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6济南的冬天备课资料苏教版-推荐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上册 16《济南的冬天》教案 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16《济南的冬天》教案 苏教版

十六济南的冬天教学目标:1、体会文中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学习形象生动的描写景物的方法。

2、学习文章运用对比的手法开头的写法。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并引导他们培养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1、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2、融情于景的写法。

教学难点: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非常有名的散文,他的题目是《济南的冬天》,在学习之前,我们先来介绍一下老舍的一些情况。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就是把舒字拆开来,北京人,满族。

在中国建立之前,他主要发表小说,是非常有名的小说家,代表作品《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此外还有《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猫城记》。

新中国成立之后,主要从事戏剧创作,代表作有《》《茶馆》《龙须沟》《春华秋实》,他被人民政府授予“人民艺术家”,是杰出的语言大师,可惜1966年他被“四人帮”迫害致死,有人说:“他如果没有去世的话,可能获得世界最高的殊荣——诺贝尔文学奖”这篇课文,我请大家回去预习的,不知道效果如何?请几位同学来读课。

二、投影教学目标三、投影自学指导一:天的哪些景物?讨论后明确:1、词语:济.南(jǐ)伦.敦(dūn)响晴温晴真得(děi)不知不觉慈.善(cí)一髻.儿(jì)看.护妇(kān)镶.嵌(xiāng)肌.肤(jī)狭窄宽敞贮.蓄(zhù)水藻.(zǎo)澄.清(chéng)地毯.(tǎn)2、景物:(2)阳光下的济南:暖和安适、理想境界、小摇篮(温暖)。

(3、4)写小雪后山景的秀美。

白花儿、银边、花衣、肌肤、害羞;小水墨画(山秀)。

(5)济南的水色:水(不结冰、冒热气):温暖;水藻(真绿):精神;垂柳(照影儿):娇柔;天光水色(蓝水晶)写出泉城的秀丽(水清)四、互动交流一:了什么手法来写的?交流后明确:1、“温晴”“宝地”2、对比、排比3、作者为什么拿济南的冬天与北平、伦敦、热带的进行对比?明确:这与他的人生经历是有关联的。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6《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新版)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6《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新版)苏教版

《济南的冬天》教学目标1.熟悉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层次结构和主要内容。

2.理解通过比较的写法突出事物的特点。

3.潜移默化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1.熟悉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层次结构和主要内容。

2.理解通过比较的写法突出事物的特点。

教学难点潜移默化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过程[预习指导]1.背诵课文1-3段。

2.查字典解决生字词。

[三分钟演讲]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请一同学描述此地春天的感受,由此引出北中国的冬天,由于学生没去过,可造成疑问,激发学习欲望。

