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遐东——精选推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景遐东,男,1964年10月生,江苏省南通市人。

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文学博士。

现为湖北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院长、校学术带头人、硕士生导师。

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点负责人、院学术委员会主席、“中国古代文学”省级精品课程负责人;全国唐代文学研究会会员,全国柳宗元研究会理事,湖北省古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湖北省李白研究会理事。

1982年9月起,相继就读于扬州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湖北大学和复旦大学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获文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

在复旦大学中文系学习期间,师从我国著名文献学、唐宋文史研究专家陈尚君先生。

1989年7月始任教于湖北师范学院文学院,长期以来一直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1994年至1999年任古代文学教研室主任。

1997年至2003年12月任中文系总支副书记,2004年至2010年任文学院总支书记。

2010年7月至今任文学院院长。

从事研究的学科专业领域及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古代文献学,主要研究方向是唐宋文学、地域文化与文学、古代文学批评等。

作为国内江南文化与唐代文学研究知名专家,他努力秉承复旦名师古代文史研究的优良传统,注意不断吸收掌握新的理论及研究方法,重视基础性史料的收集工作,综合哲学、史学、地理学、文化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进行交叉研究,其博士论文《江南文化与唐代文学研究》,第一次从地域文化的角度全面深入地探讨江南文化在唐代文学发展中的实际影响,细致考察江南历史文化传统、地理民俗等社会性因素,对唐代诗文作品及唐代区域文学整体倾向的影响等理论问题,学术价值突出。

景遐东教授的该项研究对继承弘扬祖国丰富的传统地方文化,促进当代区域文化的健康发展,具有借鉴和指导价值。

正因此,论文得到了著名学者王水照、董乃斌等先生的赞誉,评价其成果“将家族、地域文化研究与文学研究相结合,考论结合,论从史出,往往突破成说,创获甚大”。

该成果2005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2006年中国文学年鉴》专文介绍,是为我校首部入选该权威年鉴的专著。

近年来,他公开出版四部专著(教材),还在《学术月刊》、《社会科学》(沪)、《中华文化论坛》等重要刊物上公开发表了四十余篇学术论文。

代表作有《唐五代江南地区诗歌创作基本状况述论》、《唐代江南家族诗人群体及其家学渊源》、《唐诗中的吴体诗刍议》等。

多篇论文被人民大学书报复印资料等转载、索引,曾荣获湖北省第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黄石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各一项。

教学方面:景遐东教授长期坚持教学第一线,为研究生、本科生等开设专业基础课《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宋辽金元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选修课《中国古代散文理论与批评》、《目录学》、《古代文学经典名篇研读》等以及跨系选修课《唐宋诗词名篇鉴赏》。

长期以来,怀着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兢兢业业孜孜以求,在古代文学教学领域辛勤耕耘探索,取得丰硕成果。

教学特色鲜明,其严谨生动、深入浅出的教学风格深受学生欢迎和同仁好评。

1997年其作为主讲教师之一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被评为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优质课程;2001年12月与教研室同仁荣获湖北师范学院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2004年参与的《古典文学教学与素质教育》项目成果,荣获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三等奖。

2009年作为主要参与者的教研成果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2005年荣获全校中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一等奖。

20 08年获湖北师院“十大教学标兵”、2009年获全校“十大优秀教师”荣誉称号。

近年主持的科研项目:
∙1、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唐代江南文化家族研究,项目编号:11BZW043,主持,2011年—20 14年;
∙2、湖北省教育厅项目:唐宋江南文学家族研究,主持,2008年-2011年;
∙3、黄石市社科联项目:楚文化与当代黄石文化建设,主持,2006年-2008年;已结题;
∙4、湖北省教育厅项目:江南文化与唐代文学研究,主持,2004年-2006年,已结题。

∙5、唐宋文物精品与唐代文学教学研究主持,2003-2005,湖北省教育厅,已结题。

∙6、《高师汉语言文学品牌专业建设中的问题研究》,参与,2008年-2009年,获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

出版著作、教材:
∙1、《江南文化与唐代文学研究》,独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编的权威文学研究年鉴《2006年中国文学年鉴》“论著评介”专文介绍,中国文学年鉴社2007年版。

