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题原卷版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 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B. 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
C. 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D. 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
3.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
A. 郡县制导致秦末农民起义B. 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
C. 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D.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
A.强化了文化专制B.促进了南北方经济协调发展
C.平衡了南北势力D.有利于科举制的公平和公正
11.著名学者何怀宏对明清八股取士有这一论断:“八股(文)虽然并不具有总能把最好的人推到最高位置的确定性,但它还是把大量的庸才挡在了门外。”这表明该学者( )
A.认为八股取士制度有其合理性B.仅从政治角度诠释八股取士
14.1870年英国枢密院关于文官制改革的命令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按照文官制度委员会的要求,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英国近代的文官制度建立
A. 标志英国君主立宪制形成B. 适应政府专业化和制度化管理
C. 推动英国建立责任内阁制D. 标志英国过渡到近代工业社会
15.《秦律》中记载:“父盗子,不为盗。今假父(即继父)盗假子(即继子),何论?当为盗。”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C. 建立社会保障D. 保护劳工权利
37.“男人在田间劳动,女人操持家务;大家一起去教堂做弥撒,听牧师布道;享用一日三餐(三餐的内容不尽一样)或领主为酬劳农奴的收割而提供的丰盛晚宴……”。这段文字描述的当是
A. 中世纪庄园
B. 西周诸侯国
C. 古希腊城邦
D. 中世纪西欧城市
38.由于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北宋时出现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交是交合的意思,指两张券合得起来就交钱。这表明该纸币
A. 削弱了基督教在欧洲的影响
B. 彻底摧毁了罗马教皇的政治权威
C. 推动了欧洲民主制度的建立
D. 有助于欧洲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
25.原本德意志地区没有统一的德语,自从马丁•路德以其家乡的中东部德语,融合了部分北德和南德的方言,把希腊语圣经翻译成德语圣经,统一的书面德语才初步形成。材料表明( )
A. 路德为宗教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
33.1945年,根据《布雷顿森林协议》的要求,世界银行建立,并于1946年正式运行。1947年,另一世界性经济组织也正式运行。它是
A. 世界贸易组织
B. 独立国家联合体
C. 北美自由贸易区
D.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34.1973年10月,石油输出国组织宣布全球石油交易必须以美元结算。而在此之前,全球石油交易可以用各种国际流通货币结算。这一变化
C. 努力探索新民主主义道路
D. 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支持
8.1912年3月,中华民国南京临时参议院通过了《中华民国临时约一律平等”
B. “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C. “人民有选举及被选举之权”
D. “临时大总统代表全国接受外国之大使公使”
A. 为复辟帝制扫除了障碍B. 行使了宪法赋予的权力
C. 可以随意解散参众两院D. 可以独立决定内阁去留
6.孟德斯鸠说:“如果同一个人或是……同一个机关行使这三种权力,即制定法律权、执行公共决议权和判私人犯罪或争讼权,则一切便都完了。”这一思想在美国1787年宪法中体现为
A. 实行君主立宪
B. 确立三权分立
A. 法制建设不断完善B. 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心
C. 以法律作为反腐工具D. 坚持立法为民的原则
