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3月月考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北省故城县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3月月考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农业生产技术的发明与改进,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如果要研究西汉时期农业生产的发展情况,下列图示的哪种农业生产工具可以帮助说明( )
2.右上图为春秋时期铸造的牛尊,许多历史学家以它来证明春秋时期我国生产力有了很大提高。

持这一观点的学者,在观察此器时,必然要把注意力集中在( ) A.牛尊的制作材料上B.牛尊的腿上 C.牛尊的鼻子上D.牛尊的背部
3.恩格斯说:“铁已在为人类服务,铁使更大面积的农田耕作,开垦广阔的森林地区成为可能。

所以它是在历史上起过革命作用的各种原料中最后和最重要的一种原料。

”下列史实最能反映出铁的这种“革命作用”的是( )
A.促使牛耕技术得以推广B.推动水利的兴修
C.出现著名的冶铁中心D.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
4.“古先圣王之所以导其民者,先务于农。

民农非徒为地利也,贵其志也。

民农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边境安,主位尊。

”材料体现出( )
①重视农业生产②关注农民利益③抑制商业发展④力求社会稳定
A.①②B.①④ C.②④D.③④
5.据魏国李悝《尽地力之教》载:“治田勤谨,则亩益(增产)三斗。

不勤,则损(减产)亦如之。

”又据《孟子•梁惠王上》载:“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上述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A.井田制开始瓦解B.商品经济发展
C.小农经济兴起 D.家庭手工业产生
6.目前出土的汉代牛耕图画像石已有多幅。

其分布如下:
出土省份出土地点
陕西米脂、绥德王德元墓、绥德、西安碑林、陕北
山东滕县宏道院、滕县黄家岭、邹城市面粉厂
山西平陆枣园
内蒙古和林格尔
江苏泗洪重岗、遂宁双沟镇
从中可以得出的最恰当的结论是( )
A.汉代时陕西是全国经济中心 B.山东的农耕技术在汉代最先进
C.汉朝时使用牛耕的范围较广 D.汉朝时牛耕范围已经遍及全国
7.《汉书》卷五九《张安世传》:“(张)安世尊为公侯,食邑万户,然身衣弋绨(黑色),夫人自纺绩,家童七百人,皆有手技作事,内治产业,累织纤微,是以能殖其货,富于大将军(霍)光。

”该材料反映出西汉( )
A.私人纺织作坊颇具规模B.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
C.官营纺织作坊非常发达D.政府鼓励民间手工业的发展
8.如图是连环画《水浒传》中的一幅,对其图文解读正确的是( )
A.铁匠铺中的工匠来自于官营手工业作坊
B.当时的民营手工业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
C.“计日受值”的雇佣劳动关系已经出现
D.民营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经济繁荣
9. 2010年在安徽省蚌埠市发掘出双墩1号墓,出土随葬品2 400
余件(如图),据考古专家论证,该墓主极有可能是春秋时期钟离国的国
君。

下列对此解释正确的是( )
A.当时人们还不会烧制瓷器 B.当时冶金业特指青铜铸造
C.当时金属乐器铸造术先进 D.当时钟离国国君身份是大宗
10.明朝中后期,瓷器的生产多采用“官搭民烧”的办法;在制瓷中心景德镇有“形器走天下”之说。

这充分说明了( )
A.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B.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C.景德镇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D.景德镇瓷器天下无双
11.右图为中国秦汉至唐初城乡结构示意图,对该图的描述符合史实的是( )
A.“城郭之民,类多工商”
B.城市与乡村为行政区域划分单位
C.城市商业功能从属于其政治功能
D.“市”成为城市活动的中心
12.唐初《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下而众以会。

