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中医培训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3)软组织损伤者可选取最明显的压痛点; 较长肌肉的肌腹或肌腱损伤时,可取肌肉 的起止点;腰椎间盘突出症,可将药液注 入到神经根附近。
• ①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则,防止感染。 ②使用穴位注射时,应该向患者说明本疗法的特点和注射 后的正常反应。如注射局部出现酸胀感、4~8小时内局部 有轻度不适,或不适感持续较长时间,但是一般不超过1 天。 ③要注意药物的有效期,并检查药液有无沉淀变质等情况, 防止过敏反应的发生。 ④风池穴近延髓,故应严格掌握针刺角度和深度,针刺深 穴应控制在颈围的1/10内,向鼻尖方向刺0.5~0.8寸,以 免伤及延髓。脊髓两侧腧穴注射时,针尖斜向脊髓为宜, 避免直刺引起气胸。 ⑤药物不宜注入脊髓腔。误入脊髓腔,有损伤脊髓的可能, 严重者可导致瘫痪。 ⑥年老体弱及初次接受治疗者,最好取卧位,注射部位不 宜过多,以免晕针。
超声药物透入
• 概念:是将药物加入接触剂中,利用超声波对媒 质的弥散作用和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把药物经过 皮肤或黏膜透入机体的治疗方法。 • 适应症:适用于局部病症通过皮肤给药治疗,如 支气管炎、咳喘、偏瘫、经肩腰腿痛等。 • 注意事项:操作中嘱患者勿随意改变体位,避免 电流增大2、避免将电极板置于皮肤破溃或伤口处, 治疗过程中每5-10min巡视患者1次,注意询问患 者感觉。
• 疗程:每日或隔日注射一次,反应强烈者 亦可隔2-3日一次,穴位可左右交替使用。 10次为一疗程,休息5-7天再进行下一个疗 程的治疗。
• (1)运动系统疾病:痹证(肩周炎、风湿 性关节炎)、腰腿痛(腰肌劳损、骨质增 生、椎间盘突出)、扭伤等。 • (2)神经系统疾病:头痛、不寐、口眼歪 斜、痿证、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肋 间神经痛、癫狂痫证等。
• (1)一般可根据针灸治疗时的处方原则进行辨证选穴。 • (2)作为水针的特点,临床上常结合经络、经穴的触 • 诊法选取阳性反应点进行治疗——即用拇指或食指以均匀 的力量在患者体表进行按压、触摸、滑动,以检查其有无 压痛、条索状或结节等阳性反应物,以及皮肤的凹陷、隆 起、色泽的变化等。触诊检查的部位一般是背腰部的背俞 穴,四肢部则沿经络循行路线触摸,尤其是原穴、郄穴、 合穴等特定穴部位及一些经验穴。有压痛等阳性反应者, 注入反应点往往效果较好,反应不明显者,也可取有关俞、 募、郄穴进行治疗。
中医护理技术规范
邓行行
中药离子导入
• 中药离子导入法,是利用直流电将药物离 子通过皮肤或穴位或病灶或粘膜导入人体 的一种现代外治法。具有药物与直流电物 理疗法的二种综合性作用。 • 主治一切内外病症,尤适合比较浅表或血 流瘀滞的病症,如外伤血肿,骨质增生等。
• (一)衬垫法 • 将药液浸湿的药物衬垫直接置于治疗部位的皮肤上,在药垫上再放置 以常水浸湿的布衬垫、金属电极板等。放置药垫的电极称为主电极, 另一极为辅电极。主电极经导线与治疗机的一个输出端联接(其极性 必须与拟导入药物离子的极性相同),辅电极与治疗机的另一输出端 相接。亦可将与阳极和阴极相联的衬垫都用药液浸湿,同时分别导入 不同极性的药物离子。 • (二)穴位离子透入法 • 将装有直径1~2厘米铅板的衬垫浸湿药液,放置在一定的穴位,另一 极放在颈、腰或其他部位,通上直流电。