21.在今天东亚的日本,东南亚的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北非的埃及等国家、地区都有发现中国宋代的陶瓷。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宋代
A. 航海技术的发达B. 抑商政策松动
C. 制瓷业技术成熟D. 民营手工业崛起
A. 导致美国经济出现滞胀危机
B. 说明美元仍旧维持霸权地位
C. 促进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D. 表明布雷顿森林体系得以维系
35.唐代户籍分“良民”与“贱民”,前者为自由民,后者包括依附于官府的役户和门阀的家丁、奴婢。宋代废良贱户籍制,依据居城或居乡,划为“坊郭户”与“乡村户”,又立法规定:一个人移居到一个地方生活一年以上,便可获得当地户口。于是,大量商人、佣工、流民涌入城市。宋代户籍制度改革的主要原因是
19.1870年,美国国会通过宪法第十五条修正案,其中规定“合众国公民的选举权不得因种族、肤色、或过去的劳役状况而被合众国或任何一州否认或剥夺。”这一规定
A.实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有利保护公民的选举权利
C.加强了美国州政府的权威
D.消除了美国种族歧视现象
20.1980年8月,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强调:公民在法律和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党员在党章和党纪面前人人平等。人人有依法规定的平等权利和义务,谁也不能占便宜,谁也不能犯法。这表明新时期中国
A. 日内瓦会议
B. 万隆会议
C. 第一次不结盟运动会议
D. 第26届联合国大会
30.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破裂后,美国国务院研究认为:美国有必要支持中国,以防止中国被苏联推毁,致苏联坐大,从而不利于美国的国家利益。这表明当时
A. 中美关系改善迎来有利时机
B 中美两国国家利益趋于一致
C. 美国改变对华“孤立”政策
C. 公民的财产权得到一定保障D. 遵守法律成为社会的共识
18. “除非在法律所规定的情况下并按照法律所指示的手续,不得控告、逮捕或拘留任何人(第7条)”,“任何人在其未被宣告为犯罪以前应被推定为无罪(第8条)”。法国1789年《人权宣言》的这一规定主要体现了
A. 主权在民原则B. 分权与制衡原则C. 自由平等原则D. 人权法治原则
A. 秦朝用法律来规范经济关系
B. 继子未被当做家庭成员看待
C. 体现秦律同罪不同罚的原则
D. 秦律保护继子的私有财产权
16.汉文帝设立《孝经》博士,魏晋皇帝多标榜“以孝治天下”,唐代《孝经》升格为与“五经”并列的儒家经典。这反映出
A. 道德教化日益受到重视
B. 儒学教育走向神秘化
C. 民间信仰与朝廷的互动
人教版
高
中
历
史
测试卷(考试题)
般阳中学高二阶段性测试
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元史百官志七》记载:“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与都省为表里”的地方行政机构是
A.三司
B.行中书省
C.中书省
D.宣政院
2.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这反映出
C. 意识形态领域的对抗结束
D. 外交领域实现新突破
27.1955年中国政府建议美国就双边问题进行大使级谈判,中国释放了数名被押的美国人,并愿意批转15名要求到中国大陆采访的美国记者的签证。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A. 放弃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B. 打破了两极对峙的格局
C. 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D. 同美国关系走向正常化
4.1743年英国的《议会法》规定,享受王室俸禄和任命的相当一部分官员不得担任议员。这一议会规定表明
A 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参政权
B. 英国责任内阁制尚未形成
C. 国王对议会的影响受到制约
D. 议员不再由国王任命产生
5.1877年5月,法国总统麦克马洪迫使内阁总理西蒙辞职,委派布罗伊组阁,随后又解散共和派占多数的众议院。但新选的众议院中共和派仍占优势,对布罗伊内阁投了不信任票。据此可知,麦克马洪
A. 唐宋商品经济的发展B. 君主专制的加强
C. 世家大族进一步发展D. 科举制度的发展
36.美国国会于1935年通过立法,规定对65岁以上的老年人提供救济金,对未满65岁的死亡者提供一笔抚恤金,以作为其家属生活之用;对贫困的受抚养的儿童、残疾儿童、妇女保健以及致残者提供救助。该立法的主要目的是
