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泰州2020年高二(下)期中语文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泰州高二(下)期中语文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15.0分)
1.在下面一段文字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书的好处,是的。
如果读者真正获得了书中的“味”,他便会在写作中把这种“味”表现出来,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文风。
一个酷爱读书、广泛、博采众长的人,当然不屑于整天,拾人牙慧:而一个胸无点墨的庸碌之才,恐怕想说新话也说不出来吧。
A. 路人皆知涉猎邯郸学步
B. 路人皆知涉足鹦鹉学舌
C. 尽人皆知涉足邯郸学步
D. 尽人皆知涉猎鹦鹉学舌
2.下列诗句没有使用“借代”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B.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C.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
D.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3.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A.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让我们把思念托付给明月,让那皎洁的月光带
着问候飞向那身处远方的亲人。
B.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固然喜欢独处的生活,但是也不拒绝
来客,今有好友来访,心中也是满心喜悦。
C. 近年来,常有一些所谓的公共知识分子,采用断章取义的伎俩,写文章奚落、
诋毁鲁迅先生,真是“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D.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暮色降临,月光浮起,微霜点点,远行之人投
进旅店,以缓解那行路的颠簸、前程的忐忑。
4.杜甫的七律《阁夜》已被打乱语序,请在下列选项中选出排序正确的一项。
()
①岁暮阴阳催短景②卧龙跃马终黄土③人事音书漫寂寥④三峡星河影动摇
⑤五更鼓角声悲壮⑥野哭千家闻战伐⑦天涯霜雪霁寒宵⑧夷歌数处起渔樵
A. ①③②④⑤⑧⑥⑦
B. ⑤⑦①③⑥⑧②④
C. ①⑦⑤④⑥⑧②③
D. ②③⑥⑧⑤④①⑦
5.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作品。
此诗沿用乐府旧题,以月为主体,
以江为场景,前人称赞《春江花月夜》“以孤篇压倒全唐”,闻一多更是赞扬它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B. 李白诗歌奇特的构思,瑰丽的想象,大胆的夸张,神话传说的运用,形成了浪
漫主义的艺术风格,他的诗歌对唐代以及后代众多诗人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柳宗元曾对他有过很高的评价,认为“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C.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唐代伟大的
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D. “歌”“吟”“行”一般为古体诗。
古体诗的篇幅可长可短,多数为五言或七
言句,其中可杂有长短句,平仄没有严格的规定,用韵自由。
二、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8.0分)
6.名句名篇默写
(1)玉户帘中卷不去,______。
(张若虚《春江花夜月》)
(2)不堪盈手赠,______。
(张九龄《望月怀远》)
(3)______。
绝域苍茫无所有。
(高适《燕歌行》)
(4)千岩万转路不定,______。
(李白《梦游夭姥吟留别》)
(5)细草微风岸,______。
(杜甫《旅夜书怀》)
(6)______,肯将衰朽惜残年。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7)______,密雨斜侵薜荔墙。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8)鲈鱼正美不归去,______。
(赵嘏《长安晚秋》)
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2小题,共21.0分)
7.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柳堤
[明]金銮
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
十里笼晴苑,千条锁故营。
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
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一、二句点题,写“春江”暗含江边之“堤”,写“密树”点出堤上之“柳”。
B.三、四句承题,“十里”承“春江”,写堤长;“千条”承“密树”,状柳茂。
C.三、四句写柳堤晴日的静景,五、六句写雨天的动景,以静写动,借静衬动。
D.“风暖”“落花”等细节生动地描绘出暮春时节的美丽景色。
(2)雨本无香味,但诗人在“雨香飞燕促”中却说雨“香”,这是用嗅觉来表达触觉和视觉的修辞手法。
下列诗句中“香”字的运用与本诗类似的一项是______ A.花经宿雨香难拾,莺在豪家语更娇。
(唐•郑谷《阙下春日》)
B.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
(宋•杨朴《莎衣》)
C.几经夜雨香犹在,染尽胭脂画不错。
(宋•刘子翬《海業花》)
D.映日暖云流似水,浥尘香雨润如膏。
(明•邱濬《都城春日》)
8.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下列各题。
听流人水调子
王昌龄
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
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注】1.流人:流落江湖的乐人;2.这首诗作于王昌龄晚年赴龙标贬所途中。
(1)第一句写景,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2)这首诗中的“断弦”二字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
请就“断弦”这一细节作简要赏析。
四、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16.0分)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南陵盛此公家故不赀,先世有义声,屋以内多藏书,外多良田。
年十数齡,有声邑里;长,肆力为古文词,虽不中有司尺度,而声名盛。
然是时,此公但闭户读书,固不出与人见也。
后,去而之秣陵,欲尽交东南士。
此公以为:“世且乱,吾当见天子,慷慨言当世事。
彼轻生何足语,会求其人屠狗间,”于是益散金结客,遂为广陵儿所给。
是时边事急,广陵儿讽.此公出家资,备公家缓急。
久之,事卒.不济,而金垂尽。
嗒然与世无所合,退而返邑里,邑里又嗤笑之。
此公益不复事事,产益落,所为文益不合有司尺度。
侘傺无聊,不数年,病矣。
岁在辛未,予自大梁来秣陵省家大人。
家大人好此公诗,语亮曰:“此间有盛此公,工.为诗,儿识之。
”亮因以父命往交此公。
明年,此公目痛,或不能视。
予
窈忧之,讽其勿读书饮酒。
此公曰:“如是,不如其遂盲也!”