• 药物剂量:穴位注射的用药剂量决定于注射部位 及药物的性质和浓度。头面部和耳穴等处用药量 较小,每个穴位一次注入药量为0.1-0.5ml,四肢 及腰背部肌肉丰厚处用药量较大,每个穴位一次 注入药量为2-15ml;刺激性较小的药物,如葡萄 糖、生理盐水等用量较大,如软组织劳损时,局 部注射葡萄糖液可用10-20ml以上,而刺激性较大 的药物(如乙醇)以及特异性药物(如阿托品、 抗生素)一般用量较小,即所谓小剂量穴位注射, 每次用量多为常规用量的1/10-1/3。中药注射液 的常用量为1-2ml。
• (2)常用药物:水针的常用药物有以下几 类——(1)中草药制剂:复方当归注射液、 丹参、板蓝根、威灵仙、徐长卿、夏天无、 肿节风、丁公藤、鱼腥草、银黄注射液等 多种中草药注射液。(2)维生素制剂:如 维生素B1、B6、B12,维生素C、K3等。 (3)其他常用药物:如葡萄糖注射液、生 理盐水、盐酸普鲁卡因注射液,注射用水 等。许多供肌肉注射用的药物也可考虑作 小剂量穴位注射。
• 以上诸法禁忌用于高热、恶病质、心力衰竭、湿疹、有出血倾向者以 及对直流电不能接受者。
中药热奄包
• 中药热奄包疗法是将加热好的中药药包置于身体的患病部 位或身体的某一特定位置如穴位上。通过奄包的热蒸气使 局部的毛细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速,利用其温热达到温 经通络、调和气血、祛湿驱寒为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 • 适应症:适用于各种慢性、虚寒性疾病,各种痛症。 • 1、治疗前评估 • ①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既往史及药物过敏史。 • ②患者体质及热奄部位皮肤情况。 • ③心理状况。 • 2、目标 通过中药热奄外敷达到消肿止疼活血化淤、消肿 利湿、通经活络的作用。减少疾病发作次数或减轻发作的 程度。
艾灸法的作用
1 2 3 4 5 6 7 温经通络 祛风解表 温中散寒 温肾健脾 回阳固脱 益气升阳 消瘀散结 拔毒泻热 防病保健
• 施灸的禁忌 • 1 禁灸病症: • 凡属实热证或阴虚发热、邪热内炽等证,如高 热、高血压危象、肺结核晚期、大量咯血、呕吐、 严重贫血、急性传染性疾病、皮肤痈疽疗疖并有 发热者,均不宜使用艾灸疗法。 • 2 禁灸部位: • 器质性心脏病伴心功能不全,精神分裂症,孕 妇的腹部、腰骶部,均不宜施灸。 • 颜面部、颈部及大血管走行的体表区域、粘膜 附近,均不得施灸。
(0.2~0.5cm 穿孔,捣蒜如 泥亦可),-大中艾炷-点 燃至尽-除灰烬-反复5~10 壮至皮肤潮红(其间更换 大蒜) 直至灸完规定的壮 数。 • 多用于治疗未溃疮疡、腹 中积块等病证,有清热解 毒、杀虫等作用。
• 隔盐灸 • 操作食盐填于脐部-上至
生姜薄片——大中艾炷-点 燃至尽-除灰烬-反复5~10 壮 • 有回阳、救逆、固脱的作 用。多用于治疗急性腹泻、 吐泻、痢疾、四肢逆冷和 脱证,但须连续施灸,不 拘壮数,以期脉起、肢温、 证候改善。
• 隔附子饼灸 • 操作 定穴-附子片、饼 (0.5cm~1cm 穿孔)-大中 艾炷-点燃至尽-除灰烬反复5~10壮 • 由于附子辛温大热,有温 肾补阳的作用,故多用于 治疗命门火衰而致阳虚的 阳萎、早泄、遗精和疮疡 久溃不敛的病证。
烫熨疗法
• 烫熨疗法是应用发热的物器在人体的一定部位上 进行烫熨或滚动、摩擦来达到防病、治病的疗法, 其简便安全,是治疗疾病最简便易行的方法之一。 烫熨治疗包与灸法有异曲同工之妙,是中医传统 的外治方法之一,是以烫熨代针灸,所以适用于 针法和灸法许多临床病症的治疗。 • 临床上主要用于颈椎病、肩周炎、骨质增生、腰 腿痛、风湿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跌打损伤以 及产妇暖宫、落枕的烫熨治疗。
