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的中医研究现状PPT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缔组织复原。
2.调整机体的免疫功能
活血化瘀药物对机体免疫功能有双向调节作用,
即既有免疫抑制作用,又有免疫增强作用,活血化瘀药为主的方剂能显著
增强实验动物巨噬细胞百分率。
3.调节神经和内分泌功能 活血化瘀药对中枢神经系统有调节作用,可
恢复内环境平衡,有助于对肿瘤的抑制,又能调整体内内分泌的功能。
4.预防放射性纤维化,减少副反应。
第8页/共117页
魏晋隋唐时期
➢ 晋代皇甫谧所撰 《针灸甲乙经 》中载有用针灸治疗某些与肿瘤或癌症相类似的病证 ,
“饮食不下⋯ ⋯邪在胃院, 在上院, 则抑而下之, 在下院, 则散而去之。”
➢ 葛洪在《肘后备急方》论述了甲状腺肿及常见肿瘤的治疗 , 反映了他已经认识到肿瘤的发生、发展、恶化的
过程, 还创制了红升丹、白降丹等药 , 开创了化学治疗的先河。
瘤类疾病的病因病机, 如“ 脾胃不足及虚弱失调之人, 多有积聚
之病。” 对积聚的辨证提出更深的认识,治疗积聚的药物分类为
攻、补、消、散四大类,还提出及早治疗轻浅病以防肿瘤病发
生。
• 明末李中梓《医宗必读》中记载; “ 积之成者, 正气不足, 而后
邪气居之” 反映了对肿瘤发病的认识, 并记载主治肿瘤的药物
第9页/共117页
➢ 隋代巢元方等撰写的《诸病源候论》详细和准确地记载了许多肿瘤类疾病的病因、病机及症状。将甲状腺
肿瘤分类及良恶性肿瘤的鉴别 , 并使用含碘丰富的海藻和紫菜防治 , 类似于现代的内分泌疗法。
第10页/共117页
➢ 唐代孙思邀所著 《千金要方 》首先对“ 瘤” 按发病的性质和部位进行了分类 , 类似宫颈癌瘤、乳房癌瘤的
起齐上, 大如臂,上至心下⋯ ⋯ 肺之积名曰息责, 在右胁下, 复大如杯⋯ ⋯ ’肾之积名曰责豚 , 发于少腹, 上至
心⋯ ⋯ ”
第7页/共117页
东汉时期
➢《神农本草经》所载人参、大黄、半夏等150 多味药为中医治
疗肿瘤的常用药, 对后世防治肿瘤有深远影响。
➢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对“ 胃反” 、“ 积聚” 及妇科肿瘤
• 唐容川《血证论》《中西汇通医书五种 》 “ 痞满、积聚、症瘕” 等肿瘤类疾病与气血瘀滞脏腑经络有关 ,
提倡活血化瘀法。
• 马文植认为郁火积热是癌症的主要病因病机之一 , 十分重视肝木在诸癌症发病和治疗中的作用, 曰; “ 乳癌、
失荣、马刀乃七情致伤之症 , 治宜解郁疏肝” 。
第21页/共117页
治法
• 扶正
• 攻邪 :活血化瘀
清热解毒
软坚散结等
• 两者并非完全对立
第35页/共117页
扶正培本
• 已证明许多扶正固本中药具有不同程度的抗癌作用 .
