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政治学理论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较政治学理论
一、Comparative Politics在政治学中的地位和概念
政治学:政治哲学:二战前是政治学的全部。
法学者加哲学者几乎就构成了政治系的全部,叫Department of Government或者Government Department。
二战后,几乎都改成了Department of Political Science。
只有Harvard和Cornell还没变。
政治哲学往往被我们称为原因了,从价值观上来解释,需要有人研究。
政治学方法论:二战后取代政治哲学占主导地位
比较政治学:二战后成了政治学的核心学科。
从教员比例上可以看出来。
凡用比较的方法研究政治学问题,就可以称之为比较政治。
因此,政治学系里大多数人作比较政治,政治学研究也离不开比较政治。
比较政治几乎是全部,方法论也服务于它,教你怎么比较。
行政管理:是一门艺术(组织理论),给一堆case,每个学校都积累了大量案例。
理论上很简单,容易掌握,但难实践。
国际政治:国政的知识储备主要是国关理论。
这点理论虽然不多,但恰恰是其他5部分里没有的。
还有一点国际经济知识(是一个杂烩)、军事战略(国际政治从根本上是权力政治,其中最根本的是军队,不懂军事战略就无从谈国际政治)、外国政治(在理解国际行为时也离不开比较政治,一半以上的研究时由比较政治来承担的)。
本国政治:理解、支持本国政治是基本需要,在任何国家都是政治学的核心。
科学:加以证明
神学:不需要证明
在科学与神学中间的广阔地带,存在着哲学、法律、历史等人文学科,不是科学。
比如历史,可以从不同角度来描述事实,逃不出意识形态。
人文的东西,比科学还重要,它告诉你什么是光荣,什么是耻辱,什么是价值观念判断。
但是,人文学科中的一些总是要分裂出来,往科学上靠。
因为社会科学的成就和声望,很多历史、法律界的学者出来研究比较历史、比较法学,逃脱了价值判断,不得不承认它们是社会科学。
二、基础概念
1.社会
社会是由人组成,是人与人发生关系的场合。
彼此关联的人群构成社会。
个人主义在前还是集体主义在前?没有任何个体能脱离群体而存在,因此集体主义在前。
在这个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社会关系。
这是我们的研究对象。
为什么彼此不同的人在某些特定的场合(如课堂)行为惊人地相似?因为,在社会关系里,最核心的是power。
摆脱权力束缚本身就需要相当大的权力。
在权力结构中,最严谨的是西方,如德国人对红灯的态度。
观念背后是社会关系,社会关系背后是权力。
权力左右社会关系,构成连接社会的根本纽带。
权力连接社会
是天然的,永恒的。
权力是社会的基础。
但政治学并不研究所有的权力,只研究最根本的权力。
政治权力是一切权力中最基本的权力——政府的权力,支配生活的方方面面。
人类文明的第一线曙光是政府的出现。
无政府状态要么加入弱者联盟,要么bandwagon。
权力:软权力(思想、魅力等),硬权力(暴力,金钱等)。
在无政府状态中硬权力强于软权力。
2.政府:垄断了一切合法合理暴力手段、管理社会的机构。
3.政治:与政府管理社会直接相关的各种权力。
野蛮状态下没有政府,但文明社会中,政府出现后,对人民最大的威胁恰恰又是政府。
研究如何限制政府的权力,禁止政府滥用公权,同时又要使政府为人民服务,是一个艰难的任务。
研究政府的权力是政治学的根本,因此,政治学在社会科学中相当重要。
结论之一:政治文明是一切文明的核心。
例如:古埃及文明的核心是法老制度;古希腊文明的核心是直接民主制;古罗马文明的核心是贵族领导的法制;美利坚文明的核心是自由民主制;中华文明的核心是科举制(官员考绩制/公务员制度)。
政治文明是无止境的,改善政府的文明是使命。
通过比较来实证地判断,这就是比较政治学。
4.资本
帕特南:社会资本,指的是公共精神。
公共精神是个人自由的表现。
