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政治一轮单元卷:专题十三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A卷(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轮单元训练金卷·高三·政治卷(A)
专题十三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2分,共48分)1.中国汉字有几千年的漫长历史,甲骨、金文、篆隶、行书、草书、楷书等,无不凝聚了丰富深厚的华夏文化。
2017年5月13日,中国汉字艺术节暨第十三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博览交易会开幕,向社会各界展示了墨舞演绎的汉字艺术魅力。
本届汉字艺术节的举办盛况表明()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②汉字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③汉字是凝固的艺术,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④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和绵延不绝的重要见证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2.我国古代以1 000文铜钱为一贯的钱币校量制度的史料文献记载可追溯到宋代(公元960~1279年)。
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出土的文物,证明这一校量方式最晚起源于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这一发现将“千文一贯”的校量制度向前推了1 000余年。
从文化生活角度看,材料表明()
①兼收并蓄是推动我国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②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③史料文献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④出土文物承载着我国历史文化的丰富内涵
A.①②B.①③C.②④ D.③④
3.为扶持发展曲艺、木偶和皮影艺术,激发曲艺、木偶剧和皮影戏表演艺术团体创作生产活力,文
化部定于2017年11月下旬在福建省晋江市举办全国曲艺、木偶剧、皮影戏优秀剧(节)目展演。
皮影戏又称“灯影戏”,这门比京剧还要古老1 000多年的表演艺术,将绘画、刻纸、说唱、戏曲等融为一体,被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化石”。
皮影戏的发展历程表明()
①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②包容性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原因
③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④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A.②④B.③④C.①③ D.①②
4.2017年9月4日,在中国厦门举行的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文艺晚会以大海为主线,围绕“扬帆未来”主题,通过钢琴与提琴对话,在《大海啊,救乡》的乐曲背景中呈现了中国大雁塔、埃及金字塔、巴西面包山等。
由材料可以看出( )
①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
②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③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④尊重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5.“只要我们有根,纵然没有一片叶子遮身,仍旧是一株顶天立地的树。
就让我们调整那立姿,在风雪里站得更稳,坚忍地度过这凛冽寒冬。
是的,只要我们有根,明春来时,我们又会枝繁叶茂,宛如新生。
”从文化生活角度看,这表明()
①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其基本特征
②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③中华民族精神是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④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A.①③B.③④C.②④ D.①②
爱国主义精神维系着华夏大地上各个民族团结统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
回答6~7题。
6.《诗经》中的“夙夜在公”、贾谊的“国而忘家”、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等,体现了一脉相承的精神内涵。
以下与这种精神最相契合的是()
A.童叟无欺:“油条哥”用放心油和一口锅支撑起食品安全的良心
B.心比金坚:铭记战友深情厚谊,三十一年守护天山筑路士兵墓园
C.寸草春晖:助子求学,重病母亲三年织出《清明上河图》十字绣
D.誓言无声:隐姓埋名三十年,献身于我国核潜艇研制的壮丽事业
7.5000多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经受住无数难以想象的风险和考验,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同中华民族有深厚持久的爱国主义传统是密不可分的。
可见,爱国主义()
①始终具有共同的具体内涵②是中华民族救亡图强的精神支柱
③奠定了中华民族立业根基④是动员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8.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因为弘扬中国精神可以()
①传播正确的价值观,为民族振兴提供物质力量
②鼓舞人民团结奋斗,积聚实现中国梦的正能量
③发挥先进文化作用,促进群体价值取向多元化
④凝聚强大精神力量,为国家富强提供重要保证
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
9.山东吕剧、云南的滇剧、闽南的高甲戏、池州傩戏、岳西高腔、安顺地戏……中国戏曲最早是从模仿劳动的歌舞中产生的,起于先秦时期,明代达到繁荣。
目前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
各具特色的地方戏曲()
①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重要体现
②是由当地的历史文化和地理环境决定的
③以其鲜明的民族性而保持稳定不变
④是各民族人民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10.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中华民族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
中华文化既坚守本根又不断与时俱进,使中华民族保持了坚定的民族自信和强大的修复能力。
由材料可知,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修复能力的主要原因在于()
①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反映
②中华文化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土壤之中
③中华文化具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和熔铸百家的气魄
④中华文化坚持在历史与现实的文化交汇点上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11.“呲必中国”是一种一味推崇发达国家,片面歪曲否定祖国的现象,这体现了小部分国人爱国意识淡薄,缺乏民族自信心。
“呲必中国”现象会()
①动摇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②削弱我国民族凝聚力和国际竞争力