二、作者简介三、检查预习:1.6人背书片断2.5人上黑板默写生字词,师生共同评价。

四、解题引导学生理解题目中的提示的地点和季节。

五、分段朗读课文,师生混读,随机停顿,请其他学生接力。

这样可保证学生注意力集中,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

六、理清文章脉络:1.问题设计:本文从哪几个方面写济南的冬天的?2.学生独立思考,找出答案的举手,直到绝大多数学生行了进行提问。

3.提问若干人,保证各种答案都有,言无不尽。

4.教师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评价订正归纳小结。

参考:天气山景水色七、分析第一部分:1.问题设计:(1)济南的冬天有什么特点?(2)用了什么写法?教学过程2.学生思考(方法同上)。

3.抽签提问4.学生补充后教师评价归纳小结。

参考:温晴:对比:北平(大风)济南(无风声)伦敦(无日)济南(响晴)热带(日毒)济南(温晴)八、堂上练习:九、小结课文,提示学生热爱祖国的河山。

A类:完成课后练习二教师视察后核对答案。

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后半部分:A类2.巩固生字生词。

A类教师手记:未学之前首先背诵,此做法很好地保证了学生对课文的熟悉程度和写作及语言的积累。

其次解决课文采用先总后分法,易于总体把握。

课后心得:第二课时教学目的1.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2.学习景物描述的方法。

3.培养写景抒情散文的自读能力。

重点难点1.重点:如何自学写景抒情的散文。

2.难点:景物描述的方法。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6《济南的冬天》教案 苏教版-苏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6《济南的冬天》教案 苏教版-苏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6 / 10
word
晶”突出了水的清亮的特征。
小结:文章布局谋篇层次井然。开头一段,写某某冬天的天气。第 2 段开始,转到对冬天山水的描写。在分写山水之前,先给人以某某 的总体感,用拟人的笔法烘托出一个“暖和安适”的“理想境界”。 作者紧扣住这一点,绘山景,描水色,寓情于景,第 5 段写冬天的水 色。作者极写水藻之绿,以衬托水之清澈、透明。又拓展想像,将天 光、水色融为一体,描绘泉城鲜亮明丽的色彩。最后,以简明有力、 含义丰富的一句结束。全文安排有序,脉络清楚,衔接紧密,推进自 然。 五、课后作业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17 分)
word
《某某的冬天》
1. 在反复的朗读中感受某某冬天带给人们的美好感觉。2 、能说出某某冬天的
教学 目标
特点,了解文章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和写景层次,从而发现它独特的美。3 、通 过品味语言,欣赏并学习本文描写景物的语言技巧,感悟景物描写中情与景的融 合。
教学 重点
能说出某某冬天的特点,了解文章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和写景层次,从而发现它 独特的美。
山,心里就有了依靠。”我们可以看出某某的人们的生活是幸福、惬
意的。某某的冬天是温晴的。)
本段小结:所以,这阳光朗照下的小山确实是特别可爱呀!
(2)山的形态:(第 5 段)
这一组齐读第 5 段
3 / 10
word
(我们一起来看看哈,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点小村庄,小村
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嗯,想象一下这是一幅什么画面?
7 / 10
word
是一片嫣然的繁华、风情、韵致。 ④盛开的花梨,总是一园、一坡、一片,漫山遍野,肆无忌惮。总是 开得花团锦簇,开得生趣盎然,开得万头攒动,开得风光无限。人在 花前走,就是暗香盈袖,花香袭人。似乎,每一朵花都像款款走来的 俄贤岭下的黎家少女,天真活泼,也不失清纯、甜美、可人;每一丛 花,就是一首婉丽的小诗,清新、恬淡、隽永。 ⑤岁月静美,一季花香。在这个夏雨霏霏的季节里,花梨总是“花开 花落无间断”。开得前呼后拥,开得此起彼伏。盛开的花儿在高处, 花朵饱满、俏丽明艳,像秋水伊人的回眸,顾盼生辉,千娇百媚。心 形的小小花苞在低处,个个玲珑精致,娉婷婀娜,像倚门阿妹的浅笑, 天真烂漫,欲说还休。 ⑥小小的花梨花艳而不娇、柔而不弱,它们重重叠叠的开着,一朵挨 着一朵,相似又不同,如佳丽万千,婉约细致,楚楚动人。这时,闻 香而至的蝴蝶,如同赶一场艳遇。在黄花和绿叶间醉舞蹁跹,在起起 伏伏里,似仙子凌波微步,像雪花御风而翔,惊落一地成熟的花瓣。 ⑦风来,花倾心。花开,香倾城。不用细心照看,不用关怀备至,一 样可以清芬四溢、妩媚动人。一直觉得,花梨的香,是那种脱俗的清 香,带着纯朴的阳刚,像铮铮铁骨的男儿情怀,浓烈、中正;像一首 怀旧的老歌,深情、留恋。微风过处,嗅之耳清目明,神清气爽。时 而幽香深深,像一本泛黄的线装书,藏着浓厚的民族文化和精神。时 而清香缕缕,像一盏穿越古今的心灯,一枝点燃,余香袅袅,整个房 间就有了别样的安然。 ⑧东方花梨,木中君子,承天地之灵气,蒙感恩之润泽。它深深扎根 于古老的感恩大地上,集天地之精华,绽日月之光芒。它是上苍赐予 感恩福地子民的一份厚礼,它见证了当年感恩学宫的琅琅书声,诉说 着“鹿之源”惊艳世人的唯美故事,吟唱着俄贤岭上洞藏娥娘和阿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6济南的冬天教案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6济南的冬天教案苏教版

十六济南的冬天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2.弄清本文重点描写的景物及其特点。

(重点)3.学会分析标题的妙处。

(难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说起冬,尤其是中国北方的寒冬,脑海中浮现的多是朔风怒号、冰封雪飘、天寒地冻的萧条画面。