• 其依据:
提高机体免疫,增强内分泌和体液调节,改善机体自动控制系统等功能,如黄芪、白术、党参
能改善荷瘤小鼠的T淋巴细胞系统及其亚群,且能调控 NK细胞。
外结合, 以养气血、滋津液、和脏腑、理脾胃为主, 并善用以毒
攻毒法。3.总结瘿瘤主治方清肝芦荟丸、海藻玉壶汤和六军丸
等 还有首创和荣散坚丸、蟾酥丸等内复汤方 还被当代临床使用
的外用药有太乙膏、阳和解凝膏、生肌玉红膏、三品一条枪等
等。其理论和实践对现今的肿瘤临床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18页/共117页
• 张景岳的《类经》和《景岳全书》也较全面总结了前人关于肿
说, 并曰; “ 积之成之, 或因暴怒喜悲思恐之气” , 比西方国家
较早指出了精神因素与肿瘤或类似肿瘤的某些疾病的关系。
➢李东桓在《脾胃论》提出“ 内伤脾胃, 百病由生” 的论点, 并
创立补中益气汤、通幽汤等, 对癌病患者有扶正固本的作用, 对
提高肿瘤患者的免疫力和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第14页/共117页
记载, 并擅用虫药如僵蚕、全蝎等治疗 , 为后世用虫药治疗症痕积聚 , 今人用虫药治疗癌肿 , 提供了借鉴资料 .
第11页/共117页
宋金元时期
➢ 宋代东轩居士在 《卫济宝书 》公元12 世纪初: 首提“ 癌” 字,并论述其证治 , 以及用廖香膏外贴治疗癌发 ,
其中“ 五善七恶” 的观察方法对肿瘤的诊治和判断预后均有一定指导意义。
等的发生、症状和治疗有较为明确的描述, 还指出了肿瘤与非肿
瘤的鉴别与预后。
➢记载的鳖甲煎丸,大黄蛰虫丸等仍被常用于临床肿瘤的治疗。
➢华陀《中藏经》记载; “ 夫痈疽疮肿之所作也, 皆五脏六腑蓄毒
不流则生矣⋯ ⋯。” 认为肿瘤发生机理是人体内部脏腑功能失调,
蓄毒不化而成, 强调了内因在肿瘤发生中的重要性。
➢所论述的昔瘤,肠覃,石痕、症痕、癖结、伏梁、马刀、积聚、筋瘤、肠
瘤等,都与现今某些肿瘤的临床表现相类似, 并对上述某些肿瘤的病因病机
及治法作了很多论述
➢所论述的“ 虚邪之中人也⋯ ⋯则传舍于络脉⋯ ⋯传舍于肠胃之外, 募原之间
⋯ ⋯ 上连于缓筋。” 体现了中医对肿瘤疾病转移现象的最早记载
➢ 《素问》已注意肿瘤的发生与饮食水土、地区方域和生活习惯的不同有
明末清初时期
• 这一时期在前人总结的理论和实践所得的新经验 , 让肿瘤理论与研究得以进一步深人和完善
第17页/共117页
• 陈实功《外科正宗》 1.描述了“ 乳岩”相当于现代的乳癌、
“ 失荣”类似于现代的颈部淋巴结转移癌或恶性淋巴瘤、“ 茧
唇”相当于现代的唇癌或唇部恶性黑色素瘤等.2. 治疗特点宜内
5.杀灭肿瘤细胞 据动物实验筛选及临床实践,活血化瘀药物中具有灭
癌和抑瘤作用的药物有红花、元胡、乳香、没药、穿山甲、土大黄、全蝎、
蜈蚣、僵蚕、丹皮、石见穿、斑蝥、五灵脂、归尾、喜树、降香等。
第42页/共117页
活血化瘀
中晚期肿瘤患者常呈血瘀之证。
许多活血化瘀药物如三棱、莪术、红花、鸡血藤、水蛭等具有抑制癌细胞生长作用。
活血化瘀药的抗纤与溶纤作用,可防止或减少瘤栓形成和转移。
有些活血化瘀药物能提高人体免疫功能,有利于清除游离的癌细胞。
活血化瘀药物与化疗药物同时使用有明显的增效作用。
第43页/共117页
活血化瘀
有学者持不同观点,认为活血化瘀药物有促进肿瘤转移 (促进VEGF, ),引起和加重出血的倾向,因此认为