∙2、《湖畔光影——湖北师院人文讲演录》,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
∙3、《大学语文新教程》,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
∙4、《大学语文新读本》,副主编,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
∙5、《二十五史精选——文白对照与导读》,参编,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年;
主要论文:
∙1.《唐代文人漫游江南之风及其影响》,《长安学术》第二辑,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

∙2.《柳宗元散文的文体特征》,《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

∙3.《万物同情观与中国古代山水游记》,《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

∙4.《唐诗中的吴体诗刍议》,《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

∙5.《中晚唐文士隐居江南之风及其影响》,《唐代文学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6.《王国维境界说与皎然取境说之比较》,《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7.《唐前江南概念的演变与江南文化的形成》,《沙洋师专学报》2008年第1期。

∙8.《江南文化与白居易思想及创作的关系浅探》,《湖北师院学报》2008年第4期。

∙9.《唐诗中的吴语运用与唐人对江南文化的接受与认同》,《湖北师院学报》2007年第5期。

∙10.《江南文化传统的形成及其基本特征》,《浙江师大学报》2006年第4期。

∙11.《唐代文士漫游江南之风》,《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3期。

∙12.《东晋至唐朝江南文化特征新论》,《中华文化论坛》2005年第3期。

∙13.《论中唐时期江南地区的诗酒文会》,《湖北师院学报》2005年第4期。

∙14.《唐代江南家族诗人群体及其家学渊源》,《安徽师大学报》2005年第4期。

收入《中国文学史的理论维度》,广西师大出版社2008年版。

∙15.《唐五代文人词创作与江南关系初探》,《贵州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

∙16.《唐代江南地区私学教育述论》,《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2期。

∙17.《<闺意献张水部>的修辞艺术》,《语文与教学研究》2005年第7期。

∙18.《韩愈避乱江南考辨兼论其江南文友圈》,《湖北师院学报》2004年第4期。

∙19.《先秦至唐文献目录分类观念的演进及应用》,《古籍研究》2003年第2期。

∙20.《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的意义及其局限》,《东方丛刊》2003年第4期。

∙21.《唐代普通文士和诗僧愤世嫉俗诗研究》,《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22.《使职设置与唐代地方行政级制的演变》,《社会科学》(沪)2002年第6期。

∙23.《钟嵘<诗品>点悟式批评和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传统》(1/2),《中州学刊》2001年第4期。

∙24.《唐五代江南地区诗歌创作基本情况述论》,《学术月刊》(沪)2001年第8期;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2001年第12期全文转载。

∙25.《陈子昂诗歌理论略论》,《湖北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

∙26.《论苏轼革新解放宋词之贡献》,《高等函授学报》1999年第4期。

∙27.《古代文学教学中应注意的几点问题》,《湖北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教研专刊。

∙28.《论孟郊诗歌意象创造》,《湖北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第2期。

∙29.《孟郊诗歌审美价值论》,《中华学术研究》(论文集)华侨出版社1998年版。

∙30.《苦吟与中唐诗歌创作倾向》,《高校学术研究论文选》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31.《论苏轼的思想特点》,《高校学术论坛》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10月
∙32.《古代文学家别称漫谈》,《高等函授学报》(华中师大)1998年第5期。

∙33.《提高古代文学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湖北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教研专刊。

∙34.《论孟郊诗歌风格》,《湖北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第1期。

∙35.《孟郊诗歌情感论》,《湖北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第2期。

∙36.《师范院校古代文学教学刍议》,《湖北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教研专刊。

∙37.《元结散文批判精神》,《湖北师范学院学报》1993年汉语言文学研究专辑。

通讯地址:
黄石市磁湖路11号,湖北师范学院文学院邮政编码:435002
联系电话:131317019828,************Email:*******************
陈尚君
陈尚君,男,汉族,浙江慈溪人。