但在老舍先生的这篇文章中,不仅感受不到这些,反而使人感到温暖的春意。

那么,称为“宝地”的济南的确如作者描绘的那样有诗情画意吗?今天,就让我们在老舍的引领下,一起去观赏如水墨画般的济南的冬天,去感受济南冬天的温馨,去体味蕴含其间的浓郁情致。

二、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市人。

1951年12月,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

老舍是一位多产的作家,代表作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北京人》《龙须沟》等。

2.了解背景《济南的冬天》是老舍1931年春天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所写的一篇情辞并茂的写景散文。

老舍1924年只身应聘去英国伦敦东方学院教中文。

他身居异国,饱尝了寄人篱下的孤独之苦。

他在另一篇文章中写过这样的话:“假使让我‘家住巴黎’,我一定会和没有家一样的感到寂苦。

”(《想北平》)为了结束这“没有家”的寂苦生活,他终于在1929年夏动身回国,但因路费不足,又在新加坡留了半年,直到1930年春才回到上海,同年夏应邀到山东济南齐鲁大学任文学院副教授,并编辑《齐鲁月刊》。

由于这样的经历,老舍回到祖国,看到祖国的大好河山,便抑制不住强烈的爱国之情,写下了《济南的冬天》。

3.朗读课文,解决重点字音。

济.南(jǐ)奇迹.(jì)着.落(zhuó)伦敦.(dūn) 暖和.(huo) 狭.窄(xiá)水藻.(zǎo) 发髻.(jì) 澄.清(chéng)看.护(kān) 镶.嵌(xiāng) 宽敞.(chǎng)薄.雪(báo) 贮蓄(zhù xù)..4.解释词语。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单元第16课《济南的冬天》说课稿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单元第16课《济南的冬天》说课稿苏教版

《济南的冬天》尊敬的各位评委,你们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济南的冬天》。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情、学法、教学设想、教学程序及三点补充等六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1、课文所处的地位及作用《济南的冬天》是初中语文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多彩四季”中的第3篇课文。

它是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老舍在1931年初写的一篇通过描绘济南冬天美丽景色来抒发感情的写景散文。

根据该单元要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领略自然景物的美,领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感情,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揣摩精彩的词语、句子和段落,还要练习精读的技能,并作适当的摘录的总的教学目的;以及这篇文章描绘景物,语言准确生动,多使用比喻、拟人手法,融情于景,表达了作者鲜明的印象和感受。

其中描写最形象最生动的是第3段和末段。

而作者感情的抒发也非常别致,非同一般,不是采取直抒胸臆的方式,而是将自己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不露痕迹的依附在对景物的描写之中,因此显得格外自然真挚,富有感染力的认识上,我定下了本文的教学目的和教学的重难点。

2、教学目的①知识目标:学习描写景物要抓住主要特征,体会蕴含在景物描写中作者的感情。

②能力目标: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并运用。

③德育目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3、教材的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是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及描写景物的方法,以及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细致描绘,情景交融的表达对祖国宝地济南的赞美之情。

侧重讲析第3段和第5段。

教学难点则是作者情景交融的写法。

二、教学方法1、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以激发兴趣法、问题导引法、指导归纳法进行教学。

据新《大纲》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里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我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出发,应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以激发兴趣法、问题导引法、指导归纳法进行教学。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6《济南的冬天》教案 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6《济南的冬天》教案 苏教版

《济南的冬天》《济南的冬天》是老舍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所写的一篇情辞并茂、诗意盎然的写景散文。

文章生动而真切地描写了冬天的济南气候温和、山青水绿、度冬如春、美丽如画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题目《济南的冬天》明确地交代了描写的地方和时令。

济南位于山东省内,它的南面距市中心五里有著名的千佛山,东接佛懋山,西边南马鞍山、四里山,这些山形成了济南的天然屏障。

它们都是“小山”,最高的千佛山海拔也只有285米。

济南的冬天与北中国的其他地方的冬天的气候截然不同。

文章抓住“温晴”这一文眼来构思,角度独特,描绘出济南冬天特有的魅力,在描写景物时,语言准确生动,表达出作者对济南的热爱之情。

因此,在学习这篇课文时,可以让学生品味其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受到美的熏陶。

【知识与能力目标】1.正确认读5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2个要求会写的生字,理解“温晴”、“响晴”、“设若”、“水墨画”、“贮蓄”、“空灵”等词语的意思;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优美的语言;4.培养学生搜集信息,以及预习课文的能力;5.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各种形式的反复朗读中理解课文,达到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2.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细致描绘,情景交融地表达对济南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2、引导学生把握阅读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特别是比喻和拟人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1、景物描述方法和作者感情的抒发;2、揣摩语言,体会作者对景物独特的感受及其寄予的深情。

