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结合口服米非司酮治疗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的临床观察

合集下载

米非司酮联合腹腔镜手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研究

米非司酮联合腹腔镜手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研究

者的I床疗效 以及妊娠情况。结果 :两组间相 比,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 ( } 缶 显效率 + 有效率 )为 9 . % ,术后受孕率为 6 . % ,分 58 67 别高于对照组 的 8 . %和 4 . %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 < .5 。 33 62 P 00 ) 结论 :应用米非司酮联合腹腔镜手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 可显 著提高
高 。本研究 中两 组 间相 比,实验 组术 后 受孕 率 为 6 . % , 67
采用气管 内插管 。术 中使用 腹腔镜 全 面探 查 盆腹腔 并行 临 床分期 ,分离粘 连 ,大致使 盆腔 解剖 结构恢 复 ,行卵 巢巧 克力囊肿剥除术 或行盆 腔 内异位 病灶 去除 ,不孕症 患者术 中同时行双侧输 卵管美 兰通液 术 ,术后 加用抗 生素 预防感 染 。实验组于术后 5 d内开始 口服米非 司酮 ,每 日1次 ,每 次 1m ,轻症及不孕患者服用 3个月 ,重症 患者服 用 6个 0g
l ,术后 怀孕 1 8例 2例 ,术 后受 孕 率为 6 . % ,对 照 组 患 67 者不孕 l ,术后 怀孕 6例 ,术后受孕率 为 4 . % ,术后 3例 62
受孕率实 验组 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0 0 ) P< .5 。
3 讨 论
48 . )岁 ,病程最短 4个 月 ,最长 1 ,9 0年 0例患 者 中合 并
临床疗效 ,改善术后受孕率。
【 关键词 】 米非司酮;腹腔镜手术 ;子宫 内膜异位症 【 中图分类号 】R 1.1 7 17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 — 57 (01 2 07 0 07 81 21 )2 — 03— 2
子宫内膜 异位 症是 一种 常 见 的生 育期 妇女 良性 病 变 ,

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口服小剂量米非司酮的临床观察

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口服小剂量米非司酮的临床观察
保 卵 巢 功 能 手术 治 疗 后 的 内 异 症 患 者 以 小 剂 量 米 非 _ J 酮 治 疗 , 察 其 疗 效 及 副 反 应 , - 非 司酮 的可 行 性 。 观 探 l 米 1 资 料 与 方 法 1】 研 究 对 象 . 20 00年 1 一 2 0 月 0 8年 1月 于 我 院 行 开 腹
病复发牢及用药后的副反应情况 。结果 : 非司酮用药组 复发率 1. , 米 11 显著 坻于未用药组 3 . %( <0 O ) 5 7 P . 1 。结 论: 米非 司酮用 于子宫 内膜异位症 的术 后辅助 治疗足有效 的, 而且副反应较少 。
关键 词 子 宫 内膜 异 位 症 米 非 司酮 中 图分 类 号 : l. 1 文 献 标 识 码 : 文 章 编 号 :0 178 (0 9 0 —0 70 R7 _7 1 B 10 —5 5 20 ) 1 7—2 0
微升高 , 了停药, 未 配合护肝片治疗后恢 复正常 ; 其余 副反应
主要有轻微恶心 、 力等 . 乏 只有 少数患者体重 轻微 增加 , 无痤 疮 多毛与乳 房缩 小等 , 者易 于接 受。3 患 1例应用 米 _酮 2 j 个月后 内异症患者血清 E 水 平平均为 2 7 mo/ 停药前 1 2 2p l L, 3 超测 定该 3 例患者 的子宫 内膜厚度在 4 mm。 1  ̄6
治疗可降低子宫叭纤 维张 力及子宫下段 负荷 , 维持妊娠 。
3 2 子 宫颈环扎术 注意事 项 一般 主 张在妊娠 l ~l . 4 6周 行宫颈环扎 术 , 亦有主 张 1 ~2 6 0周为 最佳时机 ; 术前 患 者要排 空膀胱或插尿 管 , 缝合 时术 者 可 能上推 穹隆 部 , 以 免误伤膀胱 。选择 硬膜外 麻醉 或骶管 麻醉 , 其副 作用 少 , 阴 道松弛度大 ; 时动作轻柔 , 要过分牵拉 宫颈 , 量减少 手 术 尽 术对子宫和胎儿 的刺 激; 后严 密随 访。综 上所 述 , 颈环 术 宫 扎术 于术操 作简单 , 手术时 间短 . 伤 小, 损 患者 易于接受 , 延

术后应用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疗效观察

术后应用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疗效观察
术 ( 切除 子宫 但 保 留卵巢 的 内分 泌 功 能 ) 8 。术 前检 l例 查 血 、尿 常规 及肝 、 。功 能 均正 常 。连 续硬 膜 外麻 醉 , 肾 开腹行 内异症 病灶 电凝或 切 除术 ,及 卵巢 内异 症囊 肿剥 除或切 除术 。术后 随机 分 为: 疗组 ( 组 ) 3 , 平均 治 A 2例 年 龄3. 0 9岁 ;对 照 组 ( 组 )2例 , 平 均 年 龄 3 . 6 B 3 17 8
( 6 % )。妇 科 检查 触 及宫 颈 结节 者 及 阴道 镜 下检 查 5. 5
1 一 般资料 . 1
收集20 年2 ~ 09 月我科门诊诊治并经病理 07 月 20年2
检查 确诊 为 宫颈 内异 症 的4例 患者 临床 资 料 。入 选 标 6
准: ①年龄范围,生育年龄;②符合子宫内膜异位症诊断
医学信息 2 1 年 3 第 2 卷 第 3 00 月 3 期
M d a I om t nM r2 1 . o. . o e i l fr ai a . 0 0 V 1 3 N . c n o 2 3