此公以目久不愈,愈愤激,家益窘乏,无从得医药,于是遂长盲矣。
尝以书寄予大粱,至数千言。
言“予当不长贫贱。
他日拥节江上,取道南陵,魁湖之北,桃源之南,予墓在焉。
子当为我书石曰‘盛此公埋骨处’,予属足矣!他则子之事也,予何言。
”予得其书,忽忽如失者数日,知此公将不永矣。
不数日,凶问至,予为位哭之。
会予官山东,不能即至秫陵;比.至,欲省盛母,会乱甚,又不果行。
乃使據往慰盛母。
據归,为予言盛母且八十,妻倍孝谨。
一老仆,樵以供两嬬妇,糠豆不赡,祖褐不完,败屋数楹,不蔽风雨。
嗟夫天乎!孰使此公而至此极耶!予解橐金,复促據往,赎其田之易人者。
市石,撒南陵令碑其墓,予自书“盛此公埋骨处”,从其生时请也。
(节选自清•周亮工《南陵盛此公遗稿序》,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广陵儿讽此公出家资讽:劝说
B.事卒不济卒:仓促
C.工为诗工:擅长
D.比至,欲省盛母比:等到
(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盛此公祖上不是特别富有,但是有德义的名声,家中藏有很多书。
B.盛此公关心国事,富于担当精神。
当他认为这个世道将要有动乱后,他表示要面见皇帝,正义凛然地发表对当今形势的看法。
C.盛此公宁可双目失明,也要读书饮酒。
在我遵父命与他结交后,他曾给我写了一封信,谈及我的前途并恳请我为他书写墓碑。
D.盛此公去世后,我在山东为他设置了灵牌位来哭祭他,并想办法慰问照顾他的亲人。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彼经生何足语,会求其人于屠狗间。
②予解橐金,复促據往,赎其田之易人者。
③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
(4)文章结尾说“嗟夫天乎!孰使此公而至此极耶!”,请结合原文,简要概括导致盛此公人生结局悲惨的原因。
五、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30.0分)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账单【美】
伯纳德•马拉默德在威利担任看门人的那座发了黑的公寓对面拐角处,耸立着另一座与之几乎一模一样的公寓楼,不同之处是它有一个小卖店,而且是这条街上惟一的小卖店,是潘内萨夫妇开的。
潘内萨太太告诉看门人的妻子埃塔说,这个店面是他们用最后一笔钱买下来的。
经过多少日日夜夜的讨论,他们感到这爿小店至少能给他们一碗饭吃。
埃塔说她希望他们能如愿。
埃塔把街对面新来的人将小店盘了下来的事告诉了丈夫威利,并说如果有机会可以去那里买东西:她这话的意思是他们仍然到自助商场买东西,但如果一时忘了买什么东西,就可以到潘内萨的店里去买。
威利的确按她所说的去做的,从来没有从这儿一次买过半美元的东西。
后来有一天,威利从这儿购买了价值三美元的东西,可是他身上只有五角钱。
当时,威利就像一只被主人痛打一顿的狗一样。
但是潘内萨先生清了清喉咙说,这算什么,剩下的他愿意什么时候还都行。
他说什么事都是个信用问题,说到底,信用就是我们都是人,如果你是真正的人,你就应该相信别人,而别人也要信任你。
这让威利吃惊不小,因为他以前还从没有听到一个开小店的讲这样的话。
过了一两
天他就把那二块五角钱还上了。
但当潘内萨说只要他愿意,他赊什么都可以,威利吸了一口烟斗,然后就开始赊购各种各样的东西。
当他抱着满满两袋子东西回到家里时,埃塔直冲他吼叫,说他一定是疯了,并把他常说的一句话搬了出来:“我们是穷人,威利,我们付不起呀。
”
威利也明明知道她的话是有道理的,可不管她怎么说,他还是常去街对面赊购东西。
账单总数已达到了八十三美元还挂零。
一天,潘内萨微笑着问威利什么时候能还账。
从那天起,威利不再从潘内萨的店里买东西了,埃塔又拿起她那个用绳编织的购物袋去超级市场了。
埃塔每次买东西回来都紧贴着她这一侧的墙根走,尽量离潘内萨那店远一些。
一个月过去了。
一天,埃塔在街拐角处遇到了潘内萨太太,潘内萨太太脸上看上去不高兴,可对账单的事只字没提。