1、多媒体课件;2、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作者老舍的资料。

一、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同学们,我们都经历过冬天,那么,冬天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说到北方冬天的时候,我们的脑海里总是浮现出那白雪皑皑的画面,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也会想到呼啸的北风,迎面如刀割的凛冽寒风,朔风怒号、冰封雪飘、天寒地冻的萧条画面。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6 济南的冬天学案 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6 济南的冬天学案 苏教版

16. 济南的冬天【学习目标】1、把握济南冬天的特点,领会由里到外、由山到水的写景顺序。

2、欣赏文章用词的精当、生动、准确。

3、体会文章中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学习重点】在朗读中体会景物描写中所蕴含的感情,感受美的熏陶。

【学习难点】领略作者高超的写景艺术。

【知识链接】1、走近作者老舍(1898-1966),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杰出的语言大师。

老舍是满族人,出生在北京一个贫民的家庭。

1918年从师范学校毕业,先后做过小学教员、中学教员;1924年,到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教汉文;1930年回国后,曾在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担任中国文学系教授。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他积极参加进步文艺界的各项工作。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老舍正在美国讲学,他接到了周恩来邀请他回国的信,便立即动身,于同年12月回国。

老舍自1924年开始创作,发表了很多极有影响的作品。

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

他在1966年被林彪、“四人帮”反党集团迫害致死。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短篇小说《月牙儿》、《断魂枪》,话剧《龙须沟》、《茶馆》等。

2、相关资料课文是作者在济南齐鲁大学教书时写的。

出生在北京,又刚从英国回来的老舍,十分喜欢济南。

他曾经这样说:“从民国十九年七月到二十三年秋初(按:1930~1934年),我整整在济南住过四载。

在那里,我有了第一个小孩,即起名为‘济’。

在那里,我交了不少朋友……,在那里我努力地创作,快乐地休息……时短情长,济南就成了我的第二故乡。

”【自主学习】1、给下列加点字的注音。

贮()蓄镶()边发髻()水藻()看()护济()南澄()清伦敦()2、解释下列词语:①安适:②慈善:③澄清:④贮蓄:⑤空灵:3、填空。

《济南的冬天》作者__________,原名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____人,现代著名作家,其代表作有小说__________、__________,话剧__________等。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4单元 第16课《济南的冬天》教案 (新版)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4单元 第16课《济南的冬天》教案 (新版)苏教版

第16课《济南的冬天》一、【教学目标】1.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在写境中的作用。

2.朗读感受本文优美的语言,体会文章蕴含的丰富的情感。

二、【重点难点】1.理解分析文中描绘济南冬天美景的精妙,感悟景物描写中情与景的融合。

2.引导学生把握阅读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特别是比喻和拟人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设备四、【教学过程】<一>导入语同学们,在朱自清先生的《春》中欣赏了春天那一幅幅动人的春景图后,今天我们要步入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去领略冬日的景色。

说起冬,尤其是北中国的寒冬,脑海中浮现的多是朔风怒号、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天寒地栗的萧条画面。

但在老舍先生的这篇文章中,不仅感受不到这些,反而使人感到暖暖的春意。

那么,称为“宝地”济南的冬天确如作者诗情画意的渲染吗?就让我们在老舍的引领下一起去观赏济南冬天的水墨画,去体味浸蕴其间的浓郁情致;体味文章的意境之美,品味文章的语言之美。

<二>整体把握1、为什么说济南是个“宝地”?济南的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天气“温晴”;济南三面环山,像在“小摇篮里”,冬天是慈善的;有美丽的山景;冬天水不结冰,水是绿色的。

2、济南是有山有水的地方,文中写了哪三幅山景图,写水是从什么角度写的?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城外的远山。

