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高二上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藏高二上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24题;共48分)
1. (2分)下图是魏晋南北朝政权变迁简易示意图。

按照时间发生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A . 甲丙乙丁
B . 乙甲丙丁
C . 甲乙丁丙
D . 甲乙丙丁
2. (2分) (2019高一下·赣州期中) 在各地的方言中流传不少农业谚语,比如“立秋有雨,庄稼点头”、“早田深水养,晚田一巴掌”、“换田不如换种”等,这些谚语整体上反映了我国传统农业()
A . 根据节气安排生产
B . 注重因地制宜
C . 发展尊重自然规律
D . 精耕细作的特点
3. (2分) (2018高一下·马山期中) 明清时期的富商巨贾大多通过将财富转化为科举及第以及仕宦上的成功,来获得社会声望,并保护其利益。

这反映了当时商人()
A . 受重农抑商观念的影响
B . 重利轻义的品行
C . 热衷于追求功名利禄
D . 报效国家的志向
4. (2分) (2019高一下·上海期中) 1793年,乾隆皇帝在给英国国王的信中说:“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这反映了()
A . 清朝经济高度发达,居世界领先地位
B . 中国幅员辽阔,物产丰饶,外贸无意义
C . 乾隆皇帝为维护国家主权而反对外贸
D . 统治者自诩为天朝上国的闭关心态
5. (2分)新航路开辟前,利用商路的优势,获利最大的国家是
A . 英国
B . 葡萄牙
C . 西班牙
D . 意大利
6. (2分) (2019高一下·兰州期中) 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说:“欧洲的扩张在最初的伊比利亚阶段之后,因合股公司的激增而大大加强……这些新组织是经济动员和经济渗透的最有效的工具。

”17世纪,这种“新组织”使()
A . 荷兰建立了遍布世界的商业殖民帝国
B . 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
C . 英国打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
D . 荷兰夺取新阿姆斯特丹并改名为纽约
7. (2分)观察下图,这是19世纪后期英国伦敦泰晤士河景象的真实写照。

这说明
A . 工业革命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B . 煤成为当时唯一的动力能源
C . 工业革命助长了奢侈享受风
D . 工业革命带来环境污染问题
8. (2分) (2017高三上·临沂开学考) 从19世纪后期起,大型工业企业开始在国家经济增长中扮演重要角色。

在所有大型企业的新形式中,制造业无论是在资本构成、生产效率还是在技术进步、知识更新等方面都走在了前头。

这说明()
A . 垄断企业逐渐成为经济主要增长形式
B . 手工工场生产开始退出历史舞台
C . 第一次工业革命影响了工业规模
D . 制造业承担了大部分的研究工作
9. (2分) (2019高三下·石家庄模拟) 有学者指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之说,“表面上反映了中国传统社会经济文化结构的坚固和此时对西方认识的不足,可是更深一层地看,实际上是过去高度发展成熟的农业文明在自身活力尚未完全释放净尽时即被外国强行打断的惯性表现”。

这揭示出()
A . 中国缺乏独立的工业体系
B . 洋务运动着眼于瓦解农业文明
C . 西学成为中国发展的动力
D . 中国近代化道路存在内部阻力
10. (2分) (2016高二上·日喀则期中) 假如你是一位生活在19世纪70年代到1949年的民族资本家你可能的经历是()
①甲午战争前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条件有所改善你开始创办一家棉纺织企业发展情况比较好②一战期间发
展势头强劲③20世纪20年代遇到很大困难经营艰难④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一度发展比较顺利⑤抗日战争胜利后很长时间经营条件明显好转
A . ①②③④⑤
B . ②③④⑤
C . ①②④⑤
D . ①②③④
11. (2分) (2017高二上·双流开学考) 观察下图,这一材料()
上海装订生产合作社发给社员的股金证
A . 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B . 表明股票投资的理念得到人们认可
C . 说明中国开始组建合作性金融组织
D . 反映国家对手工业发展道路的探索
12. (2分) (2019高一下·汪清期中) 1992年,邓小平说:“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木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的这一讲话()
A . 奠定了改革开放的基础
B . 指明了五年规划的主要任务
C . 奠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基础
D . 指明了全面实现小康的攻坚任务
13. (2分) (2018高一上·江苏月考) 欧盟委员会这样解释欧盟旗帜的文化含义:12是完美和丰饶的象征,使我们同时联想起《圣经》中的12使徒、罗马的12铜表法、一天的12小时、一年的12月……最后,圆形的排列代表了联盟。