埃塔回答后就提醒威利,要他快点还账。
“别烦我,”他大声地说,“我拿什么来还?用从我骨头上剐下来的肉还?还是用我眼里的灰还?”说完,把门砰地一关。
那天夜里他出去喝酒,喝得酩酊大醉,在街道边上的水沟旁就睡着了。
第二天一早他回到家时,衣服又脏又臭,两眼布满血丝。
埃塔把他们四岁儿子的照片捧到他的面前--儿子已经死了,是死于白喉--这时他老泪纵横。
每天早晨他出去放垃圾箱时,总不把头抬起来看街的对面。
“信用,”他嘲讽地模仿着,“信用。
”
一天他把四个垃圾箱放在路边,等候垃圾车来运去。
他看到了潘内萨夫妇,他刚一看他们的时候,他的眼都有些花了--他们就像两只骨瘦如柴、被拔掉毛的鸟儿一样。
他去找这一个街区另一个公寓看门人借扳钳,回来时他们提醒他有两棵细细而没长叶子的灌木穿过木地板长了出来,他透过灌木可以看到空空的货架。
春天,当草从人行道的缝隙中长出来的时候,他对埃塔说:“我只是在等候能全部还清欠账的一天。
”
“我一定要还,以上帝的名义发誓。
”
他拼命地干活。
每天早晨早早地起床,用肥皂和硬毛刷子擦楼梯,从顶楼一直到地下室。
门厅里的信箱也都用金属上光剂和一块软抹布擦得光亮亮的,亮得可以当镜子用。
一天早晨,威利在擦信箱,他发现信箱里有一封给他的信。
他摘下帽子,把信封打开,拿到亮处去读。
那是用战战抖抖的手写的,是潘内萨太太写来的,她说她丈夫病了,就在对面街的家里,可家里分文没有,问他能否先还十美元,其余的钱以后再说。
他把信撕成碎片,一整天躲在地下室里。
那天夜里,在街上寻找他一天的埃塔在锅炉房的管道中间找到了他。
第二天一早,他披上工作服,跑出公寓大楼,肩上搭着一件大衣,在街的一个拐角,他找到一家当铺,在那儿他把大衣当了,拿到十美元,他十分高兴。
但是当他回来时,街对面有一辆灵车,有两个穿黑衣服的人从楼里抬出一个又窄又小的松木棺柩。
在松木棺柩从门厅的门勉强抬出来之后,潘内萨太太,哀痛欲绝地一个人走了出来。
威利赶紧转过脸去,尽管他认为他长了胡子,又戴了一顶毡帽,她不会认出他来。
“他是怎么死的?”他小声地问一个住户。
“我也说不好。
”
但是走在棺柩后面的潘内萨太太却听到了。
“老死的。
”她大声答道。
他想说几句宽慰人的话,但他的舌头就像树上的已枯的果子,干吊在嘴里,他的心就像一扇漆了黑漆的窗。
后来,潘内萨太太搬走了,而那份账却始终没有还上。
(有删改)
(1)小说采用了双线索结构,请简要说明。
(2)请结合上下文,简要赏析文中两个画线句子。
①“信用,”他嘲讽地模仿着,“信用。
”
②他想说几句宽慰人的话,但他的舌头就像树上的已枯的果子,干吊在嘴里,他的
心就像一扇漆了黑漆的窗。
(3)请简要概括潘内萨夫妇的形象特点。
(4)小说以“而那份账却始终没有还上”作为故事的结局,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认识。
1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对悲剧的深沉纪念
王开岭
在对“悲剧”的日常感受上,除了重大轻小的不良嗜好,人们总惯于以整体印象代替个体的不幸--以集体的名义遮蔽最真实的生命单位。
数字仅仅描述体积,它往往巨大,但却被抽空了内涵和细节,它粗糙、笼统、简陋、轻率,缺乏细腻成分,无疼痛感,唤不起我们最深沉的人道主义的感受。
过多过久地停留在数字上,往往使我们养成一种粗鲁的记忆方式,一种遥远的旁观者态度,一种徘徊在悲剧之外的“客人”立场,不幸仅仅被视为他者的不幸,被视为一种隔岸的“彼在”。
如此,我们并非在关怀生命、体验悲剧,相反,是在疏离和排斥它。
说到底,这是对生命的一种粗糙化、淡漠化的打量,我们把悲剧中的生命推得远远的,踢出了自己的生活视野和情感领地。
久之,对悲剧太多的轻描淡写和迎来送往,便会麻木人的心灵,情感会变得吝啬、迟钝,太多的狭隘和不仁便繁殖起来了,生命间的良好印象与同胞精神也会悄悄恶化。
感受悲剧最人道和理性的做法:寻找“现场感”!为不幸找到真实的个体归属,找到那“一个,又一个……”的载体。
世界上,没有谁和谁是可以随意叠加和整合的,任何生命都唯一、绝对,其尊严、价值、命运都不可替代。
生生死死只有落实在具体的“个”身上才有意义,整体淹没个体、羊群淹没羊的做法,实际上是对生命、对悲剧主体的粗暴和不敬,也是背叛与遗忘真善的开始。