写水从色彩的角度写的。

3、第①小节与第②③④⑤小节之间有什么关系?总分关系。

第①小节先说明天气的总特征“温晴”;第②③④节具体写山景;第⑤小节写水色。

4、文中渗透作者对济南的冬天什么样的感情?渗透作者对济南的冬天的喜爱之情。

5、标题可否换为“冬天的济南”?不可以。

因为“济南的冬天”表明所写的是济南这一特定地域的冬天;“冬天的济南”目的在于赞美“冬天”这个特定时令的济南。

<三>合作探究1.一般说来,冬天凛冽的寒风已经让给人感觉很冷了,而下雪过后的冬天更增添一份寒意,作者是不是也是这样认为的呢?最妙的是下点小雪2.为什么作者会认为下点小雪后会更妙呢,这个妙体现在哪些方面呢?快速阅读,找出你认为能体现小雪之后的小山更妙的词句,并说说妙在哪里呢?(1)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6《济南的冬天》导学案苏教版-精品WORD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6《济南的冬天》导学案苏教版-精品WORD

济南的冬天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积累字词,了解作者。

2. 朗读课文,感知内容,初步具备感悟散文的能力。

3.体会济南冬天的特点与景物描写中的感情。

【重点难点】2. 朗读课文,感知内容,初步具备感悟散文的能力。

3.体会济南冬天的特点与景物描写中的感情。

【自主导学】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澄.清()贮.蓄()发jì()济.南()水zǎo()地tǎn()着.落() xiāng边()2、本文作者老舍,原名,字,他的小说代表作是《》,话剧代表作是《》。

3.解释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①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温晴:②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秀气:③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

不忍得:④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卧:4.本文抓住济南“”的特点,描绘了一幅济南特有的动人的,抒发了作者。

5.济南是有山有水的地方,文中写了哪三幅山景图?这三幅图之间有什么关系?【自主合作探究】6.假如你是一位导游,冬季带领游客来济南,追随老舍的足迹,请你设计一下导游词。

7.“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去掉“声”字可不可以?为什么?。

8.济南素有泉城之称,作者写济南的冬天“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结合课文,说说“空灵”是什么意思?。

【反馈检测】(20分)9.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正确的一组是()(3分)A.济南(jǐ)伦敦(lén)看护(kān)B.水藻(zhǎo)垂柳(chuí)着落(zhuó)C.暖和(huo)宽敞(chǎng)澄清(chéng)D.狭窄(zhái)发髻(jié)镶边(xiāng)10.下列各组词书写全正确的一组是()(2分)A.贮蓄唤醒水藻绿萍B.括风地毯薄雪慈善C.摇蓝响亮境界澄清D.奇迹邪射狭窄宽敞11.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语。

(4分)①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他们唤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济南的冬天》备课资料作者简介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

一生著作丰富,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和话剧《龙须沟》《茶馆》是其代表作。

以描写城市人民生活著称,使用地道的北京口语,富有幽默感,作品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浓厚的生活情趣。

背景材料老舍1930年前后来到山东,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业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七年之久,对山东产生了深厚的感情,曾称山东为他的“第二故乡”。

根据老舍夫人回忆,老舍生前“常常怀念的是从婚后到抗战爆发,在山东度过的那几年。

”《济南的冬天》是老舍1931年春天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写成的。

原为一系列直接描写济南风景名胜的长篇散文《一些印象》中的第五节,其中第一节《济南的马车》、第二节《济南伪洋车》、第三节《济南的大葱》、第四节《济南的秋天》、第六节《齐大的校园》、第七节是全文的结语。

此文虽系节选,但能独立成篇。

语言积累☆正音辨形济南(j ǐ) 镶(xi āng ) 水藻(z ǎo ) 贮蓄(zh ù)发髻(j ì) 澄清(ch éng ) 着落(zhu ó) 看护(k ān )☆词语释义响晴:文中指天气晴朗、燥热。

设若:假若。

秀气:文雅,不粗俗。

贮蓄:储存积蓄。

澄清:清澈明亮。

空灵:清净透明思路结构总特点: 温晴——真得算个宝地 阳光朗照下的山——可爱 山 薄雪覆盖下的山——秀气 城外远山——小水墨画不结冰、冒热气 水 水藻绿、垂柳照影 蓝水晶济南的冬天 冬天的济南文章主旨这是一篇写景散文,作者通过对冬天济南的描写,向读者展现了冬天的济南气候温和、山清水秀、美丽如画的景色,流露出作者乐观进取以及热爱济南的思想感情。

