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价值观念差异探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启示: 以之为鉴,忽视“利他”“利己”的跨文化 反差 研究会导致严重的后果。所以,从“利己”和 “利他 ”出发研究普遍存在的跨文化冲突对于提高跨文 化认知感(cross-cultural awareness),避免在种种交 际活动中产生理解障碍、误解和悲剧具有的理论 价值和现实意义是不际 ●中国:谦虚且谨慎,含蓄而排外。 ●西方:简单而直接,开门见山。
例如,若有人赞扬:“你工作做的很好!”西方人 的 反应必定是:“Thank you very much。”(非常感谢!) 而 中国人的反应就是:“哪里!哪里!”西方人希望自己 的 个性得到社会的承认,而中国人即使对别人的称赞心里 美滋滋的,但是口头上却不敢流露,生怕被冠以自满的 帽子。
4. 总结
价值观是蕴涵在悠久的历史文化中的,因此不同国 家和民族都有其特有的价值取向,且这种取向一旦形成 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就能改变的。 总体来说: (1)中国的价值观更注重群体意识,讲求“利他”精 神。 (2)西方人更注重个体意识,偏向“利己”的思想。 随着现在全球一体化的进程和中国在世界的崛起认 识和掌握中西方的跨文化价值观差异对避免和解决交际 中的冲突以及促进民族间的融合有着相当重大的意义。
3. 中西方价值观差异形成的原因: (1) 历史发展 (2) 思维方式 4. 价值观的案例分析。 5. 总结。
1、价值观定义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 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 法。 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 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 则,成为人们 判断价值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 的评价标准。
2. 中西方价值观差异形成的原因
(1) 历史原因
●中国:悠久的历史,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形 成的意识。这种意识直接影响着现代人价值的形 成,现代中国依然较顺从权威,尊重长辈,重视个 人身份,强调安分己。
●西方:17C的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资本主义社会, 彻底解放了人们的思想。现代西方人崇尚个体, 向往自由平等。
●中国:强调集体是价值的主体,倡导“利他”精神。
“利他” 的价值取向在中国源远流长。儒家思想核心的 “仁” 就是“爱人”,也就是爱他人。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 及人 之幼”,“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毫不利己,专门 利 人”“克己奉公” “大公无私”“见义不为,无勇也”。
●西方:以个人为主体和中心,突出“利己”思想。
3.价值观的案例分析
●一个在美国留学的日本青年无意间踏上了一间别墅外面的草坪,
屋主发现后举枪高喊“Freeze”(站住)。日本青年赶紧后退,屋主 却开枪将日本青年击毙。美国法庭对此案的初审判决为:无罪释 放。
●分析:外语界的讨论强调了俚语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Freeze”
本义为冻结.现代美国口语用来表示“站住”的意义,由于日本 青年不懂,所以导致了悲剧的发生)。但“俚语”类因素毕竟是 浅层次的,并未真正揭示此案例的要害。我们从前面的讨论可知, 从悲剧的发生到美国法庭判决的结果,实际上是“利己一利他” 价值观碰撞的过程,是这场悲剧的根本原因。关于这一点。从案 例发生后不同国家反应的角度,可以有更清楚的认识。
2. 中西方价值观差异体现
比较内容 思维模式 家庭观念 交际风格 行为模式 语言表达 比较对象
中国
倡导“利他”精神 家是“避风港” 重感情 三思而后行 谦虚且谨慎(口语) 模糊性和多样性(写作)
西方
突出“利己”思想 家是“城堡” 重实际 做事干净利落 简单而直接(口语) 重结构和形式(写作)
(1)思维模式
B、书面交际
●中国:用词模糊而模糊,以神统形。
中国传统思想习惯从整体上把握对象。反映在 语言上也就必然带有很大的模糊性和多样性。汉语 造句少用甚至不用形式连接手段,注重隐性连贯, 逻辑事理顺序,功能意义,以神统形。
●西方:重结构和形式,以形统意。
西方人习惯于从个体上把握对象,通过逻辑分 析达到对事物的认识和了解。英语最重要的句法结 构便是主谓结构,只有具备了这种形式,才能称之 为真正的句子。一个英语句子通常以一个主谓结构 为主体,称之为“简单句”,然后借助各种连接手 段,层层扩展,连接词、语、分句或从句。其所谓 的从句,也是一个主谓结构,只是多个的主谓结构 便组成了“复合句”。
(3)交际风格
●中国:重感情——推崇彬彬有礼,温文尔雅的谈吐。
中国人推崇的是彬彬有礼,温文尔雅的谈吐。交际时 每每替对方着想,煞费苦心选择恰当的场合用委婉的言语
表述观点。即使不同意对方的观点,也尽量选用“也 许”“大
概”“恐怕”“多半”等字眼,或“我们再研究研究”等模 糊语, 冲淡紧张气氛。
●西方:重实际——断然和具攻击性的交际风格。
Thank you!