论著 ・
术后应用 米非司酮治疗子宫 内膜异位症 的疗效观察
王慧玲
( 乡医学院第一 附属 医院妇产科 ,河 南 卫辉 4 3 0 ) 新 5 10
上 ,所有患者均 已婚 ,年龄2 4 岁 ,平均3岁。病程 4~ 5 3 小于1 例 ,小于4 6 ,大于4 例 。已产4 例 , 年9 年2 例 年5 1
均有 流产 史 。最 多孕 3 ,最 少孕 1 。单 纯 宫颈 内异症 次 次
3例 ,宫颈内异症合并盆腔内异症l例。均排除妇科肿 2 4 瘤患者。所有患者均无高血压 、心脏病 、糖尿病史 ,无 近期服用激素类药物史。两组平均年龄相似 ,临床症状

手术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观察

手术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观察

手术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观察【摘要】目的研究手术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的临床效果及应用可行性。

方法选择本院内异征患者76例,随机分为单纯手术组(对照组)例与手术联合米非司酮治疗组,观察其疗效。

结果术后3个月时,米非司酮组痛经、非经期下腹痛、性交痛、子宫直肠窝结节、结节触痛和子宫活动受限的缓解率分别为100%、85.7%、90.0%、85.1%、89.2%和100.0%,对照组分别为64.2%、33.3%、55.6%、33.3%、50.0%和50.0%。

2组比较,用药组的征状、体征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内异症术后术后加用米非司酮可廷长征状暖解时间,复发率低,妊娠率高,故术后加用米非司酮是治疗内异症的较好途径。

【关键词】手术;子宫内膜异位症;米非司酮子宫内膜异位指的是子宫内膜生长在子宫腔之外或嵌入在子宫肌层当中,尤其常见于腹腔内。

至于为何有如此异常,目前学者仍有争议,但比较广为接受的说法是反流性行经(retrograde menstruation) 的问题。

其它重要的病因还有免疫学的异常、子宫内膜疾病、腹膜腔功能失调。

治疗子宫内膜异位主要的目标在改善骨盆腔疼痛的程度及病患的受孕率。

疼痛的大小和发生的位置、嵌入子宫内膜的深度有关,由于神经分布于表面,故嵌入愈深则疼痛愈剧。

无法受精的原因是因为骨盆腔纤维征形成粘着,并且,在疾病的早期嵌入组织与周围组织会产生多种妨碍受精的物质包括:prostaglandins、cytokines、growth factors或其它胚胎毒性因子.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包括单纯手术治疗,单纯药物及手术联合药物治疗等。

本研究对行保留生育功能或保留卵巢功能手术治疗的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患者予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并与单纯手术和术后加用孕三烯酮者进行比较,观察其临床疗效、副反应及应用可行性。

1资料与方法1.1研究对象1998年9月至1999年12月在我院经腹腔镜或开腹手术证实为内异症、行保留生育功能或保留卵巢功能手术治疗的患者76例,征得患者同意,随机分为药物治疗组(61例)和单纯手术组(15例),其中药物治疗组分为米非司酮组(31例)及孕三烯酮组(30例)。

手术结合口服米非司酮治疗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的临床观察

手术结合口服米非司酮治疗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的临床观察

手术结合口服米非司酮治疗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的临床观察(河南固始县妇幼保健院河南固始465200)【摘要】目的:探讨采用手术切除结合口服米非司酮治疗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疗效。

方法:41例患者均行手术切除腹壁异位子宫内膜,术后口服米非司酮,进行随访观察。

结果:36例患者手术后未见复发,5例复发者再次手术切除后痊愈。

结论:手术切除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局部病灶后再口服米非司酮疗效满意,可取得较好的药物经济效益,可在基层医院推广使用。

【关键词】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手术;米非司酮【中图分类号】r711.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4-0156-01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具有继续生长能力的子宫内膜出现在宫腔之外的部位,如盆腔、阴道或腹壁手术瘢痕等处,临床上可出现出血、疼痛及肿块等,是育龄妇女常见疾病,其发病机制目前不清。

近年来由于剖宫手术的增加,发生在腹壁手术切口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也随之增加。

笔者自2004年1月至2010年1月手术切除41例腹壁子宫内膜异位,术后口服米非司酮,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41例均来自2004年1月至2010年1月来我院就诊的患者,经临床、b超及病理检查均确诊为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年龄21~43岁,平均28.5+6.5岁,病程1~5年;其中有剖宫产史者32例,腹腔镜下子宫手术史17例,腹壁外伤史2例,其他腹壁手术史5例;所有患者中有2次或2次以上剖宫手术史者21例,无子宫手术及腹壁手术史者3例;全部患者在月经期间均出现腹壁既往手术部位均出现疼痛且伴有肿块形成,其中6例伴下腹部疼痛;38例患者经后症状消失,3例持续疼痛;未在其他部位发现子宫内膜异位。

1.2 诊断及治疗结合患者临床症状,行b超检查,对患者腹壁肿块疼痛或有肿块形成处行多切面探查,经妇科检查除外其他妇科疾病后,多可诊断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本组41例患者术前行细针穿刺后进行病理学检查均确诊为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