今天中国说的自由和西方的自由概念不同:中国的自由是小农基因,加一点道家无为,包裹在西方观念、词汇的外衣之下;西方的自由自古至今都包含着公共的概念,即得到公众尊重,能够为公众服务。
因此,西方能提出“社会资本”的概念。
没有社会资本就无资本,也无民主。
三、课程内容
1、“范式”Thomas K. Kuhn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1962
1)Kuhn此书研究的是科学探索所涉及的认识论问题。
科学探索的基础是范式。
Paradigm (范式):是一个结构,它至少包括两个基本范畴及其相互关系的假定(assumption),它体现了对该领域的基本认识。
如时间、空间等范畴及其相互关系。
2)范式不同于理论,比理论大,同一范式中可以包含很多不同的、甚至是相互矛盾的理论。
3)一个范式的生命力有限。
当人们的观察手段和思维能力进步以后,人们会观察到既有范式无法包含的现象,由此开始新范式的产生和科学的进步。
三个阶段:a)不愿意否认既有范式,把新现象解释为变种,把原有范式不能解释的东西归为例外。
b)当老范式不能解释的例外越来越多以至于出现学科的困难时,该学科逐渐丧失吸引力并产生消失的危机。
c)学科若要重获新生就必须改变范式,进行重新定义,建立新的理论。
前提:新范式既能解释以往范式能解释的现实,又能解释旧范式不能解释的事实。
从科学发展史来看,Kuhn认为科学界最大的范式可能是牛顿的,牛顿前的物理学称为前范式阶段(pre-paradigm),从牛顿到爱因斯坦是一个范式的变迁。
他认为社会科学界不存在paradigm,处于前范式阶段。
Kuhn的这种说法有很大争议,
自然科学界不认可Kuhn的范式一说,社会科学界相反却很认同。
4)本课试图用范式作为工具来组织材料,社会变迁怎样和政治变迁连在一起。
Assumption无所谓正确还是错误,关键是有用(utility)。
5)范式是主观的:一旦它拥有explanatory power,就会被接受。
但是随着时间、条件的变化,某一范式可能不再具有解释力,于是范式变迁就发生了。
有几种可能的结果:A 对原有范式的变异;B旧有力量强大,范式不变;C原有学科的被推翻或是被新的范式取代。
是科学的,就不可能是真理。
理论本身是主观的,而真理则是事实。
2、“理论”Theory:关于至少两个变量(variables)之间因果关系的解释。
理论包含于范式中。
知识是用理论来积累的,而不是对事实的描述和信息的堆砌。
3、三个层次的范式
政治经济、政治社会、政治文化
四、关于政治变迁
(一)古典范式classic paradigm
18-19世纪之交兴起了一个可以称为classic paradigm的东西,内容上分为两大类:政治经济学、政治社会学。
关于社会变迁的理论:政治经济学,政治社会学——讲课的两大线索(次线索:政治文化学)
物质短缺——为了克服自然界的障碍——科学创造发明。
研究17、18世纪社会变迁的基本范式(社会科学界一个通用的范式):变迁的三段论或四段论
分工
科技进步(人对自然界的征服)——————→社会结构/ 社会意识的变迁(分工division of labor;社会分层social configuration)————→政治权威形式(机构、制度等)的变迁
解释:不同社会阶段(科技发展所致)实际上就是分工不同,分工不同导致社会结构不同,社会结果不同说白了就是阶级结构不同,直接导致了社会意识的不同。
例如:工厂的出现如何导致一个村庄的权威结构变迁;农业文明、畜牧文明对自然理解不同,导致社会阶级结构和意识的不同,如对年龄的不同态度。
这个范式下容纳了不同的理论,以下一一介绍:
(1)政治经济学:
●Adam Smith(1723-1790)“Wealth of Nations”《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18世纪最伟大的著作,提出了一个关于社会转型与经济发展、政治进步的历史性理论。
经济发展和政治进步是结果变量。