1952年6月15日生于江苏南通。

1969年初中毕业后,在江苏海门江心沙农场务农八年。

1977年入复旦大学中文系学习。

1978年考取研究生,师从朱东润教授研究唐宋文学。

1981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并留系任教。

1983年任讲师。

1993年任副教授。

1995年任教授。

1996年任系副主任,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

1997年任中文系主任。

为教育部高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长、上海市古代文学学会理事、中国杜甫研究会理事、唐研究基金会学术委员、《唐研究》编委等。

目录
1作者
1. 1.1 个人简历
2. 1.2 教育经历
3. 1.3 工作经历
2研究范围
3开设课程
4著作目录
5论文目录
1作者
个人简历
陈尚君,男,汉族,浙江省慈溪市人。

1952年6月15日生于江苏省南通市。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

1997年任中文系主任。

为教育部高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理事、上海市古代文学学会理事、中国杜甫研究会理事、唐研究基金会学术委员、《唐研究》编委等。

专治唐宋文学和古典文献学,于唐代文学文献的搜集和考订、唐宋作家生平和著作研究,用力较多。

亦从事历史文献学和石刻文献学研究。

教育经历
1965年9月至1969年3月,南通市第二初级中学就读。

1969年3月至1977年2月,江苏省海门县江心沙农场务农八年。

1977年2月至1978年9月,复旦大学中文系文学评论专业学习。

1978年9月至1981年12月,复旦大学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师从朱东润教授,研究唐宋文学。

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

工作经历
1981年12月起,在复旦大学中文系任教。

1983年8月,任讲师。

1993年5月,任副教授。

1995年6月,任教授。

1996年1月,复旦大学中文系副主任
1996年5月,任博士生导师。

1996年任系副主任,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

1997年任中文系主任。

为教育部高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理事、上海市古代文学学会理事、中国杜甫研究会理事、唐研究基金会学术委员、《唐研究》编委等。

2002年9月至2003年3月,日本早稻田大学交换研究员。

2004年9月至2005年1月,台湾逢甲大学客座教授。

2研究范围
阅读兴趣广泛,对汉魏唐宋文献有较全面的把握,治学颇遵循传统,长于文献考据,对唐一代基本文献建设程功颇巨。

已发表论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全唐诗文的网罗、校订和辨析。

已完成《全唐诗补编》、《全唐文补编》,补录唐代诗文达1万2千多篇。

二、唐宋作家生平研究。

对这一时期数以千计的大、中、小作家生平,都有程度不等的考订和创说。

三、专书研究,偏重于传世著作的流传和文本研究、已佚著作的辑佚钩沉、新出文献的史料抉发,于子史杂书、唐宋集部诸书,纠补颇多。

《二十四诗品》证伪之说,颇受学界关注。

对唐宋史籍亦颇有论列。

四、文学与社会文化各方面的交叉影响研究,潜心较久,论述尚少。

3开设课程
先后讲授课程有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文学史料学、中国文学讲座、中国古典文献学、文史要籍解题、唐代文学研究、宋代文学研究、文史考据方法、文史名著导读、唐代政治与文学、中文工具书使用法等。

先后指导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11人、硕士生5人,中国古典文献学硕士生3人。

4著作目录
《全唐文补编》
《全唐诗补编》中华书局1992年10月出版,1999年1月出版简体横排本。

曾获全国古籍优秀图书奖(1992——1993)一等奖、全国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著作二等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1986——1993)著作三等奖、国家新闻出版署直属出版社第二届优秀图书编辑一等奖、第二届全国古籍整理图书奖一等奖。

《唐才子传校笺(五)补正》(与陶敏合著)中华书局1995年7月出版
《唐代文学丛考》为唐研究基金会丛书中之一种,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10月出版。

《〈唐文拾遗〉校订》(收入《传世藏书》)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7年版
《〈唐文续拾〉校订》(收入《传世藏书》)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7年版
《陈尚君自选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