同样,叙述灾难和悲剧,也必须降落到实体和细节上,才有丰满的血肉,才有惊心动魄的痛感和震撼,它方不失为一个真正的悲剧,悲剧的人性和价值才不致白白流失。
记得有个地方的“犹太人遇难者纪念馆”,在设计上就注重了“个”的清晰,它拒绝用抽象数字来控诉什么,而是费尽心机地搜录了大量个体遇难者的信息:日记、照片、证件、信件、日用品、纪念物、甚至还有声音资料……当你对某一个名字感兴趣时(比如你可以选一个和自己容貌酷似或生日相同的人),便可启动某个按钮,进入到这个个体的生命故事中去,与其一道重返半个世纪前或晴朗或阴霾的日子,体验那些欢笑和泪水、安乐和恐怖、幸福和屈辱……这样一来,你便完成了一次对他人的生命访问,一次珍贵的灵魂相遇。
记住了他,也就记住了恐怖和灾难,也就记住了历史、正义和真理。
与这位逝者的会晤,相信会对你今后的每一天、你的信仰和价值观,产生某种影响。
它会成为你生命中一个珍贵的密码--灵魂密码。
这座纪念馆贡献了真正的“悲剧”。
重视“小”,重视那些不幸人群中的“个”,爱护生也爱护死,严肃对待世上的每一份痛苦,这对每个人来说都意义重大。
它教会我们一种打量生活、对待同胞、判断事物的方法和价值观,这是我们认知生命的起点,也是一个生命对待另一个生
命的最正常态度。
在世界眼里,我们也是一个“个”,忽视了这个“个”,也就丧失了对人和生命最深沉的感受。
其实,生命之间,命运之间,很近,很近。
(1)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2)文中写“犹太人遇难者纪念馆”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六、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60.0分)
12.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北京过去有许多“老规矩”,如“出门回家都要跟长辈打招呼”、“吃菜不许满盘子乱挑”、“不许管闲事儿”、“笑不露齿,话不高声”、“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作客时不许随便动主人家的东西”、“忠厚传世,勤俭持家”等,这些从小就被要求遵守的准则,点点滴滴,影响了一辈辈北京人。
世易时移,这些“老规矩”渐渐被人们淡忘了。
不久前,有网友陆续把一些“老规矩”重新整理出来贴到网上,引发了一片热议。
“老规矩”被重新提起并受到关注,这种现象引发了你哪些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700字。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尽人皆知:人人都知道;
路人皆知:指野心非常明显,人所共知。
涉猎:粗略地阅读,接触、涉及;
涉足:指人进入某种环境或范图。
鹦鹉学舌:比喻别人怎样说,他也跟着怎样说,含贬义。
邯郸学步:比喻模仿别人不成,反而丧失了原有的技能。
第一空强调人人知道书的好处,应用“尽人皆知”。
第二空强调阅读广泛,应用“涉猎”。
第三空强调整天跟着别人说、学,没有丧失了原有的技能的意思,应用“鹦鹉学舌”。
故选:D。
此题考查对近义词语的辨析能力。
辨析近义词,先从语义上进行辨析,然后从用法上进行辨析,辨析这些词语时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关键是要积累词语,只有掌握足够的词语才能把题做正确。
2.【答案】B
【解析】A.“凤阙”,汉武帝曾在长安建造凤阙,凤阙成了长安的标志,这里代指长安;
B.“孤蓬”指飘飞的蓬草,古代常用飞蓬比喻漂泊之人;此处未出现本体,是用“孤蓬”借喻远行的朋友;
C.“环珮”本是形容女子行走时玉佩相撞击发出的清脆声音,后来以环珮借代女子,此处是借代王昭君;
D.“御苑”本是皇宫,在这里借代长安;
故选:B。
本题考查对九种常见修辞手法的辨析,要特别注意区别比喻与拟人、排比与对偶、借喻与借代之间的不同.