即使患者有明显的血瘀征象,也应慎用或不用活血化瘀类药物。
气虚、阴虚、气滞、血瘀、痰结、湿聚、热毒等。
第29页/共117页
中医基础理论对肿瘤的认识
气虚、阴虚、
气滞、血瘀、
痰结、湿聚、
热毒
癌毒
第30页/共117页

中医对肿瘤转移的认识
中医传舍理论 ;
耗散病机假说 ;
“ 痰毒流注” 病机假说 ;
“ 治未病” 一一阻止“ 转移前环境” 学说;
内风学说。
第31页/共117页
5.阻断致癌和反突变作用。
第39页/共117页
活血化瘀
活血化瘀法在治疗肿瘤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也是国内外学者的研究重点之一。
第40页/共117页
对于活血化瘀的争论
第41页/共117页
1.能增强手术、放疗,化疗和免疫治疗的疗效 活血化瘀药物主要能改
善微循环,促进炎症吸收,从而可从减轻病理损害,促进增生或变性的结
第4页/共117页
原始社会至秦汉时期
• 殷墟的甲骨文中“ 瘤” 的病名。
• 西周时期周公旦所撰《周礼》, 记载“疡医” 定名, 主治“ 肿疡⋯ ⋯折疡” 。
• 春秋战国的《黄帝内经 》一一我国最早的医书。在肿瘤学方面 , 它奠定了中医肿瘤学的形成与发展基础。
第5页/共117页
《黄帝内经》与中医肿瘤学
目录
• 历史沿革
• 中医肿瘤的病因学
• 中医肿瘤的治疗
• 中医肿瘤的发展优势
• 中医肿瘤的临床研究现状
• 中西医结合的肿瘤治疗
• 中医肿瘤临床组方思维
• 中医肿瘤学与靶向治疗的关系
• 中医肿瘤临床研究的问题与改进思路
• 基础研究
• 学科发展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第1页/共117页
第2页/共117页
第3页/共117页
• 光绪《辞源》中已收有癌字
第22页/共117页
现代1949 年一现在
• 凭着“ 古为今用, 洋为中用” 思想, 中医在延长肿瘤患者的生命和提高生存质量作出了很大贡献 , 在中西医
结合的道路上也给肿瘤患者带来了很大希望
第23页/共117页
中医肿瘤的病因学
第24页/共117页
中医基础理论对肿瘤的认识
➢细致的描述了乳岩的形成、演变、预后和治疗等, 主张早期发现、
早期治疗.
第15页/共117页
➢ 金末元初严用和所撰《严氏济生方》记载有割治和药物结合治疗肿瘤病例。
➢ 罗天益所撰《卫生宝鉴 》 “ 凡人脾胃虚弱, 或饮食过常, 或生冷过度不能克化, 致成积聚结块” 。提出了
肿瘤病的发病原因。
第16页/共117页
第26页/共117页
中医基础理论对肿瘤的认识
★三级病因学说

一级病因——平衡失调
阴平阳秘——阴阳失衡
第27页/共117页
中医基础理论对肿瘤的认识

二级病因——癌毒形成
癌毒既是病理产物也是二级病因 , 同时还可以被看作是一个基本证候。
第28页/共117页
中医基础理论对肿瘤的认识
• 三级病因—— 正虚邪积
第44页/共117页
第36页/共117页
扶正培本
➢保护骨髓并提高造血能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如人参、补骨脂、仙茅、仙灵脾等。
➢增强脾胃消化吸收功能,改善物质代谢。如党参、白术、茯苓、甘草等有
改善蛋白质代谢,调整肠胃运动的作用。能纠正荷瘤小鼠的代谢紊乱,延
迟恶液质出现。其疗效较单纯的静脉高营养更为明显。
➢降低肿瘤组织中S期(DNA合成期)细胞的比例。