A. 恢复工业生产B. 开展以工代赈
A. 在商品交易中注重了“防伪"功能B. 推动了经济重心的逐步南移
23.通过“丝绸之路”,中国 铁器、丝绸和养蚕、缥丝技术,以及铸铁术、穿井法、造纸术都先后西传。同时,中亚、西亚的土特产也陆续传到中国。这反映出“丝绸之路”
A. 推动了沿线地区经济的发展
B. 成为中西交通的主要通道
C. 促使中国成为世界经贸中心
D. 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24.在宗教改革时期,英国宗教改革家威克里夫把《圣经》译成英语,并主张《圣经》是信仰唯一的根据。同样,马丁·路德也于1534年译出德文本的《圣经》。这些做法在当时
28.《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时,就中长(中国长春)铁路协定的有效期中方作了让步,但要求苏联口头承诺,在必要的情况下,中国也可以沿西伯利亚大铁路调运军队。这主要说明建国初期新中国外交
A. 实行“一边倒”的政策
B. 力求国家利益的最大化
C. 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 奉行“求同存异”外交方针
29.有记者报道某次会议时,写道:周恩来的演讲提出,大家应“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他的通情达理、心平气和,化解了演讲前一些国家对新中国的误解和攻击。该次会议是
C. 实行地方分权
D. 加强中央集权
7.1946年4月,晋察冀解放区在首府张家口市举行了国民参政会(一个政府政策的民间咨询机关)委员的选举,大约有80%的市民参加了这次选举,最终选出了90名参政会委员和30名候补委员,包括社会各阶层成员。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A. 实行多党合作的政协制度
B. 受到苏联政治体制的影响
D. 在美苏对抗中美国处于劣势
31.《大明会典》载:“凡军、民、医、匠、阴阳诸色户,许各以原报抄籍为定,不许妄行变乱,违者治罪,仍从原籍。”还规定:“若诈冒脱免,避重就轻者,杖八十。其官司妄准脱免及变乱叛籍者,罪同。”明朝此规定意在
A. 变革元朝的户籍制度B. 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
C. 规范户籍登记与管理D. 严格限制人身自由
D. 孝道推动了儒学复兴
17.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在下令建造无忧夏宫时,遭到了附近一位磨坊主的申诉,因为行宫的修建导致他的磨坊因为风少而必须停工,但他却仍需要支付磨坊的年佃租。最终国王认可了他的申诉,并且出资赔偿,让他在别处建设新的磨坊。由此可知此时
A. 国王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B. 普鲁士的社会矛盾异常尖锐
C.肯定八股取士选拔了实用人才D.忽视了八股禁锢人才的弊端
12.明清时期“文学妨业”观念盛行,诗歌、散文被认为是“文人名成寄兴之事,少年习学,正业必疏”,与“淫词艳曲、小说和俚唱”一起被列为学生禁止阅读的“闲书”。这说明当时
A. 雅俗文学相互交流融合
B. 科举推动经世致用思潮
C. 理学统治地位已经动摇
32.1935年11月,国民政府以紧急法令宣布改革币制,施行法币政策。至全面抗战前夕,收兑民间银币银物计白银3亿多盎司,并由中央、中国、交通三大银行统制了外汇买卖业务。币制改革的施行
A. 有利于集中财力以应抗战之需B. 使民族工业发展受到严重阻碍
C. 构筑抗战胜利的坚实物质基础D. 导致国统区通货膨胀局面出现
9. 下列改革中,实现了富国强兵,“倾邻国而雄诸侯”的是
A. 商鞅变法B. 汉武帝改革
C. 北魏孝文帝改革D. 王安石变法
10.宋元以来,南方士子在科举考试中占据优势。明朝洪武三十年殿试中,产生进士51人,全部是南方人。朱元璋大怒,将主考官以下大小官员制罪。之后逐渐形成南北方按比例分南北榜录取的制度。南北分榜录取制度的实行
D. 八股取士不利文学发展
13.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实行现代文官制度的国家之一。文官不包括内阁成员,而仅指“事务官”,他们构成了政府中所谓的“非政治”的分子,即不参与党派之争的人。其职责是执行当时政府的政策,而非对政党活动的参与。这种文官制度
A. 改变了英国的君主立宪政体B. 强化了英国的责任内阁制
C. 削弱了政党对国家政治的控制D. 推动了政府管理的科学化
22.“毁镜”是北方草原地区拓跋鲜卑的一种特殊葬俗,即在下葬过程中将随葬铜镜故意打碎、通常仅以其中一块残片随葬的习俗。考古发现揭示随着鲜卑南迁,越靠近中原,毁镜现象越少。据此推断,鲜卑毁镜习俗的废弃原因极有可能是
A. 政府禁止奢侈之风
B. 鲜卑人审美水平提高
C. 战争频繁铜镜难得
D. 受到汉人习俗的影响
B. 宗教改革就 确定“教随国定”原则
C. 德国要实现统一必须先统一圣经
D. 路德的行动有利于德国民族意识发展