核心概念:“invisible hand in market”,以此来解释市场经济的运作。
Smith运用政治经济学来分析,从经济手段谈论社会,是一流的经济学家。
Smith提出了社会转型,开创了政治经济学(PE)的先河。
在不同的social context中重提原有的概念。
唯物史观是Adam Smith提出来的,往上追溯是亚里士多德在《政治经济学》里表现出的历史唯物主义。
所有重要著作都是按历史唯物主义写。
阳光底下没有新鲜东西。
他的苏格兰同乡William Roberson在Adam Smith之前便指出欲研究某一人群应首先研究他们的生活方式。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说法初见端倪。
对Smith而言,最关键的是社会生产活动的复杂程度,尤其是所有权,并以此出发划分社会阶段:
1 狩猎采集阶段hunting-gathering
2 畜牧业社会pastoral
3 农业社会agricultural
4 商业社会commercial
(斯密当时还看不到工业阶段)
财富本身是权力,因而所有权是重要的。
政治意味着有形的组织机构及其体现的权力,不同社会阶段,能够控制国家权力的人是不同的,导致不同的结果。
Smith 描绘的是一幅历史唯物主义的图画,他的因果关系是:
1)在狩猎采集阶段,没有社会分工,没有私有财产,也就没有财富集中,没有权力集中(concentration of power),因此就没有制度,没有成规制的政府,没有压迫性的国家,只有一种原始的政府形式。
2)在游牧&农业社会,有复杂的分工和相当程度的财产集中,于是带来权力集中,因此产生强有力、压迫性(strong coercive)的政府。
权力集中的两个原因:
①分工要求合作,在生产者之间需要good coordinating,由权力集中来组织,这需要政府;
②怕穷人忌妒富人,需要政府保护富人。
3)在商业社会,有高度的分工,结果是国家的作用越来越小(less role of state),压迫性最少。
国家作用下降的理由:
因为市场的兴起,invisible hand逐渐取代政府功能;
社会各个阶层相互依赖(interdependence)加深。
怎么相互依赖?在农业社会,lord(拥有土地)和service之间相互依赖。
在商业社会,权力由土地所有者手中转移到企业家手中,从少数人转移到多数人手里,人人都可以使是企业家。
结果是财产再社会中的分配趋向平均化,就不存在
jealousy问题,也就不需要coercive的政府。
这是一个与马克思主义在同一个范式下的完全不同的理论。
进而有了发展的概念。
rude——civilized;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是progress的源泉。
Progress / Development :
物质短缺的下降,government coersion政府压制下降
社会结构复杂性上升,社会和平上升
(孔多塞的社会进步思想)
Adam Smith 强调稳步的发展,并且需要一个firm government。
其理论的动机和行为理论基础。
Mobility: assumption: rational man ——selfish interest
Motivation: self-love and desire of to be proved by others
Fellow feelings(同胞之情):人在追求自我利益时受到一种天然道德的约束,尽量不去伤害他人,这是造物主种在人的心灵之中的。
并不是每个国家都会走向commercial society,由于文化上的差异,不是每个民族都有fellow feeling。
原因是由于资源短缺,或是居民的自我控制能力差。
●K.Marx(1818-1883)
其理论与Adam Smith处于同一范式当中,但相互对立。
其理论的起点也是从生产技术开始的,物质生产方式(mold of production)决定生产关系(relations of production)。