➢元代朱震亨在他的著作《丹溪心法》、《格致余论》、《金匾
钩玄》、《脉因证治》等记载的肿瘤发病因素中特别强调
“ 痰” ; “ 凡人身上中下有块者多是痰也” 、“ 痰挟疲血,
遂成案囊” , 并认为治痰当求其本一一实脾土、燥脾湿, 以二陈
汤为基本方。他还明确把“噎” 和“ 隔” 区别开来, 并主张以
“ 润养津血、降火散结” 治疗。
第12页/共117页
➢ 《圣济总录》论述了肿瘤的产生可能与气血的流结或不正常物质的滞留有关 , 并记载有类似肝着、肝壅、肝
胀等病的证治。
第13页/共117页
➢金元时期的刘完素倡导寒凉用药治疗火热病,对后世运用清热解
毒、清热泻火等法治疗肿瘤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张从正在《儒门事亲》力主“祛除邪气,而用攻法” 的攻邪学
20余种, 设积聚专篇, 创制阴阳攻积丸, 尤在治则方面倡攻补兼
施, 后人称为治癌经典
第19页/共117页
清末至近代
• 这个时期进一步的肿瘤学术争鸣 , 如活血化瘀法、扶正培本法、内外结合治疗方法等。
• 王清仁《医林改错 》提出了肿瘤治疗的活血化瘀法、对后世活血化疲法治疗肿瘤提供有力的依据。
第20页/共117页
龙葵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抑瘤作用。
2.调节机体免疫功能 许多清热解毒药物如白花蛇舌草、山豆根、穿心
莲、黄连等能促进淋巴细胞转化,激发和增强淋巴细胞的细胞毒作用,增
强或调整巨噬细胞吞噬作用,提高骨髓造血功能。
3.抗炎排毒作用。
4.调节内分泌功能 清热解毒药如白花蛇舌草、山豆根等能增强肾上腺
皮质的功能,影响肿瘤的发生和发展。
关, 提出了自然环境等与肿瘤的发病有关。
➢ “ 既病防传” 、“ 先安未受邪之地” 和“ 瘥后防复” 反映了“ 治未
病” 的思想在中医肿瘤预防方面的指导作用
第6页/共117页
• 战国时期秦越人所著《难经》最早论述了某些内脏肿瘤的临床表现。
• 《五十六难 》归纳了五脏之“积” 的临床表现 , 曰; “ 肝之积名曰肥气 , 在左胁下, 如复杯⋯ ⋯心之积名伏梁 ,
➢抑制癌ras基因的过度表达。
➢增强机体的排毒能力。
第37页/共117页
清热解毒
许多清热解毒药物如半枝莲、白花蛇舌草、山慈菇、蜀羊泉、蛇六谷、七叶一枝花等均具有抗癌作用 .
第38页/共117页
清热解毒
1.直接抑制肿瘤的作用
经抗癌活性筛选,清热解毒药的抗癌活性最强,
如白花蛇舌草,山豆根、半枝莲,穿心莲、公英、冬凌草、臭牡丹、青黛、
中医肿瘤的治疗
第32页/共117页
治疗
《医宗必读•积聚》曾指出:“初者,病邪初起,正气尚强,邪气尚浅,则任受攻;中者,受病渐久,邪气较
深,正气较弱,任受且攻且补;末者,病魔经久,邪气侵凌,正气消残,则任受补。”
第33页/共117页
治疗
• 辨证施治
• 辨病施治
• 辩证与辨病相结合
第34页/共117页
正虚邪积是导致恶性肿瘤发生的原因 , 即正气内虚, 气滞、血瘀、痰结、湿聚、热毒等相互搏结 ,积聚日久而
成有形肿块。因此, 肿瘤总属本虚标实 , 多由虚而得病, 因虚而致实, 是一种全身属虚 , 局部属实的疾病。
第25页/共117页
• 中医对肿瘤的发生离不开“正虚 , 气滞、血瘀、痰凝、毒郁结” , 治疗也离不开“扶正祛邪”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