26.从1973年起,中国陆续加入或重返一些国际体育组织,如国际举重联合会、国际赛艇联合会等,中国体育重新在世界体坛崭露头角。这一局面的出现主要表明
A. 邓小平全面整顿成效显著
B. 国民素质大幅度提升
C. 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D. 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
3.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
A. 郡县制导致秦末农民起义B. 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
C. 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D.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
A.强化了文化专制B.促进了南北方经济协调发展
C.平衡了南北势力D.有利于科举制的公平和公正
11.著名学者何怀宏对明清八股取士有这一论断:“八股(文)虽然并不具有总能把最好的人推到最高位置的确定性,但它还是把大量的庸才挡在了门外。”这表明该学者( )
A.认为八股取士制度有其合理性B.仅从政治角度诠释八股取士
14.1870年英国枢密院关于文官制改革的命令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按照文官制度委员会的要求,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英国近代的文官制度建立
A. 标志英国君主立宪制形成B. 适应政府专业化和制度化管理
C. 推动英国建立责任内阁制D. 标志英国过渡到近代工业社会
15.《秦律》中记载:“父盗子,不为盗。今假父(即继父)盗假子(即继子),何论?当为盗。”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C. 建立社会保障D. 保护劳工权利
37.“男人在田间劳动,女人操持家务;大家一起去教堂做弥撒,听牧师布道;享用一日三餐(三餐的内容不尽一样)或领主为酬劳农奴的收割而提供的丰盛晚宴……”。这段文字描述的当是
A. 中世纪庄园
B. 西周诸侯国
C. 古希腊城邦
D. 中世纪西欧城市
38.由于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北宋时出现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交是交合的意思,指两张券合得起来就交钱。这表明该纸币
A. 削弱了基督教在欧洲的影响
B. 彻底摧毁了罗马教皇的政治权威
C. 推动了欧洲民主制度的建立
D. 有助于欧洲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
25.原本德意志地区没有统一的德语,自从马丁•路德以其家乡的中东部德语,融合了部分北德和南德的方言,把希腊语圣经翻译成德语圣经,统一的书面德语才初步形成。材料表明( )
A. 路德为宗教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
33.1945年,根据《布雷顿森林协议》的要求,世界银行建立,并于1946年正式运行。1947年,另一世界性经济组织也正式运行。它是
A. 世界贸易组织
B. 独立国家联合体
C. 北美自由贸易区
D.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34.1973年10月,石油输出国组织宣布全球石油交易必须以美元结算。而在此之前,全球石油交易可以用各种国际流通货币结算。这一变化
C. 努力探索新民主主义道路
D. 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支持
8.1912年3月,中华民国南京临时参议院通过了《中华民国临时约一律平等”
B. “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C. “人民有选举及被选举之权”
D. “临时大总统代表全国接受外国之大使公使”
A. 为复辟帝制扫除了障碍B. 行使了宪法赋予的权力
C. 可以随意解散参众两院D. 可以独立决定内阁去留
6.孟德斯鸠说:“如果同一个人或是……同一个机关行使这三种权力,即制定法律权、执行公共决议权和判私人犯罪或争讼权,则一切便都完了。”这一思想在美国1787年宪法中体现为
A. 实行君主立宪
B. 确立三权分立
A. 法制建设不断完善B. 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心
C. 以法律作为反腐工具D. 坚持立法为民的原则
21.在今天东亚的日本,东南亚的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北非的埃及等国家、地区都有发现中国宋代的陶瓷。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宋代