《全唐文补编》中华书局2004年版
《旧五代史新辑会证》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论文目录
李白崔令钦交游发隐《复旦学报》1980年第4期
李翱卒年订误《中华文史论丛》1981年第1期
温庭筠早年事迹考辨《中华文史论丛》1981第2期
也谈温庭筠生平之若干问题--答王达津先生《南开学报》1982年第6期
欧阳修与北宋文学革新的成功《研究生论文选集·中国古代文学分册》
江苏古籍出版社1983年3月
姜夔卒年考《复旦学报》1983年第2期
六十年来国内《长恨歌》研究述要《文史知识》1983年第7期
杜甫为郎离蜀考《复旦学报》1984年第1期
新发现杜甫佚诗证伪《草堂》1984年第1期
《班婕妤》非严武作《中华文史论丛》1985年第1期
杜甫离蜀后的行止原因新探《草堂》1985年第1期
袁郊未任翰林学士《中华文史论丛》1985年第1期
欧阳修著述考《复旦学报》1985年第3期
杜诗早期流传考《中国古典文学丛考》第1辑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7月
《全唐诗》误收诗考《文史》第24辑中华书局1985年
李康成《玉台后集》辑目《唐代文学论丛》第7辑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1月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订补二则《中华文史论丛》1986年第4期
略谈《全唐诗》《语文学习》1986年第4期
殷璠《丹阳集》辑考《唐代文学论丛》第8辑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12月
义净诗小考《中华文史论丛》1987年第1期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补遗(与骆玉明合作)《文学遗产》1987年第1期
跋王之涣祖父王德表、妻李氏墓志《文学遗产》1987年第5期
《全唐诗》补遗六种札记《中国古典文学丛考》第2辑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年11月欧阳修、苏舜钦、王安石诗文拾遗《中国古典文学丛考》第2辑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年11月
晏几道生平零考《中华文史论丛》1988年第1期
石刻所见唐代诗人资料零札《唐代文学论丛》第1辑山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
忠谏无畏贤陆贽《十大名相》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8月
师门摭忆《泰兴文史资料》第6辑1989年10月
明铜活字本《唐五十家诗集》印行者考《中华文史论丛》1990年第1期
欧阳修收入《十大散文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张碧生活时代考《文学遗产》1992年第3期
唐人编选诗歌总集叙录《中国诗学》第2辑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12月版
诗话寻源《中国诗学》第2辑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12月版
"花间"词人事迹考《俞平伯先生从事学术活动六十五周年纪念论文集》巴蜀书社1992年
《全唐诗补编》编纂工作的回顾《书品》1993年第2期
《全唐诗》的缺憾和《全唐五代诗》的编纂(与罗时进合作)《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第256期1993年2月
唐诗人李昂、綦毋潜、王仁裕生平补考《铁道师院学报》1993年第4期
《登科记考》正补《唐代文学研究》第4辑广西师大出版社1993年11月版
郑虔生平与著述补考《郑虔研究续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12月
新罗旅唐三诗人诗辑存《铁道师院学报》1994年第2期
我作《全唐诗补编》《古典文学知识》1994年第3期
《五代新说》中的先唐遗诗《铁道师院学报》1994年第3期
齐己佚文《龙牙和尚偈颂序》考述《益阳师专学报》1994年第4期
文史考据应有所阙疑《文学遗产》1994年第4期
唐代闽籍诗人考《唐代文学研究》第5辑广西师大出版社1994年10月
《全唐诗简编》述评《河南大学学报》1994年第6期