社会分工、财产所有制、交换方式(modes of exchange)三者决定了生产关系的区分。
他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生产方式是历史进步的原动力/火车头。
他承认社会科学的基本范式,政治受制于经济基础,经济是原因,政治是super structure,是dependent variable结果变量。
和Smith一样,Marx也把国家当作政治机构,认为power权力体现在对财产的占有,经济生活塑造人们的意识形态。
《共产党宣言》:新技术—→新的社会结构,新技术—→新的所有制,新技术—→新的政治意识。
他定义了一些历史的threshold来划分历史发展阶段。
《资本论》的划分与亚当斯密相似:Agricultural, commercial & industrial(研究了一个Adam Smith没有看到的阶段)。
Marx最不重视、甚至蔑视的恰恰是国家,认为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但年老时又重新考虑这一观点,当他写到《法兰西内战》、《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时,发现国家也可能有一点中立性。
马克思对农民的态度也主要反映在这两本书里。
我们今天更熟悉的是斯大林式的五大社会形态划分(原、奴、封、资、社),但Marx不是这样意识形态化。
Marx主要探讨欧洲当代资本主义,也研究过中国的历史(用的是东印度公司寄回大英博物馆的报告),琢磨中国文官制度的由来。
他在书中写到了亚细亚生产方式、东方专制主义,但对美洲赞美有加,认为美洲可能是唯一一个可能不通过暴力实现革命的大陆,或许是因为他的主要稿费来源是美洲的报刊杂志,对东方印象极差,可能因为信息主要来源于殖民主义当局、印度总督,因此对东方有很多偏见。
Difference between Adam Smith and K. Marx
异1:Marx受到李嘉图(David Ricardo)的影响,认为市场存在缺陷,主要是不完美的分配机制。
我们今天说market failure市场失败。
但Marx的批判逼Ricardo 厉害得多。
贫困化理论:
Marx承认商品交换是基于商品对双方的有用性,承认市场交换的有效性,但他看到了一个例外,即一个绝对商品absolute goods——劳动力。
绝对商品被卖给资本家,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报酬,工人得到的仅仅是基本生活要求所需。
因为这种商品交换的不等价,资本家越来越富,工人却越发贫困。
这就是贫富分化的由来,贫困化的由来。
为什么劳动力卖不出其应有的价格?
Marx给了一个bold hypothesis,挑战了过去以及今天一切常规判断。
但他解释得不够清楚,有时候认为是资本家利用国家机器压迫工人的反抗和要求;有时候认为是劳动力市场是买方市场,供应过度/供给过剩,劳动力之间竞争激烈。
这是马克思的理论基石,也是致命伤。
剩余价值(surplus)观:
在资本主义社会,剥削者得到的surplus远远超过他们的消费需求,这些surplus 转化成资本capital。
Marx的剥削管就建立在剩余价值概念之上。
所有阶级社会都有剥削,但资本主义社会里剥削变得如此之盛,资本无限自我增值。
所以他写《资本论》,想尽办法颠覆资本,颠覆资本家榨取surplus的合理性。
但是,Marx预见到了工人工资会增加的情况。
他在wage, labor & capital《工资、劳动、资本》里说,工人的工资会增加,甚至超过他们生存的基本需求,但是他们并不会满足,对社会的满意程度反而下降,因为他们改善的程度与资本家富裕的程度之间差距会越来越大,没有赶上的希望。
这就是所谓的相对剥夺感、相对贫困化。
人的欲望和快乐产生于社会之中,因此衡量欲望和快乐的标准是社会而非其对象本身。
欲望和快乐具有社会性,都是相对的。
革命的理论是一种心理上的理论。
Relative deprivation
如何解决这种相对被剥夺感?