米非司酮联合手术治疗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效果观察

米非司酮联合手术治疗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效果观察

米非司酮联合手术治疗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效果观察目的研究米非司酮联合手术治疗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2012年11月~2013年11月我院收治的100例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为研究对象,然后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例。

其中一组作为对照组,该组患者在常规手术治疗以后给予孕三烯酮进行治疗。

另一组作为对照组,该组患者在常规手术治疗以后给予米非司酮进行治疗。

经过治疗以后分别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疾病复发情况进行观察和统计。

结果两组的10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疾病治疗,观察组患者中显效18例,有效31例,无效1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8%(49/50),对照组患者中显效13例,有效29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84%(42/50)。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要明显的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患者中复发3例,疾病复发的发生率为6%(3/50),对照组患者中复发11例,疾病复发的发生率为22%(11/50),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米非司酮联合手术治疗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效果十分理想,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疾病复发,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标签:子宫内膜异位症;米非司酮;孕三烯酮;治疗效果;复发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女性常见妇科疾病,是由于膜细胞种植在不正常的位置而导致的[1]。

内膜细胞本来应该长在人体的子宫腔内,但是由于子宫腔通过输卵管和盆腔相通,因此内膜细胞就有可能通过输卵管进入到盆腔进行异位生长。

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表现主要有:痛经、月经异常、不孕、膀胱刺激征以及性交疼痛等[2]。

子宫内膜异位的发生主要与机体的免疫功能、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等有关系[3]。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研究选择2012年11月~2013年11月我院收治的100例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为研究对象,然后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例。

子宫内膜异位症经腹部手术后应用米非司酮的疗效观察

子宫内膜异位症经腹部手术后应用米非司酮的疗效观察

子宫内膜异位症经腹部手术后应用米非司酮的疗效观察目的:研究子宫内膜异位症经腹部手术后应用米非司酮的疗效。

方法:将120例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经腹部手術后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米非司酮组68例,术后第5天开始口服米非司酮5 mg,每日1次,连续6个月;孕三烯酮组52例,术后第5天开始口服孕三烯酮2.5 mg,每周2次,连续6个月,所有患者随访1~3年。

结果:米非司酮组有效率达73.5%,孕三烯酮组有效率达73%,两组疗效差异无显著性(P>0.05)。

服用米非司酮的患者仅有5例转氨酶升高;孕三烯酮组12例转氨酶升高。

结论:经腹部术后应用米非司酮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治疗较佳的选择方案。

标签:子宫内膜异位症;米非司酮;孕三烯酮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率近年明显增多,是目前常见妇科疾病之一。

在妇科剖腹手术中,5%~15%患者发现有此病[1]。

最常发生的部位是卵巢,形成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并发生盆腔粘连。

我院于2001年12月~2004年2月采用经腹部手术直接去除异位子宫内膜病灶,手术后联合药物治疗,可以更彻底有效控制症状,减少复发。

为比较米非司酮和孕三烯酮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术后治疗的疗效,我们对120例术后患者分别辅以米非司酮和孕三烯酮治疗,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将2001年12月~2004年2月在我院经腹部手术的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患者120例随机分成两组:米非司酮组68例,年龄21~47岁,合并不孕者20例。

孕三烯酮组52例,年龄20~45岁,合并不孕者16例。

两组患者年龄、身高、体重、孕产次、病程、手术方式和分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所有病例均无高血压、糖尿病、肝病病史。

术前6个月内无服用激素类药物史。

查血、尿常规正常。

肝、肾功能正常。

1.2 手术方式患者均为非经期入院,合并不孕者于月经干净3 d入院。

术前行阴道及肠道准备,肝、肾功能检查。

均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术中全面探查盆腔,分离粘连,行异位病灶去除术或囊肿剥除术,不孕症患者术中同时行双侧输卵管通液术,术后抗生素预防感染。

手术结合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效果观察_0

手术结合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效果观察_0

手术结合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效果观察目的观察腹腔镜手术结合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疗效。

方法将本院收治的76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随机均分为手术组与结合组,手术组采取单纯腹腔镜手术进行治疗,结合组在手术组的基础上联合应用米非司酮进行治疗,对比两组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随访对比两组术后复发及受孕情况。

结果结合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手术组,P<0.05;结合组复发率明显低于手术组,而受孕率则明显高于手术组,P<0.05;结合组各项不良反应均明显低于手术组,P <0.05。

结论手术结合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疗效优于单纯手术治疗的疗效,建议于临床推广应用。

标签:子宫内膜异位症;腹腔镜手术;米非司酮子宫内膜异位症(EM)是指种出现于子宫腔覆盖黏膜之外部位的具备生长功能的异常子宫内膜组织,好发于育龄期妇女中[1]。

EM多见于宫体后方的骶韧与卵巢部位,主要症状有痛经、月经异常、性交疼痛、慢性盆腔痛、不孕及盆腔包块等[2]。

为提高手术治疗EM的疗效预防术后复发,本院在手术治疗的基础上结合米非司酮进行治疗,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现将详细情况汇报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以本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76例EM患者作为本次研究资料,将全部患者随机均分为手术组与结合组,每组各38例。

手术组患者年龄为21~43岁,平均(31.61±8.37)岁;依据美国生育协会制定的EM分期标准(R-AFS)[3]分期为Ⅱ期6例,Ⅲ~Ⅳ期32例;合并不孕9例。