对这一解释,理解正确的是()
A . 联合欧洲十二国为统一国家
B . 封建神学在欧洲占统治地位
C . 罗马法确立了欧盟法制规范
D . 欧洲联合有共同的文化基础
14. (2分) (2018高一下·醴陵期末) 1899年初,中国进口了几部马可尼无线电报机,安装在两广总督署、威远等要塞以及南洋舰队舰艇上,用于军事指挥。

要知道,在同一年,马可尼才刚刚说服英国邮政部建立了一个无线电报站,英国无线电通讯业务方才起步。

这反映了()
A . 中国在科技上处于领先地位
B . 新通讯技术惠及世界各国人民生活
C . 中国仍处于学习器物的阶段
D . 中国应用无线电报基本与西方同步
15. (2分)(2019·河北模拟) 1872年轮船招商局成立,实行股份制,招集商股银73万多两,后又由各海关拨官银190多万两作为资本。

下表是其1873年至1884年的利润分配表,从中可以推知轮船招商局()
A . 刺激了民间资本的投资
B . 呈现出良性发展的势头
C . 垄断了近代水上运输业
D . 推动了官办工业的发展
16. (2分)孙中山分析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时说到:“曾几何时,已为情势所迫,不得已而与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谋妥协。

此种妥协,实质间接与帝国主义相调和,遂为革命第一次失败之根源”。

对此分析错误的是
A . 孙中山认识到中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是革命失败的重要原因
B . 孙中山为探索革命道路孜孜以求,体现出他是真正的爱国民主革命家
C . “此种妥协”并非孙中山个人的悲剧,而是他所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所决定的
D . 说明孙中山已经找到了正确的民主革命胜利之道路
17. (2分) (2017高一下·盐城期中) 1933年5月7日罗斯福面对全国民众第二次炉边谈话中说“我们的工厂能够生产出超出我们消费能力的产品,同时我们却面临着出口需求下降的尴尬局面。

”为解决出口下降问题,罗斯福新政中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 . 调整农业政策
B . 扩大工业生产
C . 实施“以工代赈”
D . 实行美元贬值
18. (2分)(2019·湖南模拟) 1937年3月21日,美国钢铁公司子公司的董事长被迫签订协定,承认钢铁工人组织的工会。

不久,所有美国钢铁公司的子公司都签订了类似合同,他们都同意增加工资10%,每月减少工时为40小时,加班时工资加一半。

这种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当时美国()
A . 钢铁公司已形成了全行业的垄断
B . 经济危机引发了政治危机
C . 政府和劳工对资本家的强大压力
D . 市场经济体制的严重弊端
19. (2分)(2016·南通模拟) 1979年撒切尔夫人上台后,撤销了前工党政府的3000多个项目,使公共部门的借贷削减大半。

为了鼓励民众工作的积极性,1979年个人所得税基本税率从33%降到30%。

1981~1987年,英国政府将1/3的国有企业转为私有。

撒切尔夫人政府的这些举措()
A . 促使“混合经济”得到发展
B . 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C . 开创了“新经济”发展模式
D . 造成了经济“滞胀”局面
20. (2分) (2019高三上·长春模拟)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苏联从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迅速上升为世界第二大工业强国。

这种前所未有的成就具有国际性的影响,尤其是因为当时种种经济困难正使西方陷入困境。

”其中“前所未有的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
A . 新经济政策
B . 斯大林模式
C . 赫鲁晓夫改革
D . 戈尔巴乔夫改革
21. (2分)(2020·太原模拟) 1954-1960年间,苏联全国的粮产量增长了50%以上,到60年代初,呈现下降趋势,到1964年,苏联不得不从国外进口粮食。

这说明赫鲁晓夫改革()
A . 没有根本改变农业落后状况
B . 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C . 农轻重各产业发展不平衡
D . 改变了苏联原有经济结构
22. (2分)(2016·开封模拟) 阅读下表,导致其中两个国家的制造业迅速发展的共同因素是()
A . 殖民霸权的建立
B . 垄断程度较高
C . 封建因素的铲除
D . 欧亚移民涌入
23. (2分) (2016高二上·武邑月考) 世界上第一个由民族国家走向超国家共同体的是()
A . 欧盟
B . 石油输出国组织
C . 东盟
D . 北美自由贸易区
24. (2分) (2017高二下·南京会考) 2016年10月1日,人民币正式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这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里程碑”。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 宣告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正式瓦解
B . 中国由此取得了IMF的主导权
C . 有利于中国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
D . 世界经济实现了体系化和制度化
二、材料分析题 (共3题;共30分)
25. (15分) (2019高一下·蚌埠月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每一个人,在他不违反正义的法律时,都应听其完全自由,让他采用自己的方法去追求自己的利益,以其劳动及资本同任何其他人或其他阶层的人竞争。

