建标准对各类各级文化设施进行规划布局,规划布局中遵循城乡统筹、均衡协调,以人为本、方便利用,适应需求、适度超前,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
规划布局强调设施布局在均衡协调基础上的标志性设施相对集中布局,以及功能可相容性设施的土地复合、集约布局;基层级文化设施考虑设施服务半径,结合社区中心布局等。
通过设施布局模式和空间布局的优化,提高设施的服务质量和效益,更好地满足居民的需求。
作者简介:陈洁燕,1982年生,无锡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设计所助理规划师,研究方向城市与区域规划
浅析山水格局对城市绿地系统构建的意义
潘国武
温州市龙湾区温瑞塘河治理工程建设指挥部浙江温州325011
摘要:中国是个多山多水的国家,许多城市建设与自然山水紧密结合,构成了城市山水格局的布局风貌。
本文对国内外相关理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经过整理与分析,把城市山水格局对绿地系统构建的意义归纳为有利于城市绿地系统特色的塑造;构筑绿地系统框架;赋予绿地系统美学意境;创造丰富多样、方便宜人的城市绿色空间场所;增添绿地系统文化色彩,赋予城市人文内涵等五个方面。
关键字:山水城市;城市山水格局;绿地系统
1前言
中国是个多山多水的国家,许多城市与自然山水紧密结合,构成了城市山水格局的布局风貌。
从一个城市的地图上来看,就可以看出来我们的城市很少离开山、离开水[1]。
山水作为城市的特色又积淀了传统的人文历史特质。
“山水格局”“绿地系统”都是与城市建设关系密切的相关词汇,对城市个性的形成和城市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城市山水格局既包括自然山体,河流、湖泊、海洋等自然湿地本身,而且包括自然山水的相互位置关系,山脉水系走向以及大小等级、山水秩序、山水城的关系等等,也包括人类对自然山水所做的有益补充。
城市山水格局的研究是个系统的研究,它不仅包括城市内部及外围的自然山水整个系统的大小位置,也还包括自然山水与城市建设地块的形态关系,还包括对城市山水文化内涵方面的研究。
2国内外相关理论综述
2.1国外相关理论研究
城市绿地系统的构建与城市的建设是紧密相关的,西方在城市建设与发展方面,形成了城市规划学,景观生态学等系统而完整的学科理论体系,成功指导了西方众多城市绿地系统的构建。
这些理论体系研究的目的是处理人、城市与自然的关系,使他们之间协调发展。
在这些理论研究中,也包括了如何合理利用山水自然要素来成功构建城市绿地体的相关研究。
纵观国外相关理论研究的发展趋势,我们不难发现,山水格局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的研究范围也由局部到整体,由城市中心到城乡区域融合,范围逐渐扩大;对个体内容的研究也从简单到深入,由满足单纯的审美意义到关注在区域生态安全中发挥重要的生态价值转变。
2.2国内相关理论研究
风水理论以传统哲学的阴阳五行为基础,揉合了地理学、气象学、景观学、生态学、城市建筑学、心理学以及社会伦理道德方面的内容,将崇尚自然的山水文化同城市环境和经营融于一体,指导了千百个中国传统山水城市的创造和建设[2]。
近些年来,由钱学森正式提出了“山水城市”的概念,他在1990年7月给清华大学吴良镛教授的信中首次提出了这个问题。
他认为在中国山水条件优越的城市,可以把山水诗词、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和中国山水画溶合在一起,把城市园林与城市森林相结合,创造“山水城市”,使人离开自然又返回自然,这是21世纪中国城市构建的模型[3]。
钱学森关于山水城市的构想与建议,对我国城市的科学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3山水格局对城市绿地系统构建的意义
在中国,山水城市建设热潮方兴未艾。
山水城市构建的核心是如何处理好城市与自然的关系,使人、城市与自然和谐,绿地系统是强调城市与自然的交融。
一个城市只有充分尊重山水格局,使绿化构成系统,才能维护和改善城市环境和生态问题。
因此,构建结合山水格局的绿地系统是解决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城市面对的生态环境恶化、缺乏特色、传统文化丢失等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建设山水城市的关键所在。
尊重城市的自然山水格局,重视保存优质宝贵的山水自然资源,加以合理的开发利用,或建成城市公园、郊野公园、森林公园,或构筑绿色廊道、城市绿脉,使其成为城市绿地系统的骨架和血脉,越来越成为绿地系统规划的一个重要理论趋势,这一理论也在许多城市被赋予了实践,并取得的很好的效果。