我们的意识形态教育是:努力进取
另一种方法:炸了
Marx对资本的批判非常出色,以资为本的社会将摧毁一切。
它的基本逻辑是:贫困化—〉不满—〉阶级斗争—〉资本主义体系的毁灭。
从贫困化开始,Marx 就与Smith分道扬镳了。
后来Gustave Le Bon勒庞等人的书,谈社会心理、大众心理,都源自Marx。
但Marx的剩余价值学说也是有缺陷的。
异2:关于人的动机motivation的理论:
Smith:有一个文化解释
self-interest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但阶级利益和文化是两种东西。
Marx:纯粹的物质主义
文化是一种表面现象,本质仍在于与之相对应的阶级结构之中,从来就没有独立于阶级利益的文化。
文化不再是一个independent variable。
他不否认self-command(自我控制),贵族遵守code of honor荣誉准则,把荣誉得失看得超越利益得失,表现出优雅的贵族风度,其实是出于长远利益的考虑。
但code of honor是真实存在的,表现了class solidarity阶级团结。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code of honor和class solidarity,贵族就能成为统治阶级。
所以,工人阶级有了自己的阶级团结准则后,就可以推翻原来的统治阶级。
* 中国是没有阶级的,“富不过三代”,因而阶级斗争的结果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斗争。
西方在Marx之前,还有一个彻底的物质主义者Jeremy Bentham边沁。
Bentham 就认为利益是行为的唯一的标准和目的,若每个人都追求自己的物质利益,就能达到社会多数人利益的最大化。
异3:Marx是大陆人,德国人,接受了Hegel黑格尔的辩证法思维。
我们经常对辩证法作一种朴素理解,就是怎么说都对。
但Hegel不这样认为,在他看来,为了解决环境等带来的问题,人不停奋斗,旧问题解决,新问题出现,如此循环,走向认识的终极完美。
实际上,辩证思维并不是源于Hegel,古希腊人很早就有这种观点:城邦兴衰development & decay是情理之中的。
Hegel的不同之处在于把带有悲剧意味的兴衰变成了乐观主义的调子,认为兴衰循环走向进步,走向终极完美,走向千年(基督教说法)。
马克思则提出整个世界的完美。
总结:马克思的主要观点
Marx和Smith是左右两派思想的源泉。
Marx是一代思想家的代表,是一个综合家synthesizer,怀疑一切。
人类的根本问题在于应付各种物质短缺,不断索取与获得,于是有了技术进步的动力。
尽管人类有智慧和能力发明新技术,从而使劳动成果成倍增长,但是只要处于私有财产或与私有财产相关的社会制度中,人类便永远无法克服“克服短缺”这一根本问题。
克服短缺的办法被异化,反而制造出更大的短缺。
私有制非但解决不了短缺问题,还不断地制造新的更大的不平等。
(是因为“相对剥夺”吗?)
历史最大的矛盾在于社会生产力越发达,财富的不平等越深。
资本主义虽然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更先进阶级,但其压迫和剥削程度也远比封建主义更深more exploitive。
资本主义尤其是工业资本主义阶段将完成dual tasks双重任务:
A 现代生产力为人类物质需求提供基本生产条件。
换言之,生产力已足够满足人民的需要(即,我们的目的不是发展生产力)。
B 这种客观条件与对劳动者空前的剥削,将促使劳动者觉醒,这意味着解决人
类根本问题的时机成熟了,人民将抛弃旧的允许剥削的意识形态。
Marx是人类解放的代言人,而不是所谓无产阶级的代言人。
所以说,马克思与共产党的联系并不直接。
Marx说,“把颠倒的历史重新颠倒过来”。
因此要由共产党人领到人们去理解,去推翻私有制,建立共产主义,一个平等、富裕、和谐的社会,各尽所能,各取所需,,人类彻底自由,这便是Marx眼中的终极历史/历史的终结。
Marx的共产主义社会无疑是一个utopia,但在西方,utopia几乎是智慧的全部来源,但在中国,不现实的就不是好东西。
当私有财产极度降低时,还需要家庭吗?