中西方价值观念差异探讨
大纲
1.价值观定义 2.中西方价值观差异的表现
比较对象 比较方面 思维模式 家庭观念
中国 倡导“利他”精神 家是“避风港”
西方 突出“利己”思想 家是“城堡”
交际风格
行为模式 语言表达
重感情
三思而后行
重实际
做事干净利落
谦虚且谨慎(口语) 简单而直接(口语) 模糊性和多样性(写作) 重结构和形式(写作)
西方推崇 “平民英雄”指“一个自我生存的,有 创见的真实的人,肯定是这个世界上不能去敬慕和 相信别人的人!”也就是突出地实现了“利己”价值观的 人。比如斯坦福大学的校训“崇拜强者,从不怜悯弱 者,不断淘汰劣者” 和比尔· 盖茨的金钱观都体现了 这一点。
(2)家庭观念
●中国:重视亲情——“家是避风港”。
强调个人意见至上的美国以其assertive(断然), aggressive(具进攻性)的交际风格而闻名。在美国社会 中,自信心不足、讲话缺乏进攻性的人,是属于不正常 的,社会将要求他们通过assertiveness—training(果断力训 练)补课,以提高其交际能力。
(4)行为模式
●中国:“三思而后行”。
(2) 思维方式:
●中国:儒家、道家和中国的佛教。三种哲学思想都很重
视悟性,因此中国人的所作所为都比较含蓄委婉,让人 经过思考后才明白其中的真正意思。
●西方: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理性主义。亚里士多德
的形式逻辑及后来的从16c到18c弥漫于欧洲的理性主义。 理性主义注重形式论证,因此西方人的行为较外露且逻 辑性强,重视表达的确切性,很难理解中国人的含蓄。
在多数中国人看来,杀人的美国人属“不杀不足以平民愤”。 因为日本留学生并没有伤害他的任何利益。我们熟知的鲁迅《故 乡》里有这样一段描写:少年闰土对“我”说:“走路的人渴了, 到 地里摘一个瓜吃,在我们这里是不算偷的”。陌生人到自己的地 里 摘瓜吃,不能算偷的民俗,蕴含了一种“利他”社会讲究“亲和” 的价 值取向。在陌生的国度因为不小心走错路,就被开枪打死,这是 绝大多数中国人无法接受的,这也是几千年来以“利他”价值原 则 整合社会目标并引为骄傲的传统中国和日本社会站在死者一方的 深层次文化立场。 而中国人眼中明目张胆的“屠杀”,美国人却认为合理“合 法”。 支持开枪的美国舆论认为,在私人领地里被发现了还企图溜走, 主人当然有权开枪。显然,美国舆论的理论背景就是“利己”价 值
中国人向来推崇的是做事“三思而后行”,考虑问题一定要
周 全,要做到彬彬有礼、温文尔雅,尤其是将有野心视为不良的行 为。交际时要替对方着想,选择恰当而委婉的言语表述观点。
●西方: 自信、独立、做事干净利落。
思维模式的不同,使得中西方人的行为模式也有其相应的特 色。首先,强调个人至上的西方国家表现出直接、果断和有野心。 美国人从小就被教育要自信、独立、做事干净利落,缺乏自信心 或进攻性的人是很难被社会接受的。
在中国的传统意识中,“家”的神圣性很淡薄,
而 “亲情”氛围尤为浓郁。中国人历来喜欢“高朋满 座”、“宾 客盈门”,以“门庭若市”为荣,以“门可罗雀”为 耻。法律 也有保障发扬“利他”精神,“见义勇为”者的利益 的专门 条文。
●西方:家庭观念淡薄——“家就是城堡”。 在英美人那里,“家就是城堡”就是封闭式的 “独 立王国”。一旦回到自己的家就在“法律上享有私 生 活不受干扰的权利”。在家庭观念很淡薄的美国家 庭。各人的卧室是各自的castle(堡垒),其他家人不 得擅人;连父母想进人子女的房间,都得敲门获 准。全美国最受欢迎的Talk show “Oprah”节目,讨论 了一个话题,内容是一位十二岁的女儿请律师状告 父母“挥霍”她的私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