结合组患者年龄为21~45岁,平均(32.56±8.74)岁;R-AFS分期为Ⅱ期4例,Ⅲ~Ⅳ期34例;合并不孕11例。

两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可比性。

全部患者均符合《妇科内镜学》中关于EM的诊断标准,并排除有其它疾病或腹腔镜手术禁忌证患者。

1.2 方法1.2.1 治疗方法全部患者中合并有不孕的患者于经期结束后3d入院,其他患者均在非经期时入院。

腹腔镜手术配合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疗效观察

腹腔镜手术配合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疗效观察

腹腔镜手术配合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疗效观察目的:观察腹腔镜手术配合米非司酮口服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EM)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EM患者8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其中对照组单纯行腹腔镜手术,观察组于术后服用米非司酮,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术后妊娠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腹腔镜手术配合米非司酮治疗EM效果明显优于单纯腹腔镜手术治疗,且临床复发率低,不良反应少,可明显提高患者妊娠机会。

标签:腹腔镜手术;米非司酮;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是妇科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疾病之一,多发生于育龄期妇女,发病率较高,且呈逐年增长的趋势,其中不孕症患者中发病率已高达30%~40%,成为妇女不孕的主要原因之一[1-2]。

腹腔镜手术是目前临床上公认的最佳治疗方法,可迅速改善患者病情,具有创伤小、疼痛少及术后恢复快等优势,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但EM作为一种激素依赖性疾病,仅采取手术治疗不能有效控制其复发,因此需联合药物以巩固治疗效果[3]。

本研究采取腹腔镜配合非司酮口服治療子宫内膜异位症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0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EM患者共88例,患者均行腹腔镜手术且术后经病理组织证实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年龄21~43岁,病程均为3个月~8年,其中合并不孕症23例,包括已育53例和未育35例,患者均有生育要求。

临床分期按照1995年美国生育学会制定的EM分期标准[4],均为Ⅱ~Ⅳ期。

排除标准:伴有严重的肝、肾功能障碍或心肺功能异常等器质性病变患者;急、慢性传染性疾病患者;恶性肿瘤患者;有腹腔镜手术禁忌证者;米非司酮等药物过敏者等。

腹腔镜手术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研究

腹腔镜手术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研究

腹腔镜手术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研究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与米非司酮联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疗效。

方法选择2012年3月~2013年10月在我院就诊的80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随机分为单纯腹腔镜手术对照组(A组,n=40)和腹腔镜手术联合米非司酮治疗观察组(B组,n=40),B组采用手术联合米非司酮治疗。

对两组疗效结果和术后复发及受孕情况等指标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随访结果发现,A组总有效率为72.5%,B组有效率为95.0%,B组疗效明显优于A组(P 0.05),具有可比性。

所有患者均完成术后为期6个月的随访调查,随访资料完整。

1.2 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在月经结束后3 d入院,入院后进行术前常规化验检查。

采用全身麻醉,取仰卧位,于脐缘上0.5 cm处行1 cm横切口,建立气腹,另外两个点取于两侧相对于麦氏点水平。

术中进行疾病分期并取病理,依据粘连程度分离,尽最大可能恢复盆腔的结构;术后预防性使用抗生素3 d。

B组术后2 d起开始服用米非司酮胶囊Ⅱ(通用名:米福,生产厂家:深圳市资福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5518)5 mg/d,疗程为3个月。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对两组患者进行术后随访,每个月1次,随访时间共6个月,内容包括腹痛、痛经以及月经紊乱等,并行超声检查。

1~3项指标改善为基本有效,有效标准为上述症状完全消失或有改善,其他视为无效。

1.4 统计学处理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腹腔镜联合米非司酮治疗组(B组)的总有效率较单纯腹腔镜治疗组(A组)显著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95.0% vs 72.5%,χ2=6.05,P < 0.05)。

见表1。

2.2 两组患者复发和受孕情况比较B组患者的复发率较A组明显降低,受孕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5.0% vs 20.0%,χ2=4.11,P < 0.05;27.5% vs 5.0%,χ2=4.86,P < 0.05)。

手术结合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效果观察

手术结合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效果观察

手术结合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效果观察目的:探讨手术结合米非司酮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方法,分析其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我院80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有15例患者伴有不孕症,研究组采用手术结合米非司酮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手术治疗,分析和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情况。

结果:研究组患者28例治疗为显效,总有效率为90%,复发率为5%;对照组16例治疗为显效,总有效率为50%,复发率为40%,研究组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研究组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研究组不孕症患者中有4例成功受孕,对照组不孕症患者中有3例成功受孕,两组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研究组与对照组各有3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两组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手术结合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具有不良反应率低、治疗效果高、复发率低等特点,非常值得临床的应用与推广。

标签:手术,米非司酮,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疗效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内膜细胞种植在不正常的位置而形成的一种女性常见妇科疾病,内膜细胞本应该生长在子宫腔内,但是由于子宫腔通过输卵管与盆腔相通,因此使得内膜细胞可经由输卵管进入盆腔异位生长[1]。

本文主要探讨手术结合米非司酮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方法,并分析其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我院于2011年5月至2013年6月期间,共接收80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年龄在27周岁至46周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6.5±5.9)周岁,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不规则腹痛、性交痛、痛经、月经紊乱等临床症状,按照RAFS分期,属于Ⅰ期、Ⅱ期的共有35例,属于Ⅲ期、Ⅳ期的共有45例,其中有30例患者伴有不孕症。

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各40例,且其中各有15例伴有不孕症,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分期、病史等一般临床资料上比较,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腹腔镜手术配合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疗效观察

