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分析与探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1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分析与探讨
目的了解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规律及原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方法对南充市中心医院2011-2012年收集的61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60岁以上老年人不良反应病例数最多(20例,32.79%),47例在用药当日即发生不良反应(77.05%),61例不良反应是由6类19个品种所致,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害为主(24例,33.33%)。
结论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多,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应规范合理用药,加强监测和预防,从而确保用药安全。
标签: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合理用药;医院药学
中药注射剂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采用现代科技方法,在中药传统制剂上发展起来的新剂型,与传统中药剂型相比,具有疗效可靠、起效快、剂量准确等优点,特别是在危急重症的抢救过程中发挥着其他剂型难以替代的作用。
但随着中药注射剂在临床上的广泛使用,频发的不良反应(ADR)对其临床应用也产生了负面影响。
笔者通过对南充市中心医院(三级甲等)2011-2012年发生的61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进行分析,对其发生原因作一探讨,为临床安全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本次调查资料来源于南充市中心医院2011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收集的ADR病例报告共167例,其中中药注射剂ADR报告61例(36.53%)。
采用ADR因果关系判断标准[1],对收集到的中药注射剂ADR病例按患者性别、年龄、发生时间和损伤器官系统分布等指标,与所涉中药注射剂品种和ADR表现进行统计和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61例中药注射剂ADR病例中,男性29例,女性32例;年龄最小13岁,最大82岁,平均年龄53.42岁,60岁以上老人发生ADR所占比例最高,为20例(32.79%)。
详见表1。
61例所涉的中药注射剂给药途径均为静脉滴注。
2.2 不良反应发生时间
61例中药注射剂ADR中,有47例(77.05%)在首次用药当日即发生,其中31例为用药后30 min内发生;ADR发生最快者为3 min,最晚为用药第10日。
详见表2。
2.3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药品种类
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国中医药医政发〔2010〕30号)进行分类统计,出现ADR的中药注射剂共涉及6类19个品种,其中理血、清热、祛痰剂导致的ADR最多,共计52例(80.00%)。
详见表3。
2.4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累及系统/器官及主要临床表现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不良反应分类法将61例中药注射剂ADR按其累及器官和临床表现分类[2],共涉及6个系统,以皮肤及附件、消化系统损害最为多见(55.56%),主要表现为皮肤红肿、瘙痒和各种皮疹、恶心呕吐、腹泻便秘、胃部不适等,另涉及循环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内分泌系统等。
详见表4。
2.5 不良反应级别及转归
按ADR级别分类,61例中一般不良反应60例(98.36%),新的药品不良反应1例(1.64%),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
患者经停药或治疗后,49例(80.33%)治愈,12例(19.67%)好转,无后遗症和死亡病例。
3 讨论
3.1 个人因素与不良反应
从表1可看出,61例中药注射剂ADR中男性29例(47.54%),女性32例(52.46%),无明显性别差异。
从年龄分布看,60岁以上老年人ADR发生率占比最高(32.97%)。
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器官开始衰竭,机体代偿能力下降,使其发生ADR的危险性增加,相关研究也证实ADR发生率和老年患者的年龄呈正相关[2]。
另外,老年人因各系统、器官功能衰退,合并用药较多也会增加ADR发生率[3]。
故对老年人的治疗,应遵循“用药宜少不宜多,疗程宜短不宜长,用量宜小不宜大”的原则。
在不影响临床疗效的前提下,对老年人一定要慎重选用中药注射剂。
61例中药注射剂ADR病例中,4例(6.56%)既往有家族或个人药物过敏史。
同一剂量的同一药物大多数患者能耐受,少数则会出现不良反应,过敏体质患者ADR发生率远高于常人[4],故对过敏体质和有食物过敏史的患者使用中药注射剂应当慎重,使用后应密切监测其可能发生的ADR。
3.2 药物原因与不良反应
本次统计结果显示,61例中药注射剂ADR是由6类19个品种所致,累及人体6大系统,说明中药注射剂ADR具有多发性和普遍性,以及临床表现多样性。
这可能和以下几个方面有关。
3.2.1 成分复杂中药制剂大多是复方制剂,由多味中药组成,成分复杂且含
有多种蛋白质、淀粉、鞣质、色素、黏液、挥发油等致敏物质,其一旦进入血液,会刺激机体产生过敏反应。
如双黄连注射剂中金银花所含的绿原酸和杂质如鞣质、蛋白质、淀粉等具有致敏原作用,可产生病理性免疫反应[5]。
3.2.2 产品质量中药注射剂的质量受多种因素的制约:①药材质量不稳定。
中药注射剂所用药材受产地、土质、气候和采收季节等条件的影响,使药材所含成分有差异,进而导致药品质量参差不齐。
有报道,即使同一厂家的双黄连注射剂,不同批次的ADR类型可达20多种[6]。
②生产工艺有差异。
中药注射剂生产工艺相对西药注射剂过于简单粗放,对生产工艺未有标准化要求,同一品种不同厂家的药品中所含成分不尽相同,导致临床ADR也有显著差异[7]。
③质量标准尚不完善。
中药注射剂所含成分复杂,而目前我国中药质量标准仅要求对个别成分进行监测,缺乏有效的质量控制,导致某些药品质量不过关。
3.2.3 配伍不当中药注射剂成分复杂,与其他药品或溶剂配伍不当则易引起药品性状发生改变,导致ADR发生。
如刺五加注射液与10%葡萄糖注射液配伍形成大量粒径>25 μm的不溶性微粒,可导致静脉炎、肉芽肿等不良反应[7]。
此外,为提高中药注射剂的溶解度和稳定性,生产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常加入过量的助溶剂等添加剂[8],为ADR发生增加了不稳定因素。
3.2.4 药品说明书书写极不规范①表意模糊,用现代医学病名代替中医学的辨证,使临床使用极易混淆;
②无不良反应内容;③缺乏禁忌症和警示内容。
4 小结
中药注射剂具有生物利用度高、作用迅速等特点,但其安全性已不同于传统中药制剂。
因此,必须对其安全性引起重视,警惕ADR发生,尤其是新的、严重的ADR。
建议临床使用应加强中药注射剂合理用药管理,加强中药注射剂ADR 监测,了解中药注射剂ADR易发因素,指导临床医生合理规范用药,及时更新ADR数据库,以尽量避免或减少中药注射剂ADR发生,最大限度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1] 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工作手册[S/OL]. [2013-05-20].http:///xzzx/hyzl/hyzl2013nd/201304/W020130426419851149382.pdf.
[2] Gallagher LP. The potential for adverse drug reactions in an
elderly patients[J]. Applied Nursing Research,2001,14(4):220- 224.
[3] 冯春丽,李青.我院654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房,2010,21(26):2471.
[4] 李廷谦.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及临床合理用药[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10,10(2):111-115.
[5] 韩丽萍,张延军,赵树进.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特点及成因[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2,22(11):705.
[6] 伍少雄.双黄连注射液不良反应7例报道[J].时珍国医国药,2000,11(5):466.
[7] 尹梅,程平.输液与中药注射液配伍微粒变化考察[J].中成药,2000,22(4):309.
[8] 李美蓉.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及合理应用[J].中国药事,2009,23(5):503-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