Marx是批判理论critical theory的开山鼻祖。
后人对他的神化与他本人无关。
Marx 攻击一切,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基础是critical theory,就是New-Marxism。
所以说,Marx及其思想是永恒的,说自己反叛又不承认Marx的人,多半是没读过Marx 著作,共产党员不敢说反对私有制的是没读过《共产党宣言》。
(2)政治社会学
关于社会分化的政治(Social differentiation),从Spencer到Durkheim
Smith和Marx看到旧有交换关系为新的所取代,都提供了社会变迁的理论,但都没有谈论工业社会,他们注意的是商品交换关系。
大陆另一部分人把注意力放在工业变迁上,他们不关心分配的问题,而是关心工业化所导致的社会繁杂化和官僚机构专业化及其结果。
关注工业社会的人被称为政治社会学家,而非政治经济学家。
distribution——differentiation
●Herbert Spencer (1822——1903)
1876:“Principles of Sociology”《社会学原理》
Spencer是19c最重要的哲学家。
他对社会科学的贡献完全基于自然科学,信奉Newton牛顿、Lamarck拉马克(法国博物学家)、Darwin达尔文(博物学家)等人的学说,有意将自然科学原理用于社会科学,e.g.政治社会学。
Smith和Marx把现象分解为个体,通过个体来理解全部(物理方法);Spencer 正相反,通过整体来理解社会(生物学方法,通过analogy来理解),是IR中系统论的最早运用者(后来有Waltz的structure functionism)。
Spencer的主要观点:
斯宾塞把社会看成一个整体,个体只有在整体中才有意义和价值。
社会是个living organ。
1、社会各个部分相互依存,伤及一个部分都必然使整个社会感到疼痛。
系统论
2、社会各个部分都有一定的功能perform function(结构—功能主义的来源),从而使整个社会有生命力。
同时,各部分的功能都是有限的,是可以被认识和发现的perceived。
因而可以据此划分社会类型。
政治在社会这个生物体中最重要,好比神经系统可,指挥协调规范社会各个部分。
3、如同生物体一样,社会是由本性inner nature驱动的,也需要面对适应环境的生存竞争。
所谓成功适应环境的社会,必须结构复杂、专业,也就是differentiation。
Differentiation程度越高,Specialize专业化程度越高,其适应能力也就越强。
社会各部分也是如此,结构越专业化、越复杂化的部分,越能适应环境。
分化意味着有机体复杂化提高,意味着进步。
社会分化越厉害,越有能力克服遇到的问题,适应环境,在竞争中生存。
Lamarck的生物学体系正是如此。
4、社会进化的梯级越来越高。
simple→compound→doubly compound→triply compound…………
社会越来越分化,进步梯级也越高,邪恶的念头将变小,原始的野蛮和挥霍也减少,走向精神上的进步。
例如,农业组织形态进化到工业组织形态后,工业化社会能减少人们野蛮、粗俗的念头,人类精神越来越取决于人们在工业化社会中的相互依存,不妨碍别人、合作、公共心、集体意识上升,从而走向集体主义、公共精神,进而走向文明。
5、Organic analogy:Spencer的逻辑是多元主义的逻辑,社会和平的逻辑。
社会分化理论也是多元化理论,最后可能导向政治多元化或政治民主化。
既然这种分化是无止尽的,没有一个differentiation的尽头,文明的发展和社会合作的程度也就是无止境的。
总结:
Spencer也创造了一个社会utopia,推导到最后的结果可能也是国家的消亡。
但Spencer的乐观主义与Marx的激进主义不同,他更像Smith,不相信社会进步的普遍性,相信只有少数社会能走向进步和文明。
Smith对此的解释是半宗教半文化式的(Fellow Feeling),Spencer则是Darwin式的解释——弱肉强食the law of jungle、random selection、survival of adaptation、survival of fittest。
但对于Who’s the fittest?,Spencer给出的又是文化论解释,他认为只有英国、美国、北欧国家能生存,而俄国、德国尽管当时工业也很强,但他们的工业都是政府建立的,是官僚机构聚敛财富的工具,他们不是工业国家,只能算有一些industrial sectors。
这显然是一种偏见。
●Auguste Comte (1798——1857)
Comte,法国人,曾做过圣西门(Saint Simon,著有《论实业制度》)的助手,自称为社会学创始人,是实证哲学的奠基人,著有philosophy of positivism 《实证哲学》(四卷本),1822年。
Key concept:人类思想human mind的进步,即理解、驾驭自然环境的能力,也即大范式里的科技进步。
主张历史的发展是由科学、道德、宗教推动的。
主张私有制。
由知识分子与科学家领导社会。
Comte通过界定知识进步的三个阶段来划分社会发展阶段。
Growth of Human Life
1、神学阶段theological——与之相对应的是military state
2、形而上学阶段metaphysical——与之相对应的是legal state
3、科学阶段scientific——与之相对应的是industrial society
* state vs. society:在近代的主旋律里,知识界是仇视国家的,直到60s才有所改变。
中国现代还在仇视,自由主义泛滥。
中国曾经有过对社会主义的崇拜,但改革开放后彻底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