再续劳格读《全唐文》札记《选堂文史论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12月
《旧五代史·王审知传》辑校《漳州师院学报》1995年第1期
《诗渊》全编求原《文献》1995年第1期(又见《咸宁师专学报》1993年第3期)《旧五代史》补传十六篇《文献》1995年第3期
述《全唐文》成书经过《复旦学报》1995年第3期
毛文锡《茶谱》辑考《农业考古》1995年第4期
读《唐文拾遗》札记《中西学术》第1辑学林出版社1995年6月
《二十四诗品》辨伪答客问《作家报》1995年8月19日
《新唐书·艺文志》补——集部别集类《唐研究》第1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10月
《宋诗话辑佚》匡补《中国诗学》第4辑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12月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真伪问题讨论述要(署独孤棠)《中外文化与文论》第1辑(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年1月版)
喜读《杜诗赵次公先后解辑校》《杜甫研究学刊》1996年第2期
石刻文献述要《古典文学知识》1996年第2期
唐五代文章的总汇--《全唐文》《古典文学知识》1996年第3期
《二十四诗品》不是司空图所作(与汪涌豪合作)《寻根》1996年第4期
问学纪程《中文自学指导》1996年第5期
《全唐文补编》前言《铁道师院学报》1996年第6期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辨伪(与汪涌豪合作)《中国古籍研究》第1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8月版,本文获第二届全国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三等奖唐诗人占籍考(与胡中行合作)《中西学术》第2辑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11月《二十四诗品》辨伪追记答疑《中国诗学》第5辑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7月
长沙窑唐诗书后《中国诗学》第5辑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7月
《全唐文补遗》(书评)《唐研究》第3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10月
《唐诗研究集成》(书评)《唐研究》第3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10月
石刻所见唐人著述辑考《出土文献研究》第4辑中华书局1998年11月
《钓矶立谈》作者考《文史》第44辑中华书局1998年
刘大杰先生和他的《中国文学发展史》——写在《中国文学发展史》初版重印之际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年12月版《中国文学发展史》附
新见逸诗附存(《全唐诗补编》简体横排本附)中华书局1999年1月
唐代文学文献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第338期1999年1月清辑《旧五代史》评议《学术月刊》1999年第9期
传统考据与现代学术《学术月刊》1999年第9期
《汉唐方志辑存》(书评)《唐研究》第5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0月
《新唐书艺文志补》(书评)《唐研究》第5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0月
陈寅恪先生唐史研究中的石刻文献利用《中山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晏殊《类要》研究《新国学》第二辑(巴蜀书社即出)
贞石订五代史《海上论丛》第3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4月
词条标签:
人物学者国学家名人教授中国学者文化人物
朱东润
朱东润(1896-1988),原名世溱,后以字行,江苏泰兴人,中国古代文学及各体文学著名专家、文艺批评家、文学史家、教育家、书法家,复旦大学中文系原系主任。

