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三首四年级下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三首四年级下册
1. 原文。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2. 诗歌解析。

- 字词解释。

- “尽”:没有了。

诗的前两句中,“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描写了鸟儿们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天空中仅有的一片孤云也独自飘走,这里的“尽”生动地表现出群鸟逐渐飞远直至消失的动态过程。

- “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

孤云本是无情之物,但在诗人笔下却仿佛有着自己的意趣,独自飘走,显得十分悠闲。

- 意境赏析。

-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孤独清幽的意境。

前两句通过描写众鸟飞尽、孤云独去,营造出一种空旷、寂静的氛围。

诗人以景写情,看似写眼前之景,实则烘托出自己内心的孤独。

后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诗人将敬亭山当作自己的知己,人与山相对而视,彼此都不觉得厌烦。

这种独特的写法,把诗人的孤独之感推向了极致,同时也表现出诗人在大自然中寻求慰藉的心境。

3. 创作背景。

- 李白一生七次游历宣城,这首诗是他离开长安后,经过长期的飘泊生活,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时所作。

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市北,风景幽静秀丽。

诗人独坐敬亭山,触景生情,于是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

1. 原文。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2. 诗歌解析。

- 字词解释。

- “和”:和谐。

这里指水色与月光互相辉映。

在“湖光秋月两相和”一句中,描绘了平静的湖水在皎洁月光的映照下,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景象。

- “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

这里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

- 意境赏析。

- 诗的前两句“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把平静的洞庭湖湖面比作未经打磨的镜子,形象地写出了湖面在月光下朦胧静谧的美感。

后两句“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将洞庭湖中的君山比作白银盘里的一只青螺,这个比喻十分精妙。

诗人从远处眺望,把浩渺的洞庭湖想象成一个白银盘,而湖中翠绿的君山就像放在盘中的青螺,不仅写出了洞庭湖山水的色彩美,而且将山水的形状也生动地展现出来,营造出一种空灵、秀丽的意境。

3. 创作背景。

- 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年)秋,刘禹锡被贬逐南荒,二十年间去来洞庭,据文献可考的约有六次。

其中一次,刘禹锡转任和州经过洞庭湖,观望洞庭湖的景色而写下了此诗。

1. 原文。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2. 诗歌解析。

- 字词解释。

- “谙”:熟悉。

“风景旧曾谙”表明诗人曾经对江南的风景非常熟悉。

- “蓝”:蓝草,其叶含蓝汁,可以做青绿色的染料。

“春来江水绿如蓝”描写春天到来时,江水如同蓝草一样碧绿,用蓝草的颜色来形容江水的绿,给人以鲜明而强烈的视觉感受。

- 意境赏析。

- 这首词开篇“江南好,风景旧曾谙”,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江南风景的喜爱和怀念之情。

接着“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描写了江南春天日出时江边花朵艳丽如火,江水碧绿如蓝的景象。

诗人抓住了江花和江水这两个最具代表性的景物,通过鲜明的色彩对比,红与绿相互映衬,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天生机勃勃、绚丽多彩的画面,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江南的美景,最后以“能不忆江南?”反问作结,强调了江南美景令人难以忘怀,进一步抒发了诗人对江南的深切思念之情。

3. 创作背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