山水格局对城市绿地系统构建的意义概括起来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3.1有利于城市绿地系统特色的塑造,增强城市归属感
中国高速的城市化发展,城市面貌日新月异,高楼大厦林立,但是,这些纯粹的钢精混凝土构筑物并未能让市民有更多的归属感。
相反,由于城市面貌持续快速更新,打破了人们对城市意向的认知,从而丧失对该城市的归宿感与认知感。
自然山水以其相对的稳定性、丰富的形态特征、悠久的历史传承、深厚的文化积淀,相比几年就建立成形的人工构筑物,更能让人认知,从而产生一种归属感。
世界上找不到两块完全一样的地形,不同的地形提供了每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自然环境空间,构成了不同的城市空间形态。
山水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的一部分,其独特性的特征赋予了城市绿地系统的地域特色。
中国传统城市自然山水格局符合中国人传统的审美情趣,经过连续的历史传承,早已经在城市居民心中留下了深深地烙印。
近些年来,人们开始反思中国城市特色丢失、城市发展失衡的问题,回归对传统文化、民族特色、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追寻与思考。
众多的专家学者提出:传承中国传统的山水审美观,追求人文思想、人工建筑、自然环
境的和谐统一,是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山水生态城市形态的一种有效途径。
因此,我们可以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充分尊重自然山水的布局与走向,通过对山水要素的运用和塑造,达到传承历史,融入地域特色的目的,并以此来强化地域特色,增强公众心理上对城市的认知感与归属感。
3.2有利于构筑绿地系统框架,承载城市生态安全
山脉、水廊有利于形成城市的通风廊道,从而促进城市的空气流通,并有效地把城市外围的新鲜空气带入到城市中,调节城市气温,降低城市热岛效应。
城市外围的山水与城市内部的山水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城市山水格局起到把城外自然生态要素引入城市内部的作用,有利于城市内部水源补充、水体净化、水土保持,从而使城市生态更为稳定。
自然山水是生物繁衍、生息的优质栖息地,而且山水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可以形成相互联系的生物链,形成生态通廊,保障生物迁徙,丰富城市物种多样性。
城市山水格局的完整性、连续性也是城市安全的基础,要是这种山水连续的形态遭到破坏,就可能引发泥石流、山体滑坡、洪水泛滥等自然灾害,因此,充分尊重城市山水格局的自然肌理也是城市防灾避险的基础。
山水格局的生态性、完整性、区域性、连续性、人文性、独特性等特点与城市绿地系统构建的目的相吻合,为城市绿地系统构建提供了大的系统框架,有利于形成一个生态安全,内外渗透,从宏观到微观,从市域到市区再到建成区紧密联系的完整绿地生态网络。
3.3赋予绿地系统美学意境,体现自然之美和人事之工
山水格局使城市的空间更加丰富,更富有自然的美感。
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对城市绿色场地的设置强调“虽有人做,宛自天开”的美学意境。
因此,城市山水格局赋予绿地系统美学意境,体现自然之美和人事之工。
首先,城市内外的山体轮廓线蜿蜒曲折,既是城市天然的背景,也是城市内外空间联系呼应的天然纽带,保持城市内外山体轮廓线的连续性和完整性,保证山与山视觉走廊的开敞性,会使城市更加具有源于中国哲学的美学意境。
其次,城市绿色开敞空间的位置往往随着山水空间的外轮廓或道路的走向进行设置,山水格局的自然空间灵活多变,因此,山水城市的城市绿地系统布局也打破了单调的块状与网格状的形式,山环水绕的绿地系统布局方式更加符合中国人的美学认知。
再者,山水自然空间更具休闲、健身的开发潜力,是市民开展休闲和健身活动的宝贵资源,只要稍加改造,便能成为一处“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城市绿色斑块,这些绿色斑块往往雕琢了源自中国传统的亭、台、楼、阁等园林建筑,人工建筑与自然环境相得益彰,使整个城市充满诗情画意。
3.4提升城市品质,创造丰富多样、方便宜人的城市绿色空间场所
城市的山水格局形成,从起源到发展形成经历了漫长历史过程,山水是许多城市起源的摇篮,因此,最能体现现代城市绿地景观的基底和特色,对提升城市品质,增强城市竞争力,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城市山水空间因其优美宜人的自然环境、灵活多变空间形式成为一个城市优质宝贵的休闲、休憩空间,其连续性与完整性便与使其成为城市公共空间的联系纽带,形成符合中国人审美情趣并融合了自然特征的场地空间,具有潜在的休闲游憩的价值。