朱东润教授不仅是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主要奠基者之一,也是中国现代传记文学的拓荒者。

目录
1简介
2人物年表
3伉俪情深
4学人轶事
5主要著作
6人物评价
1简介
朱东润(1896-1988),当代著名传记文学家、文艺批评家、文学史家、教育家、书法家。

原名朱世溱,泰兴县城人,明代福建巡抚、督师抗击荷兰侵略者朱一冯之裔孙。

朱东润先生自幼失怙,1907年受族人资助,考入南洋公学附小读书。

因成绩优异、刻苦
表现了他对共产主义的忠诚信念,以及刚直守正,以德立身,以天下为己任的节操,体现了他追求真理、注重科学的精神。

1981年朱东润先生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聘为博士研究生导师。

他还历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务院古籍整理规划小组成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上海古典文学学会名誉会长,国际笔会上海中心理事,《中华文史论丛》主编等职。

朱东润先生于1988年逝世,享年93岁。

朱东润先生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是最早的文学批评史专著之一,是该学科开创时期颇影响的奠基之作。

他先后创作近10部传记,推动我国传记文学的发展,是我国现代传记文学的开创者之一。

2人物年表
1896年(一岁)12月4日(旧历十月三十日),生于江苏省泰兴县城关功家巷旧宅。

谱名属“世”字辈,名世溱。

父石庵公,母李氏,泰兴县人,是年皆四十一岁。

兄三:世淦、世□、世潆。

1899年(四岁)二哥因肺病夭折。

父亲失业,家贫无以为生,赖典当度日。

1900年(五岁)观《三国演义》绣像,父亲为之讲解,从父识字始。

1901年(六岁)入私塾。

读《龙文鞭影》等蒙学书。

1904年(九岁)泰兴县创办初等小学,称蒙学堂。

初入丙班,旋升乙班。

1905年(十岁)入官办高等小学(时称东门大学堂,其前身为襟江书院)预备班。

旧历三月二十一日,父亲去世,终年五十一。

朱东润
1906年(十一岁)入幼幼小学(初等小学)甲班。

从汪民甫先生读《左传》,甚得汪先生器重,并蒙字以“东润”。

1907年(十二岁)年初,三哥世潆应征投军,入清新军第九镇。

春,从幼幼小学毕业。

以第一名考入襟江小学。

秋,得族人资助,赴上海投考南洋公学附属小学。

被录取,编入二年级。

1909年(十四岁)获南洋公学国文大会小学组第一名,得奖金四元,购《经史百家杂钞》一部。

1910年(十五岁)夏,自南洋公学附属小学毕业,因家贫及族人资助中断,准备辍学。

秋,得南洋公学堂长唐文治先生资助,升入南洋公学中学部。

1911年(十六岁)10月10日,武昌起义。

上海光复后,参加南洋公学巡逻队护校。

10月(旧历九月十八日),三哥世潆参加江苏第九镇起义,组织监狱暴动,事败,在南京遭清军杀害,披仅
1919年(二十四岁)夏,辞广西省立第二中学教职。

转应南通师范聘,并兼任江苏省立第七中学(南通中学)教师。

1920年(二十五岁)年初(旧历年底),回泰兴完婚。

春季开学,携妻同往南通。

1921年(二十六岁)执教于南通师范。

10月,长子君达出世。

1923年(二十八岁)执教于南通师范。

次子君遂出世。

1926年(三十一岁)执教于南通师范。

长女清於出世。

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1927年(三十二岁)6月下旬,应邀往南京,任中央政治会议处秘书。

在宁仅八十日,因不满官场腐败与政治黑暗,9月中旬辞职,仍回南通师范任教(时改称张謇中学)。

1929年(三十四岁)4月,离南通,应聘前往武昌武汉大学,任预科英语教师。

文学院长闻一多嘱开英文国学论著和中国文学批评史两门课程,并安排一年时间准备中国文学批评史讲义。

1930年(三十五岁)执教于武汉大学。

夏,长子君达因患脑膜炎于家乡夭折,年仅十一岁。

1931年(三十六岁)武汉大学新校舍建成。

担任中国文学批评及写作课程,并于武大《文哲季刊》发表有关中国文学批评之研究论文,改任中文系教授。

1933年(三十八岁)执教于武汉大学。

《诗经》研究论文先后于《文史季刊》发表:一
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国风出于论质疑》,二、《诗大小雅说臆》,三、《古诗说摭遗》,四、《诗心论发凡》(后加绪言一篇,集为《读诗四论》,1940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1937年(四十二岁)8月,全民抗战始。

秋,武汉大学教学逐步停止。

寒假,取道广州、香港,经上海回泰兴。

婚后撙节薪入,所建新宅初步完成。

1938年(四十三岁)居泰兴。

于上海沪光中学泰兴分校临时兼课。

9月,幼子君迈出生。

11月,接武汉大学电报,命往四川乐山报到。

12月初,离家赴川,先由上海至香港,绕道越南,再经云贵,间关入蜀。

1939年(四十四岁)1月14日,抵乐山武汉大学报到。

未久,开授《史记》研究课程,并撰《史记考索》。

秋,母亲于泰兴去世。

1940年(四十五岁)执教于乐山武汉大学。

开始传记文学研究,撰《中国传记文学之发展》等。

1941年(四十六岁)执教于乐山武汉大学。

撰《八代传记文学叙论》。

开始撰写《张居正大传》。

1942年(四十七岁)8月,辞武汉大学教职,离乐山。

往重庆,任教于中央大学。

《后汉书考索》写作完成。

1943年(四十八岁)执教于重庆中央大学。

教学以外,用力于传记文学研究与写作。

《张居正大传》完成。

由开明书店出版。

《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中国文学批评述论》、《史记考索》等著
朱东润《杜甫叙论》
作,陆续由开明书店出版。

撰写《王守仁大传》(此书迄未出版,手稿后于十年动乱中散失)。

1945年(五十岁)8月,抗日战争胜利。

9月,泰兴第一次解放。

1946年(五十一岁)6月,与中大师生集体复员返南京。

于中央大学中文系任教同时,又兼任无锡国学专修学校课程。

泰兴第二次解放。

1947年(五十二岁)秋,赴无锡国学专修学校任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