腹腔镜手术配合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疗效观察

腹腔镜手术配合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疗效观察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在腹腔镜手术后配合应用米非司酮进行持续治疗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3年3月在我院进行腹腔镜手术的331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作为本组研究的观察对象,按照入院时间先后顺序分为米非司酮组(113例)、达菲林组(110例)及对照组(108例),米非司酮组在术后给予米非司酮治疗,达菲林组在术后给予达菲林治疗,对照组只给予单纯手术治疗,观察期6个月,对比各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术后不良反应情况。

结果①米非司酮组,显效81例(71.68%,81/113),有效32例(28.32%,32/113),复发6例(5.31%,6/113),治疗效果明显优于达菲林组,且达菲林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各组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②米非司酮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19%,达菲林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8.18%,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7.17%,各组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行腹腔镜术后配合应用药物治疗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单纯手术治疗,而且术后复发率与不良反应低,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标签:腹腔镜;米非司酮;子宫内膜异位症近年来,有报道称[1]在术后配合药物治疗能够提高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

本文中将选取2012年3月~2013年3月在我院进行腹腔镜手术的331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作为本组研究的观察对象,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在腹腔镜手术后配合应用米非司酮进行持续治疗的临床效果,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3月~2013年3月在我院进行腹腔镜手术的331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作为本组研究的观察对象,按照入院时间先后顺序分为米非司酮组(113例)、达菲林组(110例)及对照组(108例),米非司酮组中,年龄21~43岁,平均(31.35±3.48)岁;术后分期[2]Ⅱ期57例,Ⅲ-Ⅳ期56例;达菲林组中,年龄20~41岁,平均(30.46±3.26)岁;术后分期Ⅱ期43例,Ⅲ-Ⅳ期65例;对照组中,年龄22~40岁,平均(32.44±3.52)岁;术后分期Ⅱ期49例,Ⅲ-Ⅳ期59例。

米非司酮联合手术治疗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疗效分析

米非司酮联合手术治疗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疗效分析

米非司酮联合手术治疗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疗效分析目的对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进行临床分析研究。

方法选取来本院接受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治疗的患者36例。

所有患者在常规手术治疗后均使用药物进行辅助治疗,其中19例患者术后使用孕三烯酮进行治疗作为对照组,17例患者手术后使用米非司酮进行治疗作为观察组。

手术后随访8~12个月。

以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复发情况作为临床观察指标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 < 0.05);观察组复发情况也明显优于对照组(P < 0.05)。

结论在传统手术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米非司酮进行辅助治疗可有效地提高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治疗效果。

标签:子宫内膜异位;孕三烯酮;米非司酮;疗效分析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导致妇女不孕的主要原因之一,据研究表明,我国的不孕症的患者中,有25%~30%的患者患有子宫内膜异位症[1]。

剖宫产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并不是一种常见的子宫内膜异位症,目前对于该病的临床研究较少。

基于此,本人开展了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相关临床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09年3月~2011年3月来本院接受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治疗的患者36例,其中,年龄最高68岁,最低29岁,平均(35.0±4.1)岁。

所有患者均在常规手术治疗的基础上采用药物治疗进行辅助治疗,其中19例术后使用孕三烯酮进行治疗作为对照组,17例患者手术后使用米非司酮进行治疗作为观察组。

两组患者在年龄、既往手术史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见表1。

1.2 方法1.2.1 临床诊断手术前对36例患者均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2],通过检查发现患者腹部壁上出现低回肿块,肿块边缘呈不规则形,肿块包膜内血流信号缺失;患者子宫位置呈后位或正常位,大小稍稍有所增大,患者宫骶韧带部位出现数个硬结[3]。

腹腔镜手术配合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疗效观察

腹腔镜手术配合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疗效观察

腹腔镜手术配合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疗效观察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配合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疗效。

方法选择2010年5月~2011年4月在我院治疗的子宫内膜异位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

80例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均于月经干净后3~5 d进行腹腔镜手术。

观察组术后第5天开始口服米非司酮12.5 mg,每日1次;连用3个月。

比较两组疗效及两组患者停药后排卵、月经恢复时间。

结果研究组临床完全缓解率8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0.0%,且研究组6个月后复发率5.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两组均于月经干净后3~5 d进行腹腔镜手术。

采用全身麻醉,取膀胱截石位,取脐缘上0.5 cm作1 cm的横切口,建立气腹;置入腹腔镜,于下腹两侧进行穿刺。

术中行全面盆腹腔探查,分离粘连组织,恢复盆腔解剖结构;行异位病灶去除术或囊肿剥除术或一侧附件切除术,同时行双侧输卵管美蓝通液术。

术后两组均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观察组术后第5天开始口服米非司酮12.5 mg,每日1次;连用3个月。

1.3 疗效标准[3](1)临床完全缓解:原有疼痛症状缓解,盆腔触痛结节消失。

(2)临床部分缓解:原有疼痛症状程度减轻,盆腔结节缩小、变软、触痛减轻。

(3)复发:原有疼痛症状复发或盆腔结节触痛加重,或超声检查提示卵巢出现囊性肿块,内有稀疏或密集光点,持续存在2个月以上。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或Fisher 精确概率法进行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

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2.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全部患者手术均获成功,随访6个月~1年,研究组用药3个月后复发1例(双侧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用药6个月复发2例,为左侧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复发率为5.0% (2/40)。

手术结合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效果观察

手术结合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效果观察

手术结合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效果观察目的探究手术联合米非司酮应用于子宫内膜异位症(EM)治疗中的临床疗效,为后期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6月~2012年8月门诊收入的EM伴不孕的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是否服用米非司酮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0例。