A. 航海技术的发达B. 抑商政策松动
C. 制瓷业技术成熟D. 民营手工业崛起
A. 导致美国经济出现滞胀危机
B. 说明美元仍旧维持霸权地位
C. 促进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D. 表明布雷顿森林体系得以维系
35.唐代户籍分“良民”与“贱民”,前者为自由民,后者包括依附于官府的役户和门阀的家丁、奴婢。宋代废良贱户籍制,依据居城或居乡,划为“坊郭户”与“乡村户”,又立法规定:一个人移居到一个地方生活一年以上,便可获得当地户口。于是,大量商人、佣工、流民涌入城市。宋代户籍制度改革的主要原因是
19.1870年,美国国会通过宪法第十五条修正案,其中规定“合众国公民的选举权不得因种族、肤色、或过去的劳役状况而被合众国或任何一州否认或剥夺。”这一规定
A.实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有利保护公民的选举权利
C.加强了美国州政府的权威
D.消除了美国种族歧视现象
20.1980年8月,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强调:公民在法律和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党员在党章和党纪面前人人平等。人人有依法规定的平等权利和义务,谁也不能占便宜,谁也不能犯法。这表明新时期中国
A. 日内瓦会议
B. 万隆会议
C. 第一次不结盟运动会议
D. 第26届联合国大会
30.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破裂后,美国国务院研究认为:美国有必要支持中国,以防止中国被苏联推毁,致苏联坐大,从而不利于美国的国家利益。这表明当时
A. 中美关系改善迎来有利时机
B 中美两国国家利益趋于一致
C. 美国改变对华“孤立”政策
C. 公民的财产权得到一定保障D. 遵守法律成为社会的共识
18. “除非在法律所规定的情况下并按照法律所指示的手续,不得控告、逮捕或拘留任何人(第7条)”,“任何人在其未被宣告为犯罪以前应被推定为无罪(第8条)”。法国1789年《人权宣言》的这一规定主要体现了
A. 主权在民原则B. 分权与制衡原则C. 自由平等原则D. 人权法治原则
A. 秦朝用法律来规范经济关系
B. 继子未被当做家庭成员看待
C. 体现秦律同罪不同罚的原则
D. 秦律保护继子的私有财产权
16.汉文帝设立《孝经》博士,魏晋皇帝多标榜“以孝治天下”,唐代《孝经》升格为与“五经”并列的儒家经典。这反映出
A. 道德教化日益受到重视
B. 儒学教育走向神秘化
C. 民间信仰与朝廷的互动
人教版
高
中
历
史
测试卷(考试题)
般阳中学高二阶段性测试
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元史百官志七》记载:“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与都省为表里”的地方行政机构是
A.三司
B.行中书省
C.中书省
D.宣政院
2.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这反映出
C. 意识形态领域的对抗结束
D. 外交领域实现新突破
27.1955年中国政府建议美国就双边问题进行大使级谈判,中国释放了数名被押的美国人,并愿意批转15名要求到中国大陆采访的美国记者的签证。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A. 放弃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B. 打破了两极对峙的格局
C. 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D. 同美国关系走向正常化
4.1743年英国的《议会法》规定,享受王室俸禄和任命的相当一部分官员不得担任议员。这一议会规定表明
A 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参政权
B. 英国责任内阁制尚未形成
C. 国王对议会的影响受到制约
D. 议员不再由国王任命产生
5.1877年5月,法国总统麦克马洪迫使内阁总理西蒙辞职,委派布罗伊组阁,随后又解散共和派占多数的众议院。但新选的众议院中共和派仍占优势,对布罗伊内阁投了不信任票。据此可知,麦克马洪
A. 唐宋商品经济的发展B. 君主专制的加强
C. 世家大族进一步发展D. 科举制度的发展
36.美国国会于1935年通过立法,规定对65岁以上的老年人提供救济金,对未满65岁的死亡者提供一笔抚恤金,以作为其家属生活之用;对贫困的受抚养的儿童、残疾儿童、妇女保健以及致残者提供救助。该立法的主要目的是
A. 恢复工业生产B. 开展以工代赈
A. 在商品交易中注重了“防伪"功能B. 推动了经济重心的逐步南移
23.通过“丝绸之路”,中国 铁器、丝绸和养蚕、缥丝技术,以及铸铁术、穿井法、造纸术都先后西传。同时,中亚、西亚的土特产也陆续传到中国。这反映出“丝绸之路”