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晚唐《夜看扬州市》描述:“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
A.两者相互矛盾,所以不能判断唐代是否已有“夜市”
B.前者比后者具有权威性,可以判断唐代没有“夜市”
C.文学作品缺乏可信度,不能证明唐代出现“夜市”
D.两则材料时间不同,唐代后期可能已经存在“夜市”
13.明朝白银开始成为主要流通货币,与此无关的是( )
A.是“经世致用”思想推动的结果B.是明朝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C.跟当时的对外贸易有关 D.与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有关
14.清初《扬州竹枝词》中写道:“乡音歙语兼秦语,不问人名但问旗。

半是新城半旧城,旧城寥落少人行。

移来埂子中间住,北贾南商近识名。

”材料中反映的经济现象有( )
①商业繁荣②资本主义萌芽出现③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④农村集市出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 D.①②③④
15.清雍正帝朱批谕旨说:“山右(今山西)大约商贾居首,其次者犹肯力农,再次者谋入营伍,最下者方令读书。

朕所悉知,习俗殊可笑。

”这反映出当地( )
A.商人的政治地位已经跃居首位 B.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已被抛弃
C.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得到实施 D.传统观念因追求财富而改变
16.下列关于中国封建社会对外贸易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长期实行开放的外贸政策 B.主要目的是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
C.政府对外贸事务基本不管 D.外贸税收成为政府主要收入来源
17.有学者分析到中国古代某一土地制度时说:“封建时代,四封之内,莫非王土,食土之毛,莫非王臣,土地为封建贵族所专有。

”这一土地制度是指( )
A.井田制B.地主私有土地 C.君主私有土地D.均田制
18. 17世纪以后中国人口激增的原因不包括( )
A.农耕经济的繁荣B.政局的相对稳定C.高产农作物的引进D.科技水平的提高19.《吕氏春秋•上农》:“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其产约则轻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这段话的核心思想是( )
A.民贵君轻B.重农抑商C.施行仁政D.闭关锁国
20.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认为:“大贾富民者,国之司命(掌握国家命脉)也。

”这体现了当时( )
A.重农抑商的要求B.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
C.工商食官的要求D.抑制土地兼并的要求
21.近代化就是近代的资本主义化,核心是工业化。

根据这一核心,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是( )
A.鸦片战争B.洋务运动C.戊戌变法D.辛亥革命
22.实业救国是近代社会的进步思潮,受此影响,甲午战后兴办的企业是( )
A.发昌机器厂B.继昌隆缫丝厂C.湖北织布局D.大生纱厂
23.严中平在《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中指出,在国民党统治区的3758家工厂中,有590家在1937年就存在,有3168家是1938—1942年创办的。

这些工厂大多数设在四川、湖南、陕西和广西。

材料表明()
A.抗战客观上促进了国统区经济迅速发展 B.中部和西部地区成为当时中国经济重心
C.抗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 D.抗战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工业布局的调整
24.下表反映的是1895年与1913年中国进出口情况,从中可以看出当时中国( )
A.民族工业快速发展B.贸易逆差得到扭转
C.民族工业发展落后D.经济逐渐丧失独立地位
25.“中国商民得减价之益,而水脚(指水路运输费用)少入洋商之手者,奚止数千万,此实收回利权之大端。

”这是近代有人对轮船招商局评论。

对该局作用理解最正确的是( ) A.大大推动了中国海外贸易的发展B.扭转了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C.改变了中外贸易的入超、出超格局D.打破了列强控制中国水运的局面
26.1927~1936年中国民族工业经历了一段较快的发展期。

1936年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8.86%,增长速度创历史最高纪录。

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是( ) A.全面抗战的需要B.国民政府推出鼓励发展经济的措施
C.国共合作的推动D.西方列强完全放弃对华的经济侵略
27.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 )
A.洋务运动时期B.戊戌变法时期C.五四运动时期D.国民革命时期
28.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逐步解体,这种“解体”主要是指()
A.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和发展 B.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控制了中国市场
C.自然经济被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取代 D.传统农业和手工业逐渐分离并且日益商品化
29.社会学家费孝通认为,中国农村社会是一个以差序格局为特征的社会,一是血缘差序,即按照血缘远近决定亲疏程度的社会法则;二是等级差序,即社会地位的高低阶梯。