研究组患者术后均给予米非司酮辅助治疗,对照组患者仅行腹腔镜手术治疗。

观察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的一般情况。

结果两组患者经治疗在显效、临床总有效率及r-AFS中Ⅲ、Ⅳ期的妊娠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米非司酮辅助手术治疗EM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提高患者妊娠率,患者易于接受,可在后期临床中进一步推广及应用。

标签:米非司酮;手术;子宫内膜异位症据相关调查显示,在不孕女性中25%~40%均伴有一定程度的EM,在EM 患者中并发不孕者占40%~60%[1]。

EM在我国育龄期女性中较为常见,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月经失调、不孕、及盆腔疼痛等。

单纯手术治疗无法达到理想效果。

笔者特于2011年6月~2012年8月对我院门诊收入的40例EM患者进行手术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6月~2012年8月我院收治的EM患者80例,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0例。

研究组患者年龄20~45岁,平均(29.3±2.6)岁;不孕年限1~8年,平均(3.6±1.1)年;r-AFS分期:Ⅰ、Ⅱ期者18例,Ⅲ、Ⅳ期者22例。

对照组患者年龄25~41岁,平均(30.4±2.9)岁;不孕年限1~6年,平均(3.5±1.6)年;r-AFS分期:Ⅰ、Ⅱ期者19例,Ⅲ、Ⅳ期者21例。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不孕年限、r-AFS分期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及其家属均对研究过程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60例腹腔镜手术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分析

60例腹腔镜手术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分析

60例腹腔镜手术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分析目的分析对子宫内膜异位症采用腹腔镜手术加行米非司酮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到我院就诊的子宫内膜异位症病患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行腹腔镜手术;观察组3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行米非司酮治疗,观察两组疗效。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6.67%,合并不孕者术后怀孕率35.71%;对照组总有效率80.00%,合并不孕者术后怀孕率15.38%,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结论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病患采取腹腔镜手术联合米非司酮治疗有效安全,适于临床推广应用。

标签:子宫内膜异位症;腹腔镜手术;米非司酮;临床分析前言近年来,随着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该病逐渐成为生育期妇女的心头大患。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传统治疗方式主要为腹腔镜手术,但由于复发率高,术后症状难以控制,效果往往不理想。

现选取我院子宫内膜异位症病患6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腹腔镜手术联合米非司酮的治疗效果。

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2月至2013年6月到我院就诊的子宫内膜异位症病患60例。

所有病患行腹腔镜手术治疗后经病理检查均确诊为子宫内膜异位症。

随机将60例子宫内膜异位症病患分为两组,观察组30例,其中合并不孕14例。

对照组30例,其中合并不孕13例。

两组病患均无肝肾功能障碍,年龄、临床表现及病变部位等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所有病患均避开月经期入院并实施腹腔镜手术治疗,术前进行为期3天的肠道及阴道清洁准备。

手术开始行全麻后取膀胱截石位,对于合并不孕者或存在盆腔粘连程度严重可能的病患皆放置举宫器。

于病患脐缘上0.5厘米处作长度为1厘米的横状切口以作气腹创建,再对左右两侧下腹分别取1个0.5厘米穿刺点进行操作。

术中时,依照病变部位和粘连程度通过病灶电灼或切除等方式实行粘连分离,盆腔解剖结构基本得到恢复。

对于不孕症病患,术中时输卵管造口术或行双侧输卵管通液。

腹腔镜手术配合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疗效观察

腹腔镜手术配合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疗效观察

中国卫生产业C HI NAHE A L T H I NDUS T RY生育期的妇女常常会发生子宫膜异位症疾病,根据调查研究发现,该病的发病率为10%~15%[1],有近几年该病的发病率出现逐渐增高的趋势,病变部位主要发生在宫体后方骸韧带、双侧或单侧卵巢等部位,症状体现如下,月经异常、慢性盆腔疼痛、痛经、性交痛、盆腔包块、不孕等症状,同时还会导致盆腔组织发生广泛的粘连,目前临床上通常采用腹腔镜手术的方法进行治疗,但是效果不是非常理想[2],本文对2010年4月—2014年4月我院接收的子宫内膜异位患者124例进行研究,发现采用腹腔镜手术配合米非司酮的方法治疗的60例患者,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疗效比较令人满意。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4月—2014年4月我院接收的子宫内膜异位患者124例,全部患者都进行了腹腔镜手术,术后进行病理检查来确诊,具体临床体现如下,出现痛经的有36例患者(其中有16例患者是无周期的慢性下腹疼痛),月经淋漓不干净的有22例患者,经期消化道症状的有15例患者,性交疼痛的有14例患者,表现为其他症状的患者有37例。

1.2治疗方法1.2.1手术治疗所有患者都是在非经期状态下入院的,患有不孕症的在经期干净后3d 入院,手术前3d 进行肠道准备和阴道准备,对所有患者进行全身麻醉,取膀胱截石位置,对于严重盆腔粘连的患者放置举宫器,在脐缘的上侧0.5cm 处横切1cm 的切口,进行气腹的建立,再取下腹两侧相当于麦氏点水平的两个05cm 位置进行穿刺操作,在进行手术的过程中要对盆腹腔进行全面的探查并进行临床分期,将粘连部位分离,使其达到盆腔解剖的结构状态,然后再进行囊肿剥除术或异位病灶去除术或单侧附件摘除术,在对不孕症的患者进行手术时,要进行双侧输卵管造口术或美兰通液术。