③导致中华民族彻底堕入消亡的深渊
④阻碍中华文化在新时代的丰富发展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12.2017年1月1日晚8点,2017年新年戏曲晚会上,不同剧种异彩纷呈,传统和新编剧目各具特色。
中国戏曲最早是从模仿劳动的歌舞中产生的,起于先秦时期,明代达到繁荣。
目前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三百六十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
各具特色的地方戏曲( )
①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重要体现②是由当地的历史文化和地理环境决定的
③以其鲜明的民族性而保持稳定不变④是各民族人民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13.中国文字学高端论坛2016年8月15日在宁夏大学召开。
与会专家学者商讨了国家语委“十三五”
重大研究专题“汉语汉字溯源及现代应用研究·汉字部分”的建议方案。
该重大研究专题聚焦汉语汉字的发展演变规律,系统描述汉字的历史发展谱系;同时面向社会需求,开展汉语汉字的现代应用研究。
这是因为()
①汉字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②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
③汉字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
④汉字在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14.2016年8月21日,中国女子排球队在第31届里约奥运会上,不畏强手,英勇顽强,打出了风格,打出了水平,时隔12年再夺奥运金牌,充分展现了团结、坚韧、顽强拼搏的女排精神,生动诠释了奥林匹克精神和中华体育精神,为祖国争了光,为民族争了气,为奥运增了辉,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女排精神主要反映出中华民族精神中的()
A.团结统一B.爱好和平C.勤劳勇敢D.自强不息
15.国庆前夕,人民日报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新媒体向网友众筹对祖国的一句话表白,精选刷到北京地铁一号线车厢里。
2017年10月2日,一群年轻人在此快闪歌曲“我爱你中国”。
如此表达我爱你中国,感染了在场每一位乘客,经媒体发布后也感染着我们每个人。
这里体现的精神()
①是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立业根基
②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奋斗的旗帜
③是中华民族的内在气质
④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16.张艺谋、王潮歌、樊跃“印象铁三角”组合最新导演创作的印象系列第六部作品《印象普陀》在浙江普陀揭开全球首演的帷幕。
印象系列的六部作品虽同冠“印象”之名,但每一部都风格迥异,凝聚着不同地域浓烈、深刻的文化特色和独树一帜的气质、风韵。
从《文化生活》中涉及的角度看,这是因为()
A.中华文化所特有的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包容性
B.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使世界文化五彩缤纷、丰富多彩
C.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培育、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D.不同的区域、不同的自然环境,有不同的文化特征
17.第十三届全运会将于2017年9月在天津举行。
会徽由书法“津”、“13”、“张开双臂的人形”和“海河”等元素构成,呈“火炬”造型,取名为“奔向未来”。
会徽主色调为蓝色,体现了顽强拼搏、勇攀高峰的体育精神,同时也寓意天津盛世同心、开放包容的内涵。
会徽设计()
①来源于生活,蕴含着城市生活美好的精神追求
②是经济的集中体现,对提升城市竞争力有决定作用
③表明特定的文化环境影响人们在实践中目标的确定
④作为凝固的艺术,是展现天津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A.①③B.③④C.①④D.②④
18.2017年秋季开学第一课的主题是“中华骄傲”。
中华骄傲,是文化的骄傲,是民族的自信。
一笔一划,蕴含着中国人独特的思维方式,横平竖直,承载着中华文明厚重的底蕴和价值。
第一节课“字以溯源”为同学们讲述了前辈们为了传承、保护汉字而坚守一生的故事。
重视汉字的传承和保护是基于()
①汉字是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基本载体
②汉字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
③汉字演变经历了一个长期复杂的历程
④汉字为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作用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19.“2017世界围棋巅峰对决9月举行柯洁朴廷桓决战凤凰古城”。
围棋发源于中华大地,历史悠久,是整个中华民族血脉交织、沁骨入髓的情愫。
用最简单的黑白、横竖推演出最复杂的世间万物,沉淀了无数先人的智慧,蕴藏了东方文明最原始的能量。
材料说明()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②中华文化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③文化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变迁④中华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A.①③B.①④C.②④D.②③
20.目前,我国重点保护和发展人口较少民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代表性项目,如高山族的拉
手舞,布朗族的弹唱、蜂桶鼓舞,怒族的达比亚舞、仙女节,毛南族的打猴鼓舞、花竹帽编织技艺、肥套……材料从一个侧面表明()
①我国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②中华文化呈现着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③中华各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④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1.“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新疆在同周边国家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开展对外文化交流中,不断创新对外传播交流方式,为国家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2017年6月7日,中俄记录片展高峰论坛在乌鲁木齐召开,与此同时,记录片公众展映月将于下半年分别在中国新疆和俄罗斯开展。
这些活动()
①见证着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②有利于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③能增强两国人民对彼此文化的认同④是借鉴对方文化优长的重要平台
A.①③B.②④C.③④D.①②
22.2017年9月,全国新入学的中小学生将使用新版“教育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
本次“部编本”
教材最引入关注的变化是,古诗文不但走进了小学一年级课本,而且篇目大幅增加:小学六个年级12册共有古诗文132篇,增幅在80%左右。
新版语文教材增加古诗文篇幅是基于()
①古诗文已成为展现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②古诗文具备诸多现代白话文作品无法比拟的优势
③古诗文对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独特作用