带来这种差序格局的根源在于( )
A.宗法制度根深蒂固B.农村聚族而居相对封闭的分布特点
C. 君主专制不断强化D.传统中国社会经济的自给自足特性
30.据统计,1916年中国的关税收入在财政总收入中仅占24.4%,至1934年已上升到40.6%。

在正常情况下,关税收入占当时政府财政收入半数以上,有些年度甚至高达60—70%。

这种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南京国民政府废除苛捐杂税B.关锐收入在逐年增加
C. 国民政府实行关税自主政策D.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时期的铁锄(1953年于湖南长沙子弹库出土)
管仲对(齐桓公)曰:“……美金(铜)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铁)以铸夷斤斸,试诸壤土。

”——《国语•齐语》
在我国,铁器的出现可以追溯到三千三百年前的商代中期,但当时的铁是自然陨铁,而不是人工冶铁。

我国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出现在两千五百年前后,也就是春秋战国之际,铁器已经有了斧、锛、凿各种刀具,中国社会历史进入铁器时代。

——中国社会科学院白云翔
材料二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开始使用,耕犁和牛耕技术也随之出现,并首先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实行起来……秦汉以来,随着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耕犁也有所革新,除犁铧是全铁外,还创造了犁壁,从而更有利于深耕和碎土……唐帝国前期,在耕犁的完善方面有巨大的贡献,这就是曲辕犁(又称江东犁)的出现。

它操作起来较为灵活方便,因而特别适用于土质粘重、田块较小的江南水田中使用,这对江南地区农耕经济的发展起了不小的作用。

——陈文华《农具发展史》
材料三明清时期人口大幅度增加的过程中,牛耕大量退出,代表唐宋时期先进生产力的江东犁,到明清时已被铁搭(注:状如钉耙,用于刨土。

)所取代。

这倒不是因为铁搭有如何的先进性,根本原因在于铁搭用人,而江东犁用牛。

《天工开物•乃粒•稻工》记载:“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藉牛力。

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之便。


——《太湖地区农业史》
(1)材料一中三则材料是围绕什么主题选取的?能证明这一主题的最有价值的材料是哪一个?你的理由是什么?(6分)
(2)据材料二,概括春秋战国至唐朝时期耕作技术发展的特点。

其影响如何?(6分)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江南耕作技术发生了什么变化,其原因有哪些。

(8分)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民国初期)是中国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

一直处于不发达状态的中国资本主义是在辛亥革命之后才得到蓬勃发展的。

————(法)白吉尔:《中国资产阶级的黄金时代(1911—1937)》材料二当美、英和其他工业国家失去一切秩序感和平衡感,忙于采取各种补救办法和应急措施以应付危机时,中国在1929年后仍然能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

—————(美)费正清等编:《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卷材料三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述民国初期民族工业发展的状况。

(8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1927-1937年中国发展民族工业发展态势,并分析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对中国民族工业的影响。

(6分)
(3)1945-1949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处于怎样的境地?参考资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民政府政策措施的角度,简述导致民族工业处于这一境地的原因。

(6分)
高一历史参考答案
1. C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演进的准确识记。

耧车出现于西汉时期,而翻车出现于曹魏时期,筒车、曲辕犁出现于唐代,故选C。

2.C 春秋时期我国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是牛耕的使用。

C最能体现牛耕的使用。

3. D铁器的使用和推广,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使私田大量开垦,最终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

4.B 材料是《吕氏春秋》中主张重视农业的言论,大意是要重视农业生产,以稳定社会、稳固国君统治。

①④符合材料信息。

5.C 依据材料信息可以看出,古代农业特别强调精耕细作,并注重农业与手工业的结合,这符合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精耕细作、“男耕女织”的特点,故C符合题意,A、B、D都与题干材料信息不符。