借代和借喻的区别:
借喻是比喻的一种,直接借比喻的事物来代替被比喻的事物,被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都不出现;而借代也是不直接把所要说的事物名称说出来,而用跟它有关系的另一种事物名称代替它.二者有很大的相似性.区别它们,主要把握是相似性,还是相关性:原事物与代替它的事物之间,如果具有相似性,就是借喻;具有相关性,就是借代.
3.【答案】D
【解析】A.茫茫的海上升起一轮明月,此时你我都在天涯共相望。
用于思念亲人,正确。
B.不曾为客扫过花径,今天才为您扫,这柴门不曾为客开过,今天为您打开。
正确。
C.指蚂蚁想摇动大树,比喻自不量力。
正确。
D.“鸡声、霜”提示所描绘的景色是早晨,而不是暮色降临。
故选:D。
本题考查正确理解诗句的含意,要广泛阅读积累,结合语境准确判断。
结合教材和课外阅读,广泛阅读、背诵古诗词,深入理解作品内容,做到正确运用。
4.【答案】C
【解析】段意:抒写夜宿西阁的所见所闻所感。
根据律诗偶数句押韵的特点,“宵”与“摇、樵、寥”押韵,由此判断③④⑦⑧句应处在诗歌的偶数句位置,排除B;
根据律诗颔联、颈联必须对仗的原则,⑤的“五更”对④的“三峡”,均为名词,“鼓角”对“星河”,均为名词,“声悲壮”对“影动摇”,均为动宾词组,故:⑤④,排除A;
根据诗歌内容,①⑦交代时间和季节,⑤的“五更”承接⑦的“寒宵”,①⑦⑤④描写了景物特点,②③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诗歌的结尾,排除D。
故选:C。
考查句子排序,要通读诗句,结合律诗特点,采用排除法。
七言律诗的特点:
1、每首限定八句,七律共五十六字。
(其开头两句称为首联,中间两句称为颔联,下面两句称为颈联,最后一句又称尾联)
2、只能押平声韵。
3、每篇必须有对仗,除首尾两联外,中间各联都必须对仗。
5.【答案】B
【解析】B.“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是韩愈的评价。
其他选项都正确。
故选:B。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常识的识记。
学生应在关注生活的基础上,加强分类识记和积累。
文学常识需要积累内容:
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
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
(1)作家作品。
包括:中国古代作家姓名、字、号、溢号、朝代、作品及作品集、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集的体例;中国现代当代作家姓名、籍贯、时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外国作家的姓名、国籍、时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文学流派、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
(2)古代文化常识。
如天文历法、地理、官职、科举礼仪、称谓名号等。
(3)文体知识与类别。
包括古代文体知识及类别和现代文体知识及类别,如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诗歌、散文、小说等。
(4)有关作品内容的知识。
如名家名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环境描写的名句、名段;古代作家作品中的成语、典故、名句的出处;诗、词、曲的名句等等。
6.【答案】捣衣砧上拂还来;还寝梦佳期;边庭飘摇那可度;迷花倚石忽已暝;危樯独夜舟;欲为圣明除弊事;惊风乱飐芙蓉水;空戴南冠学楚囚
【解析】故答案为:
(1)捣衣砧上拂还来(重点字:砧)
(2)还寝梦佳期(重点字:寝)