这样,君主们就完全解除了监督私人产业、指导私人产业使之最适合于社会利益的义务。

——亚当·斯密《国富论》
材料二: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罗斯福
材料三:撒切尔夫人任首相时(1979~1990年),针对“英国病”症和滞胀经济……实行货币主义经济政策……首先,紧缩货币,抑制货币发行和流通,压缩公共开支,削减税收,控制通货膨胀……其次,推行企业民营化,发挥自由市场机制的活力……第三,控制社会保障制度规模,逐步改革实施福利国家制度的弊端。

政府削减了社会福利在公共开支中的比重,1986~1987年度比1979~1980年度下降了10个百分点。

在撒切尔夫人执政期间,国内生产总值明显增加。

——黄安年《当代世界五十年》
(1)根据材料一,亚当·斯密提出了怎样的经济思想?这一思想有何积极影响,又有何弊端?
(2)材料二中,罗斯福说“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挤制度中的严重缺点”这一目标能否实现?为什么?
(3)根据材料三,撒切尔夫人采取了哪些经济措施?起到了什么作用?
26. (5分)(2019·湛江模拟)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美国学者彭慕兰在其代表作(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中认为,8世纪以前,东西方走在一条大致相同的发展道路上,西方并没有完全为西方自已独有的内生优势,18世纪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同时期的英国不相上下,18世纪末19世纪初,历史来到了一个岔路口,东西方之间开始逐渐背离,英国走向了工业化的道路,而中国则继续在集约型的农业道路上发展着。

他认为造成这种背离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美洲新大陆的开发,二是英国煤矿优越的地理位置。

中国用的是人力和牲畜力,英国用的是机器动力,而机器动力的能源来自煤。

煤的产量,英国一个世纪里翻了五六倍。

与此相比,长江三角洲远离中国的主要煤产地。

所以,英国和长江三角洲在1800年以后出现的大差距或“大分流”是一种历史的机缘巧合。

——摘编自卢汉超《中国何时开始落后于西方:为什么西方学界热衷唱盛中国?》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和世界史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彭慕兰观点的认识。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27. (10分)(2019·河西模拟)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中国古代,几千年来通行的都是居家养老,并形成一整套的完备体系。

民间社会通行的主导观念是
“父母在,不远游”;因“孝”为“忠”之基础,故统治者提倡的也是以孝治天下。

自隋朝开始,法律就严禁祖父母、父母在世时,子女“另立门户、分割财产、供养有缺”。

在思想观念上,民众自幼就接受儒家孝道教育,元代《二十四孝》成为专对幼儿进行孝道教育的通俗读物。

历朝还经常以皇帝下诏的形式旌表和奖励孝子,康乾时期还曾多次在宫中举行宴请民间老人的“千叟宴”。

除此之外,宋、元、明、清时由官府举办的救助机构遍设于全国府、州、县,历代还有各种养生方法的流行。

——摘编自郭培贵《中国古代养老制度的现代启示》
材料二:中国现代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对比表
——孙贵博《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变迁的过程与结果》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居家养老体系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重视居家养老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现代农村养老制度变迁的特点。

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养老制度的历史价值。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 (共24题;共48分)
答案:1-1、
考点:
解析:
答案:2-1、
考点:
解析:
答案:3-1、
考点:
解析:
答案:4-1、
考点:
解析:
答案:5-1、考点:
解析:
答案:6-1、考点:
解析:
答案:7-1、考点:
解析:
答案:8-1、考点:
解析:
答案:9-1、考点:
解析:
答案:10-1、考点:
解析:
答案:11-1、考点:
解析:
答案:12-1、考点:
解析:
答案:13-1、考点:
解析:
答案:14-1、考点:
解析:
答案:15-1、考点:
解析:
答案:16-1、考点:
解析:
答案:17-1、考点:
解析:
答案:18-1、
考点:
解析:
答案:19-1、考点:
解析:
答案:20-1、考点:
解析:
答案:21-1、考点:
解析:
答案:22-1、
考点:
解析:
答案:23-1、
考点:
解析:
答案:24-1、
考点:
解析:
二、材料分析题 (共3题;共30分)答案:25-1、
答案:25-2、
答案:25-3、考点:
解析:
答案:26-1、
考点:
解析:
答案:27-1、
答案:27-2、
考点:
解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