6. C 材料中的地点涉及多个省份,说明在汉朝时使用牛耕的范围已经比较广泛。

7. A 依据材料信息“夫人自纺绩,家童七百人,皆有手技作事,内治产业,累织纤微,是以能殖其货”可以看出当时的私人纺织业较为发达。

B、D都与史实不符,而C结论与题干材料信息不符。

8. D 通过图片信息可以判断出,这是一家民营手工业作坊,所以A错误;民营手工业已经占据主导地位是在明代中叶以后,而《水浒传》是反映宋代历史的小说,故B错误;“计日受值”的雇佣劳动关系,最初出现于明朝中后期,故C错误;故选D。

9. C 材料中的“铜器编钟一组”,揭示了春秋时期金属乐器铸造术的先进。

10. A 从“官搭民烧”和“形器走天下”,可知A正确。

B与史实不符;材料没有反映资本主义萌芽,故C错误;D与题干材料信息不符。

11. C 材料中的图表显示了秦汉至唐初时期,“城”与“市”仍然是分离的,城市与农村间道路相通,更多的是政治角度便于统治。

因此,此时期城市的商业功能是从属于政治功能的。

12. D 题干材料中的两则信息反映了唐初和晚唐商品经济的发展状况。

从中可以看出,唐初商业活动有严格的时间限制,而晚唐时部分城市的夜市已比较兴盛。

A、B、C都与题干材料信息不符。

13. A 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是和世界市场的形成有关,综合分析B、C、D都正确,A与本题无关。

14.C 依据材料关键信息“移来埂子中间住,北贾南商近识名”可以看出,清初扬州商
业繁荣,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

②④结论无法从题干材料信息中得出。

15. D 本题考查学生对明清时期人们经济观念的演变的准确认知能力。

在山西,人们的择业观念首选商贾,最后才是读书做官,反映了传统观念因追求财富而改变。

16. A 中国封建社会长期以来是实行开放的外贸政策,到明清时期逐渐转向闭关锁国,B、C、D均不符合史实。

17. A 由“四封之内,莫非王土”可以看出,这种土地国有制度是指井田制。

18. D 17世纪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末期,这一时期人口激增,其原因则主要考虑社会经济发展和政治环境,A、B、C符合,D不符合。

19. B 由材料中“民舍本而事末”“国家有患”等信息可判断,材料强调的是重农抑商。

故B正确。

20. B 富商大贾成为掌握国家经济命脉的人,体现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

31.解析:第(1)题考查的是对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理解。

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概括。

第(2)题考查的是对春秋战国至唐朝时期耕作技术发展的特点及影响的理解。

第(3)题考查的是对明清时期江南耕作技术发生的变化及其原因的理解。

答案:(1)主题: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

(2分)最有价值的材料:长沙出土的铁锄。

(2分)理由:第一手材料(或实物史料)。

(2分)
(2)特点:耕作技术不断革新,由北方逐步向江南推广。

(3分)影响:促进精耕细作生产模式的产生,推动经济重心南移,促进农耕文明的繁荣。

(3分)
(3)变化:牛耕大量退出,江东犁被铁搭取代。

原因:人口增长快,人地矛盾突出(劳动力过剩),养牛成本较高。

(8分)
32(1)状况:出现短暂的春天,发展速度,规模空前。

轻工业有显著发展,重工业有一定增长。

但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与外国资本、传统经济形式相比,仍居弱势地位。

(2)态势:曲折而艰难地发展。

影响:各资本主义国家为转嫁危机,对华倾销商品,日本加剧侵华,冲击了中国民族工业发展。

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国民政府采取的一些促进经济发展的措施,使民族工业在1929年后仍能坚持下去。

(3)境地:处于困境。

原因:国民党发动内战,使社会动荡。

签定《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利于美国经济侵略,依靠国家权力,扩张官僚资本。

实行恶性通货膨胀政策和繁重的税收政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