手术后对患者使用抗生素以防感染,治疗组患者在手术后的第3天服用米非司酮12.5mg ,1次/d ,持续服用六个月。

腹腔镜手术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分析

腹腔镜手术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分析

腹腔镜手术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分析【摘要】摘要: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临床表现多样且易复发。

腹腔镜手术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已成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本文对其疗效及不良反应进行了分析。

通过对相关研究的综合报道,发现该治疗方法在提高生育率、缓解症状等方面取得显著效果,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风险。

本文总结了影响疗效的因素和治疗前后注意事项,为临床实践提供了参考。

结论部分对腹腔镜手术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疗效进行了总结,展望了其在临床应用中的前景,同时指出了研究的局限性和未来方向。

【关键词】关键词:腹腔镜手术、米非司酮、子宫内膜异位症、疗效、不良反应、治疗原理、临床疗效、注意事项、影响因素、结论、应用前景、局限性、未来方向。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其发病率逐年增加,给女性的生活质量和生育造成了严重影响。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子宫内膜细胞异位至宫腔以外的其他组织中,常见的异位部位包括卵巢、阔韧带、子宫韧带、直肠周围组织等。

病程中症状包括周期性腹痛、月经不规则、不育等,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

目前,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方式,而腹腔镜手术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则是一种较为新颖的治疗方式。

腹腔镜手术可以清除异位的子宫内膜组织,减轻症状,而米非司酮作为激素类药物,能有效抑制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再发,缓解疼痛,并改善患者的生育能力。

本研究旨在探究腹腔镜手术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疗效及不良反应,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为患者的康复和生育带来希望。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探讨腹腔镜手术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疗效及不良反应,评估其临床应用价值,为临床医生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和决策参考。

具体来说,研究目的包括:1.评估腹腔镜手术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疗效,包括治疗效果的持久性和稳定性;2.分析腹腔镜手术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探讨其安全性和可靠性;3.探讨影响腹腔镜手术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疗效的因素,如患者年龄、病情严重程度等;4.总结治疗前后的注意事项,提供临床治疗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重点和注意事项。

腹腔镜手术联合米非司酮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治疗中的临床效果观察

腹腔镜手术联合米非司酮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治疗中的临床效果观察

腹腔镜手术联合米非司酮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治疗中的临床效果观察摘要:目的研究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实施腹腔镜手术联合米非司酮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抽取我院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80例为研究资料,据措施差异分为对照(腹腔镜手术)和观察组(联合米非司酮),对比疗效、卵巢体积和卵泡窦卵泡数改善情况、月经恢复时间、排卵恢复时间、并发症。

结果观察组疗效97.5%,对照组85.0%,P<0.05。

观察组卵巢体积较小,卵泡窦卵泡数较多,月经恢复时间、排卵恢复时间明显较对照组短,P<0.05。

并发症5.0%,对照组20.0%,P<0.05。

结论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实施腹腔镜手术联合米非司酮治疗疗效显著,可在临床推广借鉴。

关键词:腹腔镜手术;米非司酮;子宫内膜异位症;治疗效果近年来,在各种内外因素共同作用下,致使子宫内膜异位症成为临床妇科常见病和多发病,性交痛、月经紊乱、痛经为患者主要临床表现,病情较重者会直接导致患者不孕,严重影响着患者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和腹腔镜技术不断改善,致使腹腔镜手术被用于广泛质量子宫内膜异位症;但研究发现在手术治疗基础上联合药物干预,不仅可提高临床疗效,还能改善患者预后情况[1]。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抽取我院2018年1月-2019年2月内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80例分为2组,其中对照组(n=40):年龄22-38岁,平均(30.03±5.15)岁;观察组(n=40):年龄23-38岁,平均(30.45±5.22)岁;对比80例患者资料,P>0.05。

1.2方法对照组:腹腔镜手术单纯治疗:月经结束后1周实施手术;气管插管,全麻,取头低臀高膀胱截石位;建CO2气腹置腹腔镜,仔细探查盆腔病灶和脏器情况。

观察子宫、输卵管;用钝、锐器分离盆腔粘连,恢复盆腔解剖结构。

电凝处理病灶。

术后冲洗盆腔(0.9%氯化钠),涂抹透明质酸钠防止盆腔粘连。

抗生素常规抗感染治疗。

腹腔镜手术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观察

腹腔镜手术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观察

腹腔镜手术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观察王秀珍【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68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腹腔镜手术治疗,观察组给予腹腔镜手术联合米非司酮治疗.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是94.12%,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是76.47%,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组优于对照组.结论子宫内膜异位症采用腹腔镜手术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具有临床疗效.%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laparoscopic surgery combined with mifepristone in the treatment of endometriosis. Methods 78 cases of endometriosi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laparoscopic surgery,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laparoscopic surgery combined with mifepristone.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94.12%,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control group was 76.47%.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Conclusion Laparoscopic surgery combined with mifepristone in the treatment of endometriosis has a very significant clinical effect.【期刊名称】《中国卫生标准管理》【年(卷),期】2015(006)027【总页数】2页(P106-107)【关键词】腹腔镜手术;米非司酮;子宫内膜异位症【作者】王秀珍【作者单位】466000 河南省周口市西华县人民医院妇产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11.71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腹腔镜手术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效果,选取2014年3月~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具体内容报告如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手术结合口服米非司酮治疗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的临床观察(河南固始县妇幼保健院河南固始465200)【摘要】目的:探讨采用手术切除结合口服米非司酮治疗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
疗效。