A. 推动了沿线地区经济的发展
B. 成为中西交通的主要通道
C. 促使中国成为世界经贸中心
D. 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24.在宗教改革时期,英国宗教改革家威克里夫把《圣经》译成英语,并主张《圣经》是信仰唯一的根据。同样,马丁·路德也于1534年译出德文本的《圣经》。这些做法在当时
28.《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时,就中长(中国长春)铁路协定的有效期中方作了让步,但要求苏联口头承诺,在必要的情况下,中国也可以沿西伯利亚大铁路调运军队。这主要说明建国初期新中国外交
A. 实行“一边倒”的政策
B. 力求国家利益的最大化
C. 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 奉行“求同存异”外交方针
29.有记者报道某次会议时,写道:周恩来的演讲提出,大家应“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他的通情达理、心平气和,化解了演讲前一些国家对新中国的误解和攻击。该次会议是
C. 实行地方分权
D. 加强中央集权
7.1946年4月,晋察冀解放区在首府张家口市举行了国民参政会(一个政府政策的民间咨询机关)委员的选举,大约有80%的市民参加了这次选举,最终选出了90名参政会委员和30名候补委员,包括社会各阶层成员。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A. 实行多党合作的政协制度
B. 受到苏联政治体制的影响
D. 在美苏对抗中美国处于劣势
31.《大明会典》载:“凡军、民、医、匠、阴阳诸色户,许各以原报抄籍为定,不许妄行变乱,违者治罪,仍从原籍。”还规定:“若诈冒脱免,避重就轻者,杖八十。其官司妄准脱免及变乱叛籍者,罪同。”明朝此规定意在
A. 变革元朝的户籍制度B. 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
C. 规范户籍登记与管理D. 严格限制人身自由
D. 孝道推动了儒学复兴
17.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在下令建造无忧夏宫时,遭到了附近一位磨坊主的申诉,因为行宫的修建导致他的磨坊因为风少而必须停工,但他却仍需要支付磨坊的年佃租。最终国王认可了他的申诉,并且出资赔偿,让他在别处建设新的磨坊。由此可知此时
A. 国王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B. 普鲁士的社会矛盾异常尖锐
C.肯定八股取士选拔了实用人才D.忽视了八股禁锢人才的弊端
12.明清时期“文学妨业”观念盛行,诗歌、散文被认为是“文人名成寄兴之事,少年习学,正业必疏”,与“淫词艳曲、小说和俚唱”一起被列为学生禁止阅读的“闲书”。这说明当时
A. 雅俗文学相互交流融合
B. 科举推动经世致用思潮
C. 理学统治地位已经动摇
32.1935年11月,国民政府以紧急法令宣布改革币制,施行法币政策。至全面抗战前夕,收兑民间银币银物计白银3亿多盎司,并由中央、中国、交通三大银行统制了外汇买卖业务。币制改革的施行
A. 有利于集中财力以应抗战之需B. 使民族工业发展受到严重阻碍
C. 构筑抗战胜利的坚实物质基础D. 导致国统区通货膨胀局面出现
9. 下列改革中,实现了富国强兵,“倾邻国而雄诸侯”的是
A. 商鞅变法B. 汉武帝改革
C. 北魏孝文帝改革D. 王安石变法
10.宋元以来,南方士子在科举考试中占据优势。明朝洪武三十年殿试中,产生进士51人,全部是南方人。朱元璋大怒,将主考官以下大小官员制罪。之后逐渐形成南北方按比例分南北榜录取的制度。南北分榜录取制度的实行
D. 八股取士不利文学发展
13.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实行现代文官制度的国家之一。文官不包括内阁成员,而仅指“事务官”,他们构成了政府中所谓的“非政治”的分子,即不参与党派之争的人。其职责是执行当时政府的政策,而非对政党活动的参与。这种文官制度
A. 改变了英国的君主立宪政体B. 强化了英国的责任内阁制
C. 削弱了政党对国家政治的控制D. 推动了政府管理的科学化
22.“毁镜”是北方草原地区拓跋鲜卑的一种特殊葬俗,即在下葬过程中将随葬铜镜故意打碎、通常仅以其中一块残片随葬的习俗。考古发现揭示随着鲜卑南迁,越靠近中原,毁镜现象越少。据此推断,鲜卑毁镜习俗的废弃原因极有可能是
A. 政府禁止奢侈之风
B. 鲜卑人审美水平提高
C. 战争频繁铜镜难得
D. 受到汉人习俗的影响
B. 宗教改革就 确定“教随国定”原则
C. 德国要实现统一必须先统一圣经
D. 路德的行动有利于德国民族意识发展
26.从1973年起,中国陆续加入或重返一些国际体育组织,如国际举重联合会、国际赛艇联合会等,中国体育重新在世界体坛崭露头角。这一局面的出现主要表明
A. 邓小平全面整顿成效显著
B. 国民素质大幅度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