④古诗文教学是全面承袭祖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23.2016年11月30日,我国的“二十四节气”获批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对此有人认为,“二十四节气在今天的作用已经微乎其微,意义不大。
”如果请你反驳这种观点,下列可能用到的关键词最合适的一组是()
A.文化平等、文化差异、文化交融B.文化影响、文化传承、文化自信
C.文化借鉴、文化包容、文化繁荣D.文化传播、文化市场、文化自觉
24.2017年8月28日,中央电视台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在北京召开项目启动仪式,年底将与广大观众见面。
《国家宝藏》的追求就是通过电视呈现的手段让“国宝”“文物”活起来,不仅展示一件件陈列品,而且能够让观众感受到文化的传承。
能够感知文物背后的人文精神,与自己的血脉相连,从而树立起真正的民族文化自信。
《国家宝藏》能够体现()
①一定的文化离不开一定的物质载体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③传承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根本动力④科技是培育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因素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③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自先秦至当代,中国人“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天下一家”的人类情怀、“中和之道”的协调智慧一路走来,款款而行。
“礼之用,和为贵。
”和平是中国展现给世界的第一印象,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第一法则。
中华民族是热爱和平的民族。
一个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一定要在其薪火相传的民族精神中来进行基因测序。
有着5 000多年历史的中华文明,始终崇尚和平,和平、和睦、和谐的精神追求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
中国不认同国强必霸的陈旧逻辑,只要秉承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本着和平、和睦、和谐的精神追求,困扰西方世界上百年的一个个命题,被中国智慧一举廓清。
中华文明古国,正以崭新的精神面貌和卓越的东方智慧,重返世界舞台中央。
结合材料,运用中华文化的相关知识,谈谈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元素。
(16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众说纷纭的高考英语改革
随着高考英语降分这一改革消息的传出,立刻引发了人们的广泛争论。
支持者有之,反对者也不少。
支持“削弱英语比重”的观点认为,重视学习英语原本只是一种手段,却长期以来本末倒置地当作了唯一目的,还是改了好,不考就更好;不少反对者对此表示遗憾,因为自己学英语好多年,耗时耗力,就想着在高考中多拉开点差距,这样一来可能就行不通了;一些专家学者表示,此次改革也是社会对英语教育的再思考,反映了时代的要求,是否成功还要以观后效。
材料二
备受鼓舞的高中语文教育
近年来社会中“重英语、轻母语”的倾向备受诟病。
随着专家学者的登高疾呼,加之诸如《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汉字英雄》等节目的推波助澜,高中语文教育成功逆袭,被社会各界广泛认可。
很多学者指出,人们对英语的投入时间、精力、金钱远多于汉语,导致现代国民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普遍认知度不够,写不好字、提笔忘字的现象也日趋严重,数典忘祖倒真成了对现实的诠释。
要正视高中语文教育,降低英语分值,加大语文比重,应是题中之义。
结合材料一、二,请运用中华文化的相关知识,分析关于“降低英语分值,加大语文比重”改革的
合理性。
(16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17年是“七七事变”爆发80周年。
全面抗战中,亿万中华儿女同仇敌忾,共赴国难,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孕育了伟大的抗战精神。
我们纪念“七七事变”,目的是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开创未来,维护历史事实,维护公平正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我们要大力弘扬抗战精神,攻坚克难,敢于担当,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忘初心,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夺取实现中国梦的伟大胜利。
结合材料,运用“民族精神”的相关知识,阐述弘扬伟大抗战精神的意义,并说明新时期我们应如何弘扬抗战精神。
(20分)
一轮单元训练金卷·高三·政治卷(A)
专题十三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答案
第Ⅰ卷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2分,共48分)
1-5DDAAA 6-10DCBDC 11-15ADCDC
16-20DACBC 21-24BBBA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25.【答案】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是对中国传统“和”文化的继承和在实践基础上的创新,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民族气派。
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人类命运共同体”既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宇宙观和人类情怀,又秉承了中国处理复杂问题的卓越智慧。
③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
是引领中华儿女和国际社会创造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源泉。
④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华民族和平、和睦、和谐的精神追求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发展。
(每点4分,满分20分)
26.【答案】①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汉语言文学具有独特的民族魅力,语文能促进汉语言文学的不断传承和发展。
②文化借鉴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学英语要注重实用,不能冲淡国语,我们要更加重视语文教学,将国语发扬光大。
③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语文集汉字和史书典籍之精华为主要内容,承载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华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
语文教学传承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学艺术。
27.【答案】(1)①有利于增强中国人民战胜困难、灾难的毅力和力量。
(3分)
②有利于中华民族铸牢精神支柱,增强民族凝聚力。
(3分)
③有利于激励中华民族开拓进取,走向繁荣、强大。
(3分)
(2)①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传承红色基因。
(3分)
②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有效应对各种思想文化的影响。
(4分)
③与时代精神相结合,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