写作分析1、抓住景物的特征抓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选一个独特的角度,描写一个地方或一个季节的景物,表达最鲜明的印象和感受。

这种写法必须对所写景物做全面细致的观察,然后从整体和全局的角度先给人一个总体印象,这叫抓主要特征。

然后再用主要景物来具体印证这一印象。

本文先写济南给人总的突出的印象是“温晴”,然后用“山、水、天”的共同特点来具体的加以印证,这种写法值得借鉴。

2、层次井然的布局文章开头第一段,写济南的天气,突出它的“温晴”,赞誉是个宝地。

这是贯穿全文的主线,济南冬天独有的美景,都是与此相联系的。

第二段第一句是过渡,转到对济南冬天的山、水的描写。

文章承第一段,用三段文字写冬天的山景,先写阳光朗照下的山,次写薄雪覆盖下的山,再写城外远山,勾画出一幅淡雅的水墨画。

第五段写济南冬天的水色。

作者描写水藻之绿,以衬托水之清澈、透明;又拓展想像,将天光、水色溶为一体,描绘泉城鲜亮明丽的色彩。

最后,以简明有力、含义丰富的句子结束,使全文衔接紧密,推进自然,浑然一体。

3、情景交融的写法本文在描写济南冬景时,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有直接抒发感情,如开头写“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通过对比,得出“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的结论,既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又显得情真意切。

有创造意境,流露深情,如“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在优美的意境中,表达作者赞美的真情。

有虚实结合,展开想像,抒发感情,如“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等,不但写出景物的外形,而且包含着喜爱的心情。

4、新颖别致的开头从感受入手,对比式开头新颖别致。

开头把济南的冬天同北平、伦敦、热带对比,让人在比较中具体领悟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给人的印象特别鲜明。

5、比喻拟人的运用写景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

如:把济南比作“小摇蓝”,把山坡上小村庄的雪景比作“小水墨画”,把整个冬天的济南比作一块“蓝水晶”,无一不小巧秀丽,用来比喻济南不高的山,不冷的冬天,是恰到好处的。

拟人的句子更多,个性化更明显。

如:把济南老城说成是“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把济南周围的一圈小山写得很有温情,“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把山坡上斑驳的色彩,说是“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秀美动人;把夕阳斜照下粉色的薄雪,比拟为害羞的少女,情态可掬;把水藻、水和垂柳都人格化了,说“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这些都表现出济南冬天的无限生机,孕育着的春意。

精读品析☆妙句涵咏1.“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

”去掉“声”字可以吗?为什么?不可以。

“没有风声”并不是没有风,济南的冬天只是没有那种令人战栗的呼啸的北风而已,如果去掉“声”就说成了“没有风”,那是不切合实际情况的。

2.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此句从整体上写济南冬天给人的感觉。

“请闭上眼睛想”是作者与读者的对话,亲切而自然。

接着作者用了“晒”“睡”“醒”三个词,以一连串相关的拟人写法赋予原本并无感情的老城以人的灵性,烘托出“暖和安适”的“理想境界”。

3.如何理解“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这就是冬天的济南”?这句的意思是:这温暖如春、秀丽如画、天明水净的蓝水晶的世界,就是冬天的济南啊!“这就是冬天的济南”为本文的结束语,表现了作者对“冬天”这个特定的时令里的济南的总体观感。

这样的结尾,既和开头“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相呼应,又扣题,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给人以回味的余地。

☆佳段欣赏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

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

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

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作者从色彩和变化两个角度描写了山上的矮松、黄草和薄雪等景色。

“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是对小雪后矮松秀美形态的比喻,借矮松写出雪的形态。

“一件带水纹的花衣”,“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这是小雪后雪色与草色相间的美景引人产生的联想。

“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用拟人的方法描绘了夕阳斜照下雪色娇美的情态。

作者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方法,再现了冬天济南周围的小山,在白雪与蓝天相映中的雪色与草色、雪光与日光交融的情态。