城市中的山水自然空间,相对城市其他用地形式建筑密度低的多,空气质量好,可以使忙碌的都市人得到身心放松,找到绿色的宁静与闲暇。
在山水城市中,山环绕着城,城拥着山,山水城相依,山水与城市近在咫尺,通过城市便捷的交通系统,人们可以十分方便就进入山水空间,通过山水环境中的步行休憩体系,漫步于山水之间,达到闹中取静的休闲体验,真正获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生态效应。
城市中的山地公园一般体量较大,比纯粹的平地公园三维空间感丰富,山体树木结构丰富,郁闭度高,有利于形成围合的景观空间。
并且山体的制高点的景观视线都比较开阔,有利于成为鸟瞰城市的较佳眺望场所。
水空间或平静开阔,或曲折深奥,或波澜壮阔,或一望无涯,是自然的最好模型,以水为主题的景观绿地空间则因水的或动或静、水体的色彩、水的声音、水的宽阔与狭窄等特点往往给人带来丰富的想象与体验。
3.5增添绿地系统文化色彩,赋予城市人文内涵
山水城市不应该简单的理解为有山有水的城市,它是具有山水物质环境和精神内涵的理想城市,应该有中国文化风格[4]。
中国古代山水文化培育了城市中特有的文化内涵。
钱学森认为“中国的山水城市应该有深邃的文化内涵,要有诗情、画意、建筑情、园林意。
这是东方特色所在,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中国传统城市的美学不仅体现在小桥流水,飞檐翘角之上,也寄寓在那些历经传诵的古籍、诗篇之中。
华夏5000年的历史轨迹,山水文化的发展让中国山水城市绿地系统更饱含文化色彩,赋予了城市从传统到现代的文化传承。
因此,山水城市中,不论是城市规划还是城市绿地系统的构建,不能只研究规划工程技术,而不研究文化。
近些年来,中国城市建设盲目追寻西方的工程技术和建设模式,导致大到城市,小到居住区、建筑、公共广场、城市公园都失去了民族色彩和地方特质。
传承天人合一的思想,继承和发扬中国山水文化,是树立中国城市个性,探索建立中国城市特色绿地系统的有效途径。
4结语
城市山水格局对绿地系统构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城市山水格局是绿地系统构建的基础,它对城市绿地系统特色塑造、绿地系统框架构筑、绿地系统美学意境形成、城市绿色空间场所创造、绿地系统文化色彩增添、城市人文内涵丰富等方面都将产生深刻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周干峙.我对山水城市的认识[J].城市发展研究.2001(2).
[2]元萌,牛原,陈伟莹.风水、山水与城市[J].城乡规划.2005(2).
[3]龙彬.风水与城市营建[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4]吴良镛.吴良镛城市研究论文集—迎接新世纪的未来[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浅析山水格局对城市绿地系统构建的意义
作者:潘国武
作者单位:温州市龙湾区温瑞塘河治理工程建设指挥部,浙江,温州,325011
刊名:
城市建设
英文刊名:CHENGSHI JIANSHE YU SHANGYE WANGDIAN
年,卷(期):2010(16)
1.吴良镛吴良镛城市研究论文集-迎接新世纪的未来 1996
2.龙彬风水与城市营建 2005
3.元萌;牛原;陈伟莹风水、山水与城市 2005(02)
4.周干峙我对山水城市的认识 2001(02)
1.周艳华南京城市二元论——南京古今山水格局的传承与延续[期刊论文]-城建档案2008(1)
2.朱卓峰城市景观中的山水格局及其延续与发展初探——以南京为例[学位论文]2005
3.陈鑫.张斌.Chen Xin.Zhang Bin浅谈山水格局下的城市空间形态发展的拓扑分析——以利川市为例[期刊论文]-华中建筑2010,28(9)
4.王绍增城市与景观散论[期刊论文]-南方建筑2011(3)
5.王娟.WangJuan依托山水格局,塑造园林城市——宁国市园林绿地系统特点[期刊论文]-安徽建筑2008,15(5)
6.洪铁城.Hong Tiecheng自然山水格局正误解读——以浙江省缙云县河阳村为例[期刊论文]-华中建筑2007,25(4)
7.张洪宇.周波.王波.Zhang Hongyu.Zhou Bo.Wang Bo基于山水格局的城市特色研究——以绵阳市为例[期刊论文]-规划师2007,23(4)
8.王东辉加强水系治理全力打造山水城市[期刊论文]-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9,29(2)
本文链接:/Periodical_csjsysywd201016073.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