艾灸疗法
概述
艾灸法,又称“艾灸”,是以艾绒为主要原料,点 燃后置于体表的一定穴位进行烧灼,温熨,借灸火的
温和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
通经络,益气活血,扶正祛邪,达到治病和保健目的
的一种外治方法。
● 《黄帝内经》: “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 《医学入门》:“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 ● 《扁鹊心书பைடு நூலகம்:“真气虚则人病,真气脱则人死,保 命之法,灼艾第一。” ● 《孟子.离娄篇》:“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
3. 悬灸的三种方法
温和灸
12
• 隔姜灸 • 操 作 定穴-生姜片 (0.2~0.5cm *2-3cm穿 孔)-大中艾炷-点燃至尽除灰烬-反复5~10壮至皮肤 潮红(其间更换姜片) • 有温中止呕、散寒止痛的 作用。常用于感冒、呕吐、 腹痛、痛经面瘫以及风寒 痹痛等。
隔姜灸
• 隔蒜灸
• 操作定穴-独头蒜
• (三)注意事项 • 1.热证、实证、局部无知觉者禁用。 • 2.热熨前局部可涂层薄油脂保护皮肤。温 度过高时,注意加布垫,并注意病员的感 觉反应,避免烫伤。 • 3.随时观察皮肤有无潮红、水泡;烫伤, 应立即停止热熨,局部涂以烫伤的药物。
穴位注射
• 穴位注射疗法,针刺疗法之一。即水针疗 法。“水针”又称“穴位注射”,是选用 中西药物注入有关穴位以治疗疾病的一种 方法。
• 3 、禁忌症 • ①孕妇的腹部及腰骶部禁用 • ②严重的糖尿病、截瘫、偏瘫、脊髓空洞等感觉神经功能 障碍的患者 • ③对药物过敏者 • ④皮肤溃疡、不明肿块或有出血倾向者禁用 • ⑤24小时急性期内用冷敷禁止热敷 • 4、注意事项 • ①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可能出现烫伤等情况 • ②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产生的烧灼、热烫的感觉应立即停 止治疗 • ③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可能出现水泡
• 一、穴位注射疗法作用 • (1) 止痛作用 大量的临床资料和实验结果证实,穴位注射与针刺一样,可以兴奋多 种感受器,产生针感信号,通过不同的途径到达脊髓和脑,产生诱发电位, 这种诱发电位可以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因局部刺激信号进入中枢后,可 以激发许多神经元的活动,释放出多种神经介质,其中有止痛作用的5羟色胺、内源性吗啡物质,这些物质的释放起到了止痛作用。 (2) 防御作用 穴位注射可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主要是因其针刺可以激发体内的防 御机理有关。免疫是机体识别和清除外来抗原物质和自身变形物质,以 维持机体外环境相对恒定所产生的一系列保护性反应。 (3) 调整作用 穴位注射对人体的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等均有不同程度的调 整作用。如对消化系统的调整作用,主要表现在可解除胃肠平滑肌痉挛, 调整消化液分泌,调整胃肠蠕动等方面,其调节作用是双向的,当功能亢 进时,通过穴位注射使其功能缓解;当功能低下时, 通过穴位注射使其功 能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