(3)边庭飘摇那可度(重点字:庭)
(4)迷花倚石忽已暝(重点字:暝)
(5)危樯独夜舟(重点字:樯)
(6)欲为圣明除弊事(重点字:弊)
(7)惊风乱飐芙蓉水(重点字:飐)
(8)空戴南冠学楚囚(重点字:戴)
本题考查记忆性默写的能力。
此类题型难度不大,解答时,只要结合给出的上下句和平时的积累进行解答即可。
注意
字形。
7.【答案】C;D
【解析】(1)C.三四两句并非纯写晴天景色,十里笼晴苑是化用“台城柳”典故,千条锁故营则是暗指“细柳营”,这两句主要目的是为了扣住“柳”这一咏写重点。
五六两句也不仅是雨天景色,“风暖落花轻”应是晴天。
另外,三四五六四句的手法绝非以静衬动,因为其中动景是飞燕落花,但本诗的核心书写对象则是柳,如果说成是以静衬动,则是以柳树去衬托飞燕落花,主次完全颠倒了。
相反,此处应是以动衬静。
(2)从题干“雨本无香味,但诗人在‘雨香飞燕促’中却说雨‘香’”的表述中可以明确,本题判断的核心是“雨无香却说雨香”。
A.“花经宿雨香难拾”,主语是花,不是写雨香。
B.“菡萏香中带雨披”,主语是菡萏,不是写雨香。
C.“几经夜雨香犹在”没有直接出现主语,但通过诗歌题目“海棠花”可知,主语是海棠花,不是写雨香。
D.“燕子来时春雨香”,主语是春雨,是写雨香。
E项“浥尘香雨润如膏”,主语是雨,是写雨香。
答案:
(1)C
(2)D
译文:
春天江水平如镜,快要漫到岸上啦!堤上树木真浓密,黄莺雀鸟叫喳喳。
放眼苑囿有十里,处处笼着新柳绿。
千条万条迎风摆,故营遮在美景里。
细雨蒙蒙泥土香,燕儿纷飞往来忙。
暖风拂面多惬意,花瓣轻轻落身上。
堤上烟柳真美啊,折柳留情多风雅。
想折你就折去吧,反正明年还发芽!
赏析:
这是一首即景抒情诗。
借描写柳堤春日美景,抒发离别相思之情,乐景哀情,语淡情浓,意蕴丰富。
全诗紧扣标题“柳堤”二字,有时侧重于表现“柳”,有时侧重于表现“堤”,然而堤是植柳之堤,柳是堤上之柳,又不可截然分开;更有趣的是作者在诗里面有意避开了这两个字,而通过对相关景物的描写让人自悟,其用心之工着实让人叹服。
“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暗扣标题,前句侧重“堤”,后句侧重“柳”。
“平”取“与堤岸齐平”之意,类似的用法如“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等句子。
一个“平”字,写尽了春江水涨、放眼望去漫漫无边的气势。
“密树”表现了堤上植柳之多,生长之茂盛;密树里有黄莺啼叫,悦耳动听,且绿树黄莺,色彩对比也很鲜明,有视觉上的也有听觉上的,都给人以美的感受。
“十里笼晴苑,千条锁故营”,前句着眼于“堤”,后句着眼于“柳”。
如果说首联是从身边亲眼所见、亲耳所听的事物来表现柳堤上春意之美的话,那么这一联就是加入了想像,从更大的范围来表现柳堤上春意之广。
用“十里”、“千条”分别指代“堤”和“柳”,也用以表现堤的范围之广和柳树的数量之多。
“苑”指花园、园林,“晴”是亮丽、明亮的意思,之所以说“笼晴苑”,是因为堤岸顺着水势,会有一定的弯曲,像是有意把“晴苑”包含在里面似的,十分形象生动。
“笼”字的这个用法,如同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中的“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一样,取包含、包罗之意。
后句中的“锁”是封锁、封闭的意思,形象地表现了柳的数量之多,以至于把旧时的营垒都遮蔽了的意思。
这两字都可以看作炼字的典范。
“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选取春天典型意象来表现柳堤之上春意之浓。
每一句的前后两种事物构成因果关系:因“雨香”而“飞燕促”,因“风暖”而“落花轻”。
对“雨香”二可以查到的大致有如下几种解释:1.春雨沾染了花的香味,故曰“雨香”;2.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