雪后山景“妙”在下面两个地方:(1)妙在雪光、雪色:“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松的翠与雪的白相映生色;“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如洗的蓝天与似银的雪相映生辉;“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白雪与暗黄的草色,组成彩色的美景。

(2)妙在雪态:“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以动写静,写出动人的形态;“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把薄雪比喻成害羞的少女,写出雪的情态。

问题探究1.济南冬天的独具一格的风貌是什么?课文是从什么角度,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一特点的?(1)济南冬天的“温晴”。

(2)写“温晴”是从自身感受的角度来写的,采用“曲折行文”的对比方式。

北平、伦敦、济南是老舍生活之舟的三个主要停靠站,因此,他拥有评判对比的资格。

通过和北平冬天多风、伦敦多雾、热带日光的毒和响亮(根据语境是指“晴朗得刺眼”)作对比,写济南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的“奇迹”“怪事”,突出它独有的“温晴”美景,赞赏它是个“宝地”。

画面中“寒”与“暖”、“暗”与“明”、“热”与“温”的色调烘托出济南冬天阳光和煦、天朗地秀的总体形象。

在结构上是全文的总起,为下文具体描述作铺垫。

2.作者是如何描写“济南的冬天”的?本文不断地变换观察的立足点,多角度地描绘济南的城、山、水,突出了冬天的济南处处舒适、气候温晴的特点,富有整体性和层次感。

例如描写济南全景,作者先俯瞰,然后仰视;描绘雪后的山景,作者是远眺;描写冬水,又由俯视到仰视,再进而纵览。

又如:“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一段,作者依山写景,采取“山上”“山尖”到“山坡”“山腰”等不同的观察点,对各个细部的情态进行工笔细绘,不但形似,而且神似,十分生动贴切。

3.文中老舍先生采用中国山水画“以大观小”的构图取景方法,请分析作者顺着主线抓住哪些富有特征的景物来展示济南冬天的,如用淡雅的山水图定格,仿照《春》中画图的形式进行概括。

顺着济南的冬天是温晴的这一主线,作者具体描述了冬天的山景和水色。

用2、3、4三段文字写冬天的山景:先用拟人化的笔法烘托出一个“暖和安适”的“理想境界”,给人以济南冬天的总体感觉,然后分写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和城外远山。

第5段文字写冬天的水色,先写水藻之绿,以衬托水之清澈透明,又拓展想像,将天光、水色融为一体,描绘泉城鲜亮明丽的色彩,充满赞美之情。

紧扣冬天的山景和水色,铺展出三幅画面:小山摇篮图、雪霁初晴图和空灵水晶图。

文章绘山景,描水色,寓情于景,既表现济南冬天山水之美,又寄寓对祖国河山真挚的爱。

习题指津一:首先要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文,进行整体感知,理清文脉;然后要让学生找出要讲的几个方面和精彩片断;最后是复述,复述时可先参照课文在心里默述,待熟练之后再口头复述。

要考虑到“给从没到过济南的人讲讲济南美丽的冬天”这一特定语境。

二:揣摩语言的题目,引导学生借助题干的知识,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

1. “睡着”“唤醒”都是拟人的写法,将“老城”人格化,使之带有生命的感觉与意味,表现了冬天的济南“暖和安适”的特点。

2.“卧”字用来写村庄,写雪,写它们的状样、情态,仿佛是写活物,活灵活现。

3. “不忍得”将水人格化,使水富有了灵气;而这样写的目的,更是为了写“绿”,写“绿的精神”之珍贵、可爱、美丽。

三此题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能力。

提示学生借鉴课文的某些写法,抓住景物特点来写,目的是将阅读之所得转化为写作之所能,是阅读的迁移与深化。

体验对话师问:你能描绘一下家乡的冬景吗?甲生:这是一个雪后的早晨,村子的屋顶上,稻草垛和篱笆上,拖拉机站的木棚上,都披着白雪。

山上的松树林和竹子林,都披着白雪。

那高高的枫树和野柿树的树干、树枝上,都披着白雪。

像柳絮一般的雪,像芦花一般的雪,像蒲公英的带绒毛的种子一般的雪,在风中飞舞。

小溪中的石头上都覆盖着白雪了:好像有一群白色的小牛,在溪中饮水;好像有两只白色的狮睡在雪地里;好像有几只白色的熊,正准备从溪中冒雪走上溪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