方法:41例患者均行手术切除腹壁异位子宫内膜,术后口服米非司酮,进行随访观察。

结果:36例患者手术后未见复发,5例复发者再次手术切除后痊愈。

结论:手术切除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局部病灶后再口服米非司酮疗效满意,可取得较好的药物经济效益,可在基层医院推广使用。

【关键词】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
手术;米非司酮【中图分类号】r711.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4-0156-01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具有继续生长能力的子宫内膜出现在宫腔之外的部位,如盆腔、阴道或腹壁手术瘢痕等处,临床上可出现出血、疼痛及肿块等,是育龄妇女常见疾病,其发病机制目前不清。

近年来由于剖宫手术的增加,发生在腹壁手术切口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也随之增加。

笔者自2004
年1月至2010年1月手术切除41例腹壁子宫内膜异位,术后口服米非司酮,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41例均来自2004年1月至2010年1月来我院就诊的患者,经临床、b超及病理检查均确诊为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年龄21~43岁,平均28.5+6.5岁,病程1~5年;其中有剖宫产
史者32例,腹腔镜下子宫手术史17例,腹壁外伤史2例,其他腹壁手术史5例;所有患者中有2次或2次以上剖宫手术史者21例,
无子宫手术及腹壁手术史者3例;全部患者在月经期间均出现腹壁既往手术部位均出现疼痛且伴有肿块形成,其中6例伴下腹部疼痛;38例患者经后症状消失,3例持续疼痛;未在其他部位发现子宫内膜异位。

1.2 诊断及治疗结合患者临床症状,行b超检查,对患者腹壁肿块疼痛或有肿块形成处行多切面探查,经妇科检查除外其他妇科疾病后,多可诊断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本组41例患者术前行细针穿刺后进行病理学检查均确诊为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

所有患者手术切除腹壁肿块,切缘距病灶0.5~lcm,术后口服米非司酮3m,12.5mg/d。

所有患者术后均经石蜡病理检查确诊。

2 结果患者住院3~10d,出院后随访1~3a,其中36例患者未出现腹壁与月经相关的肿块及疼痛复发,手术切口愈合良好;5例患者出院后3个月后腹壁切口处再次出现与月经相关肿块,再次手术后未见复发。

3 讨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目前有多种学说解释,如:体腔上皮化生学说、经血逆流学说、淋巴或静脉播散学说、环境与遗传因素等[1]。

由此导致指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腔以外的部位,如子宫肌壁、卵巢、输卵管、腹膜或腹壁等,根据出现部位不同可分为子宫内子宫内膜异位和子宫外子宫内膜异位。

无论异位子宫内膜出现在何处,均可因生理周期的改变出现周期性改变,因异位子宫内膜不易排出,可反复出血、坏死、纤维化,临床上可出现疼痛、月经不调或不孕,因而严重影响着患者的身心健康。

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属子宫外子宫内膜异位症,多数
学者认为其发生由医源性种植所致,可能是手术过程中医护人员操作过程不当,将脱落的子宫内膜微组织通过手术器械直接种植在腹壁切口导位发生[2]。

特别是近年来由于产妇、产妇家属及医护人员观念的改变,剖宫产手术越来越多,发生在腹壁手术切口的子宫内膜异位症也随之上升。

本组患者41例中有32例有剖宫产手术,其中21例有2次或2次以上剖宫手术,提示腹壁手术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的发生可能和医源性种植有关。

但3例无子宫手术及腹壁手术史者也发生了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提示种植并不是其发病唯一理论基础。

本组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中多数发病前有子宫和/或腹壁手术史,研究结果提示为预防本病发生,子宫和/或腹壁手术时,术者应遵循无菌操作原则,注意手术切口的保护,不能再将打开子宫腔及清理宫腔时使用的手术器械、纱布在腹壁切口及其他手术野使用,以防止种植发生[2]。

长期以来临床上多采用口服药物来降低体内激素水平,多是基于异位子宫内膜同样对性激素有依赖性的理论,口服药物的目的是能过激素使异位子宫内膜萎缩,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但临床观察发现采用此法治疗,停药后疾病容易复发,因而其远期疗效不确定[2-3]。

目前对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多采局部手术切除加药物治疗的方法。

本组47例患者,第一次手术切除后有5例复发,复发率为10.6%,再次手术后未见复发,研究结果提示手术结合药物治疗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可以取得肯定疗效。

但研究结果同时也提示手术切除仍不能彻底根
除异位子宫内膜,因而术后口服孕三烯酮具有必要性。

米非司酮是孕激素的拮抗剂,具有干扰排卵及影响正常子宫内膜完整性的作用,因而可使异位子宫内膜萎缩,从而达到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作用[4]。

研究结果提醒我们,无论是第一次切除异位子宫内膜还是再次手术,切除时一定要对病变部位认真仔细分离并彻底切除,通常切缘要达到肿块周围0.5cm,以免残余组织复发或再次种植;如肿块体较大,切除前可使用抗雌激素药物,以缩小肿块利于手术切除。

本研究结果提示,一旦发生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手术切除肿块时认真仔细分离,术后再结合药物治疗,可取得疗效肯定。

参考文献[1]谢珊莉,杨晋蓉.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25例临床分析[j].中外医疗,2010(33):53-54. [2]沈志荣. 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15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 2011, 32(1):118. [3]姜鸿.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30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29):7186-7187[4]杨建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药物治疗[j].现代实用医学,2007,19(11):860-86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