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读写结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读写结合
发布时间:2021-04-30T14:46:28.087Z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18卷第3期作者:王玲[导读] “读写结合”是语文新课标所倡导的一种教学理念。

王玲
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实验小学湖北省荆州市434020 “读写结合”是语文新课标所倡导的一种教学理念。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作文教学要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

在阅读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词造句,连段成篇的方法。

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

”而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往往重理解感悟,重视教材中的“人文性”,而忽略了理解运用语言文字即“工具性”的培养和训练。

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进行读写结合,实现“1+1>2”的读写互促功能,是每一个语文教学者的终极追求。

笔者通过多年教学,有了一些有意的尝试。

一、抓住文本中的好词好句进行遣词造句
遣词造句是习作中运用语言文字的基本功。

具体、生动、形象的描写往往是作者巧妙遣词造句的结果。

现在的课文语言优美,语汇丰富,教师更应引导学生将所学词句加以积累应用,及时在课堂上进行遣词造句,及时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素材。

如,二年级下册语文第四课《邓小平爷爷植树》中描写邓小平爷爷“兴致勃勃地挖着树坑”,兴致勃勃这个词用得好,引导学生朗读,理解之后,我们可以通过造句来进一步体会“兴致勃勃”地意思,学生不仅知道“兴趣很浓厚,兴致很高地做某件事”可以用上“兴致勃勃”,而且在造句的实践中,有了用上好词的成功体验,老师加上要求,学生在日记中,或者看图写话中,就能自然用上这个词。

语言学习研究表明,儿童语言学习的基本途径之一是模仿,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模仿是儿童的天性。

要做到文本的读写结合,我们可以选择作者语言文字运用的精妙之笔,让学生借鉴、模仿。

课文中用词生动形象的句子,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如使用拟人、对比、排比、夸张、反复、引用等,我们也可引导学生阅读品析、领悟,仿写,并指导学生迁移运用于写作之中。

比如,课文中《秋天的雨》一文的拟人句“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生动优美,句子结构严谨,就可以安排仿写句子的练习,让学生增长使用拟人手法的不同的表达方式。

二、利用文章的布局谋篇的方式进行仿写
课文的结构方式值得我们引导学生注意,并借鉴。

如总起分述段,分述总结段,……像这样在写法上独具特点的片断,就可以作为读写结合的“点”进行仿写。

可引导学生模仿好的开头、结尾、立意、积极引导他们进行迁移联想,把别人的构段方式“移花接木”到自己的生活事件上。

仿写时,同时告诉学生这种片断在写法上的规律。

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是不但是按“总——分——总”的结构叙述,而且文中还有许多优美词句,因此,在教学中,可指导学生进行全方位仿写训练——指导学生仿写《美丽的校园》;教学《燕子》《翠鸟》,就指导学生仿写孔雀、白鸽……久而久之,学生在模仿借鉴中就学会了写作的窍门,习作能力自然得以提高。

三、把握教材的习作资源进行练笔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习作资源是丰富多彩的,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转换、丰富、发展课文内容,通过不同的练笔的方式促进学生读写结合。

(一)变换文体进行改写
1.改变人称。

这种写法,就是把文本里面的人称加以转变,第一人称可以改变为第三人称,或者相反。

如在学了《新型玻璃》一文,课文里介绍了五种的新型玻璃,请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一种新型玻璃,用第一人称来介绍自己的特点和作用。

这样一来,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的同时,又给予学生练笔的机会。

2.改变文体。

变换文体写的方式很多,最常见的对古诗改写,特别是一些具有童趣的情景诗,如学了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一诗中,让学生将这首诗歌写成一段文章,学生很轻松就把诗歌的意境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描绘出来。

如将《学弈》《两小儿辩日》等古文译成短小精悍的现代故事;为《鸟的天堂》写一段导游词;收集有关资料,结合《第一场雪》这篇课文的内容,试写一篇说明雪的作用的短文等。

这种练笔方式由于是建立在读通文本、领会大意、感悟文章主旨的基础上,因此学生会感到既有写的素材,又有写的方法。

这既让学生深刻地理解诗歌或者文章所表达的意思,又丰富了学生的写作实践。

(二)延伸课文进行续写
依据原文,进行创造性的续写,对于发展孩子的创造性、合理性思维,培养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都有很大的帮助。

拓展延伸是指引导学生把课文的内容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做进一步的挖掘。

这既是对课文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又是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一种好形式。

如学习《去年的树》,第二年春天会发生什么事呢?让学生来续编下去。

(三)根据课后练习进行小练笔课后的练习是为了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学习课文最精彩之处。

在设计上与课文紧密结合,我们应抓住这一点开展口语交际与书面语表达的实践活动,实现听、读、说、写的结合,从而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

如:五年级下册《威尼斯的小艇》课后练习中安排了一个小练笔:“写你家乡的一处景物,要写出特点。

” 像这样的练习,在新教材语文课后练习中安排了许多次,因此,教学时要扣住课后练习中的表达(说、写)训练,设计读写结合点。

总之,语文教科书中的课文,作文范文的存在,作为教学的例子,不仅是语言的典范,也是思维的典范。

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抓住几个读写结合得点,进行富有时效训练,就能促进语文课文呈现的语言和思维的转化和对文本的深刻理解,实现“1+1>2”的读写互促功能,达到提高学生语文表达能力的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